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魂灵(彩色插图本)/名家名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是俄国文学走向独创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犹如响彻万里长空的一声霹雳,“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小说描写了投机家乞乞科夫向地主们购买“死魂灵”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农奴主和官员们的丑恶形象,揭开了专制农奴制俄国的黑暗现实。

内容推荐

果戈理是l9世纪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以“极度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笑中含泪的讽刺手法,成为“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小说通过对人间悲喜的生动展示,对世俗风情的精细刻画,批判了俄国农奴制之黑暗与腐朽,小说的内容、构思、表现手法,都有各自的审美价值,是一段社会历史的艺术再现。  鲁迅对《死魂灵》极为赞赏,亲自翻译并自费出版了首部中文译本。  《死魂灵》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书目。

目录

第一卷1

第一章3

第二章16

第三章37

第四章60

第五章91

第六章114

第七章137

第八章159

第九章182

第十章201

第十一章220

第二卷251

第一章253

第二章283

第三章294

第四章329

结尾部分残存的一章348

附录回忆果戈理383

试读章节

外来的绅士在省城住了一个多礼拜了,这期间,他四处拜访,出席晚会,赴宴,真可谓过得非常愉快。最后他决定到城外去,遵照他事先的许诺,去访问地主玛尼洛夫和索巴凯维奇。他之所以这么做,也许还有别的更切实的原因,有一件使他牵肠挂肚的更加重要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读者只要有耐心,把这部小说细细读下去,自然会慢慢明白的;这部小说篇幅很大,接下去故事逐渐展开,越是接近收场部分,场面就越发宏大、广阔。他已吩咐马车夫谢里方,叫他次日一早就预备车马,把马匹套在那辆读者已熟知的四轮轻便马车上。彼得卢什卡奉命留守,照看客房和主人的皮箱。我想,对于诸位读者来说,认识一下我们主人公的两个家奴,也算不得多此一举。当然了,这两人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而是所谓的二流或者甚至是三流角色,这部史诗的主要线索和构架也不是以他们为基础,也许只是什么地方偶尔涉及和提到他们,然而作者是个极端认真的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详尽细致,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很愿意像德国人那样谨慎细心,尽管他本身是俄罗斯人。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和篇幅,因为读者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在此之外需要添加的东西并不多。正如诸位读者所知,彼得卢什卡穿一件有些肥大的棕色常礼服,是老爷穿旧了赏给他的,他的相貌与他的身份也颇为般配,生着高大的鼻子,厚厚的嘴唇。就其性格而言,他不大喜欢说话,而是沉默寡言;他甚至有一种高贵的求知欲望,就是说,喜欢读一些内容较为浅近的书,至于它是不是堕入情网的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还是一本识字课本或者祷告书,他是完全无所谓的,他会同样聚精会神地读下去,就是塞给他一本化学课本,他也不会断然拒绝。他所喜欢的,与其说是他所读的书中的内容,不如说是读书这件事本身,或者确切些说,是读书这一过程本身。那些字母拼凑起来就是词句,至于这些词句是什么意思,有时鬼才晓得呢。P16

序言

《死魂灵》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奇书。即便没有读过果戈理作品的人,往往也知道《死魂灵》这部小说。可是读过《死魂灵》的人,却不见得每个人都完全读懂了这部作品。就是读不懂这部作品的人,往往也会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和震撼,惊叹幽默大师果戈理的艺术才能。的确,果戈理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复杂而又古怪的天才,《死魂灵》则是这位天才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1842年5月,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卷奇迹般地出版了。单凭这半部《死魂灵》,果戈理就震动了俄国文坛,乃至震撼了整个俄国。当然,《死魂灵》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更多的是给作家带来烦恼,招致诽谤、谩骂和围攻。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当时所遭遇的古怪命运时曾写道:崇拜果戈理的人不敢把他视为伟大作家,承认他的天才的人,不是狂热地爱他,就是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他逝世以后。据同时代人回忆,在果戈理逝世后不久,作家屠格涅夫曾在《莫斯科新闻》上发表一篇短文,称果戈理是伟大的作家。为此,屠格涅夫被关进警察局的拘留所,蹲了两个星期班房。可见当时的沙皇当局对果戈理仇恨之深。

不过历史总是公正的。一百多年来,果戈理的《死魂灵》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果戈理和他的作品能够震动俄国文坛乃至震动整个俄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在果戈理生活和创作的时候,正是俄国封建农奴制走向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代。这时的俄国社会,新与旧,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断地发生着激烈的撞击和裂变。1812年俄国战胜拿破仑的入侵,唤起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社会自觉,俄国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分化,进步的贵族革命势力迫切要求改革俄国社会。于是1825年12月爆发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被镇压后,俄国社会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沙皇当局的神经也变得更加敏感,更加脆弱,它一方面加强了专制政权的统治,同时强化了书刊检查制度,御用文人和反动势力更加猖狂。

当时的俄国文坛,流派甚多。在果戈理出现之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先后占据着俄国文学的主流地位。普希金开现实主义之先河,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和《杜布罗夫斯基》、《上尉的女儿》等小说。果戈理比普希金稍晚一些登上俄国文坛,他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同时又开辟了俄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俄国写实派的一代宗师。他在题材上不追求奇险怪僻,也不在文字上缕金错彩,而是用饱含爱憎感情的笔触,如实反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成为进步力量反对农奴制的一个有力武器。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于1809年5月4日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城附近的乡村里。他本来姓果戈理一亚诺夫斯基,祖上有波兰血统。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早年曾在邮电部门供职,当过八品文官,后辞去公职,在乡下当地主,并喜好写作,曾用乌克兰文和俄文写诗和喜剧。果戈理自幼爱好文学,在涅仁中学读书时,他已博览群书,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曾扮演冯维辛的喜剧《纨祷少年》中的主角。1828年,果戈理中学毕业后,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去往京城彼得堡,希望得到一官半职,结果连连碰壁,几经周折才谋到一个缮写员的差事。这期间,果戈理亲身体验了小公务员和下层官吏生活的艰辛,地位的低下,目睹达官贵人的骄奢淫逸和俄国官场的黑暗腐败。这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果戈理当过中学教师、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1838年辞去公职,专事创作。

果戈理的成名作是1831年9月出版的《狄康卡近乡夜话》。这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情节多取材于乌克兰民间故事。果戈理以优美、清新且富有幽默的笔调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这部小说集曾得到普希金的称赞和别林斯基的好评。此后,果戈理创作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外套》、《涅瓦大街》等,被后代人誉为世界中短篇小说的名篇。果戈理这一时期的作品,已显示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同时流露出他对“小人物”的深切的同情。当时的书刊检查机关对果戈理的作品检查极严,常常要删去许多抨击官府的字句。例如,短篇小说《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在发表时,果戈理不得不在正文前面加上一句声明:“这篇小说里所描写的事件属于一个非常古老的时代。并且,完全是向壁虚构的。”1836年,果戈理创作的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刺激了反动当局的敏感的神经。剧本写一个落魄的花花公子路过某城,被一帮贪官污吏当成京城里来私访的钦差大臣而闹出大笑话。愚蠢的官吏们听说“钦差大臣”驾到,无不惊慌万状,人人自危,害怕自己的劣迹败露。于是以市长为首的贪官们便对这位假钦差百般讨好,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向他献媚,丑态百出。《钦差大臣》在彼得堡公演后,沙皇当局和反动文人对果戈理进行围攻。当时果戈理在给《钦差大臣》的主要演员谢普金的信中写道:“官吏们大喊大叫,说我胆敢冒犯国家公职人员,简直是目无神圣。警察反对我,商人反对我,文学家反对我……我现在才明白,作为一个喜剧作家是什么滋味。只要有一点真实的影子,人家就会攻击你,并且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阶层……”

果戈理因《钦差大臣》的公演得罪政府,屡屡遭到反动文人的诽谤和攻击。他思想苦闷,精神忧郁,并且患了严重的肠胃病。他决定到国外去休养一段时间。1836年6月,果戈理出国游历,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侨居生活。《死魂灵》第一卷是在国外写成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持续了7年,果戈理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

《死魂灵》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什么呢?这部史诗里,果戈理用逼真而生动的文笔,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俄国官场的真相。这在当时,是一般作家不敢干的事。据果戈理自己说,他“打算在这部小说里,把整个俄罗斯反映出来,哪怕只反映一个侧面也好。”《死魂灵》以主人公乞乞科夫到外省购买死农奴为主线,展现了一个个地主老爷的丑陋猥琐、荒唐可笑的嘴脸,揭示了庸俗、贪婪而且卑鄙的贪官污吏的典型性格。《死魂灵》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运用奇妙的构思,从小说一开始就设置层层悬念,使得并不复杂的情节变得紧张曲折,各种事件纷至沓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第一卷结束时,读者才看见主人公的真面目。乞乞科夫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却练就一身逢迎拍马、见风使舵的本领,从中学时代就专心钻研骗术,并立志向上爬,一心要成为一个富裕的地主,追求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在学生时代,他巧妙地欺骗了老师,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他巧妙地欺骗了上司——一个冷酷无情、生来不会笑的科长,从而自己当上了科长。此后又混入某城市的建设委员会,成为一名有职有权的人物,便大肆贪污,为自己营造了豪华的公馆,购置了漂亮的马车。但好景不长,贪污案败露,乞乞科夫成为阶下囚。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决心再次往上爬,又四处钻营,不久就钻进了他梦寐以求的海关,当上一名海关官员,并晋升为六品官。这时他伪装成一个铁面无私的缉私专家,骗取上司信任,便与走私团伙勾结,大发其财。不久又因为同伙之间内讧,再次落入法网。这次失败没能摧垮乞乞科夫的意志,他又从头做起,节衣缩食,清心寡欲,再次往上爬。在一次帮人办理典押农奴的手续时得到启发,他便想出一个妙计。俄国在农奴制时代,政府每隔7至10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地主要根据农奴户籍名册上的农奴人数(女奴和孩子不计在内)向政府交纳人头税。登记在册的农奴死亡之后,地主要继续按活农奴为其纳税,直至下次人口登记时注销户口为止。乞乞科夫就钻这个空子,到地主那里去收购死农奴,然后当成活农奴典押给救济委员会,买空卖空,从中牟取暴利。《死魂灵》就是从乞乞科夫到某省城去结交权贵,以便为自己购买死农奴打通关节开篇的。

《死魂灵》着重刻画了地主和官吏两类人物。果戈理笔下的地主,各有各的特色,其生活嗜好、性格志趣各不相同,构成一个独特的地主形象的讽刺画廊。玛尼洛夫待人温和,多情善感,整天无所事事,热衷于和朋友谈论哲学;披着高雅绅士的外衣,实则是个空虚无聊、智力低下的寄生虫。柯罗鲍奇卡愚蠢守旧,缺乏教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是个因循守旧的守财奴。诺兹德廖夫是个无赖汉,爱撒谎,豪爽中夹带着厚颜无耻。索巴凯维奇粗鲁,贪婪,冷酷,从不说人好话,喜欢诋毁他人。“补丁老爷”普柳什金猥琐、吝啬,虽然拥有上千农奴,却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死魂灵》中的官吏几乎全是贪官污吏。果戈理是描写贪官污吏的高手,他往往只用一句话,或者顺便画上一笔,或者草草涂抹几笔,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贪官污吏的灵魂和嘴脸。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果戈理不是写,而是画。他用洋溢着现实生活气息的生动画笔,为省城的贪官污吏们描画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肖像。省长大人温文尔雅,善刺绣,爱宠物,却有一副强盗心肠,若给他一把刀,他会为了一点小钱去拦路抢劫。警察局长是全城百姓的“慈父”,实则是个巧取豪夺的大骗子;检察长不苟言笑,貌似公正廉洁,但在新任总督即将到任之际,竟担心自己的罪恶败露而吓得一命呜呼。

在俄国文学史上,像《死魂灵》这样毫不留情地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可说是绝无仅有。《死魂灵》所展现的俄国官场,腐败透顶,所有的官员都是卑鄙的坏蛋、骗子。像这样的作品,当时任何书刊检查机关都不会批准出版的。1841年9月,果戈理携带《死魂灵》手稿回国。当他把改定的手稿送到莫斯科书刊审查机构时,当即被否决。果戈理便请别林斯基帮忙,别林斯基把书稿带到彼得堡,托后门关系通过了书刊检查机构的审查,使这部作品得以与读者见面。应该说,《死魂灵》的出版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果戈理揭露和批判农奴制,同情受苦受难的广大农奴,却不主张取消农奴制。在政治态度上,他也是矛盾的,显得动摇不定。他的这一思想倾向,在《死魂灵》第二卷中得到充分的表露。在第二卷中,果戈理写了两个理想人物:柯斯坦若格洛和穆拉佐夫,一个是振兴农奴制的模范地主,另一个是千万富翁,笃信宗教,心地善良,是个普度众生的救世主。果戈理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描绘一幅地主和农奴共同富裕的美妙的图景。

1847年,果戈理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公开站到了保守的阵营一边。在这部书信选里,他对以往发表的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作品表示公开的忏悔,承认自己对以前所写的全部作品都不满意。他公开声明:《死魂灵》“充满漏洞,时代错误,作者对许多事物显然一窍不通,有些地方甚至故意使用了侮辱性的冒犯的言辞”。对于来自反动文人的批评,他表示全部接受,称赞他们的许多意见是公正的,他还说,他生到世上来,决不是为了要在文学领域占一席之地,而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

在果戈理生命的最后五年,他患着严重的精神忧郁症,贫病交加,已丧失了当年旺盛的创作激情,并陷入宗教狂热。1852年2月,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向朋友亚·托尔斯泰伯爵(当时果戈理寄居在他家中)交待了后事,让伯爵把他的手稿拿走,等他死后交给费拉列特总主教。当时伯爵不曾拿走他的手稿。2月11日深夜,果戈理亲手把《死魂灵》第二卷手稿扔进壁炉焚毁。焚稿十天后,果戈理就病逝了,年仅四十三岁。我们现在看到的《死魂灵》第二卷,是作家死后,由果戈理作品的发行人舍维廖夫清理他遗物时发现的草稿整理而成的。

果戈理终生没有结婚。同情和爱戴他的朋友和莫斯科的大学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果戈理的思想和创作复杂、多变,留下不少疑团,给后代学问家留下了许多研究的余地。  五

在1936年,果戈理的这部长篇小说由鲁迅先生根据德文版并参照日文版译成汉语,初次定下《死魂灵》这个译名。近年我国学术界曾有人对《死魂灵》这个译名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这部小说的标题应译为《死农奴》。对于懂俄语的读者来说,这个问题也容易造成误会,因为MepTBbIe既可理解为死农奴,亦可理解为死魂灵。那么这部小说的名字究竟应译为什么呢?

要确定这部小说的译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原作者果戈理的本意。在俄语中,农奴和灵魂是一个同音词。应该说,在这部小说里,果戈理巧妙地使用了这个双关语。乞乞科夫到处访问地主,去那里购买的是死农奴,而不是魂灵。然而,购买死农奴这件事本身是荒诞的,对不明真相的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果戈理正是利用这个耸人听闻的怪事,经过艺术加工,勾勒出小说的主线。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的丑事败露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猜疑。省城的大员们聚在警察局长家里:猜测乞乞科夫其人其事。这时,“死农奴”又被理解为“死魂灵”或者“死亡人口”。在本书第二卷里,当乞乞科夫向科施卡廖夫上校购买死农奴时,果戈理已明确使用“死魂灵”的概念。在小说的末尾,穆拉佐夫规劝乞乞科夫改邪归正时,要他不要老想着那些“死魂灵”,要多想想自己的活的灵魂。应该说,这是果戈理的点题之笔。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曾指出:“《死魂灵》这个标题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令人恐怖的东西。它不能赋以别样的名字;并非户籍名册上所有的才是死魂灵,这一切诺兹德廖夫们、玛尼洛夫们及其他人——这些都是死魂灵,我们到处可以碰见他们。”果戈理创作《死魂灵》,其意图之一是要指出地主阶级的没落,《死魂灵》一语双关,既指已死的农奴,同时又指灵魂已死的地主和龌龊邪佞之徒。由此可见,这部文学名著的标题译为《死魂灵》是较为恰切的。

《死魂灵》第二卷原文有多种版本,不同版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本书是根据原苏联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果戈理文集两卷本》翻译的。

1995年9月写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果戈理以其独有的才华,通过众多奇特的细节,描述了一个又一个浮夸的灵魂;这些细节使《死魂灵》上升到一部魔幻史诗的高度。  ——纳博科夫  还从来没有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才华,善于把生活中的庸俗那样鲜明地描绘出来,把凡夫俗子的庸俗那么有力地勾勒出来,使得所有容易被滑过的琐事,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普希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魂灵(彩色插图本)/名家名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果戈理
译者 郑海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13310
开本 32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