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京沦陷八年史(1937年12月13日至1945年8月15日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深入研究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抗战史提供了一本全新的论著,也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教材。书中重大的题材、丰富而新鲜的史料、深刻的分析、生动的论述,让读者仿佛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走进了日伪统治下的,阴森可怖的南京城……

序言

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十朝古都,是中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与交通枢纽。1927年国民政府在这里建都后,它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地位日显重要。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把战火引向上海,并将攻占南京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企图以此压迫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投降。但是,南京的沦陷并未能实现日本的战略目标。中国军民始终不屈不挠英勇抗敌。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血腥大屠杀。在八年沦陷期间,南京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大本营与所扶持的伪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日伪控制最严密的沦陷区中心地区与推行各项殖民统治政策最典型的地区;同时,它也是沦陷区人民进行艰苦的抗争而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区。在八年沦陷期间,南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与变化。深入地研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南京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不仅能加强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这一薄弱环节,加深对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可以加强与扩展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研究,激发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并为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提供新的有力的证据,以铁的史实回击日益猖狂的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与美化侵华史的嚣张气焰,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31日这约40多天时间中,对此后日伪统治南京地区约八年的漫长历史很少涉及;而对抗战期间日伪控制的广大的中国沦陷区,学术界除对伪“满洲国”研究较多外,对其他沦陷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日伪统治的中国沦陷区的中心——南京地区在这八年期间的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则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与此相对照的是,存放在南京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中的大量的日伪统治南京期间的原始档案、文书、报刊史料以及实物与社会调查资料等,如有关日军在南京各军政机构与经济活动的资料、日军在南京的贩毒与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资料、日军在南京地区设立的约40家慰安所的资料、浦口中国战俘营的劳役与三次暴动史料、日本驻南京使领馆的档案史料、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伪“维新政府”暨“督办南京市政公署”、汪伪政府各机构的档案史料,以及有关当时南京地区的人口、经济、政治、社会、文教、学生运动、日本侨民、西方国家侨民与国、共两党地下活动的珍贵资料等,一直未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利用。——这对我们史学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一个缺陷。

有鉴于此,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经盛鸿教授以可贵的史学责任感与学术敏锐,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这个课题,并为此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史料准备与史学研究,终于写成了这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南京沦陷八年史》。该书全方位地研究与论述了从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对中国的首都南京发动疯狂的进攻与进行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这日伪占领、统治的近八年期间,作为中国沦陷区的核心地区——南京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文艺、新闻、帮会、警特活动与保甲组织、联保制度、社会控制等,以及南京的西方侨民社会与日本侨民社会,日伪当局在南京实施的慰安妇、毒品贩卖、生化武器秘密研制、“东亚联盟运动”、“对华新政策”等各种殖民政策与影响;同时系统论述在这八年期间南京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思想与不屈不挠的自发抗争,南京的国、共两党的地下组织及其活动,以及南京发生的多起重大历史事件,如南京浦口战俘营的三次暴动、南京日本总领事馆投毒案、南京人力车夫的罢工事件、南京学生的“倒樊(指伪中央大学校长樊仲云)”运动与“清毒”运动、南京日军第3067部队18名士兵集体出逃事件、南京日军军医佐乡渥洋子秘密救助中国伤兵、与日本军国主义决裂事件、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南京的“自省”等等。本书通过大量新挖掘的史料与系统的专题研究,揭示出侵华日军不仅在攻占南京时实施大屠杀,而且在此后约八年的殖民统治更是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同时论证了南京人民在沦陷后的艰难生活与不屈斗争,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武装斗争。

本书既是对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又是对抗战期间日伪统治的中国沦陷区的极具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

我初读本书,一下子就被其重大的题材、丰富而新鲜的史料、深刻的分析、生动的论述所吸引了。我跟着作者的笔墨,仿佛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走进了日伪统治下的、阴森可怖的南京城,亲眼看到了日军血腥大屠杀的种种战争暴行,看到了日伪推行的各种殖民政策给南京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经历了在南京发生的多起重大历史事件,感受到南京人民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掩卷沉思,我认为本书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或显著成绩。

首先,在选题上,本书有开拓性的研究意义。因为目前中外史学界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仅限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为止;而对此后直至1945年8月,日伪统治南京八年期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本书成为第一本系统、详实、全面、深入地研究与论述南京沦陷八年历史的学术论著,填补了或加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这一薄弱环节。

其次,在史料上,本书首先系统整理与利用了目前保存在南京各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以及南京图书馆中的比较完整的日伪统治南京地区八年的原始档案、文书、实物、报刊、书籍等,这些史料数量大,史料价值高,但至今未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与利用;又对为数日少、年岁日大的历史经历者与幸存者以及大量的历史遗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调查;同时利用了中国大陆各地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地大量的历史资料。本书为研究日本侵华史与中国抗战史提供了许多新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与可靠的实证。

再次,在研究与写作上,本书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即既使用传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综合方法,查阅、整理、考订大量的日伪统治南京时期的文书、档案、报刊史料与社会调查资料,同时也吸收与运用社会控制论、统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一本全新的史学研究著作,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解剖一只麻雀式的个案研究,必然会对整个抗战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平台。

最后,在历史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上,本书不仅为深入研究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抗战史提供了一本全新的论著,而且为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教材,使读者从此书中进一步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危险的外敌,认识中国近代落后、专制、分裂就要挨打的惨痛史实与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所进行的反抗侵略、追求独立、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受到深刻、具体、形象、生动的教育。同时本书对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地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认真、科学的考证、分析、研究,所得出的历史结论,无可辩驳地恢复了过去历史的本来面目,经得起未来历史的任何检验。它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与篡改侵华史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经盛鸿教授早年毕业于我们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与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在1982年分配到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研究,近年来更专注于日本侵华史与南京大屠杀史的调查研究,学术造诣深厚,著述宏富,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出版与发表了多种有分量的学术论著,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与经盛鸿教授有多年的学术交往与学术切磋,对他的学术研究道路与学术成就有较多的了解。我深信,《南京沦陷八年史》的出版,无疑是献给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份厚礼,它必将进一步推动中自关系史与中国抗战史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经盛鸿教授本人的学术研究。我们期待着经盛鸿教授有更多、更好的论著问世。

是为序。

2004年8月15日抗战胜利59周年纪念日

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京沦陷八年史(1937年12月13日至1945年8月15日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经盛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5826
开本 32开
页数 1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4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1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4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4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