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东方编译所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美国的黩武主义为批判对象和主题。描述和批判了是美国黩武主义的成长、政府秘密性的加强和认为美国在世界上可以不受约束的思想。这是一个美国知识分子并非孤独的声音和批判。

目录

引言:美利坚帝国揭秘………………………………………1

第一章 新旧帝国主义………………………………………16

第二章 美国黩武主义的根源………………………………42

第三章 走向新罗马…………………………………………75

第四章 美国黩武主义的机制………………………………112

第五章 军队代理人与私人雇佣军…………………………155

第六章 基地的帝国…………………………………………178

第七章 战争的腐败…………………………………………220

第八章 伊拉克战争…………………………………………255

第九章 全球化究竟怎么了?……………………………… 301

第十章 帝国之悲哀…………………………………………333

致谢……………………………………………………………371

试读章节

章 美国黩武主义的根源

在任何政府形态下,畸形发展的军事组织对于自由都是有害的,而且应被视为共和国自由的特殊敌人。

乔治·华盛顿总统的告别演说1796年9月17日

这种由巨大的军事组织和庞大的军工企业形成的联合是美国历史中的新现象。……在政府各机构中,我们必须防止受到这个军工复合体或明或暗的不正当影响。这种错置力量危险膨胀的潜在趋势已经出现,并且将持续存在。我们决不能让这股联合势力威胁我们的自由和民主进程。我们将防微杜渐。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告别演说1961年1月17日

在美国,第一次军事黩武主义趋势出现在19世纪末期。1898年美西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问,舆论被巧妙地操纵以煽起民众的战争热情,与此同时,美国军队在菲律宾的残暴行径和战争罪行则在公众面前被刻意掩盖。作为战争结果,美国获得了它的第一批殖民地领土,并建立了其第一个军队总参谋部。那时候,美国的“好战政策”——民众自负的感觉,侵略性的沙文主义——从英帝国类似的趋势中得到了提示。甚至这种好战政策的基本言语也源自于一首1878年英国音乐厅中的爱国歌曲,这首歌曲当时被那些支持英国向土耳其海域派遣舰队以阻止俄国推进的人所接受。

1898年2月15日,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的哈瓦那港,一次神秘的爆炸摧毁并使美国战舰“缅因号”沉没。爆炸导致374名船员中的262人死亡。“缅因号”是三个星期前抵达哈瓦那的,作为“友好”任务的一部分,“缅因号”要救援在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起义中被抓捕的美国人。而它未公开的使命则是以支持古巴起义者的名义实行对西班牙的“炮舰外交”,并推行“门罗主义”,要求欧洲列强如德国不要干预古巴的动荡局势。

两个海军官方调查团得出结论认为,可能是一枚水雷引起的外部爆炸,并引爆了舰上的弹药库。西班牙则坚持它对“缅因号”的沉没没有任何责任。稍后,一些分析家,包括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暗示,可能是舰上煤仓的自燃导致了这场意外爆炸。’虽然美国海军于1911年打捞起了“缅因号”并将其拆解,但1898年“缅因号”究竟发生了什么,至今依然是个谜。

然而,美国媒体发回美国的报道却是没有半点疑问的。助理海军部长西奥多·罗斯福立即声称,这是“肮脏的(西班牙人)背信弃义的行为”。当时的法国驻美国大使告知本国政府:“一定程度上好战的狂怒已经笼罩了美国。”。媒体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纽约报纸上印制了许多漫画,描绘了西班牙破坏者是如何把水雷系在“缅因号”上并在岸上引爆的情形。赫斯特随后还派画家弗雷德里克·雷明顿到古巴去报道古巴人对西班牙压迫的仇视。“这里没有战争”,雷明顿给他的上司写道,“请求招回”。赫斯特在其著名的回复电报中说道:“请继续留下。你提供画面,我将提供战争。”。于是两人继续如此行事。由于赫斯特的新闻报道和约瑟夫·普利策在其《纽约世界》上同样的宣传,整个国家在所谓正义的愤怒和爱国热情的名义下处于亢奋状态。1898年4月25日,美国国会向西班牙宣战。

5月1日,由于宣战而被迫离开英国殖民地香港、由海军上将杜威率领的美国海军亚洲分舰队进攻了马尼拉湾中的西班牙舰队,并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胜利。在菲律宾民族主义力量的协助下,美国占领了菲律宾,并开始考虑如何经营菲律宾的其他岛屿。威廉·麦金莱总统宣称,菲律宾“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虽然他承认他并不确切知道菲律宾的地理位置。

1898年夏天,西奥多·罗斯福离开政府,带着他的私人军团来到古巴,这支私人部队由牛仔、美国原住民、哈佛大学1880级马球队成员,以及罗斯福的落基山骑兵队(在媒体上以“狂飙骑士”著称)组成。虽然由于疟疾和痢疾的肆虐这支部队减员甚多,但是在圣地亚哥东部的圣胡安山与西班牙人进行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也为其领导者赢得了国会荣誉勋章的提名,并把西奥多·罗斯福推到了民选政治官员的最高层。P42-44

序言

美国是一个“帝国”吗?我们应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的“美利坚帝国”?这对于世人实在是一个大而重要的问题。

冷战终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进入了冷战后时代,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2001年9月,在美国国土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以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在美国政策制订者看来,以9·1l事件为标志,美国进入了“后冷战后时代”(post-post-Cold War)。大体上由于相同的原因,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关于“新帝国”、“帝国般的美利坚”、“美利坚帝国”、“新罗马”等等论述迅速升温,大有如火如荼之势。

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式的现象。一方面,美国实行共和政体,并不存在帝王以及相应的政制;另一方面,美国又拥有帝国般的实力和影响力,表现出帝国式的行为方式。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大概正是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促使法国人雷蒙·阿隆早在1975年就给他关于美国和世界的书起名为《帝国式共和国》。1987年,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就已直截了当使用了“美利坚帝国”(the American empire)这一名称。在他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利坚合众国就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中心。然而,20世纪后期的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帝国之中。

实际上,还在9·11发生之前,关于美国是不是帝国的谈论和辩论就已经开始了。与美国防务部门关系密切的一些保守派智囊人物认为,美国确实正在以一种帝国主义的方式行事。在他们看来,尽管与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与它们相似,美国现在是一个民主帝国或者说自由帝国。虽然它并没有攻占别国领土,也没有建立殖民统治,但是它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势力在全球越来越占统治地位。有许多人不一定会公开谈论这一问题,因为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这是令人不舒服的事。故而他们使用了像“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这样的代名词。但是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它现在已经是美利坚帝国了。实质性的问题不是我们会不会成为一个全球霸权国家,而是我们将是哪一种霸权国家。不久,9·11事件发生并造成强烈震撼,美国迅即作出反应,高高地祭起反恐大旗,抢占道德高地,并立即发动了一场反恐战争,欲化危机为转机,趁势推进帝国事业。于是,关于“美利坚帝国”以及“世界需要新帝国主义”等等论述也由原先的“悄悄进行”而变为公开地登堂入室了。

这些论述的基调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肯定式的(譬如,有人对此的反应是:“帝国?为什么不?”);另一种则是否定或批判式的。2003年出版、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的《帝国的悲哀》是其中批判性的一种。

查默斯·约翰逊1931年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195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并于1957年和1961年分别获得该校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便任教于加大伯克 利分校。期间约翰逊发表了可观的学术论著,成为东亚政治领域的著名学者。约翰逊学术生涯的前期以研究中国为主,代表著作有《农民民族主义与共产党权力:革命中国的兴起,1937~1945))、《革命与社会体系》和《革命性变迁》,以及《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主编)等。后来约翰逊的研究更多地转向日本,这方面的著作包括《日本公共政策机构》、《日本:谁统治?发展导向国家的兴起》、《产业政策辩论》(主编)等。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1982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一书。

这部专著是一项关于1925年至1975年间日本产业政策发展的研究。它把重点放在日本战前、战时以及战后政府与产业界的关系上,深入分析了通产省在制订和执行日本的产业政策、推动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内在机制,认为通产省是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航’’机构。约翰逊认为,在一个由国家领导的、追求高度经济成长的社会系统里,最根本的问题是政府部门与民间企业的关系。在他看来,日本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工业国家模式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政府与私人企业紧密结合,集思广益,共同朝着发展的目标努力。在高成长时期,日本式的政府与企业关系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官民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导向国家”或“发展导向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理论,引起学界的极大重视。《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不久即被公认为是该领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发展导向国家”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曾为之深深着迷。为此还曾经与约翰逊教授通过一封信向他请益。其时,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UCSD)已建立了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IR/PS),并延揽约翰逊教授前往就任太平洋国际关系罗尔讲座教授一职。1989年初,美中国际关系研究委员会(CIRSPRC)已应允向我提供资助,赴IR/PS做研究。本来这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机会,可惜后因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及随后中美关系恶化而终未能成行。后来听说,约翰逊在该校任教期间就如在伯克利时一样,个性极强而人际关系欠佳。而我的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之行也迟至1999年,即整整10年之后才得以去短暂访问。

两三年前我有机会再次见到德高望重、80多岁高龄而仍活跃的罗伯特·斯卡拉皮诺教授,他曾是查默斯·约翰逊的老师。席间我们谈到约翰逊教授,他对昔日学生的评语是“极为聪明”(very intelligent),我记得这话他说了两遍。同时,他对约翰逊不久前出版的《后焰:美利坚帝国的代价和后果》一书颇有保留,认为此书观点有失偏颇,也曾提及他这位过去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problem”。这些跟我此前所听到和所获得的印象大体吻合。

1994年前后,约翰逊从UCSD)荣休,并创办了对日政策研究所(JPRI)(用斯卡拉皮诺的话来说,属于“一人所”)。此后的约翰逊继续有学术作品问世,但其思想倾向和学术倾向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若用美国的政治术语来讲,似乎更多地往“左”移动(此词包含的要素之一是反对民族主义的外交和防务政策),他的文章出现在《国家》(The Nation)这样的刊物上。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贝尔格莱德发生美机炸馆事件后,我在网上读到他的文章,他怀疑炸馆事件是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的“无赖官员”们所为。就学术倾向而言,他的变化则表现为更多地关注当前世事,并发表见解,这明显地影响了他荣休后的学术研究。与往昔追根究底式的研究不同,这时期所写的作品更多地是对当今世界的观察和他作为一名学者的思考。代表性的作品即是2000年春发表的《后焰》,以及现在这本《帝国的悲哀》。这两部作品少了打破沙锅问到底似的学问探究,却多了对美国和世界大事的冷眼旁观和犀利剖析。

这本《帝国的悲哀》是以美国的黩武主义为批判对象和主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作者作为美国的日本问题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驻日美军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作者原先对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帝国也极少注意,直到1996年2月在对冲绳进行了第一次访问后(访问之前发生了驻冲绳的美军士兵强奸日本少女的事件),这一问题才引起了作者的注意。最初他也是把冲绳作为单一个案看待的。解决的办法似乎显而易见:关闭一部分基地,撤回数量相当的美军,减轻强加于冲绳人民的负担,扭转当地人们对美军的不满。但后来作者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冲绳是一个典型的而不是独一无二的海外美军基地。美军驻扎在世界各地其实是一个现象,这些基地具有一些共性,例如都是征用当地最有价值的土地、驻扎该地的美军享有治外法权地位、永无休止的各种扰民事件等等。于是,作者决心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将其视为美国黩武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本书中,作者用了一个强烈的字眼,即“militarism”。这个词在中文里常以“军国主义”来对应,但“军国主义”有其特定的涵义,通常指的是以军事的手段、方式、目的统驭整个国家的思想和体制,用于美国这一个案似乎过犹不及,故本书中译本采用了“黩武主义”这一译法,似乎更为贴切和接近作者原意。

作者在本书中所要描述和批判的是美国黩武主义的成长、政府秘密性的加强和认为美国在世界上可以不受约束的思想。作者认为,9·11事件后这些现象在美国有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作出“一个诊断”甚或“一个解剖”。作者提请国人警惕,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四种悲哀将会降临到美国头上:

首先,将出现一个永久的战争状态,导致更多针对美国、随时随处的恐怖主义。较小的国家将更多地依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它们试图避免帝国主宰世界。

其次,在国内,民众将会丧失某些宪法权利和公民自由,人们在浑然不觉中受到被以反恐的名义实施的各种国家机关的监控,公民权利和自由因而受到侵蚀。对这一趋势的反抗目前在政治上处于软弱无力状态。

第三,一个原本已经支离破碎的讲真话原则日益为一个刻意宣传、假消息和颂扬战争的体系所取代。

第四,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行动和维持军事机器之中,社会其他方面的必要开支和投入将相应减少。某种意义上国家有破产之虞。

当然,约翰逊也说了这些都是趋势,并非注定如此或不可避免。约翰逊给出了他本人的评估,希望的是美国不要这样走下去。

很显然,这些论述与当今布什政府的论述迥然不同,这是一个美国知识分子并非孤独的声音和批判。颇值得人们深思的是,美国这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并经由一定的渠道发出这些声音,由此而提供了在出错时纠错的可能。而美国的政治体制也提供了在出错后纠错的机制。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持久的活力、美国在21世纪保持世界惟一超强地位的可能性、它进行自我调适的弹性和灵活性,都是人们不能不承认的。这些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本书由任晓、张耀和薛晨合力译出,其中任晓承担引言、第一、第十章和致谢、评语等,张耀承担第二、三、四、五章,薛晨承担第七、八、九章。我们特别感谢杨晓龙在我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之际翻译了第六章。全部译文由任晓校订。我们所供职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为这项工作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就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请教了所内外的有关专家,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任晓

2005年5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查默斯·约翰逊是一位传奇性的学者……。本书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喊。他要我们在为时未晚之前把握住,因为美国的现代黩武主义正威胁着这个民主共和国。他的分析是强有力的,具有令人敬畏的说服力。”  ——威廉·格里德, 《资本主义的灵魂:打开通往道德经济之路》一书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东方编译所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查默斯·约翰逊
译者 任晓//张耀//薛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56657
开本 32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71.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