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拉萨(圣城暮色)/老城市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图和文的采集、插接、修剪和编排费了不少心思,力图使图文在时空两个层面上结合,时而同步,时而分离,时而重叠,时而交错,时而观照,时而融合。目的只是让读者在已逝的时光中,获得览阅和迷思的双重快乐。

目录

第一章 进入20世纪的拉萨

 沧桑史话/003

 圣城之门何以关闭/015

 两世第穆活佛/023

第二章 与过往时代相伴生

 贵族世家的浮沉兴衰/037

 拉萨的僧侣世界/055

 噶厦政府事务/073

第三章 世俗百态八廓街

 八廓街环形路/089

 商贾云集之地/105

 圣城市井众生相/113

 要饭的欺负花子/119

第四章 从驻藏大臣衙门到民国历史档案

 海道上来的张大人/129

 一脉相传的千年情结/139

第五章 末路的神王统治

 家不和,外人欺/157

 神王神王欲往何方/167

 最后的挽歌/179

第六章 遥望远去的背影

 老照片背后的十世第穆活佛/193

 一个人的人生三段式/201

 独行在思想的高处/211

试读章节

在进入正题之前,还有一个需要交代的历史背景,以示拉萨与国内其他老城市的不同。拉萨的这一特点曾使许多西方探险者写成了许多书,而后人又为这些书而写了似乎更多的书。

仅仅20多年前,例如我们进藏时的20世纪70年代,西藏还被视为神秘之地,那是由于交通不便和交流匮乏所致。经历了2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旅游业的日渐兴隆,如果现在还有人在奢谈西藏地区的种种神秘,未免有些矫情,哗众取宠。而在近代史上,拉萨圣地在世界(主要指西方世界)上所赢得的巨大名声,除了最初探寻未知地区的热情外,后来就超越了这一目的本身,恰恰是,首先是因其向西方人关闭城门所引起的:越不让进偏偏要进,知其不可而为之,风险越大失败越多越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此即古往今来西方人的性格与行为模式——紧锁的大门本身就足以构成兴奋点,紧锁的大门内有些什么?不免使得好奇者更为好奇,神秘感被大大夸张;历尽艰险远足而来,不管从哪个方向:从南方翻越喜马拉雅,从北方穿过藏北高原,还是从东方跋山涉水而来,总之探险家们几乎无一不被坚阻在圣城大门之外;神经质的探险欲望愈燃愈炽,一轮又一轮的探险热潮为西藏、为拉萨增添了一圈又一圈神秘光环。始终是重新开始,这是迄今为止对于西藏的认识公式。

早先的拉萨是愿意对外开放的。19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比较升平安定的年代里,拉萨的确也接待过一批又一批外邦客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虽然后来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回民在拉萨的定居生存很有些历史了,400多年前的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拉萨还没有清真寺。据说从克什米尔来了一位名叫彼尔·亚郭布的伊斯兰教圣人,每每在拉萨西北郊格培山前做礼拜,五世达赖喇嘛非常欣赏此人的虔诚,索性赠送了拉萨西郊一大片林卡作为活动场所,并豁免了林卡的一应差税。拉萨的回民们群聚而来,在此建起了礼拜堂和墓地,并吸引了更多的克什米尔、拉达克、尼泊尔、锡克等地的穆斯林前来拉萨经商,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此定居下来。包括从中原内地来的回民们,在拉萨的表现非同寻常,他们安分守己,与藏人相安无事,很明智地从不在回民之外传播他们的宗教,并且勤恳地做着服务性工作,融入了拉萨的社会。虽然似乎未曾在政治方面发生过影响,但其文化却在拉萨扎下了根,大小两座清真寺在八廓街旁比肩而立。相比较而言,一向被认为温和的基督教传教士就过于功利主义和锋芒毕露了。

中世纪的西方传教士时代,到达拉萨的有好几拨传播福音的神父们,其中一些人在拉萨一住几十年。就像穆斯林那样,他们也曾受到了友好的接待:七世达赖喇嘛和前后两任摄政藏王一度对基督教教义深感兴趣。达赖喇嘛批准了他们在拉萨等地兴建教堂、发展教徒,总理全藏政务的颇罗鼐甚至颁布了确保教堂永存、不准伤害传教士和不准对其新增差税的命令。那些上帝的使者们也的确努力,适应艰苦环境、免费治病救人、刻苦学习藏文,在上帝从未眷顾过的地方从零发蒙,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教堂在木鹿寺附近建起来了,不仅拉萨的汉人、尼泊尔人前来皈依,有些藏人也接受了洗礼;连一些僧侣、贵族和高官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改变信仰意味着承认上帝,抛弃佛祖,就此结束无休止的轮回,灵魂永驻天国,那显然是对生命与精神之认识的本质改变。不仅传教士们散发藏文宣传册,宣称真正上帝只有一个,撰写文章批驳藏传佛教,那些信徒们也脱胎换骨成了异己分子——你看,一批批藏人接受洗礼,并取上怪怪的夷人名字;有个名叫彼得的藏族信徒拒绝与大家一起念诵六字真言;更有甚者,一个藏名为普次仁、教名为托马斯的年轻人,在见到达赖喇嘛时不仅不表示敬畏,还竟然拒绝接受摸顶!于是,激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首先是寺院发难,胁迫当权者停止支持西方人传教事业,随后就发生了迫害天主教徒、驱逐传教士、将教堂夷为平地的一系列事件;再后来就是永远地不得进入。西方人评价说:“为上帝赢得西藏”的使者被藏传佛教的“畏怖之神”战败。  西藏人对这一段历史记忆深刻。精神上的不能认同尤甚于外貌的差异、人种的区别。从此以后的西藏人,首先是僧侣集团,总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西方人。而此后的一部西藏近现代史,也恰好证明了西方人的不怀好意。

由此可见允许进入是有条件的。其首要条件是以不妨碍其藏传佛教一统天下、不干扰其恒定的宗教生活为原则。

使西藏正式成为禁地的直接原因,据说是在18世纪末叶清朝军队击退廓尔喀(尼泊尔)入侵之后。这场战争虽然大获全胜,并由此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但鉴于西方殖民列强的兴起和地方利益保护,清政府决定藏地不再向外国人开放,这也与清朝后期实力非同昔比,因而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相关。这一政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天然屏障加上人为屏障似可高枕无忧,无力的人只有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或许才有安全感。

西藏的大门是在1904年由英国人荣赫鹏率领的不义之师用其时最先进的洋枪洋炮打开的。当英国人的刺刀和皮靴同时指向拉萨时,一名西方记者骄傲地宣称:“今天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在新闻专电的前面注明了发稿地点拉萨。”在这一刻,拉萨、西藏、中国感到了悲愤、耻辱、沮丧和无奈。

此前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僧俗曾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可歌可泣。但泱泱大国尚且不敌来自西方的列强,何况西藏。这是西藏史上屈辱的一页,一些当事人为自己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此时的驻藏大臣有泰卑躬屈膝,地方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到了后来,也就是在本书所涉及的相当部分时间里,西藏这块神王统治之地还曾极力关闭通往内地的大门,而且曾经短时间成功了,这个短时间持续了约有七八年。加之两次“驱汉事件”,就形成了至今某些西方人所宣称的西藏“事实上的独立”阶段。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在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中,所谓“中央政府”不知谁是谁,既不足以凭恃,在以英国人为首的帝国主义分子的教唆下,西藏何去何从忽然成了一个问题,也确实有人在竭力谋求独立地位。然而西藏之于中国,无论从历史血脉,从民族情感,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国际准则……诸多方面说来,哪里是说声拜拜就分得了手的?所谓“西藏问题”的国际化大约正从此时生发,近些年来越发地被借题发挥,以至于把“喇嘛王国”的覆灭视为精神伊甸同的丧失,同时也使这本描述老拉萨的书极不情愿地蒙上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

说来说去,这一不短的历史时期所采取的闭关政策,不论有着怎样的背景,无不说明了闭关者的弱势文化和弱者心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拉萨(圣城暮色)/老城市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丽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413612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2-04-01
首版时间 2002-04-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7.51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