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东荪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张东荪传》,一个在历史拐弯处被甩掉的名字,一个被遗忘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1930年之前五十年间,输入西方哲学方面最广、影响最大。

本书为介绍张东荪先生一生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坚持立宪与共和立场,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参加五四文化论战,主张“彻底输入西方文化”等内容。

内容推荐

转眼之间,《张东荪传》已经出版10年了。该著问世之后,立即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给予很好的评价。人们之所以广泛关注这部著作,首先是迫切想知道东荪先生这样一位被长期遗忘的文化名人,究竞在近代中国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有着怎样的文化贡献;其次是想知道这位著名思想家究竟提出了哪些有见识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当然,还想了解他在建国初期究竟犯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被历史忘记得这样长久……

目录

一 幼年失怙研佛学,留学东洋觅新知

 官宦世家,书番门第

 偶读佛经,突生痴想

 东渡日本,接受新知

二 动了救国念头,从事研究政治

 参加临时政府,评议民初政治

 创办《正谊》与《中华杂志》,主张内阁制和法治国论

 坚持立宪与共和立场,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力主孙梁联合,提出贤人政治

三 决然舍弃政治,致力文化运动

 主笔《时事新报》,创办《学灯》副刊

 发刊《解放与改造》,组织共学社与讲学社

 主持中国公学,经营文化据点

四 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引发社会主义论战

 介绍社会主义学说,参与筹备共产主义小组

 内地旅游得“教训”,引发社会主义论战

 采用资本主义发展实业,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

 两派争论焦点之评判,社会主义阵营的分野

五 彻底输入西洋文明,沟通与调和中西文化

 参加五四文化论战,主张“彻底输入西方文化” 

 提倡“理智主义”,补救社会“畸形状态” 

 增强主体的健全,恢复固有的文化

 沟通中西文化,划定各自范围

六 尝试建构新哲学,完善多元认识论

 参加“科玄论战”,阐明科学与哲学关系

 从认识论入手,尝试建立“新哲学”

 修正康德认识论学说,创立并完善“多元认识论”

 介绍西方价值学说,提出“文化”的道德观

七 非难马克思主义哲学,挑起唯物辩证法论战

 非难唯物论,攻击唯物史观

 捍卫“纯粹哲学”,挑起唯物辩证法论战

 批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八 组织国家社会党,抨击国民党独裁专制

 激于义愤,组织国家社会党

 起草《我们所要说的话》,提出“修正的民主政治”

 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抨击蒋介石独裁统治

九 积极参加抗战,不屈日寇淫威

 最早响应《八一宣言》,秘密与中共合作抗日

 不屈日寇淫威,重新与中共建立联系

十 旧政协的座上客,中问路线的倡导者

 赞同建立联合政府,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拒绝参加国民大会,努力调和国共冲突

 折中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提出中间性的政治路线

十一 主张“新型民主”,参与北平和谈

 讨论“中国出路”问题,提出“新型民主”主张

 继续与中共联系,参与北平和谈

 筹备新政协会议,入选中央人民政府

十二 令人震惊的“叛国”案,晚年的孤独与思索

 民盟中的“小集团”,令人震惊的“叛国”案

 作诗寄托晚年愁,八十老翁再入狱

张东荪年谱简编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圣心,自号东荪,浙江钱塘县人。

钱塘县清代属杭州府。杭州府为浙江省的省会,辖仁和(附郭,城北)、钱塘(附郭,城南)、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9县。钱塘县与仁和县同驻杭州城(今杭州城区),同为府治。钱塘辖附郭和城南一带;仁和辖附郭和城北一带。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2凡两县合并改名杭县。1927年5月,划城区置杭州市。解放初,县治迁拱震桥。1958年裁县入杭州市及余杭县。

近代的杭州,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人物。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1890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与张东荪的哥哥张尔田交往密切。孙宝琦(1867~1931),晚年自署孟晋老人,曾任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王克敏(1873~1945),1903年乡试中举,被派到日本任留学日本浙江学生监督,后改为驻日公使参赞,1913年去法国,后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此外还有陈叔同、陈蝶仙等人。

据张家保存下来的《增订张氏近世考》(后半本)记载,张氏12代以前姓陈,后来过继给张家,从此便姓张。对此,张尔田说:“张系海宁陈,明万历间,有讳世荣者育张,遂后之,始迁郡城,籍钱唐,为其县人。”张家世代以耕读传家,到第五世时,家族始显贵。

“五传至映辰,以文学受知高宗纯皇帝,位终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族始大。”第六世张云敖,在清代文界颇有名气。据邓之诚作《张君孟劬别传》称:“先世藻川侍郎始贵,侍郎子仲雅撰《选言胶言》以文学显。”杭县人夏循自作《张先生孟劬传》,也称:“清嘉道间有云敖先生,号简松,精选学者,其高祖也。”从侍郎以下到张尔田、张东荪兄弟,共五世,“皆仕宦,代有撰述,称为清门”。

张云敖有四子,即第七世张裴、张褒、张裕和张世均。张裴字眷三,号补梅,是云敖的长子,曾做过苏嘉定县知县苏泰州知州,他有四子:开保、承保、之杲、之豫。三子张之杲,这便是张东荪的祖父,号东甫公,生于乾隆壬子五月二十三日(1792年7月11日),钱塘县附贡生,遵酌增常例,报捐知县,分发江苏。1830年署华亭县知县,1832年起先后任江苏嘉定、吴江、阳湖、长州、元和等县知县。1843年升授泰州知州;任泰州知州达10年之久。1853年,太平军先后攻陷江宁(南京)和扬州;1853年9月,张之杲守卫泰州,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1857年奉旨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议恤,被清廷追赠道衔,赐祭葬,恩荫一子,以知县归部候选。1886年,奉旨崇祀泰州名宦祠。遗著有《初日山房诗集》六卷和《泰州保卫记》一卷。

张之杲有三子:上运、上绶和上禾。上运、上绶幼年夭折。当时仅存幺子上禾,这便是张东荪的父亲。张上禾,字子盛,生于道光己亥三月十三日(1839年4月26日),其幼年失母,聪颖好学,“君生乳抱失母。徇斋孺慕亢亢,熊角不侪凡,僮及长,益刮于学,出语惊。” 当张之杲病逝时,上禾年仅15岁,补杭州府博士弟子。“屡逐群士秋贡。君文高,不中程辄踬。”他没有能够通过正常的科举取得功名,只好以父亲的军功候补知县。1969年选授直隶昌黎县知县,此时年已30岁。1871年调补博野县知县,“博野瘠邑,民悍,窝盗,名难治。君下车,擒大猾,县大惊。桀者挺劫官牙,君又擒之,一绳以法。愈治,则庀(治理)庠校,增膏廪,鹕习斋之学,淑人再积。”很有政绩。  1874年调署抚宁县知县,得遇李鸿章,李曾惊日:“君儒者,乃此耶?”意欲提升,但由于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攻击而作罢。1881年调补塞北万全县知县。1886年调署内邱县知县。后又调任静海、获鹿知县。

张上禾的元配夫人为杨氏,福建城县人,娶进张家后不久病逝,年仅25岁,没有子女;随后,上禾与江西的万氏订婚,但未来得及迎娶,万氏便殇;接着又续娶陈氏。陈氏为同里人顺天府府丞陈宝禾的女儿,山东候补盐大使陈璋的胞妹,在张上禾任昌黎、博野县知县期间,迎娶陈氏。1874年3月17日,其长子张尔田生,后来又生有二子,均不满2岁即殇。

1886年12月9日(光绪丙戌十一月十四日),张上禾的第四子出生,这便是张东荪。张东荪,原名张万田,字圣心,是张家“田”字辈。“东荪”是后来他自己取的名字,意为:东甫公的孙子,表示对祖父为人与功业的敬仰。张东荪出生于直隶其父刚刚赴新任的内邱县。童年时期的张东荪似在北方内邱、静海等地县衙中度过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县令,虽时时想进取,并为政清廉,颇有政绩,并被曾国藩称为“儒吏”,也曾得李鸿章和王文绍的赏识,但由于清朝官场腐败,官员间相互倾轧,他失去了多次提升的机会,一辈子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低级官员。由于官场不得意,张上禾对于政事也并不关注,喜欢诗文,尤其在词学方面,很有造诣。清朝的地方官,薪俸低微,生活是很清贫的。

清朝官场的腐败,给张东荪幼小的心灵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据后来张东荪向其孙子讲:县衙脏得很,落满了鸟粪。他亲眼见,原告被告上来,不问话先打板子。张东荪曾好奇地问其父:为什么要这样?其父回答说:“刁民喜讼”。根据他的经验,凡是喜欢打官司的没有几个良民,多是些刁民,上来先揍一顿,准没有错。

1893年1月25日,张东荪的母亲陈氏不幸病逝,年仅40岁。张上禾带着张尔田和张东荪扶棺回籍,将陈氏葬在浙江丁家山祖坟。幼年丧母,对张东荪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击,在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对其早年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按清朝的制度,即使在外地为官的子弟,也必须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如不回本籍,就无法参加县试和乡试。张尔田到了科举考试的年龄,必须回原籍。但目前尚不知张尔田是何时回的原籍,是何时取得的功名。1893年张尔田与张东荪兄弟此次回原籍葬母,可能再没有随父回获鹿,而是留在钱塘原籍读书,张尔田自然担负起教育东荪学习的任务。

张东荪的哥哥张尔田,字孟劬,自幼聪明,承袭家学。早年有文名,中过举人,曾任刑部主事、知县等职。杭县人夏循自作《张先生孟劬传》称:“先生生而敏慧,读书过目成诵。幼承家学,潜研文史,不事帖括。”邓之诚作《张君孟劬别传》称:“君少以辞章擅名,为文规摹六朝,诗逼似玉溪。从官直隶,以例监生入试北闱,被放,旋依例为刑部主事,改官江苏试用知府。”又称他:“深思力学,无所师承,而卓然名家。少尝从武进屠寄、固始秦树声、长洲章钰学制艺文,比声名既盛,君所师者,或转欲师之,然君终身执弟子礼不改。”辛亥革命后,“专心著作,于学无所不窥。”主要著作有《史微》八卷,《玉溪生年谱》四卷,《列朝后妃传》二卷,《蒙古源流笺证》八卷和《钱大昕学案》二卷。据邓之诚说,民国初年张尔田“居上海时,与海宁王国维、孙德谦齐名交好,人目为海上三子。”

可见,张尔田在晚清便以文史著称于时。他比张东荪大了12岁,自然成为其启蒙老师,督责他研习经籍,进行正统儒学的教育。1893年,母亲陈氏去世时,张尔田已20岁,张东荪年仅8岁,照顾和抚养张东荪的任务便落到张尔田身上。张尔田个人婚姻也颇不顺利,其妻为其舅陈少嘉的长女,算是亲表兄妹,可惜刚过门就病逝,年仅16岁;继娶潘氏。但一直没有子女。他性格忧郁,一生郁郁寡欢,但为人忠厚,也颇有文士多愁善感之慨。既对其弟曾进行了严格的启蒙教育;在立言、立德等方面,为张东荪树立了—个学问和道德的楷模。夏氏说:“先生幼而失恃,介弟东荪,年在辔觳,庭训之余,抚教并施,友于至笃。迨其授室,雍睦之称,遍于戚党……阃门内外,迄无间言。其刑于之化,孰能及之。至若接人以诚,苟属知交,咸生敬慕。其启迪后进,孜孜不倦。平生寡嗜欲,自奉约而与人厚。

张东荪在父、兄督责下,自幼受过正统儒学的系统训练,儒家的经典如四书、五经等都进行过认真研读,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功底。不仅如此,自幼所受的严格的儒家经典的教育和深厚而持久的儒家道德思想的熏习,形成了他最初的道德观和人格气质,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张东荪后来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士大夫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救国救民的责任感、注重个人道德人格的修养的意识、居安思危、不畏强权的气节等等,在他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儒家所注重的道德主义、中庸思想等等,也在他身上有体现,也影响了张东荪一生的言行和思想。P2-5

后记

转眼之间,《张东荪传》已经出版10年了。该著问世之后,立即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给予很好的评价。人们之所以广泛关注这部著作,首先是迫切想知道东荪先生这样一位被长期遗忘的文化名人,究竞在近代中国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有着怎样的文化贡献;其次是想知道这位著名思想家究竟提出了哪些有见识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当然,还想了解他在建国初期究竟犯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被历史忘记得这样长久。

人们之所以对这部传记给予好评,首先是因为他们从这部传记中知道了他们想知道的事情,了解了他们想了解的思想;其次是因为他们通过这部传记,对东荪先生这个人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解除了一些思想上的疑惑。当然,这部传记的客观公正多少适应了人们的胃口。

张东荪是一位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他怀抱着民主、自由的理想,为建立一种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而努力;他是一位积极活跃于中国政坛上的著名政论家,评议时政,批评当局。充当着社会民众的喉舌,经历了自民国初年直到新中国成立的40年间中国政治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哲学家,他曾经倾其全力介绍西方哲学,并成为五四以后第一个试图建立中国现代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的名字已经与近代中国的哲学史、政治史和思想史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想绕都难以绕开。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研究中国近代的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时,会不再注意这样—位活跃的人物。

历史是无情的,长期的冷漠会使人们遗忘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历史又是公正的。那些曾经推动历史前进的风云人物即使一度被人冷落,但终究还会让人们重新想起他们。重新审视他们,重新记住他们。

面对张东荪这样一位长期被人遗忘的思想家,人们自然会产生较多的同情,甚至有些人会为其人生的悲剧命运鸣不平。10年前,当陈寅恪、吴宓等与张东荪有相似命运的文化名人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热捧时,这种愤愤不平之声曾经环绕在我的周围。影响着我的研究趋向。张东荪的思想是相当深刻的,其不凡的学识和见解,曾令我击节叫好;张东荪的个性是相当倔强的,其面对国民党特务时的凛然正气,曾令我敬佩不已;张东荪晚年的命运确实是不幸的,八十老翁深陷囹圄的身影。曾令我泪眼朦胧。我惊服他思想的深刻。我感叹他命运的不济,我对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我同情他和他的时代,我同情他和他的家人。

但沉冷的理智棒喝着我:同情的理解能够替代客观的评判吗?昨日的不幸能够成为今天炒作的理由吗?

我是一个受过比较严格的历史学训练的青年学者,当初研究张东荪生平及思想,就是抱着纯粹的学术立场。我能够因为对传主晚年的同情而动摇纯粹客观的批评立场吗?不能。我抑制住廉价的同情,控制住激愤的情绪,理清了混乱的思路,毅然回绝了带有炒作嫌疑的《晚年张东荪》稿约。提起理性的笔锋,辛勤耕耘在文献史料与口述访谈的旷野上。

我曾经遍读东荪先生留下的文字,体味着他的所思、所想、所为;我曾经无数次与东荪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倾诉着我对他和他的思想所作的解读和思考;我曾经将东荪先生与其同时代的诸多人物进行反复比较。寻味着他们言行之间的异同,追寻着其思想演变的轨迹;我曾经遍访东荪先生的家人及友人,力图弄清众多的历史之谜;我曾经将东荪先生的功过是非反复思量,权衡着怎样才能盖棺论定。

这样,便有了这部《张东荪传》的问世。

幸运的是,我的这种研究态度,得到了东荪先生家人的充分理解。东荪先生的长孙张饴慈教授多次表示:我们全家都是搞自然科学的,我们的责任是为您提供尽可能多的情况及资料,至于如何评价我爷爷的功过是非,那是您们历史学家的事,我们决不干预。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张饴慈、张鹤慈、张凯慈及东荪之女张宗烨院士的理解和信任,这部传记恐怕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当初撰稿时。我曾暗自立下宏愿:希望这部著作能够将东荪先生的生平及活动清晰地勾画出来。能够对东荪先生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希望自己的描述和评价更逼近历史的真实。10年过去了,这部传记对东荪先生生平活动及思想的描述,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这部著作对东荪先生功过是非的评定,得到了人们的基本认同。这是我感到欣慰的。

这部传记问世之后,一个被遗忘近半个世纪的思想家,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他的言行,发掘他的思想,审视其思想的现代价值。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张饴慈先生说“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的任务是将张东荪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及思想重新挖掘出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当人们普遍地注意并开始承认张东荪的思想地位和历史价值之时,就是我真正完成该研究课题之日。”

这部传记问世后,我觉得自己对东荪先生生平及思想研究的使命基本完成。故在着手编撰《东荪先生年谱》并呼吁筹备出版《张东荪全集》之际,仅仅将东荪先生的《知识与文化》、《理性与民主》两部著作依据东荪先生手稿校勘出版,没有再撰写相关文字,而是将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问题上来。尽管如此,我密切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张东荪的研究动向,向众多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和信息,以期推进张东荪思想的深入研究。

10年以后的今天,承蒙红旗出版社的厚爱,这部传记又要再版了。蒋建农社长和李凡总编提议能否借此机会进行修订。我认真阅读了这部传记,觉得10年来自己在资料上尽管有些新发现。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化,但基本的观点和结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能够经得起考验。故这次再版除了增加一些照片并改动几处错别字外,仍然保留了原貌。

学问者,天下之公器也。我真诚地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东荪先生,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东荪先生。我仍然愿意一如既往地提供资料和信息上的帮助,真诚地希望后继者能够将张东荪思想研究深入下去。

这部传记是在我博士后研究报告上修改而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耿云志研究员付出了很大心血,并撰写序言以勉励后学。在这部传记再版之际,我再次感谢恩师的奖掖和鼓励。我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辜负众多师长及朋友们的殷切厚望。

左玉河

2008年12月26日于东厂胡同1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东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左玉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17587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