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明史研究)/木鱼石书屋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系以明代科举制度的相关问题为研究课题,对明代科举考试中存在的分卷问题、武学与武科举问题、三级考试问题、科举防弊惩弊问题、八股取士与八股文、科举考试思想等问题均进行了专题学求研究和探讨。作者在该书中引入考试学理论拜从考试学的视角对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学求研究和论证。

目录

一、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1

(一)科举考试思想述议………………………………1

(二)科举考试有关问题争议试论……………………27

二、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36

(一)纳入科举轨道的学校教育………………………36

(二)社学与学校教育…………………………………48

(三)科举为核心的学校教育…………………………65

三、科举三级考试探议……………………………………76

(一)乡试及其特点探议………………………………76

(二)会试及其特点探议………………………………9l

(三)殿试及其特点探议………………………………100

四、科举制与八股文………………………………………112

(一)八股文形成述议…………………………………112

(二)八股文与科举考试………………………………122

(三)如何认识八股文…………………………………13l

五、明代科举分卷制度考论………………………………144

(一)分卷制度成因探讨………………………………144

(二)明代分卷制述论…………………………………154

六、科举防弊惩弊制度试探………………………………166

(一)科举舞弊特点略述………………………………166

(二)科举防弊措施试论………………………………177

(三)科举惩弊条令述评………………………………189

七、武学与武科举问题研究………………………………197

(一)明代武学探议……………………………………197

(二)明代武举探议……………………………………212

(三)武学武科举特点分析……………………………229

试读章节

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

(一)科举考试思想述议

科举制度的发展为明代科举考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广阔的空问,明代“科举必由学校”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起来,考试的主导功能日显突出,有关科举考试思想理论的阐发和提出也逐步形成多视角、重实践和系统完备的特点。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主要来源于明代历任帝王和朝廷大臣的科举考试观点与基本见解,明代君臣的科举考试思想始终左右或控御着科举考试的进程,在专制主义集权政治高度发达的明代,科举考试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制主义政治思想的牵制和制约。与此同时,明代一些著名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对科举考试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认识主张常常表现出更为鲜活而生动的特点,对科举制度的负面性影响,其批判的锋芒便更为尖锐而深刻。明代科举考试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使明代的科举考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反映在科举考试宗旨、科举考试内容、科举考试方式、科举考试录取标准及科举考试选任授官方面均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

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总的方向和原则上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思想,但选贤任能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选贤任能是其主要的取士和选官原则,但各代各朝的贤能标准则不尽相同,具体结合明代科举考试的实际和明朝政府选官的实际需要,则大体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

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尊崇儒学的考试原则

史载:

国朝崇尚儒术,春秋祭享先师,内外费至巨万,尊师之道可谓隆矣。明初洪武十四年三月辛丑,

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上谓廷臣曰:“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者也,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北方自丧乱以来,经籍残缺,学者虽有美质,无所讲明,何由知道?今以《五经》、《四书》颁赐之,使其讲习。夫君子而知学则道兴,小人而知学则俗美,他日收效,亦必本于此也。”P1-2

序言

明代科举制度,是明代政治文化制度和明代高度发达的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科举制度是为明代封建政治的选官制度服务的。明代政风和世风的几乎所有角落,都弥漫了浓厚的科举气息。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及明代人的社会生活以及明朝与当时世界的各种联系都存留着科举制度的氛围和影响。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期,就科举制度总的趋势看,清代在后续的发展中尽管作过一些局部的调整和改良,但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却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明代科举制度的许多方面是对明以前科举制度的总结和归纳。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称之为科举制度的只有明朝,挤到独木桥上也只有明朝。从僧侣贵族到平民的转变(即变为以科举入仕的知识分子)只有明代出现。(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由于此,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明代社会的各阶层、各群体、各个利益集团的活动和所处地位及影响,即对明史的理解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制度像科举制度一样如此地深入民心。

明代科举制度并不是一个狭义的文化制度或教育制度,因其科举选官的政治内容,并因其科举取士的全民参与,使得它本身必然成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在此前提下,它对明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维方式的转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代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的组织形式来表达其制度内容,这种表达方式的最突出的表征是明代三级考试的详密措施与八股取士的模式化要求。作为大规模的全国统一考试,明代科举制度创造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即在由学校培养、分级选拔、科举取士、政治选官的系统化工程之下将一种政府的政治主动化行为转变为一种民众自觉参与的社会化行为,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使从今天来看,我国现行的全国性高等院校入学统一考试以及政治公务员考试与仍然属于一种选拔性考试,科举的择优原则仍然适用,科举的防弊措施仍然有效,科举标准的统一仍然必要,科举行文的基本技能仍然值得借鉴。

任何一项制度和措施都具有两面性,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较为相对地体现出其合理性和公正性,科举制度在明代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教育考试和政府选官的层面考察,明代科举制度至少从形式上创造了一种合理的模式,即从合理、公正和公开的视角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促进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科举精神所表达的既是科学精神,又是平等精神,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公平选士原则的主导作用也正是科举制度最为积极的正面作用。毫无疑问,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于古代治国、治军、治学等多方面人才的培养起了巨大作用。科举所培养或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并不都是不学无术或贪鄙之人,尽管科举取士也录取了相当一批庸才或顽劣之人,但这并不能说明科举考试的一无是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皇权制下的政治机制限制了科举所能达到的社会效应,并左右着科举考试与科举选官的全过程,因而把封建政治机制所导致衍生的种种弊害加到科举制度本身的做法是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的。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与研究的不深入,甚至是薄弱的状况,这与明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自本世纪以来,对于明朝科举制度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论及,但就学术专题意义而言的明代科举制度研究论著则为数不多。尤其是全面论述明代科举制度的论著就更为少见,就大众意义的读物而言也是如此,如关文发、颜广文先生所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从政治制度中的角度探讨研究了作为明代科举制度有机联系和内容之一的翰林制度及其相应关系、作为科举考试后续内容之一的明代官员职前培训制度(诸如观政进士制度、国子监历事制度、明代庶吉士制度);启功、张中行、金克木三位先生所著《说八股》一书,则从八股制义角度探讨研究了明代科举考试基本形式的八股文一面;与其相似的还有王凯符先生所著《八股文概说》一书;黄明光先生所著《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应当是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相关内容较为全面的一部;赵子富先生《明代学校与科举制度研究》一书则是从明代学校教育与应试科举的关系阐述明代科举制度的文化思想意义。它如反映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仅限于某一方面、某一问题和某一论点。比较而言,学者们探讨问题的共通的方面较多,新视角、新问题的涉及较少,如姚乐野先生的《明清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一期);罗锡冬先生《王夫之论荐举与科举》(《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一期);姚乐野先生《明代科举制下的南北之争》(《青年园地》);关汉华、孙卫国先生《试论明代监察官的考选制度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万揆一先生《明代科举两疑案》;郭培贵先生《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质疑》(《历史研究》,1997年第五期);余兴安先生《明代考选科道制探析》;美国B.A.埃尔曼先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国外社会科学》北京,1992.8,明清史);颜广文先生《明代观政进士制度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二期)等。即便如此,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就总量而言也仍然为数不多,无论就整体或局部乃至某一细小问题,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仍有许多课题和工作可做和应做。如对明代三级考试的认识和估价,对明代学校教育儒学化的层级分析与科举考试关系的认识,对明代科举防弊惩弊措施的认识评价,对从科举考试角度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取士问题,如此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均属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上述问题的提出,也正是我本人力图在该书稿中进行相关研究考察和分析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尽管有些已有所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化和并不系统深入的状况,有些结论和认识也还值得商榷。

对明代科举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考察,不但是为了从整体上使对明代科举制度的认识更形系统完备,更是为从科举选官的政治意义出发探讨明代专制政治的某些特点和基本内涵,这是本书的基本目的之一。明代科举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的有机内容,因而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明代政治制度认识和研究的过程。同时对明代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功能等社会史方面的认识与学习,也是颇有助益的。

该书稿承业师李世愉先生审阅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商传先生、毛佩琦先生也多所匡正,至于书稿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则应由我个人负责。这部对明代科举制度问题进行研究考察的书稿凝结了众多师友们的心血,挚友赵敏先生作为责任编辑为书稿的出版付出了劳作,妻子小凡对我日常生活的呵护是我能够安心学习、研究和写作不可或缺的条件,师友们和亲人的情谊是绵长的甘泉,滋润着我的学术生命,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鉴于我本人的学识水平所限,书稿中会有诸多疏漏和错误,敬祈学术界各位方家和同道指正。

王凯旋

200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明史研究)/木鱼石书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凯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128162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3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03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