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棚户区”在近代以来的上海历史中,一直是规模庞大、形态独特的城市贫民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国各地迁徙来沪的下层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来即居住于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

本书为“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大量人、事调查研究,阐述了上海市城市贫民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内容推荐

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目录

序 关于这项调查

上海市棚户区的历史和现状

家庭生活史口述实录

(一)元和弄

(二)董家湾

附录:访问提纲、整理框架

后记

试读章节

因难舍邻里情,独自留守的老人

姓名:于凤娣

性别:女

年龄:81岁

籍贯:江苏海门

职业:退休

婚姻状况:丧偶

家庭结构:本人、儿子公司的一个帮工

居住时长:53年

采访地点和时间:于凤娣家中,2003年11月18日和11月23日

老太太的家里一共有两层。楼下有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卧室和一个卫生问。楼上有两问小的卧室、一个储藏室和一个阳台。房子以前是一个平房,有一个小阁楼,1979年儿子结婚以后重新翻修,虽然后来儿子和女儿都搬出去住了,但是为了能让老太太住得更加舒服,7年前,儿子又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在客厅安装了一个立式空调,在楼上卧室安装了一个窗式空调。房屋一共有120—130平方,而且只有两人住,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元和弄可以算是相当不错,老人完全可以搬到外面和女儿一块居住,但是由于在元和弄有许多老乡,而且生活相当方便,再加上不习惯高层住宅的寂寞,所以老人仍然留在这里。老太太已81岁高龄,但是看上去精神矍铄。

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上海来的?因为什么缘故来这呢?

于:1950年我经嫂子介绍到上海结婚,嫂子当时在国棉二十五厂工作,在厂里认识我的丈夫,就将我介绍到上海来。那年我28岁,丈夫48岁。他有两个孩子,儿子8岁,女儿18岁。来上海后,我没有去工作,就在家里做家务。空闲的时候,帮人家带孩子,洗衣服。1958年解放劳动力之后,经居委会介绍在托儿所工作,到了1966年元和弄托儿所关闭,我被调到另外一家托儿所工作,一直做到79年。退休的时候工资只有二十多元,这样的工资水平只有当时一般工人的一半。退休后我担任居民小组长。

问:结婚时,丈夫当时是做什么的?

于:结婚的时候,丈夫当时在纺织二十五厂做机修工,工资在当时算相当高的,所以一个人就可以承担起家庭的开支。后来由于一次维修事故弄伤了手,机修工的工作不能做了,工资少了不少。因为女儿早早就出嫁了,而我也有一些收入,所以生活还算过得去。在儿子读大学的前一年申请早退(62年)。我丈夫也是江苏海门人,在10年前,93年1月份91岁的时候去世。

问:您有几个子女,他们的情况怎样?

于:我的儿女并不是我亲生的,大女儿是丈夫和第一个妻子领养的,后来妻子私奔,丈夫又娶了一个妻子,在生下儿子之后,妻子去世,我是他第三个妻子。家里没有人参加过上山下乡,所以家庭生活并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家里人也没人参加什么政治团体。我儿子今年61岁,女儿71岁。儿子是66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毕业之后在中学教书,后来被调到部队任参谋(69年),在部队工作6年,在参军的时候结的婚(74年)。后来因为他父亲的身体不好,妻子又要生孩子,所以他申请复员。复员之后在上海进出口公司工作,工作了将近十年。12年前(92年)他辞职开办自己的贸易公司,一直做到现在。现在在日本也有一个分公司。儿媳是江苏启东人,初中文化。他们是经人介绍的,儿子的干爹(过房爷)是在上钢二厂工作,当年媳妇的邻居也是在那里工作,所以就介绍他们认识结婚。结婚以后,儿媳从浦东的国棉十七厂调到离家很近的国棉二十五厂。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她申请病退在家照顾女儿和做家务,现在大多数的时间在日本居住。儿子在开公司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就买了两辆轿车,现在有3部车。现在的生意比前几年差,主要是因为在松江开的一家服装厂倒闭,亏损了几百万。女儿19岁时,也就是我嫁到元和弄第二年时就出嫁了。她小学文化程度,当年在纺织厂做织布工,她的丈夫当时在杨浦做公交售票员,以后做到场长直到退休。女儿结婚后从国棉二十五厂调到在杨树浦的国棉三十一厂。

P51-53

序言

本丛书的宗旨,是希望对跨学科的、经验实证的城市社会研究有所贡献、有所推动。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所要描述和分析的,是作为社会的城市。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自2003年开始,出于对我国城市社会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的思考,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与一批研究城市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生态、城市管理等的同仁组建起了跨学科的城市研究团队,并成立了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几年来,团队成员们一方面持续多年地坚持综合调查和共同研究,另一方面围绕相关的主题,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同行以及其他从事城市研究的人口学、经济学、历史学、特别是文化研究等的学者们建立了广泛而有益的合作、交流关系。

在这样一种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我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编集,能将大家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一方面期望获得相应的学术批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学术性的参照文本。

本丛书的课题研究及成果出版,得到了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在此诚致谢意。

谨此为序。

陈映芳

后记

本调查由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系2001级、2002级的本科生和2003级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担任访问/记录员。本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江建军、赵哗琴以及2000级本科生黄勇、闵思卿、朱建华等同学协助本人组织了这次调查。本人指导的研究生王磊、安钊以及2001级本科生张青、孙哲、童治军、刘程、邓蕾、李莉莉等同学参与了书稿的整理、编辑。从最初的方案设计、调查队组建,一直到最后的书稿清样校对,如果没有同学们的艰辛努力,这项调查的实施、以及这本书的完成,都是难以想象的。谢谢同学们!

本项目得到了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和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都市文化研究院的支持。在此谨向上海师范大学的孙逊教授、薛毅教授以及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的荣原永远男教授、水内俊雄教授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还要感谢两个调查点的居委会干部和居民们。你们的理解和配合,是本研究成为可能的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谢谢大家的热忱帮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映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3151
开本 32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4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3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