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菊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村妇何碧秋因丈夫被打告到乡、县、市公安局,再起诉至法院,不屈不挠打官司“讨个说法”,最终获胜。此事被拍成电影并获世界大奖轰动全国,人们从此叫她“秋菊”。本小说由秋菊打官司、秋菊开会、秋菊打假、秋菊杀人四部组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笔凝练老到,极具张力,人物个性独异,新颖奇特。小说好看,耐读而又发人深省,堪称一部直面当下社会现实、观照历史变革进程的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

内容推荐

村妇何碧秋因丈夫被打告到乡、县、市公安局,再起诉至法院,不屈不挠打官司“讨个说法”,最终获胜。此事被拍成电影并获世界大奖轰动全国,人们从此叫她“秋菊”。“秋菊”意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利用进京开会之机,为本村一桩久拖不决的山林纠纷到处奔走上访,使弄权作恶者中箭落马。此后一位神秘人物不期而至,将“秋菊”带入精心设置的“打假”迷局。历经失踪、绑架等惊险风波,“秋菊”从蛛丝马迹中看穿破绽,再度揭开一个催人泪下的幕后故事。不久“秋菊”去银行办事,碰见一位顾客与一名银行职员为取一笔巨款发生争执,谁知这桩平常口舌纠纷竟使银行职员停职、离岗直至逼疯送进精神病院。“秋菊”作为现场唯一目击者,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捍卫事实,结局却出人意料:“秋菊”手中没有刀,却让一对贪婪的高官夫妇人头落地。

小说由秋菊打官司、秋菊开会、秋菊打假、秋菊杀人四部组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笔凝练老到,极具张力,人物个性独异,新颖奇特。小说好看,耐读而又发人深省,堪称一部直面当下社会现实、观照历史变革进程的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为写此书,作者倾尽心力,耗时15年。

目录

第一部分:为菊打官司

第二部分:秋菊开会

第三部分:秋菊打假

第四部分:秋菊杀人

附录:英文版序 陈源斌

 致意大利翻译家弗龙佐的一封信 陈源斌

试读章节

太阳好起来了。何碧秋拿牙锹剁挑在麦田里的塘泥,剁完最后一墒了,她听说丈夫被打,将手上拾掇拾掇,回家看过伤势,转来找村长。

村长家在村东头。也不过两进排厢,一个院子。屋瓦是小瓦,屋墙是青砖实砌,院墙也是青砖实砌。门槛是用青石做的。院子里一口水井,上面一棚落光叶子的葡萄架。对面一地盆花都是枯枝杆儿,拴着一条狗。何碧秋绕过那狗,看见村长坐堂屋里呷酒。她说:“你打了他,现在旁证也有了,医生诊断也有了,是个什么说法呢?”村长一哼:“说法?”何碧秋说:“你打他,踢他胸口,倒罢了。你还踢他下身,这是要人命,不该有个说法?”村长慢慢举杯,何碧秋说:“那你就别怪我了。”

村长问:“你怎么我?”何碧秋说:“请政府讲理。”村长笑道:“我打他又不为私。我是村长,政府不帮我,下次听谁吆喝这村的事?”何碧秋说:“只怕如意算盘。”村长说:“好。到乡里的路你认得吧:过了摆渡口,再走一二十里,就是了。也辛苦你了。”何碧秋见他张狂,便不再哕嗦,回头收拾动身。

走了一里多路,到摆渡口了。望见岸边等渡的人已跳在船上。船工弯腰解桩上的缆绳,听见声音,虚抓绳头,等着。等何碧秋上船,说:“站稳咧。”收了绳子,换竹篙将船缓缓撑进一片白水里去。

过渡的这几个人或站或坐,都袖着手,东西放在舱里。这些人七嘴八舌让船工说,船工笑道:“你们是想东北方向的路快修好了,不坐我的船了吧?”又说:“不过是土公路,大半截又在人家地盘,一个弯儿绕十万八千里,仍不如走渡口节省。”这些人议论道:“我们王桥村,亘古就属安徽,只因造了这座水库,把路都隔断了,反被江苏抱在怀里。出个门,比登天还难,还不如划归江苏省呢。”说了一阵,船工目光落见何碧秋,问:“这位面生呀?”有认得的便替她说:“她就是万家的。”船工明白了:“怪不得你脸上有事,是你要告王长柱吧?老话讲居家莫讼,怎就到了这一步?”

何碧秋说:“村长管一村人,就像一大家子,当家的管下人,打,骂,都可以的。可他要人的命,就不合体统了。这又罢了,我登门问,他连个说法都没有。”船工听着点头:“这是他王长柱不对了。”

说话间,船身摇晃起来。船已近库汉中央,脸上觉有东西蹭擦。在岸上是很平静的,到这儿有风了。那风贴水而起,逐渐大起来,风也变冷了,刺得面皮绷紧。风搅得库水涌动,浪花乱翻开来。船工说:“有水便生风,有风便有浪,过了这段深涧,会平静的。”把竹篙收好,拽出双桨来摇。风扯出了响声,脚下舱板不停颠荡。人嘴里的词儿倏地少了,只有零星几句,声腔不很匀足。憋一口气,慢慢散出去,把一颗心徐徐放落。桨急船紧,风势果然过了,却早近这边岸来。船渐行渐稳,船工收了桨,再换篙撑起来。

这些人扯起原先的话头。船工道:“我说:在娘家青枝绿叶,嫁人后面黄饥瘦。不提它倒也罢了,一提它泪水直流。”猜了一阵,猜不准。看何碧秋脸上心事,疑想是她。船工说:“努。”将手举起。众人看他手中的竹篙,水淋淋的,不觉恍然,又有些不解瘾。这时船已傍岸,说笑几句,跳下船,各自赶路。

乡里不是原先模样了,多了一条细沙路,路边挨排栽着树,边上尽是住户,放足眼光才从这头望到那头。住户的房子三层两层一层高矮不等。何碧秋从一座大门口张见一幢六层楼,以为是乡政府,进门问了,却是乡办工厂。转弯抹角,到一个僻静旮旯,才找准了。见乡政府比早先添加了两排平房。她进一个门,说几句,有人把她领到西头一间,说:“这是李公安员,你不妨跟他细说。”

李公安员小四十年纪,眉眼平常,辨认不准忠厚奸滑。见他正捧着一只凹腰茶杯看报,此时转头迎过来说:“王长柱?他是托你捎信让我去喝酒吧?你回去说,他要不改酒桌上的蛮气,我再也不去。”何碧秋说:“我是来告他的。”李公安员诧异道:“哦?”看过旁证,看过医生诊断,皱眉说:“怎么是区医院证明?还是外省的?”何碧秋说:“我们王桥,往本省的路都被水隔住,只好去江苏呀。”

把前前后后说了一遍,李公安员听罢,收好旁证和诊断书,看看手表,说:“食堂开饭了,你在这吃吧。”何碧秋说:“不客气。”李公安员说:“不是我请客。我可以帮你买饭菜票,食堂里碗筷现成,能借用的。”何碧秋说:“不了。我一路过来,看见不少饭店。”李公安员说:“饭店里的饭菜,斩人呢。”何碧秋说:“我问讨两家面食摊,一碗面条五毛六毛,贵也贵不到哪里去。”李公安员便站起身来:“我下午有个会。明天我去处理这件事,你在家等着别走。”

P3-5

序言

《万家诉讼》这部小说,是在一种颇为特殊的情况下写成的。

1990年底,我正在数百里外的农村深入生活,忽然得到消息:我在省城居住的简易宿舍楼深夜失火,一幢楼全部烧毁。我以最快速度赶回省城,面对的是一片残烟未尽的废墟,包括手稿、藏书(7只书橱)在内的所有家产,均荡然无存。全家人只好凄惶寄居在临时安置的小旅馆单人房间里,连吃饭的碗筷和洗漱的毛巾牙刷都没有。

面对骤然降临的天灾,我的内心突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安详宁静,竟然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写作冲动。

失火的第二天,当我在小旅馆房间里摊开纸笔写这部小说时,恰好一位当时分管宣传文化的省领导来慰问受灾人员,看到我一声不吭地憋在房间里埋头写小说,她吓了一跳,以为我头脑受刺激出了毛病。

实际上,我当时非常冷静,很想写一部能够超越自己以前作品的中篇小说。为此,我选用了自己比较倾心的法制题材,构思了一个一句话就能说完的故事:农妇状告村长,告到乡、县、市公安部门,又诉诸法院再上诉二审获胜。我试图逼迫自己在这种简单事件和有限天地里,追寻最佳结构方式和独特叙述视角,从而激荡波澜,充分地收融生活容量,展示原汤原汁的社会风貌,将人物写得既鲜活独异又普通真实。与此同时,除了追求叙述语言的质量和感觉之外,还注意使用了“讨个说法”之类的生活用语——10天以后,这部小说顺利完成,取名《万家诉讼》。

就在写作此稿期间,我收到了《中国作家》编辑赵虹寄来的一封在我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的约稿信,她并不知道我遭遇火灾的事,却在信中让我写一部“既高瞻远瞩,又是通俗易懂的,又是洞察人心的,并且新鲜、独特、与众不同”、“最好是当代、现实生活题材,读来令人惊心动魄”的中篇小说。没过两天,赵虹又来信要求“即使不惊心动魄,总得震撼人一些,至少让头儿读了坐不住;或者长叹、感慨一番,或喝茶深思一番也好”——在短短时间内,她一共来了整整10封催稿信(后来,我把这10封信连同信封邮戳一起复印寄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小说》杂志,信的全文发表于该刊1995年5期“小说书简”栏目)。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刚完成的《万家诉讼》寄给了赵虹。《中国作家》随即在第3期头条位置予以刊发。

稍后,《小说月报》8期头条和《新华文摘》8期转载了这部小说。《中国文学》则将其翻译成了英、法两种文字。《人民日报》和《作家报》分别发表了对这部作品予以肯定的评论。

至此,应该说这部小说总算有了一些反响。不过,我已经够满意了,对它并没有更高的期望,至于后来被改编为电影,更是意料之外的事。

1991年5月,我参加了在北京21世纪饭店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会上赠送的文学刊物中恰好有《中国作家》第3期,来组稿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王晓莲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影厂等三位女编辑无意中看到《万家诉讼》,颇感兴趣,便问是否愿意改编电影。我表示同意,但提出须由我自己选导演。随后,我提到了张艺谋的名字。但是对方告诉我,张艺谋目前正受到猛烈抨击,他所执导的两部电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均未能公映,在这种情况下,找张艺谋当导演根本没有可能。结果,这次合作没有成功,我也把此事丢在了脑后。

过了3个多月,我突然意外地接到了张艺谋的加急电报,说准备将《万家诉讼》改拍电影。不久后我到北京与张艺谋见面,才知道这件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当时,张艺谋正在重庆筹拍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开机前夕他上街办事,路过邮局时按惯例进去买文学刊物,他先买了一本《中国作家》第3期,头条是《万家诉讼》,二条、三条分别是著名作家从维熙和邓友梅的中篇。随后,他又买了一本《小说月报》第8期,也在头条位置转载了《万家诉讼》,后面是另一位著名作家王蒙的中篇。他觉得有些奇怪,信手翻阅起来,没想到被小说开头的“太阳好起来了”和“讨个说法”吸引了,便在邮局里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不足3万字的小中篇,接着,他买了20本杂志,回去分发给剧组成员,同时传真给远在香港拍摄《梦醒时分》的巩俐。经与剧组成员及巩俐磋商取得了一致意见,于是临时作出决定,改拍《万家诉讼》。

在北京与张艺谋签约后,我俩曾口头约定,将在《万家诉讼》、《碧秋嫂告状》和《碧秋打官司》(小说主人公农妇名叫“何碧秋”)中选择一个做电影的名字。后来,在剧中扮演李公安的戈治均(参加人民大会堂首映式时我俩住一个房间)转告我,由于电影人物对话采用方言,“碧”“秋”两字的读音在陕西话中属于不能并用的“脏话”,这部电影因此由《碧秋打官司》而最后定名为《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对这部小说的改编是相当成功的,电影公映不久,即获得中国长春首届国际电影节金杯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奖,此外,还获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主演巩俐也第一次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称号。

张艺谋在《当代电视》1992年10期上,这样评价了小说《万家诉讼》与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关系:“中国电影的繁荣与文学繁荣有直接关系。我们几代导演成功的范例,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近几年文学的变化和小说的追求,刺激着我们这些人怎么从过去的风格里演变出来,怎么采取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首先是小说原作《万家诉讼》写得好,我们确定用故事片与纪录片相结合的方法拍摄《秋菊打官司》,便是原小说《万家诉讼》的风格,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由于电影在国内外影坛上的轰动效应和强大社会穿透力,使《万家诉讼》这部小说走向了更多的读者:《万家诉讼》被威尼斯大学教授弗龙佐翻译成意大利文、被德国学者旷斯特凡翻译成德文分别在罗马、柏林等地出版单行本。台湾一家资深出版社也以非常优厚的稿酬,出版了我的小说集《秋菊打官司》繁体字版本。

也许应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中的“讨个说法”,已经成了当代社会的流行词汇。

2000年10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菊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源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19563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