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作者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改的思考,务虚多一些;第二部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评价、课堂教学等几方面针对教学实践的百余个问题做分析,提建议,务实多一些。课堂教学原本涉及许多教学的基本问题,本书只就改革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展开讨论。
图书 | 语文新课程百问/新课程百问丛书/白水晶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作者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改的思考,务虚多一些;第二部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评价、课堂教学等几方面针对教学实践的百余个问题做分析,提建议,务实多一些。课堂教学原本涉及许多教学的基本问题,本书只就改革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展开讨论。 内容推荐 针对课程课改中出现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约请全国课程标准制定专家、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团队、新课程实验区教研员、一线知名教师等组成权威研究小组,调查收集、悉心研究,数易其稿,于2005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逐步推出《新课程百问》丛书。 《新课程百问》丛书立足当前课程改革的教学处境,回顾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采取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系统地对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回顾梳理,尤其针对目前一线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普遍关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探讨。本套丛书內容丰富,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见解;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建议;案例典型,点评中肯;语言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可释疑解难,可备课参考,是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好帮手。阅读本套丛书,既可享受思维逻辑的论辩之美,又可领略教书育人的艺术之趣。 目录 [总 论] 刻舟求剑者,殆矣/3 说“基础”/7 这工具不是那工具/10 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13 仍然要提倡科学精神/17 用模糊学看语文/22 学知 习行 养性/26 直面大语文/30 “为主”和“为本”/34 把兴趣看作目标/37 “灌水”和“引水”/40 质疑“循序渐进”/43 眼前是个螺旋/46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50 “因材施教”新解/53 语文教学的宽带现象/56 负担辩证/60 走进课本,走出课本/64 人机对话的空间有多大/68 也是木桶的一片/71 珍惜汉语文教学的遗产/74 首要的任务是学习/78 苦练内功/82 [识字与写字] 《课标》对拼音的要求与1992年大纲相比,有哪些不同/89 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最好/91 汉语拼音的学习如何体现在过程中/93 如何使学生学会拼音节/96 教材中拼音的练习少怎么办/97 如何把学习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98 学习普通话与学习汉语拼音之间有什么关系/99 根据什么确定学生的识字量/1O1 常用的识字教学法有哪些/103 怎样选择合适的识字教学法/106 看拼音识字是唯一的识字方法吗/108 什么是听读识字?怎样进行听读识字教学/109 指读是否必要/111 怎样进行字理识字教学/112 怎样指导学生猜字/114 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查字典/115 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各适合在什么阶段学习/116 怎样使学生学会查字典,爱查字典,并且查得快/118 怎样使学生能“独立识字”/120 怎样扩大识字途径/122 识字为什么要实行“认写分流”/123 “会写”的含义是什么/125 如何培养学生把字“写好”/126 如何理解写字“严而不死”的要求/127 如何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129 应该怎样认识错别字现象/130 如何防止错别字,降低错别字率/132 怎样组织识字游戏/134 关于写字的几点个人想法/136 [阅读] 新教材的阅读量是不是太大了/143 为什么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144 阅读不设“标准答案”,是不是怎么理解都行/146 为什么要提倡“整体”把握课文/148 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149 整体把握课文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了/151 “语感”是怎么回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153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155 是否所有的课文都需要朗读/157 提倡学生的个性体验,老师还要不要范读/158 怎么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0 怎样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162 给词语做注释有哪些利和弊/163 怎样培养学习词语的能力?怎样评价学生学习词语的情况/165 为什么要重视培养略读能力/167 怎样指导学生浏览/169 怎样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170 预习好不好?有没有必要进行预习提示/172 自读笔记有哪几种?怎样培养学生记笔记/173 怎样培养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175 怎样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178 怎样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180 怎样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方法/183 怎样指导小学生阅读古诗文/185 学生应当培养哪些阅读习惯/187 [写作] 阅读和写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191 以写作知识或写作能力作为写作教学的序列好不好/193 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195 怎样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199 指导在先,还是写在先/202 写作教学要不要范文/204 为什么做了很多观察的练习,学生还是没的写/206 怎样看待写想像和写真实/208 怎样使学生“会写”/210 仿写、补写和续写有什么好处?怎样指导学生仿写和续写/211 修改在写作中占怎样的地位/214 学生不愿意修改怎么办/216 怎样指导学生修改习作/218 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标准修改作文/220 写记叙文是写作的基础吗/223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实用文/225 学生开始写话、习作时,不会写的字很多怎么办/226 是否应该要求学生习作写提纲/228 要不要设作文课/230 怎样看命题作文/232 [口语交际] 《课标》提“口语交际”,与原大纲提“听话、说话”两者有什么不同/235 为什么不少人轻视口语交际教学/237 口语交际是否不需要指导/239 如何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247 怎样让不爱张口的学生积极起来/244 如何实现听与说双方的互动/246 怎样看待“语霸”现象/248 学生交流时,老师如何发挥组织引导作用/250 [综合性学习] 为什么《课标》单设综合性学习目标/255 如何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257 如何扶学生一把/259 怎样在综合性学习中实行各学科的渗透/262 [评价] 防止评价走回头路/267 如何使语文评价具有可操作性/270 如何看待赛课、评优课/273 评价学生要考试吗?考什么/275 怎样改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277 计分制、等级制哪个好/279 如何在评价中照顾学生的差异/287 识字的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进行评价/283 阅读评价评什么/285 如何改进作文批改/287 为什么要培养内省能力?怎样使学生学会自检/289 家长怎样参与评价/297 [课堂教学] 根据什么评价课堂教学/295 怎样的课是好课/298 课堂教学要不要有一个模式/302 预设,还是生成/304 怎么看“零教案”/307 如何确定教学目的/310 从改变人称做起/313 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课堂常规?怎样建立/316 怎样进行课堂评价/320 [后记] 试读章节 怎样的课是好课 学生的反映是评课的出发点,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表现评课呢?一节好课上,学生的表现应该是: ①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无论优等生,还是差生,内驱力都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关于兴趣,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还想请大家注意: 首先,这个热情是学生的,如果教师很积极,热情高涨,学生却漫不经心,不行。 其次,“自始至终”不易做到,需要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引领学生前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最后,是“学习的”热情,而不是跑前跑后、做游戏、得奖品的热情。 ②密度合适。 教育的密度描述教学活动的紧张程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逐渐培养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劳动习惯,并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性质。密度强的学习活动,应当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感觉一一学习成功的满足感和“健康的疲劳感”。有些课为了显示成效,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得很低,教学内容设立得很少,学生围绕十来个字、一段话,读读唱唱画画,40分钟内热闹、轻松,但是教学密度很小。这样的课不能算好课,因为学生没有体会紧张学习和探究的快感,收获太小。 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学密度: 第一,乐观的教育信念。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潜能,坚信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调动并发挥,因而坚持不懈地、竭尽全力地启发、激发、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完整的教育目标。{课标}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语文教育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语文教育目标,那种唯书、唯智、唯分数的教育只能培养单向度的人,必须终止。就一节课来说,完整的教育目标能使学生各种器官积极地活跃起来,承担适宜的负 P298荷,教师要力求提高40分钟教育的饱和度。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练习不可能激发学习的愉悦。只能抑制智力的发展。 第三,精当的教学内容。精讲细讲并不能使学生爱学会学,教师的功夫在于能够适时点拨,画龙点睛。 第四,简捷的教学程序。前面曾详细说明了奧卡姆剃刀的价值,凡是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多余东西,都应当用这把剃刀剃掉。我们主张优化教学,“优化”的本质就是筛选。“把那些费时较多而效益不高的方案逐一淘汰,以便选出最佳方案。”(钱梦龙语) 第五,综合性的教育手段。这一点前面说得不少了,不再赘述。 第六,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指表层的教学设施,还指混形的制度环境(如守则、公约等)对师生产生的约束力,更指隐形的精神环境一一班风、教风、学风等体现的价值观念。 不妨用文后附的表格记录教学密度的状况。任意选取四名学生,跟踪他们一节课的表现。你会发现,表面看着很热闹的一节课,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实际动起来、学起来的时间常常少得可怜。 ③全员参与。我们要关注一切孩子,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但是这种理念实行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许多班级五十人、六十人,甚至有的班七十人、八十人,教师要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难。我们还是要提“全员”的原则,因为现实中确有教师嫌弃某些学生,放弃某些学生;也确有教师心目中老是想着念着自己班内的少数“明星”学生而置大多数于不顾。 课堂教学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即使不能全员,也要大多数;即使此环节不能全员,也要力求各环节相加做到全员;即使教师不能照顾全员,也要组织学生实现全员……只有少数学生活动的课堂,绝不能算好课。 ④有创造的火花。创造性应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普通的教师只做讲解,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去理解,真正的教师能点燃受教育者的心。我们追求的评优课,应当“能点燃受教育者的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的阀门一经打开,情感、文思、办法汩汩而来。 ⑤其他。如果评的课是任课教师自己的学生上课,还应能看出学生喜欢学习语文,会学习语文,遇到困难有独立自己解决的办法;学生能紧张而有秩序地交流、讨论;每个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密切融洽;课后学生不需 P299要或者很少需要花费时间重复学习本课内容…… 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密度合适、全员参与、有创造的火花这几条,彼此相辅相成: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可能是教学密度太低,也可能是太高;不能全员参与,势必有相当多的学生丧失学习热情;教学密度不合适,就会有学生兴趣索然,出现程度不等的涣散;没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合适的密度,也就不可能激发创造的激情…… 必须说明,上面说的“好课”,只有以真实为前提才能评出。虚假的课,教师在做秀,学生的热情是表面的,几乎谈不上密度,全员性也无从论起……而且负面效果很大。 P300 序言 自2001年9月以来,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建国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几年来,人们认真反思,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地把新的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改革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针对课程课改中出现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约请全国课程标准制定专家、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团队、新课程实验区教研员、一线知名教师等组成权威研究小组,调查收集、悉心研究,数易其稿,于2005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逐步推出《新课程百问》丛书。 《新课程百问》丛书立足当前课程改革的教学处境,回顾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采取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系统地对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回顾梳理,尤其针对目前一线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普遍关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探讨。本套丛书內容丰富,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见解;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建议;案例典型,点评中肯;语言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可释疑解难,可备课参考,是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好帮手。阅读本套丛书,既可享受思维逻辑的论辩之美,又可领略教书育人的艺术之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愿意与广大的教育界同行一起继续分享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之苦和超越之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 后记 我从事语文基础教育几十年,曾经教过12年小学,lO年初中,12年高中,并从1980年起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积累了一点经验。 从1994年起,我参与了原国家教委课程中心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是《新世纪教科书,语文》的主要编写者,后任副主编。从2001年起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的副主编,有了一点改革的心得。 在教书、写书、编书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看了几本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懂得了一点现代教育理论。 这“一点经验”“一点心得”“一点理论”相互融和,相互印证,逐渐形成了我的语文教育观,写下来,就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我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改的思考,务虚多一些;第二部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评价、课堂教学等几方面针对教学实践的百余个问题做分析,提建议,务实多一些。课堂教学原本涉及许多教学的基本问题,本书只就改革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展开讨论。自知理论水平不高,系统地正论难免有错误和疏漏,因此无论务虚还是务实,都只做聊天式的阐述。 本书有几篇选自2000年7月我写的《语文教改新趋势净一书,选入时做了修改。 希望这本书能起到为理论和实践搭桥的作用。哪怕仅仅引发人们思考一些问题,也堪堪聊以自慰。欢迎读者对书中不成熟、不完善、不妥当之处,提出批评意见。 本书出版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还要感谢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国标教材编写组,给了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感谢赵玉山先生为此书出版所做的一切细致工作。 陈 铮 2005.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语文新课程百问/新课程百问丛书/白水晶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0751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3.303 |
丛书名 | 新课程百问丛书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