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豫剧大师常香玉(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常香玉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家,本书记录了常香玉的舞台形象、一生为艺术事业奋斗的轨迹、她个人对艺术的感言、众多专家对她艺术的评价以及常香玉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和唱段,为你展现了一位德艺术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辉艺术人生。

目录

第一章 闪光的足迹/1

 第一节 常香玉演艺活动报道/1

 第二节 常香玉演出活动一览表/113

第二章 常香玉谈艺/160

 第一节 学习《讲话》 发展戏剧/160

 第二节 文艺为民 报效祖国/168

 第三节 学艺有志气 做艺先做人/180

 第四节 戏曲唱腔 唱出特色/190

 第五节 传艺育人 薪火相传/202

 第六节 迎着困难上 演好现代戏/218

 第七节 戏剧改革 跟上时代/227

 第八节 戏比天大 立艺立德/233

第三章 常香玉“艺术人生”访谈/244

第四章 常香玉艺术评介/283

 第一节 感言/283

 第二节 评论/307

 第三节 随笔/369

第五章 常香玉演出剧目精选/428

第六章 常香玉音乐唱腔精选/600

 第一节 豫剧传统剧目选段/600

 第二节 豫剧现代戏选段/673

 第三节 诗词谱曲选段/677

第七章 常香玉艺术年表/682

后记/713

试读章节

记者怀着敬慕心情,访问了这位老艺术家。谈话一开始,常香玉便兴致勃勃地从“木兰从军”谈到豫剧的传统。她说:“像《花木兰》这样的传统戏,我们还是要演的,但豫剧应该更多地演现代戏!”豫剧来自于人民,服务于群众,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成了我们创作和表演的艺术源泉。常香玉回溯了豫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成长发展过程,告诉记者,豫剧50年代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60年代演出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粉碎“四人帮”后,尤其三中全会以来,上演的《于无声处》、《冰山春水》、《柳河湾》,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戏,大多是农村题材,反映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成长过程和丰富的农村生活。

当记者问常香玉,为什么她对现代戏,特别是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戏感情这么深厚时,这位老演员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拾过柴,尝过各种野菜味道,对农民苦处体会很深切。农民富裕起来后,对文化生活要求很迫切,我们就要为他们多演戏,演好戏,满足他们的需要。

说到这里,记者请她谈谈听了彭真同志的六届人大开幕词和赵紫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想。常香玉说,我们剧团是搞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责任向农民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两个根本好转。我们要保证精神产品的质量,警惕和防止精神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常香玉说,作为演员,不但要讲艺术质量,还要讲艺德。这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有的剧团承包后,不但演出水平高,演员作风也好。如洛阳青年豫剧团上演的现代戏《金鸡引凤》,反映当前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的巨大变化,农民越看越爱看,一连上演40多场,看戏的农民还是络绎不绝。我还看了商丘的一个剧团演出的《春暖花开》,这个戏题材好,主人公心灵很美,群众评价很高,河南省委领导同志也希望我们多演这样的现代戏。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群众的热情鼓励,更增强了大家演好现代戏的信心。P56

在舞台下看见这位剧坛红星,在我还是第一次,但她没有任何“红”的印象,她是一位质朴的快乐主妇:她中等的身材上罩着蓝布大褂,微胖的面庞并没有被朱粉遮掩起来,使人还能看到她真情的流露。她那长不及肩的蓬松卷曲的发丝,配合着面部柔中有刚的轮廓线条,更显灵动。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诉说着她还葆有着强烈的青春的活力,在她具有弹力曲线的宽阔的唇纹波动时,吐出的言语是那么爽直、有力而亲切。当我谈到抗战前在开封我是常出现在她的舞台下的一个观众时,她脸上泛起了回忆的笑,笑得那么甜蜜与谦逊,因为那时她的艺名已照红了沙城风色(开封多风沙故名沙城)。那时她才是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而与绰号“狗妞”的陈素真齐名,接着们谈到她的过去:

她的故乡是河南西部沿陇海线上的巩县,她的令尊,是梆子戏上早负盛名的青衣花衫张福仙,自幼就爱戏剧艺术,所以虽然她祖父在北京做官,她父亲压根儿讨厌“之乎者也”地读四书五经”。有其父必有其女,她幼年在北平,常逃学偷偷跑去看戏,她父亲发现了她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便干脆把她送到北平某一个科班里。那时学戏就名为“打戏”,小小年纪的珊姑娘,受不住,不过半年,便离班,跟父亲回到河南郑州,改习“梆子”,凭着她的努力和天才,不到两年便崭露头角。她告别开封的那一年,只是刚满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那时唱全行的《八蜡庙》,可以一连背栽几个筋斗。七七事变后,在洛阳、西安、汉中、宝鸡,都曾有她的芳踪,也留下了一些传奇的罗曼史的故事,她为了减少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麻烦,便不慕虚荣,由黄自芳介绍和一位并不豪阔的公务员陈君在宝鸡结婚,这是民国31年的事了。据说她的父亲对她和陈君的婚事并不同意,现在她已是二男二女四个孩子的母亲了,对于这样的既成事实,张老先生恐早已失去反对的勇气了!P369

序言

2004年6月1日,豫剧大师常香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也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豫剧艺术事业。常香玉同志是一位品德高尚、成就卓著、深受群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她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是献身艺术的一生,是德艺双馨、品德高尚的一生。2004年7月7日,国务院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爱党爱国、心系人民是常香玉同志一生的追求。常香玉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她所从事的豫剧事业,70多年如一日,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为党分忧,为国家解难,为民奉献。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香玉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被誉为“爱国艺人”。1953年,常香玉同志又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75天,演出180场,激励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1954年,受国务院委派,常香玉同志率团赴新疆,在140天里,辗转1500多公里,将党中央、国务院对边防战士和边疆各族人民的问候送到天山南北和边防哨所。此后,常香玉同志多次受党和国家派遣,率团赴大庆、广西边防等地慰问演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同志身体力行“三贴近”,始终和广大观众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而唱,为百姓而歌。在她的心目中,观众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艺术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殿堂,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群众满意,乡亲高兴,是她最大的心愿。常香玉同志一生演出场次不计其数,演出地点多是农村、厂矿、学校,服务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她终身所做的,就是献身于人民群众的艺术事业,从不计个人名利和个人得失。她曾说:“我们干每一件事都要懂得民意,老百姓往哪想,你就往哪做。”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常香玉同志终身致力于豫剧艺术事业,一生都在实践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名言,而且在艺术上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为豫剧在全国和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她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主演。从艺70多年来,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注重传统、勇于创新,她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把风格不同的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豫剧派系熔于一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豫剧“常派”艺术,为整个豫剧唱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创立的“真假混合声唱法”大大推进了豫剧演唱方法的科学化,提高了豫剧演唱艺术的技巧性和表现力。她的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多姿多彩、雅俗共赏;她的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内涵深邃、个性鲜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代表作《拷红》、《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杜鹃山》、《柳河湾》等脍炙人口,许多剧目已成为豫剧艺术精品,有的已经在舞台上演出半个多世纪,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豫剧艺术画廊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常香玉同志在艺术道路上,从崭露头角到秀出班行、从领衔主演到人民艺术家,她的每个脚印都充盈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作为一位豫剧大师,常香玉同志不仅有着精深的艺术造诣,还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她在陕西、河南等地经常以多种形式赈济灾民,广大群众至今念念不忘。新中国成立以后,常香玉同志更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她生活非常朴素,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去世前她床上铺的还是用了几十年的粗布单,可是每逢国家和群众遇到困难,她又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她经常对子女们说:“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花的钱上万也要花。”在举办亚运会、庆祝香港澳门回归、抗击“非典”、帮助下岗职工等许多重要演出活动中,常香玉同志都不顾年高体弱,义演捐献。2003年,她抱病前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建筑工地,参加慰问河南籍民工的公益演出。2004年4月,她在病榻上完成了“第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文艺晚会”的节目录制工作。为培养豫剧人才,她的整个晚年,节衣缩食,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16年来,共评奖9届,获奖人员130多人,遍及全国8个省区,为豫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治病期间,她反复请求,不要多花钱,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建设上,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生命弥留之际,她留下了遗嘱,感谢党组织和同志们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丧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惊动大家,不允许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再一次体现了常香玉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怀。

一代豫剧大师已经去了,但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她的人格和艺术,我们需要认真地学习、研究、继承、发扬。她那“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与全心全意地爱国家、爱人民的精神高度统一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她那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虚怀若谷、广纳博取的艺术创作道路,她用一生心血总结出的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演唱技巧,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演出的作品和唱段及其表现出的风格特点都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继承这笔精神财富,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早在2003年,河南省文化厅就专门成立了“常香玉艺术研究工作办公室”。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抽出十几个人,采访了大量与常香玉共过事的老艺术家,查阅了大量报刊资料,跑遍了常香玉演出活动的主要地方,辑录了400多万字的资料。《豫剧大师常香玉》这部专辑就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成果。该书的出版,对于继续深入地研究常派艺术,弘扬常派艺术,把豫剧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就戏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继承与创新,如何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如何争取观众等现实问题而言,相信读者也都会从该书中获得十分有益的启示。

  2004年12月9日

后记

《豫剧大师常香玉》一书,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编辑、出版的。在2003年年初,文化厅就成立了“常香玉艺术研究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之后,办公室组织大批人员到郑州、开封、巩义、西安、宝鸡、兰州、北京等地,查阅了各大图书馆和有关单位的有关资料,采访了50多位艺术家,搜集了大批文字和图片、音像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编辑。

《豫剧大师常香玉》一书记录了常香玉的舞台形象,记录了常香玉一生为艺术事业奋斗的轨迹,记录了她个人对艺术的感言和众多专家对她艺术的评价,记录了常香玉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和唱段。本书的出版,确能为常香玉的热爱者、研究者提供反映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艺术人生的翔实而确凿的资料。

在编辑采访过程中,常香玉大师不幸逝世,作为对常香玉同志的悼念,更激发大家编好这本书的热情。常香玉艺术研究工作办公室的全体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辗转千里,不辞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力求编纂工作尽可能地做到全面、翔实、完整、系统,使入选内容章章是精华,篇篇出光彩。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常香玉同志的亲属及各新闻单位的具体帮助。很多同志贡献出了珍藏多年的材料、照片,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常香玉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家,常派艺术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书力求全面地展现常香玉闪光的艺术人格,完整地反映常派艺术的精华。所收入的报刊发表过的文章,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精心编排的。由于时间跨度大,有些文章的表述与现时不一定合拍,这是历史的原因,相信大家也会理解。因文章篇幅所限,常香玉去世后的大量怀念、追思常香玉大师的文章均未能收入,请谅解。本书所收入的剧本和唱段是常香玉在不同时期的演出本和唱段,以所能收到的版本为准。不当之处请各位艺术家、理论家、摄影家谅解。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2004年12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豫剧大师常香玉(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豫剧大师常香玉编辑委员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5056664
开本 16开
页数 7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2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48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95
220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