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题(2005)/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超级女声、房价高涨、连宋大陆行、中日冲突风波、国学争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渐行渐远的2005年留下的这些热点话题,袅袅余音仍在延续,深远影响有待评析。九位文化身份、学术背景,思想立场都比较相近的年轻人文学者,撷取年度九大热点话题,以文化研究的方法,独立撰文结合集体评议及对话的形式,对这些重大社会事件加以回顾、综述、探讨、剖析。清一色的博士团队,彰显了学院派的严谨和深度;而民间、独立的立场,又保证了现实批判的力度。年度话题系列的推出,尝试借助一段省思的时间和观望的距离,把热闹的新闻沉淀成历史事件,并以多元的评说、复调的叙事。为流动不居的时代留下一份“立此存照”的年鉴式文本。

内容推荐

这不是一本“年度文化盘点”,我们无意、也无力讨论所有的热点,所有的“事件”。我们不应该摆出媒体大小通吃的贪婪姿态,也不必仿效蓝皮书提纲挈领的权威架势。笔有所及,前提当是心有所感。

从专业角度看,这册书中的大多话题,都不是身为文学博士的人应当置喙的,偏偏这群人要“越界发言”,偏又要说出不同于法学家、经济学家、国际关系学家的话来,这就要求发言者考量事态、评骘时论,仍要从我们熟悉的文化角度切八,秉持固有的人文立场,凸显独特的个性。只有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新闻,才是重大的新闻,只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仍在持续发展中,并有可能酿成更大变动的事件,才具备“进入历史”的资格。正是因为本书成稿的滞后,热闹新闻沉淀成历史事件,浑水澄澈,泡沫散去,水落石出。

我们强调要引入“别的声音”,一家之言不掩多元话语,自说自话后接众声喧哗,即每篇评论,都附有他人对这篇文章。这个话题的评议或讨论。为此,我们不惜将本来已经显晚的出版时间一再后延。

目录

缘起 杨早  1

寻找自我与想象民主

——解读20b5年”超级女声”奇观 滕威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房产PK与百姓心态 杨早  43

改革不能承受之重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袁义  94

谁是大赢家?

——“连宋大陆行”的叙述与解读 萨支山  124

中国与日本

——历史问题的现实化 董炳月  159

“口号”+“口水”=竹篮打水

——从“保卫端午”说到“保卫春节” 施爱东

“芙蓉姐姐”的迷思 张慧瑜  221

国学

——“本国之学”抑或“中国学术”? 石稼

武术

——中国形象的Chinoiserie化 曾飚 286

试读章节

3、凉粉都是“白骨精”

可是,在凉粉看来,玉米是可笑的,道德自恋的,有洁癖的。一个著名的凉粉指责说,“如果一个规则体系是恶的,那么一切从其中得到利益的个人的公正就是一种纯粹可耻的公正,是纯粹的伪善。”凉粉认为,玉米妄想“不受这个社会的污染,不必付出成长的代价就可以享有成人世界的全部好处”。(粽比黄花瘦:《对凉粉和玉米群体的探讨》,见百度张靓颖贴吧。)凉粉不屑于当“伪君子”,他们更乐于做“真小人”。与周笔畅、李宇春单纯得像一张自纸的成长经历相比,同为“80后”的张靓颖则沧桑许多:15岁丧父,不爱学习,只爱唱歌,为了承担家庭重任,到歌厅卖唱,还有各种理不清的绯闻……但是这些负面新闻不仅没有毁掉张靓颖,相反,她因此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同情和支持。与玉米纯洁化李宇春不同,凉粉走的是受难一自我救赎的崇高化路线。“她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接受了音乐梦想的指引,走上了一个人的漫长旅程。这一路是孤独的,这和她的身世有关,但更和她的选择有关。追求梦想有很多种方式,她选择了一种独立面对的方式,一种坚持自我的方式,这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抗争、抉择、磨炼和痛苦,却也意味着更美的风景。”(作者未知,《张靓颖:一个人的漫长旅程》,见百度张靓颖贴吧。)张靓颖被凉粉塑造成一个同命运抗争的勇敢者,一只浴血的凤凰。凉粉的价值观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一尘不染,因此埋怨世界肮脏是一种逃避。在肮脏中奋斗,并站起身来的才是强者。这个目标是善的,为了善的目标,钩心斗角、不择手段是被体谅的,只要不伪饰,不矫隋。一个知名凉粉说,“玉米的伦理,是一种家庭伦理的话,凉粉的伦理更类似于一种商业伦理”。(粽比黄花瘦:((对凉粉和玉米群体的探讨》)言外之意,玉米的意识是前现代的,是落伍的,而凉粉是现代的,是与时俱进的。

与玉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凉粉群体中,高层几乎都是成功男士。因此,人们戏称,喜欢张靓颖的都是“白(领)骨(干)精(英)”。而在凉粉中,明星、名流是人数最多的。对于一个既得利益阶层而言,现在不是谈论历史的时刻,而应该谈谈品位、格调和身份。后者恰恰是喜欢张靓颖能够标示出来的。那意味着你熟谙欧美流行音乐,意味着你在“超级女声”的游戏中关注的是音乐。这种身份优越感是其他任何超级fans群体都没有的。

P13-14

序言

一、话题

“那么,就这样做起来吧。”

“好的。”

时间:2005年12月17日;

地点:北京通州区的一家咖啡馆;

人物:一起聊天的三位朋友。

当时我们聊到对时事的看法,对2005年一些大事,如台海往来、中日交恶、房价上涨等等指点评说。福建人萨支山指出,我们应该把这些想法整合一下,在媒体上发表。江西人施爱东建议,发言应该采用统一的团队品牌和相近的文化立场。四川人杨早则大胆假设:为什么不把它弄成一个年度的文化评论集呢?

那晚的对话沉浸在酒精和朦胧的灯光中,因此我的记忆基本上是失物招领回来的。如有差误,我负全责。

总之,臭皮匠们找到了诸葛亮的感觉。第二天起,他们很认真地开始拟定题目,寻找人选。

一开始就明确:这不是一本“年度文化盘点”,我们无意、也无力讨论所有的热点,所有的“事件”。我们不应该摆出媒体大小通吃的贪婪姿态,也不必仿效蓝皮书提纲挈领的权威架势。笔有所及,前提当是心有所感。只有那些触及、震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未来,而我们又有能力评断、言说的新闻、事件,才可能纳入我们的讨论范围。

比如,2005年底国产大片横行,但绝大多数的“我们”对此兴趣不大,那些巨资的宣传攻势,从未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激起半点涟漪。

又比如,2005年被有的媒体称为“矿难年”。然而我们不能为了表达我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以及对死难群体的同情,就贸然涉及这一话题。不是不想说,不是不可说,只是没有说的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肤浅地借用一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

你一定要问:“我们”是谁?

嗯,那是一群文化身份、学术背景、思想立场都比较相近的年轻人。施爱东最富于品牌意识,他说:只能是文学博士,不是博士,不是文学博士,都不要!

这话看似武断和自闭,实则是在提示本书成形与凝聚的要点,在于评论时事应持何种立场。

熟悉文学界的人都知道,这些年,文学的位置与以前大不相同,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边缘化态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饱含文学因素的文化现象却外扩至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这种看似相反的一“胀”一“缩”,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应当,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视角,既将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独立门类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关注大的文化区域内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其他艺术门类与文学的互动与交流,甚至其余社会领域中文学因素的活动。

这便是文化研究数年来大行其道的缘故。而过往的文化研究,仍然执著于“文化”范围中的事件,如流行歌曲、通俗电影、娱乐节目、出版市场,等等。现在,我们尝试将文化研究的讨论范围再扩大一点,旁及各类政经、社会话题中的文化成分。

从专业角度看,这册书中的大多话题,都不是身为文学博士的人应当置喙的,偏偏这群人要“越界发言”,偏又要说出不同于法学家、经济学家、国际关系学家的话来,这就要求发言者考量事态、评骘时论,仍要从我们熟悉的文化角度切入,秉持固有的人文立场,凸显独特的个性。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在求学期间,都参加过文化研究的讨论与工作,对各领域的文化成分如何梳理、分析、评论,并不陌生。而今的任务,是要借话题的分担与本书的运作,将各位文学博士的评论立场与观察方式加以整合与呈现。因此,相同的知识背景、学术认同,在定题、讨论、成稿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用责编的话说,面对各类事件,我们这个群体共同的姿态是“非业者、专家身份,人文学者立场,文化研究方法,隔岸观火态度”。

所以,爱东“只要文学博士”的宣言,以一种决绝的手势,为本书有异于他书的识别度,定下了一个基调。

二、为什么是2005?

我们的野心,是想每年出他一本,一直做下去。

可是,抬眼看看日历,已是新年头,旧年尾。倘不愿草率从事,则约稿、写稿、统稿、定稿,怎么也得春暖花开了! 到时,还会有出版社要这样落伍过时的“年度评论”?

于是出现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2005,集中关注和讨论20136,年底再出第一本;一派倾向于先将关心的2005诸话题做出来,权当是试验也好,出不了书,也许能在杂志上发发,实在不行,BBS、BLOG,“草根传播”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说到此,本书最重要的人物出场了。

他就是本书的责编郑勇,我北大的同门师兄。他对这个选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为此他反复说服一些心存疑虑的有关人士。自始至终,郑勇的坚定以及三联书店的敏锐、前瞻和魄力,成为我们在约稿、写稿、统稿时的底气和勇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郑勇常说,每次作者聚会,他都被一帮博士团团围住。其实他的存在,是这帮博士“团团围住”的前提。

2006年的夏季,拿到一本评点2005年话题的书,对于读者来说,或许真的会有怪怪的感觉?

一出事件,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和持续的影响力,绝非事发当天,或事件进程中就能完全看得清白。法国年鉴史学派提倡“长时段”地看待历史,理由盖在于此。当时间将我们与事件拉开一段距离之后,你会发现,有的沸反盈天的段落,却只是岁月中一节短暂的插播,除了充任“当时的谈资”,别无所长。

作为普通人,我们对于新闻和事件的了解,实在不必如此的巨细靡遗。作为一名曾经的传媒工作者,我坚持认为,只有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新闻,才是重大的新闻;只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仍在持续发展中,并有可能酿成更大变动的事件,才具备“进入历史”的资格。正是因为本书成稿的滞后,热闹新闻沉淀成历史事件,浑水澄澈,泡沫散去,水落石出。

希望你相信,这群作者并非蠢蛋,其中多数人都有媒体经验,不会不懂得今日新闻明日垃圾的常识。我们敢于“朝花夕拾”,敢于搞“反季节行动”,只因我们需要一段省思的时间和观望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资讯”,还有我们的“看法”。

三、买书的理由

或许你会问:我凭什么要花钱买你们的“看法”?

有三点理由。

(一)话题的深度

活在这个时代,信息绝不匮乏。可是信息传递的意义为何?每个人都有权利审视,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看法都有效。筛选和挖掘,而非仅仅呈现信息,本是媒体的使命。遗憾的是,在中国,大多数媒体做得很糟糕,经常形成“一面倒”的不可思议的讨论真空。大多数媒体似乎都没有野心和能力,去展示与同行相异的面相与声音。他们不做,只好我们来做喽。这本来就是此书发起的缘由之一。

(二)独立的立场

我们这个学术群体,都很年轻,尚未成为主流媒体——尤其是快餐电视媒体一的捕猎对象。而且,也没有谁热衷于网络发言。当然更不会有利益集团收买一批“无用的”文学博士。这些隐性因素反而造成了我们的独立立场。我们是一群你看不见的精英,如果不是责编和发起人如挤牙膏般逼着各位作者,他们(包括发起人自己)一定会缩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你永远听不到这些人关于时事的独立评论。

未能约稿成功的诸君中,除了一位是有孕在身外,大都基于自身的学术操守和文化立场。我们曾约其中一位写“刘心武与红学之争”,她也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基本完成了事件梳理,但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她还是选择了放弃。她在给我的信里说:

刘心武的话题实在不值一谈。既没有学术价值,也没有社会价值。之前与他相似的人数不胜数,如霍家姐弟等等,他之所以大热,不过是有央视做舞台——央视应该找他收广告费,再加上无数热爱((红楼梦》的无知网民。但这些很快就会消散,不会给社会文化,给历史留下半点影子。有人说,刘心武是文化界的“超女”,我倒觉得这有点提升他了。尽管这种看法可能与别人不同,但是我们尊重每个作者的独立选择。事实上,这也是很多2005年媒体热议和公众关注的话题未能成文的主因。

(三)分享的需要

我发现,一个人自我吹嘘时,多少还是会不好意思;而一旦颂扬起身处的群体来,简直是声震屋瓦,气壮山河——这大概是咱们中国人开口喜欢说“我们”的缘故吧。

不过,我还是很有诚意地说一句:我身边的这些朋友,包括本书的作者和这一年度系列未来的作者,都是令我钦佩的强手。你想啊,因为我与他们身份相同,所以什么名校博士的头衔,什么文化学者的美誉,我统统免疫。最初萌发出编书的念头,只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想法不能公之于众,会是多么大的遗感。

人在年轻的时候,关心周遭的事物,也关心这个世界,想法总是多如泉涌。但生活不会总让你这样,或早或晚,生活的惯性越来越强大,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甘淡泊,宠辱不惊。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境界,对于外界来说,却是一扇扇思想传递之门在渐次关闭。

我觉得,思维的乐趣是永远存在的,可是分享的需要,年轻时总是来得猛烈一些,不信,看看与你分享青春与成长的朋友们,而今安在?

四、选题·复调

本书包括了九个选题,这些选题的意义何在?它们的次序是如何排定的?

对于文化研究者而言,各类选题并无绝对的价值高低,目标的选定,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学术兴趣点与文化敏感带。对于读者而言,选题却并非全场均一价。

西方新闻学将读者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否有什么事发生在我和我的亲友当中?

第二等级:我和我的亲友所处的社会有什么变化?

第三等级:外部世界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编者认为,这样一本基于共谋与分享的书,“读者本位”是理应坚持的。基于上述三个新闻等级,我们将九个话题分为三辑:

第一辑分别关于超女、房价与教育。

“超女”看似一个娱乐事件,但是有人从中看到民主实践的草根化,有人将之视为80后一代借此发声的舞台,有人则认为它完全是对青少年的毒害……一个娱乐节目负载了如许外加的意义,自然值得在更高的层面加以辨析,滕威的出发点恰恰是从民主神话的制造与破灭出发,讨论“超女奇观”在当前中国社会引发的巨大声浪。这个话题延伸的范围之广,层面之复杂,宜乎将之视为2005年最大的社会热点之一。

关于房价的讨论,本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沉重话题。但在传媒时代,真正的沉重是无法彰显的,呈现在公众之前几乎都是虚拟化的表演与游戏。一方面,媒体对这个话题的炒作有其利益驱动的因素;另一方面,公众与公众人物的参与也各怀苦衷,一场媒体与明星、公众合演的大戏或闹剧,指向的却是转型时期个人内心的惶惑与凄凉。

教育改革几年来,争议声不绝于耳,这又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免疫”的话题。众声喧哗,结果大抵是莫衷一是,但正是要这样的莫衷一是,让我们在争执与解释中,艰难地辨认这条改革之路是如何曲折向前的。“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诚哉斯言!

第二辑,我们简称为“台海”、“中日”和“申遗”。

台海关系在2005年的破冰,相信两岸大多数人乐见其成。不过,在一个复杂的政局中,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变化万千。萨支山对“连宋大陆行”的梳理和解读,既保留了众多不同的声音,也突出了自己“大陆”“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

“反日大游行”与“端午保卫战”,在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都折射出东亚地缘政治范围内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对国族身份的认知与表述。在这个问题上,简单地强调“共同利益”,抨击狭隘民族主义,或无条件提倡民族自尊,宣扬危机意识,都更像一种本能反应而非思考结论。面对复杂的问题,应当使用复杂的思考方式。历史教训具在,“不归于杨,即归于墨”的极端思路不仅无益,害处却非止一端。

第三辑,登场的是芙蓉姐姐、国学与中国武术。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些或许不那么引人关注,动人心弦。但正在这些话题匕,文化研究者的敏感度最见考验。微风起于青萍之末,今天吹皱的,或许只是一池春水,对于未来世道人心的影响,却未必输给一场沙尘暴的威势。

前面说过了,我们是一个学术群体,不是大众媒体。我们有独立的立场,不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众媒体最糟糕的表现就是抱粗腿,打太平拳,人家捧郭德纲,他立刻变成《钢丝日报》;人家做“馒头血案”,他就深挖胡戈童年往事……

这些比较圈内的、比较小众的、比较学术的话题,背后都有它不可忽视的意义。敏锐的学者看见了,说出来。有心的读者读下去,想一想。

我们的理想是:发出“好的声音”,但绝非“唯一的声音”。

在体例设计时,我们强调要引入“别的声音”,一家之言不掩多元话语,自说自话后接众声喧哗,即每篇评论,都附有他人对这篇文章、这个话题的评议或讨论。为此,我们不惜将本来已经显晚的出版时间一再后延。

有些讨论采用了对话体。我们何尝不知,“对话”比“独白”更易造成阅读障碍。可是,没有一种文体,比对话更能呈现出观点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以及现场还原的魅力。两害相权,我们宁愿保留对话,转而希冀读者的耐心。读书不那么快的读者,总还有吧?

同样,对于文章风格,只要不过于晦涩,不失于油滑,不流于浮泛,总该放手让作者去写,不必摆出千篇一律的“学者腔”来。

文章只使用夹注,尽量避免脚注和尾注,是希望不要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但并不意味着资料的搜集和引用,不遵守公认的学术规范。

总之,我们希望无论作者还是讨论者,都能在书中展示最为独到的见解,最为鲜活的感受。新闻不免过时,结论可以存疑,这本书真正追求的,或可简括为思维的乐趣。

一切尚在变动不居之中。倘若读者买账,这样的年度评论或许会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相信((话题2006))会更有意思。

2006年4月10日于京东定福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题(2005)/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支山//杨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5012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