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高层新智囊
内容
编辑推荐

2002年11月14日,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政治的前台。此时,全世界都在猜测,这些在革命战争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会把地球上1/5的人口引向何方?又将如何冲击世界现有的局势?

敏感于中国命运的人们开始关注新的领导集体身后的智囊群体、关注这些神秘、博学、目光敏锐、思想卓越的精英在中外政治、经济、军画等方面采取什么样的姿态,他们将怎样改变或影响整个中国的命运、每个百姓的前途,他们彼此之间的分歧该如何……

内容推荐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目录

代 序 高层智囊——影响中国轨迹的“精英”人士/1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1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从街头少年到28岁的理论家

青年工作专家

在“国资流失潮”中力挽狂澜

思想家的“打假传奇”

潘岳?“攀越”?

对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思考

在宗教与“鸦片”之间

危机论:守望、革新与重建

以民族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

保护弱势,平衡利益的关键

对发展主义的反思

中国人不能丢弃的原则

【附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

熊光楷 “新军事变革”格局中的中坚/33

儒将探曹营:他要去五角大楼

爱读书,勤思考

教授式的全能谋略家

新安全观下的审势与发言

“新军事变革”的关键人物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47

美国失算于房宁

中国青年的排美立场令克林顿备感威胁

不要迷信全球化

警惕:美国战车已经开到了中国大门口

过度依附国外资本有陷阱

实现民族自立必须六面出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和谐

“新帝国主义”的阴影下

【附录】社会主义:满足需要还是改变需要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83

活跃在政治领域的知识分子

高干子弟接受海明威式“硬汉”教育

博学多闻,以电视形式展现政治动态

《世纪行》:震动邓小平

为民请命的农村政策评论者

保护持有真理的少数人的话语权

【附录】从“第三条道路”走向新的战争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109

《民法通则》的起草者

从莫斯科大学优秀留学生到社会底层人

风云突变:校长被免职

宪法必须进入司法程序

繁琐的《民法典》、细致的为民之心

宪法是国之重器,应该保证其权威性

制定“经济法”须知的规律

【附录】终生不悔——四十年执教有感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137

大陆对台”强硬派”学者

“我从北京到台湾,没有感觉离开自己家”

两岸僵局:学术交流”政治化”

“一国两制”不容台湾方面歪曲

对“邦联制”的拷问与揭底

陈水扁休想趁奥运会之机打”台独”主意

【附录】任何形式的“台独”图谋都不会得逞

解思忠 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159

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

宝剑锋从磨砺出

艰难曲折文学路

在中南海做研究

国民素质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花甲献礼:《人生篆书》

【附录】素质就是命运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195

申奥:“外交麻辣烫”

周恩来眼中“精干的人”

施燕华:又是大使,又是大使夫人

兀立于沧海横流中——日内瓦一役

法国“大骑士勋章”荣耀的获得者

指挥若定倾倒法国

外交学院院长:来自最高层的任命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219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文革”期间发表《康生质疑x问》

“真理标准”的大声倡言者

朱镕基:听说中央党校有个讲周总理的

党建调研报告直送政治局

呼吁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支持干部任命”民意否决制”

【附录】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楚树龙 了然于胸、凛然在外的“强硬派”/247

中国何种条件下实行”报复性核打击”

美国情报部门总是输在他的手上

中美相互关系是“接触与防范”

克服“体制外”的“反”文化色彩

国际局势动荡下的中国抉择

台湾低级政治不值一驳  

阻碍中国强盛的,是科技,是军事

【附录】中美冲突、对抗——台湾问题

张卓云 巨笔如山,愈老愈辣风头劲/271

“经济智囊团的红人”

价值规律的深刻解说者

与厉以宁对阵,论述“通货膨胀”

“十五”计划的重要起草人

论机构改革的真髓

破解政企不分的重大创举

【附录】为什么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温铁军 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295

“毛泽东风格”的农民问题大调查

农村暂不宜实行市场经济

“三农”:民间与政府高层最为挠头

西部开发应吸取美国西进经验

乡镇自治应借鉴秦朝绩效

【附录】华西村何错之有?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321

从“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

目光前瞻:踏上自费出国深造之路

在“WTO与强国梦”讨论中脱颖而出

鼎力支持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批判社会经济非以消费者的便利为导向

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保证亚洲金融安全

【附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宋晓军 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349

伊拉克战争时的优秀军事评论员

《舰船知识》:中国的非官方军事智库

仿佛预感般提前报道了“王伟撞机事件”

”不着军服的军事参谋”

中国军事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7

确保东北亚安全,中国不可回避的责任

【附录】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谨防变革泡沫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371

横空出世、锐于凶器的《信息战》

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

杀机孕于无形——“地才”战争博士

可怕的信息战武器掌握在手指上

“制造革命”、“思维战”与军事全民化

【附录】21世纪战争畅想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397

最神速的新闻出击

第一位走遍丝路的中国记者

“警犬新闻学”与“找故事的艺术”

清华新闻学院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差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之因

提倡“网络实名”,引发全面争论

美国新闻媒体不真实的背后利益

【附录】为什么中国不敢“妖魔化”美国?

李寄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军人/429

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兼博士生导师

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

战争到底较量什么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

【附录】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

宫少鹏外交是通观全局的博弈/449

被误传为宫达非之子

将外交推向公众,赢得唐家璇拍手叫好

《佩雷斯传》与两个政治人物的会晤

中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为何投弃权票 

中国的”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外交是一场需要通观全局的博弈

【附录】“报人”外交家

康晓光 探求社会公正的“政治良心”/473

现状:”劫贫济富”情况严重

”希望工程”的奠基者

国情研究队伍中的又一匹“黑马”

康韩之争:中国经济能不能运用”相对优势”

为“弱势群体”政治代言

【附录】建设民主法治,重建合法性基础

后 记/499

试读章节

             美国失算于房宁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今,房宁教授在世界的行走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对房宁甚为了解的学者曾这样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对西方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中,房宁是为数不多的以尖锐眼光质疑西方、批判全球化的中国学者;而房宁的不妥协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他成为最早站在非西方立场系统研究和批判全球化的一位中国学者,他的著述为中国日益崛起的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房宁一直不接受外界加在他名头上的种种修饰,他的低调和不事浮华是出了名的。但从1995年他的“中国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调查结果所引起的震荡,到1999年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一书中预言全球化将带来“发展的陷阱”,再到2003年对“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精当论述,这一系列动作无不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的觉醒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海内外不少研究者一直把他视为中国富有特色的杰出思想家之一,而美国有关部门则把他当作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而加以关注。  

房宁出身于北京的一个中医世家,1977年,20岁的他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他获得了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也就是这次美国之行使他对西方的繁荣有了一种由表及里的洞察,从而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年在同事和家人羡慕的目光下,他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飞到了大洋彼岸。然而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房宁并没有沉浸在美国的繁华梦中,而是以一种学者的责任感仔细观察和了解美国社会。他有机会走访了美国很多个州,广泛接触各阶层人民。  

有一次一个美国人问房宁:你对美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房宁说:美国富裕呀。那人又问:你知道我们美国为什么富裕吗?房宁自嘲地答道:我是研究政治学的,对经济学问题不太清楚。那人却说:这根本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学术问题,这是我们美国人都知道的一个简单道理,我们美国从全世界人的兜里拿钱,装到我们的兜里,我们的生活当然就好了。  

这次看似调侃的对话却对房宁产生了很大震动。他开始注意到了美国富裕繁华背后的东西,这也许是他能够走出80年代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意识的开端。由此发端,房宁开始为我们讲述起了另一个美国故事。美国凭借资本、技术、信息的垄断优势,占据了国际经济分工的高端,它乘全球化之机,从世界每个角落赚取超额利润。当巨大的经济剩余流回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尽情地享受幸福生活。于是,对全球化的另类描述“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进入了当代中国的话语。  

仅一年的美国游学使房宁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变得沉重起来。面对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浪潮,他感到了中国将遇到的巨大压力。回国后他开始认真研究起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试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找到应对之策。90年代中期,房宁写出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今天他关于全球化的许多观点以及在中国语境中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些概念,其实都可以在那本书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有人说,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是一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论著,但实际上这本书自始至终都流露着他对中国问题、中国道路的关照与思考。像房宁在20世纪发表的所有著述一样,他几乎没有使用过“民族主义”这个词语,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的理论发端。  

如果说《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中民族主义思想还处在萌动状态,那么同年他与王小东等人策划的“中国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调查,则是他们对当年还潜藏于青年一代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一次公开的发掘和张扬。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王小东称为的“逆向种族主义”,这股思潮给当年那一代人带来深深的迷茫。而90年代中国人在开放进程中对外部世界、对全球化了解的加深,加之中国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逐渐地发生了转化。本来就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主流格格不入的房宁和另一位也在苦思中国出路的学者王小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风向转变。他们知道对未来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青年,是青年一代的思想,于是他们想到要搞一次面对青年的民意调查,以了解当代中国青年对世界、对中国的真实看法,从而诉诸青年、诉诸未来,以振作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马明洁对他俩的想法表示认同。  

1995年5月30日,由房宁、王小东和马明洁策划的《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问卷在《中国青年报》公布。这是中国民间第一次通过报纸公开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也是第一次调查中国公民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得到社会的强烈反响。问卷公布的当天就已收到读者的反聩,一个月后问卷回收达到了12万份,超过了当年《中国青年报》发行量的15%,也完全出乎房宁等人的预料。  

在这个调查中,策划者设定的诸多问题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三个问题:“你认为对中国最不友好的是哪一个国家?”“你认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国家?”“你最不喜欢哪一个国家?”结果出人意料:75%的人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美国。  

由于这一调查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真实的思想动态,因而引起世界的哗然,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及《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京新闻》等媒体不但作了报道,还转摘了部分问卷的内容,并以专题分析文章对此次调查进行深度透视。这些媒体普遍认为,这次发生在中国的令人预料不及的民意调查,预示着当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一场即将到来的爱国主义的热潮。  

在持续的新闻轰炸中,尽管主要策划人之一的房宁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但他还是作为一个新闻人物,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美国的一些学者在了解房宁的经历后不无感慨地说,美国的经历没有把房宁熏陶成一个亲美的学者,反而造就了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令人不可揣度。有人戏谑道:美国送给中国一个民族主义者。

P48-51

序言

     高层智囊——影响中国轨迹的“精英”人士  

我最初对“智囊”的概念有点感受是在近30年前。当时学术界、思想界和政界中不太广泛地传看着一本“内部读物”,书名为《出类拔萃之辈》。这本书记录着当时美国约翰逊政府决策圈中的许多轶事。如侵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乘飞机前往战区时,仍在背诵日语单词。又如助理国务卿邦迪年轻时怎样记忆力惊人,他竟在口若悬河般地宣读一篇论文后告诉为之鼓掌的师生,他刚才念的讲稿不过是白纸一张!书的作者所以称这些决策人物为“精英兼智囊”,为“出类拔萃者”,意在讽刺、讥笑这批高智商的人物竟会执意打一场愚蠢的越战。  

后来,在研读世界当代历史、政治、经济中,更多地接触到“精英”(elite)一词。但让我十分惊讶的是,这词用得最多之处是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洲、非洲兴起的民族独立运动的著述中。一大批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亚洲知识分子在历史巨浪中,推波助澜,左右时局,乘势而上,争夺政权。这些人被冠之以“精英”名号。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国家命运的颠沛,他们只能做“乱世之奸雄”,成为已有制度的挞伐者、斗争者或者颠覆者,没有机会在平静的环境中实现其理性治国的长远计划,“精英”的概念也就跟“智囊”错开了。  

和平时期,我们中国的民间向来都有许多“大隐”,他们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合力”。一方面,人才济济、精英繁盛的社会,是一个生机勃勃、潜力无穷的社会;另一方面,只有社会中的精英真正走向上层,成为国家政权的顾问者、发言者,这样的社会才可以称为“文明”社会,这样的政府才能称为高效而开明的政府。  

中国开始同时有了“高层智囊”的名和实,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随着民主建设的逐步发展以及国风、民风的开放,一批力主改革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学者著书立说、频发宏论、力陈时弊、鼓动风潮、引领思想时尚,成为社会新锐,一时蔚为壮观。这批人物与党内和政府内不少极具责任感的老同志相呼应,终成邓公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社会舆论之基础,不但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政治决策和政治局面,其猛烈冲击造成的余波,迄今仍然烙印在中国现实之上。  

不过,即使在当时,这批“智囊”当中也隐含着极大的分歧,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中国的学术与政策观点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关于新权威主义”以及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的争论,就是这种差异与分歧的突出表现。在关于国情、传统、中国历史、中西文化经济政治比较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一场在新形势下进化论、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交锋已迫在眉睫。遗憾的是,这种争论与交锋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没能深入下去,争锋的焦点没有凸显出来,也就未能给社会进步带来更大的启迪和益处。可以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高层智囊”格局和制度处在发展初期,尚不完善。  

当今“高层新智囊”所关注的主要是社会基本问题,它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差别、社会走势等。他们并不囿于自己的专业,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不同门类的专业知识只是他们认识、剖析社会的阶梯和桥梁,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作为社会最敏锐的神经,有意或无意地感到,社会变革的本源动力应该是制度性变化,是分配关系的调整,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公众心理与民族素质的改善。正是由于他们的关注点聚焦于社会,作用于上层,因而也就引起了社会和上层对他们的关注与聚焦。他们在向社会灌输着某种新理念的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精神解放和知识启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系统论”等“三论”的引入以及未来学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就是明证。类似者甚多。  

“高层智囊”存在的意义在于:只要中国在前进,在前进的方阵中就要有鼓手和旗手;只要中国人憧憬未来,就需要有对未来的思考者、认识者、设计者和履行者。我只希望,有幸或有志于充当前沿的中国人的人们,能志趣高远,耐得寂寞。

后记

本书主要呈现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它更多地关系到国计民生。没有一个时代,能够产生这样的代表——他们是国家高层政治与舆情相结合的杰出人物,在今天,我们称他们为“高层新智囊”。这些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建言与献策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他们是国情的敏锐触角,并以其观点的前瞻性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许多人因此成为公众人物。

无论是潘岳提出的保护弱势、平衡利益的中国式民主,还是甄小英支持官员选拔的“民意否决制”,任何一个关注时政的中国公民,他都应该听到并响应这样的声音。面对“三农”问题,温铁军大胆提议的拳拳之心唤醒了多少人的良知。在中国加入WTO,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走上了历史的前台的时候,作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高层新智囊,他们肩负着舆论和理论乃至行为实践的三重重任。熊光楷,“新军事变革”中的中坚,为新世纪的东北亚安全提出战略构想;房宁,否定一厢情愿的“和平与发展”;秦晓鹰,坚决倡导要保护少数人的话语权;江平秉持着法的精神,以近乎悲怆的良心只对真理低头。在更多的领域:新闻、外交、学术、教育……李希光、宫少鹏、海闻、解思忠等人道尽几十年风云变幻和人生的辛酸,一颗颗跃动的心又在展望和憧憬着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责任感逼迫着他们又上路了——他们的精神永远行走在时代的前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高层新智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晓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2481
开本 16开
页数 4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64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