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马兰奇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天宇下,在人类文明浩瀚的海洋中,闪烁着无数颗耀眼的星辰,其中,最晶莹璀璨、最皎洁夺目、最恒定久远的那一颗,无疑是统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21年之久的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本书是全球唯一亲笔授权萨马兰奇首部个人传记。全书以客观、翔实的笔触,以东方人的视角和思维,多侧面、多角度地再现了这位体育王国领袖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客观、翔实的笔触独家披露萨马兰奇这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伟人鲜为人知的少年时代、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浓墨重彩地勾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沿革、触礁及中兴之路,描述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人类通过体育运动为实现四海兄弟、天下大同的人类终极梦想而奋斗的艰辛历程,更以深情厚意回顾了中华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懈追求,以及为成功地举办一届令世人惊奇、“创造历史”的奥运会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本书以东方人的视角和思维多侧面、多角度地再现这位体育王国领袖的传奇人生,并将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人原创的世界伟人传记,收藏于奥林匹克博物馆,成为世界体育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录

自序

少年

爱情

当选委员

家庭

宦海沉浮

商海淘金

苏联大使

竞选主席

法律地位

职业与业余

洛杉矶

寻找财源

团结

汉城

兴奋剂

妇女

南非回归

巴塞罗那

博物馆

联合国

神圣休战

文化

亚特兰大

盐湖城风暴

残奥会

悉尼

中国

同事

永恒的生命

人类的灵魂

附录:《永恒的辉煌》

后记

试读章节

初战告捷,萨马兰奇在事业上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处于青春期的他,感情领域却出现一片巨大的空白,他时常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这时,命运将一个女孩送到他的面前。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他与马德里的重要客户谈定了一个合同后已经是深夜了。萨马兰奇向家中踯躅走去。突然,漆黑的夜空中划过几道闪电,如同一个花剑高手在空中舞了几朵漂亮的剑花,一串沉闷的雷声从遥远的天边向巴塞罗那滚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打破灰蒙蒙的沉寂从天而降,猛烈地敲打着一扇扇关闭得严严实实的门窗。大街上只有下夜班的工人在匆忙赶路。萨马兰奇没带雨具,只能任凭雨点像皮鞭一样猛烈抽打着身躯。

雨渐渐小了。忽然,一阵袅袅娜娜的钢琴声穿透雨幕,依稀撞击着他的耳鼓,他怀疑自己听错了,索性停下脚步再仔细倾听,没错,那是一组妙不可言的钢琴旋律:先由一段和弦组成序曲,随后在高音区定格成一个银白色的柔婉的形象。萨马兰奇呆住了,心湖像是被一只纤柔的细手搅动,心绪载着双腿不由自主地向那片音乐的梦幻走去。拐过一个弯,他进入一条窄窄的小巷。在一个镶着栏杆的白色的小窗前他看到一个少女的侧影,琴声正从那个少女的手下汩汩地流泻出来。

隔着雨帘,萨马兰奇看不清姑娘的面容,但他想象,她的容颜一定和她的琴声一样美丽。他痴呆地伫立在雨中,奇妙地感到:那伤感、无奈、缠绵、沉重的旋律正是他内心的独白和感情的倾诉。过了一会儿,他愈加惊讶地觉得,少女敲击键盘的手正在疏通他阻滞的血管,自己的心灵正在得到沐浴和拯救。当最后一个音符从窗户中飞溅而出跳到他的心头,终于击碎了淤积在那里的阴云。萨马兰奇觉得心胸洞开,仿佛连日来的郁闷彷徨都被今夜的琴声融化,变成夜空中飘飞的雨珠。

“嘭!”钢琴的盖子合上了。“啪!”屋里的灯光熄灭了。然而,那清澈、透明、圣洁的琴声却像一块绿色的翡翠,嵌入萨马兰奇的心湖。

从那以后,萨马兰奇开始留意一切钢琴曲,没有,没有找到那个熟悉的旋律。他没有灰心,他在继续寻找。

那是参加一位朋友的生日晚会。在一种温馨的情调中,一个美艳绝伦的少女腼腆地站起身,要为她哥哥的生日献上一首乐曲。听到她的声音,屋子里立刻静了下来,因为她的声音是那么柔和而圆润,感情流露得又是那么自然而深沉。所有的目光追随她轻盈的身影走向黑色的钢琴,看着她缓慢地打开琴盖。她的姿态和动作优雅而和谐,有一种特别美妙的节奏和韵律感。当她纤细的手指轻落在白色的琴键上时,萨马兰奇心头一震,内心漾起一阵喜悦的颤动,那首他遍寻不见的钢琴曲如同春天的小溪,淙淙流向他的心灵深处。

望着一只只摇曳着淡淡荧光的五彩蜡烛,萨马兰奇闭上了眼睛。他脑海中出现了那个如诗如歌的雨夜琴声,出现了童年海边的古堡,他仿佛沉醉于月白风清的蓝色月光下,沉湎于温柔浪漫的蔚蓝色的波涛上,沉沦于飘浮不定的蓝色的梦想中……

最后一个音符飘来,乐曲结束了。余音缭绕,轻柔地缠住了萨马兰奇的心魂。

P14-15

序言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天宇下,在人类文明浩瀚的海洋中,闪烁着无数颗耀眼的星辰,其中,最晶莹璀璨、最皎洁夺目、最恒定久远的那一颗,无疑是统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21年之久的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

地球——这颗美丽的星球,生存着近60亿肤色不同、语言迥异的人。纵览天下,平视苍生,我以为可以这样去评判:在当今世界上,在萨马兰奇面前,鲜有人能出其右,鲜有人能与之比肩。他脱颖而出,在人类精神的崇山峻岭吞吐万象,超拔历史;他凌空而起,在人类文明的峰峦绝壁俯视尘寰,高标独立。

面对萨马兰奇,我毫不犹豫地想到了两个字——伟大!

就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伟大——总是局限在一个国度里,影响在一个民族中,辉煌在一个教派内。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却是自人类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唯一超越国界、汇聚民族、融通教派的最伟大的壮举和奇迹。将这个伟大的壮举和奇迹推向极致的伟大人物,无疑是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就像圣经可以记载耶稣的苦难,却无法断言对人类灵魂的拯救所产生的终极意义一样,萨马兰奇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很难在今天判定或者衡量出准确的价值。

今天,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萨马兰奇是继顾拜旦之后最成功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兴之主和革命的先驱,是世界体育史上一个无法磨灭的光辉姓名,是引领人类走向普天同乐圣殿的导师。作为奥林匹克圣火的传递者,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者,作为全球最大文化现象的见证者,作为世界最大体育盛会的经营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萨马兰奇的名字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替代词,已经不可避免并且无可争议地被供奉于人类文明的圣殿,以其博大的精神内涵与恢弘的文化象征,等待着历史的加冕。

2003年12月9日-11日,我们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拉卡哈银行的总部采访了萨马兰奇。萨马兰奇身材不高,面容清癯。一副精致的白色眼镜架在他高高的鼻梁和戴着助听器的耳朵上。做工考究的深灰色西装剪裁合体,一枚精巧的五环徽章在西服的翻领上闪闪发光。他神态舒缓,表情安详,一一和我们握手。如水的目光缓缓地从我们脸上流过。他的眼神如同水天相接、万里无云的晴空,深邃而宁静,清澈而透明。

我坐在萨马兰奇的身边,仔细地观察着:他的鼻子奇大却不显突兀,耳朵奇大且薄厚均匀,手掌奇大又比例匀称。他手指修长,象征着意志和毅力的拇指尤为突出。伴随着抑扬顿挫的问答,他用优美的手势加重语气或者特别提示:有时两手相握,有时单手轻挥,有时竖起拇指……

眼前这位西班牙老人,就是统帅了一个庞大的体育王国长达21年的精神领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他的运筹下仿佛获得了神谕般的昭示,从低谷跃上巅峰,缔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史诗般的辉煌,实现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四海兄弟、普天同庆这一人类终极性的梦想,抵达了几乎不可能抵达的天下共乐、世界大同的迷幻般的人间天堂。

时至今日,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宏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美学、道德伦理、新闻媒介等广泛领域产生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不同态度的人们都共同承认: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力量。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能像它这样有如此众多的参与者。正因为如此,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和平、友谊和进步的象征。“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为人类战胜自我、不断进取的力量。而21年来,真正掌握并纯熟运用这一力量的,正是这位西班牙老人——萨马兰奇。并且,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将依然会感受到他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存在,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引领人类最大限度地接近理想中的天国。

在谈话中,我们都感觉到置身于一个奇妙的气场。萨马兰奇身上没有一丝体坛盟主的霸气、中兴之主的傲气和不可一世的盛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却是一团温馨的和气、清廉的正气和高雅的灵气。他看上去是那么平凡,更像是一位宽厚慈祥的老人;看上去是那么宁静,又像是一个儒雅斯文的学者;看起来是那么平和,还像是一位谦逊温和的长辈;看起来是那么平淡,也像是一个善良和蔼的祖父。

“人的高傲,必使其卑下;心里谦逊,必得尊荣。”我想起《圣经》中的一句话。

从萨马兰奇的谈吐中,我领悟了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成就伟大事业的要素:除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千险不阻,万难不回等优秀的禀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友谊,远远高出普通友谊层面的强大友谊。这种友谊清醇而大量。清朗而大度,清白而大气。萨马兰奇以其胸襟的高远、品行的高尚、气质的高雅、德操的高洁,吸纳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出类拔萃的精英于自己的周围。如同庞大的磁场高速旋转,如同明亮的北斗华光璀璨,姆巴依、罗格、何振梁、庞德、高斯帕、阿维兰热……一个又一个人类的精英欣然加盟,组成一个坚强牢固的团队。这个团队心魂相通,众志成城,形成一股摧枯拉朽、腾挪乾坤的合力。萨马兰奇与这些高贵的人格产生心灵和谐的共鸣,与这些智慧的头脑达成神魂相通的默契,这种共鸣和默契抵达了一定的高度就会产生裂变,这种裂变所产生的力量无往不胜,无往不利,纵横天下,所向披靡!

我们屏息凝神,认真并且感动地聆听着这位伟大人物的心灵独白。这些深刻的人生经验对我们来说,不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萨马兰奇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生活、友谊、危机、权力等问题的阐述寓意深刻,平实质朴。说实话,萨马兰奇深邃的思想,我们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即使我们仅仅领悟了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也足以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临界受约,终生受益。

历时两天的采访结束了,萨马兰奇站起身,赠送我们每人一块拉卡哈银行精美的纪念手表,直视我们的目光平淡而柔和,仿佛地中海历经大风大浪后复归于宁静的清波。他问我们什么时候返回北京。我们回答18日。他说将先于我们一天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

“北京。”

从这个西班牙老人嘴里吐出的两个汉字是那么清晰又那么熟悉,令我们耸然动容,心潮泛起。

啊!想起来了,那淡然的微笑,那低沉的语调,在2001年那个盛夏的深夜从莫斯科传遍世界,从而引发了炎黄子孙山呼海啸般的欢乐狂潮!

从1978年4月萨马兰奇第一次访华,到2006年3月萨马兰奇最近一次访问中国,28年间,萨马兰奇一共18次访问了中国。他在公开的场合自豪地说过多次:“我最好的朋友在中国。在那个温馨博大的国度里,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萨马兰奇每次访问中国,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切接见。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钦敬有加;他透露了北京成功地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之后;前总书记江泽民在莫斯科与他单独会晤了20分钟的内幕:他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的严谨雍容赞不绝口;他难以忘怀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刘淇同志爽朗乐观的笑声。萨马兰奇还充满感情地提起他与万里、钟师统、李梦华、伍绍祖、何振梁等中国体育界领导人士深厚的情谊。

萨马兰奇的老朋友、西班牙著名银行家、奥林匹克金质奖章获得者、第25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罗德斯在接受电视纪录片《萨马兰奇》摄制组采访之后,反复叮嘱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萨马兰奇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家乡巴塞罗那。”临别,罗德斯目光闪烁,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扫了一遍,声音缓慢但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萨马兰奇!”

是的,北京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不会忘记!

华夏大地是最重感情、最讲情义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就传承“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萨马兰奇时代过去了,而唯其过去,才显得炎黄子孙感情愈浓、情谊愈重。

罗德斯多虑了。北京怎么会忘记?中国怎么会忘记?中华民族岂是一个健忘的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充满感情地说:“您使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发挥了作用,您把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您给它注入了活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热情洋溢地说:“您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极有价值的财富,您的名字将永载奥林匹克史册。北京永远欢迎您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写作过程中,我几次停下笔来,为这位可敬的西班牙老人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感怀不已。写着写着,一种负重的使命感和豪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写作《萨马兰奇传》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升华了——我是在为中华民族、为北京的2008做着一件知恩图报的义举。

《萨马兰奇传》是对已经卸任、仍念念不忘中国人民友谊的西班牙老人温存的心灵慰藉,是对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充满人性、富于人情的报答,也是对萨马兰奇的继任者、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真挚的情感抒发,更是献给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最珍贵、最文雅、最厚重的礼物。

这本传记的出版,是在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健忘的民族!

作者

2006年4月18日于北京

后记

《萨马兰奇传》终于完成了,我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两年辛苦的写作,萨马兰奇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平心而论,接触萨马兰奇是不容易的。幸哉如我,作为电视纪录片《萨马兰奇》的编剧,在拍摄的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采访萨马兰奇本人,还有他的儿子、女儿、朋友、同事、秘书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经常搁笔沉思,如果没有那些对我给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的人,《萨马兰奇传》是无法完成的。

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大庆。作为电视纪录片《萨马兰奇》的投资商,我们于2003年12月2日飞赴瑞士洛桑,后又辗转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希腊雅典等地,开始了为期18天的拍摄采访。

回国后,我投入了紧张的脚本创作。沉湎在茫茫的历史烟云中,我回忆起萨马兰奇向我慢慢地讲述的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循着萨马兰奇的思想脉络,我清晰地看到了这位老人一生伟大而辉煌的足迹。我的眼前不时闪动着萨马兰奇清秀的身影和清澈的目光,那目光如同慈父般的温暖和祖父般的慈祥……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萨马兰奇资料,游弋在浩瀚如海的奥林匹克海洋,我越研究越觉得,我的笔端触摸的是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我的笔下描述的是人类思想的最前沿。他富于传奇性的一生,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是绝对概括不了和容纳不下的。于是,我萌生了写一部长篇传记《萨马兰奇传》的想法。

这就要感谢郭鹏。作为电视纪录片《萨马兰奇》的策划人,我们于2004年3月22日再赴瑞士洛桑,参加由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何振梁主持的“2004年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奖赛”,并参观了奥林匹克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浩瀚藏书中,与英、法、德、日等语种奥林匹克图书的琳琅满目相比,中文作品只有一本并不起眼的画册,那种孤零零的尴尬,让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然的羞愧与压力,再次坚定了我撰写《萨马兰奇传》的决心。

次日中午,在奥林匹克博物馆旁边的“维拉”别墅,在萨马兰奇的办公室里,郭鹏用流利的英语,向他表述了我准备写一本《萨马兰奇传》的真诚愿望,并期望得到萨马兰奇的亲笔授权。萨马兰奇接过我请求撰写《萨马兰奇传》的信函,十分认真地审阅着,逐字逐句地浏览着。三分钟之后,他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想起了此前我们的几次零距离接触,站起身来热情地拥抱了我。萨马兰奇的签名潇洒奔放,一挥而就,就像精密的医疗仪器绘出的弯弯曲曲的心电图。

更应该感谢一位谦谦君子,我无比崇敬的何振梁先生。他现在的身份是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顾问。2004年6月,我和郭鹏陪同何振梁先生飞赴巴塞罗那,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再次采访了萨马兰奇。我亲眼目睹了一位75岁的老人是怎样忘我地工作,度过了紧张忙碌而又充实愉快的每一天的。正是由于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崇高声望,我们才得以畅通无阻地直接面对罗格、姆巴依、维尔布鲁根、巴赫、尼古拉斯等国际奥委会要员。不难想象,这些世界体坛风云人物是日理万机且极难求见的。

整整两年,我没有其他收入,生活的担子压在妻子阚茜的身上,她承担了一切家务和经济上的重负,让我腾出全部精力投入到《萨马兰奇传》的创作之中。这本传记,凝结着她的心血。

我最初的合作者是李景升。为了构思《萨马兰奇传》,他昏倒在自己家的小区内,由于身体原因,他最后退出了写作。宋大言是我的同事,在我最初写作的时候,帮助我撰写了“悉尼”和“文化”两个章节,并协助我润色了“神圣休战”、“永恒的生命”和“中国”的部分段落。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田一涵放弃了整个寒假,协助我逐章逐段修改文稿。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国际奥委会主席办公室的中文秘书王琦女士,将写作的消息汇报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使我得到了来自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的支持。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官方指定翻译单凯丽小姐,曾与萨马兰奇的秘书多次交谈,成为我和萨马兰奇之间沟通的桥梁。我对她们深表感谢。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由弗尔南·朗德里和马德琳·耶勒斯编著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00周年》,英国《泰晤士报》体育专栏的主编戴维·米勒的《萨马兰奇与奥林匹克》,刘平安、刘京胜的《安东尼奥·萨马兰奇》,路云亭著的《竞技中国》,李辉著的《风雨盐湖城》,梁丽娟著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等,在此一并致谢。

如果把我最后的写作过程,拍摄成几幅静止的画面,相信一定是很感人的:清晨,洗漱完毕,面前早已摆好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奶,里面有一个和牛奶一样颜色的剥了皮的鸡蛋。尔后,端坐在电脑前,开始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萨马兰奇人生历程的艰难跋涉。中午是一顿并不丰盛但很可口的午餐。小憩一会儿,下午是一个漫长的劳作。晚餐与午餐绝对不会雷同。夜晚,像一切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一样,我在台灯下苦苦思索,展开了对萨马兰奇内心世界的探索。当疲倦向我袭来的时候,我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份清淡的夜宵。

这些精细周到、搭配合理的膳食,是我72岁的白发苍苍的母亲,为他已经并不年轻的儿子精心安排的。

《萨马兰奇传》的写作,改变了我生命的坐标,给我卑微的生命注入博大的人类意识和高蹈的宇宙情怀,使我平庸的生命完成了对平淡生活的实质性突破。《萨马兰奇传》写完了,我感到今天的我已经不再是两年前的我了,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已经得到质的提升。曾经的自私自利,曾经的狭隘浅薄,曾经有意或无意的一切过错,将会在我未来的生活中逐步减少乃至渐趋绝迹。萨马兰奇的生命之光,如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圣火,将无时不在地辉映着我未来的人生旅途。

作为一个初涉奥林匹克运动的作者来说,《萨马兰奇传》难免有疏漏之处,在此,敬请读者原谅。

作者2006年4月1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您使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发挥了作用,您把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您给它注入了活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泽民

“您领导的国际奥委会表明了,它有能力团结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朝着世界和平事业迈进;朝鲜与韩国在同一面旗帜引导下共同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事实,最好地证明了您具有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世界和平和团结的能力与决心……”

——比尔·克林顿

“萨马兰奇先生对所有的人都表现出恰如其分的尊重和体贴,因而也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他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俄罗斯人民与萨马兰奇之间有着极其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弗拉基米尔·普京

“我特别赞赏您对奥林匹克休战所做的贡献,这种思想以增进世界人民的兄弟情谊与互相理解为基础。联合国大会承认:奉行团结所有人的宗旨是连接奥林匹克运动和联合国的共同纽带。”

——科菲·安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马兰奇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阿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0042
开本 16开
页数 4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515.47
丛书名
印张 3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