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豪宅幽情(美国文学经典)/外国文学经典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难得的爱情悲剧小说。小说通过一场婚外恋展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采用极为细腻的描写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幅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牧场生活画面的衬托下,女人的渴望与男人的追求在碰撞中显露出最不可忽视的人性的东西。

内容推荐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的现实主义杰作《马丁·伊登》几乎家喻户晓。他的其它一些小说,如《荒野的呼唤》、《白牙》和《铁蹄》等也为人们所熟知。不过,仍有一部分作品尚未被介绍过来,《豪宅幽情》就是其中的一部。这是杰克·伦敦的一部难得的爱情悲剧小说。它触及了教育、农业、管理、音乐、美术、哲学等领域,读来不无启发;而揭示的主题又具有普遍意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试读章节

他摁了这排的第二个开关,明亮的光束直接投射在这堵混凝土墙上的某个特定的位置上,照亮了一字排开的钟、气压计和寒暑表。他几乎只是扫了一眼,就全看清楚了时间:四时三十分;气压:二十九、八十,这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和季节是正常的;气温:华氏三十六度。他又摁了一下,所有这些记录时间、气压和温度的东西全都回到了黑暗之中。

第三个开关摁亮了床头灯。光线恰到好处地从后上方照射下来,一点儿都不刺眼。第一个开关又抹去了头顶上方泻漏出来的灯光。他伸手从书架子上取下一叠校样,铅笔早已在手。然后点燃一支烟,开始校读起来。

这儿显然是个实干家的卧室,简朴,然而舒适。从布局可以看出主人办事注重效率。灰色的涂瓷釉铁床与混凝土墙的色彩非常协调。床脚处的大床罩上横躺着一件灰色狼皮长袍,下摆垂着。地板上铺着一条厚厚的山羊皮地毯,上面搁着一双拖鞋。

宽大的书架上整齐地堆放着一些书、杂志和拍纸簿,空余的地方放着火柴、香烟、烟灰缸和热水瓶。用于留言的录音机搁在一个装有铰链和弹簧的托架上。气压计和寒暑表的下面,挂着一幅配有木质圆形镜框的少女肖像,她脸上露着微笑。在三排开关与电话交换台之间的墙上挂着一把科尔特牌左轮手枪,枪托不经意地露在打开着的枪套外面。

六点整,当灰白色的光线通过纱门渗透进来时,迪克·福里斯特摁动了第二排的一个开关,但两眼仍未离开校样。三分钟后,一个穿着软底拖鞋的中国人出现在阳台上。他手里端着一只铮亮的铜质小盘,上面放着一只带茶托的茶杯,一把银质小咖啡壶和一只相配的银质小奶盅。

“早上好,奥曼。”迪克·福里斯特向他打招呼时,眼睛和嘴巴都在笑。

“早上好,主人。”奥曼边答边在书架上整理出一块空地,放好盘子,然后倒咖啡和奶油。

做完这一切,奥曼不等任何吩咐,拣起地上一顶镶有花边的玫瑰色女式薄帽后,就悄然穿过开着的落地窗,像影子一样地消失了;因为他注意到主人早已一手端咖啡,一手校改起来了。

P2-3

序言

痛苦的选择

谢为群

大凡喜欢美国文学的人都知道杰克·伦敦(1876-1916)。他的现实主义杰作《马丁·伊登》几乎家喻户晓。他的其它一些小说,如《荒野的呼唤》、《白牙》和《铁蹄》等也为人们所熟知。不过,仍有一部分作品尚未被介绍过来,《豪宅幽情》就是其中的一部。

《豪宅幽情》是杰克·伦敦的一部难得的爱情悲剧小说,它通过一场婚外恋展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采用极为细腻的描写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幅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牧场生活画面的衬托下,女人的渴望与男人的追求在碰撞中显露出最不可忽视的人性的东西。震撼心灵的悲壮结局在感动读者的同时也会激发人们对性、爱情和婚姻等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

十三岁那年就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一份二千万美元的遗产的迪克·福里斯特没有去过一种花天酒地的生活。相反,他告别了象征着权势和威严的旧金山诺布山庄,来到加利福尼亚山区,靠自己的双手创办了经营管理堪称一流的大牧场,成为拥有二十五万亩地的大庄园主,声名远播。

成熟而又理智的福里斯特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向生活学习。两次外出闯荡,独立谋生,不仅使他大开眼界,学得各种农业知识和管理牧场的经验,而且还带回来一位才貌双全,同样出身名门的年轻妻子波拉。

然而事业心极强的福里斯特全身心地扑在牧场建设上,没有顾及到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波拉的感情需要。不过,知足的波拉对此也已习以为常,且能自己找乐,如骑马、游泳、绘画、弹琴,甚至刺绣,如此打发时间。

但平静的生活随着福里斯特的好友格雷厄姆的到来而被打破。人情味十足富有浪漫气质的格雷厄姆在令感情饥渴的波拉心动的同时也迷恋上了有着挡不住的魅力的女主人。情趣相投的交谈,充满爱意的目光交流使两颗已不再年轻的心沟通了。终于有一天两人相拥在一起。洞察力很强的福里斯特从一些蛛丝马迹中也觉察出他们的一些反常的举止,但仍希望这只是一种错觉。可当他在一次家庭舞会上窥见波拉与格雷厄姆在洒满月光的拱廊里接吻时,他才真正明白婚姻的破裂已不可避免。

在痛苦中备受煎熬的福里斯特很快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天衣无缝地安排一起猎枪走火事故,以死来成全他的妻子。不想波拉抢在他前头先走了!人人都以为她死于意外事故,只有福里斯特心里清楚:她是自杀!

她想寻求解脱,死神能满足她这一要求。也许在今天看来,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有点不可思议,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了。二十世纪初,传统的道德观对人们还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女人,对名誉、婚姻和家庭都看得很重。尽管福里斯特夫妇颇具现代意识,思想很开放,但灵魂深处还是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东西。可以说,这一悲剧是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产生的阵痛,是新观念与传统观念交锋时进发出的一朵惨烈的火花。虽然他们并不反对年轻人跳现代舞,开名牌轿车和驾驶时髦汽艇,但谈起传统华尔兹的典雅,赶马车的窍门和驾驶单桅帆船的刺激来无不流露出一种留恋的神情。当婚姻发生危机时,福里斯特虽然表现得非常豁达,但骨子里还是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顾虑重重。波拉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

应该说波拉选择死亡决不仅仅是为了寻求解脱,也许更多的是念及旧情,不忍看到一帆风顺的福里斯特从此一蹶不振,毁了自己。她最不愿看到周围的人都把怜悯的目光投向自我感觉一直良好的丈夫。如果这样,她会受不了的。她确实受不了了。她似乎明白即便自己大胆地去追求爱,也不会有幸福的,因为良心上过不去。她之所以要把自杀伪装成一起意外事故,是因为她怕这两个深爱着她的男人因此而感到内疚,从而给他们未来的生活投下沉重的阴影。她想给他们留下一个充满希望的天地,然而她自己却别无选择。维持现状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格雷厄姆。关闭已经敞开的爱情闸门,浇灭已经燃起的情欲之火,剥夺从未有过的这种爱的体验,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摧残。对已经不能自拔的情人来说也未免太残酷了。与格雷厄姆私奔,又觉得愧对丈夫。十二年的夫妻情分难以一下子抛弃,况且他还以其宽阔厚实的肩膀给了她女人所需要的那种安全感。他毕竟不是什么坏人,没干过什么对不起她的事。她对格雷厄姆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他卑鄙无耻,如果他心胸狭隘,如果他懦弱或者粗俗平庸……噢,我早就跟你走了。”伤害这么个好人,她于心不忍。虽然她知道爱与喜欢是不同的,但他充满力量的理智和格雷厄姆火焰般的激情都是她所需要的,不愿放弃的。然而女人所需要的这些东西往往不能完美地体现在同一个男人身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更为遗憾的是在爱情问题上男人的表现通常是自私的。福里斯特和格雷厄姆也不例外。他们虽然是情敌,但在看法上却是一致的,都不容许她在这个问题上有半点含糊。这使得还未理清头绪的波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后的摊牌不仅未能帮她走出困惑,相反使她更糊涂了。不过心里也有清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各自的态度。看来选择是不可回避的,于是她想到了死。这也是一种选择,而且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选择。

餐桌上围绕“什么是女人”这一话题展开过一场有趣的争论。从印度来寻求政治避难的达尔·海厄尔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贬低女人的地位,认为女人是上帝创造人类时留下的一个败笔,是不完整的。与他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艾伦·汉考克也认为女人的心智是不健全的,仿佛上帝之手在创造过程中突然抽了回去,留下了遗憾的残缺,需要不断完善。崇尚美的年轻诗人利奥不能容忍这种看法,亮出了女人是美丽的、完美无缺的观点,认定女人是美的化身。但马上遭到艾伦·汉考克的嘲笑,他说男人一贯把女人理想化,但事实上与男人朝夕相处的女人既不是圣母玛利亚,也不是天使,而是神经质的,不安分的,喜怒无常的,爱哭哭啼啼的,虚荣心极强的,使你无法安静地思考问题,可又无法摆脱的生活伴侣。推崇伊壁鸠鲁学说的无政府主义者特伦斯·麦克费恩说得更直截了当:女人是累赘,是压得男人喘不过气来的包袱。要是没有女人的拖累,男儿个个都能攀上高峰,成就一番事业。不善言辞的利奥红着脸求助于颇有口才的福里斯特。深为自己拥有一位才貌出众的妻子而自豪的福里斯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女人的不完整仅仅出现在理智放弃努力的时候。就这一点而言,男人也有这样的时刻。尤其是处于感情冲动之下,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干出蠢事来。当丧失理智时,人与动物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但这不等于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没有差异。在福里斯特眼里这差异就是性别。女人就是男人的性伙伴,就是孩子的母亲。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是生儿育女,就像猪羊牛马下崽,繁殖后代一样。男人则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人类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角色。于是他劝说克雷林放弃送女儿上大学的打算,理由是读了也没用,母亲的角色会使她无暇顾及其他。他还拿州立师范学院女生毕业后不到两年纷纷辞职,披上婚纱,回家生儿育女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忽略了女人的其他需要。女人有性欲,也有情欲;有物质上的追求,也有精神上的渴望;既想扮演好女人的角色,又愿意在男人的领域里一试身手。

波拉就是这样一位女人。每天上午十一点钟她去福里斯特办公室问早安时,渴望得到的不仅仅是同样的问候。她多么希望工作繁忙的丈夫能多拥抱她一会儿,她也能搂着他的颈脖,躺在他怀里多依偎一会儿;多么希望他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她聊聊天。她是位感情非常丰富的女人。一朵随风飘落的玫瑰,一声清脆的铃声,一匹漂亮的小马驹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情调如此浪漫的女子怎不需要爱情的甘露滋润久渴的心田?波拉聪明能干,悟性极高。她的直觉与福里斯特的逻辑推断一样准确。高台跳水她不仅一学就会,而且动作完成得与男人一样出色。在音乐修养方面她不仅能与男士抗衡,而且能弹奏出只有少数几位称得上钢琴家的男人能成功地演奏出的充满阳刚之气的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她不仅能培育出上好的金鱼品种,而且能配出一流的马驹;所不同的是她靠感觉,而福里斯特则是运用孟德尔遗传基因原理来进行人工繁殖的。这足以说明在男人的领域里女人同样能干得很出色。尽管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

波拉崇拜英雄,福里斯特就是一个压不垮难不倒的英雄。波拉仰慕天才,福里斯特就是一个既没有强项也没有弱势的难得的全才。波拉爱美,福里斯特也称得上是个美男子。如此完美的男人在旁人眼里是无可挑剔的。他非常自信,但从不蛮干。他有极高的工作热情,但同时有着哲学家的冷静头脑。他从不感情用事,理智时时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拥着最亲爱的人,也是如此。他胸怀大志,也确实事业有成。他心里没有一天不想着牧场,这使得波拉开始怀疑起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她不得不认为对她构成最大威胁的“情敌”不是年轻女人,而是日益繁荣的牧场。面对这一偶像般的男人,波拉多了一份敬重,少了一份亲近;多了一份欣赏,少了一份激情。她在无奈中麻木地生活着,直到出现了格雷厄姆。

女人重感情,男人爱事业。在这两性世界里,由此产生的碰撞是难免的,但碰撞的结果却有多种多样。感情游移就是其中的一种。第三者“插足”是使感情游移成为可能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他(她)是在一方意志最薄弱感情最饥渴的时候乘虚而入的。当然第三者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当过了十五年鳏夫生活的格雷厄姆撞开波拉的心扉时,他正好填补了这一感情的空缺。婚姻自然起到了制约作用,但如同法律无法支配人的本能一样,一纸婚约也无法锁住一个人的心。扭曲的灵魂不是在抗争中得到新生,就是在挣扎中死亡。福里斯特对此非常清楚,爱情是有生命的,若要她活得长久,就得时时呵护她;一旦她死去了,便如同凋谢的花朵,无法复生。如果新的爱情已经萌生,那只要得到充沛的雨水,她就会疯长,任何外来力量都无法阻挡。

福里斯特认为,男女恋情纯属私事,旁人无权干涉。但这种风流事一旦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对与之有关的群体发生了消极影响,那这一群体的管理者就要出面干预了。他认为这是游戏规则,人人都得遵守。否则就会乱套,陷入混乱。从他处理工头史密斯调戏妇女一事来看,他是坚持这一原则的。尽管史密斯能力很强,是他的一名得力助手,但由于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直接破坏了牧场的纪律和秩序,影响了生产效率,作为老板的他不得不解雇他。现在他自己卷入了这种三角关系,怎么办?他同样遵守这一游戏规则。他不愿与格雷厄姆竞争,想替波拉松绑,但又怕他们一时冲动,做出有损于他的名誉的事来。他之所以打算制造一起猎枪走火事故是因为他想给他们让道,同时也不忍心让他们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尽管以后这个由他亲手建立起来的王国的国王可能是格雷厄姆,他也希望它能运转得井然有序,并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冲突已经发生,裂缝已经出现。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弥补裂缝体现了当事人的修养和价值取向。有人用拳头留住已不属于自己的心,用暴力夺回已逝的爱情。有人用忍让维系已经很脆弱的家庭纽带,用牺牲自己的情感来换取婚姻的长久。有人用偷情来解渴,用金屋藏娇来满足私欲。有人勇敢地冲破名存实亡的婚姻枷锁,大胆追求新的生活。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则既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感情,叉不忍心伤害他人,走了一条令人心颤的悲壮之路。这里有卑鄙与高尚之分、渺小与伟大之别。

小说的人物描写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福里斯特。通过他,作者赞美了男人的气魄、理智、坚毅、自信、精明、果断、稳健和务实的精神。他的气魄表现在他敢一下子买进二十五万亩良莠不齐的田地。他的理智表现在他从不拿自己的脑袋去冒险。他的坚毅表现在他没让一场几乎输定的格斗输掉。当他告诉机械师汤普森电动机的毛病出在哪儿,参考哪本书,查阅第几页对他维修有帮助时,我们知道他的自信是建筑在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当他花高价买时间,借用别人高智商的脑袋,使自己比同龄人早两年跨入大学之门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的精明。当他敏捷地避免了被火车撞进死亡的深渊时,我们懂得了迟疑有时会断送一个人的性命。他稳健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精神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毫不怀疑他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军队,还是管理国家,他都能干得很出色。可惜他在情场上打了败仗,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格雷厄姆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完善了男人的形象。他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及福里斯特,但丰富的情感,易冲动的性格使他更富有人情味。而这一点恰恰是很重要的砝码,使他在情场上略胜福里斯特一筹。见到寻觅多年的梦中情人,蕴蓄在胸的激情犹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波拉开朗的笑声,美妙的歌声令他魂不守舍,无法静心写作。对爱的渴望使他不顾一切。这叫从未真正品尝过爱情滋味的波拉怎么不动心呢?她说过福里斯特从未像格雷厄姆那样疯狂地爱过她。福里斯特也承认他始终没有在她身上唤起过格雷厄姆所能燃起的那种带有原始冲动的激情。这足以证明格雷厄姆有着磁性很强的魅力。

小说作者非常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无不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但描写细致入微,从各个角度立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其真实性。优美的景色在诗化的语言描绘下犹如挂在墙上的一幅幅山水画,读来赏心悦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动物的描写。它们不仅被描写得如同一首首赞美诗,而且还带有很强的暗示性。作者有意用“他”或“她”来代指这些有生命有欲望的动物,在性的问题上缩短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使人的一些本能的东西变得更可以理解些。我们不难看懂作者在描写福里斯特担心嘶叫声不断的“山村少年”会惊醒睡梦中的波拉时留下的双关语。随着格雷厄姆的到来,他确实预感到格雷厄姆会唤醒感情已经麻木的波拉。当福里斯特准备放弃那匹难以驾驭的“反叛者”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打算让具有反叛精神的波拉重新获得自由的善意。

在以往小说里频繁出现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强者理论借助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再次得到了阐述。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盛行的生命哲学也通过一群门客的唇枪舌剑得到了反映。我们甚至不敢否定柏格森的理论在波拉身上得到了一定的图解,因为柏格森强调的恰恰是主体的创造作用,倡导用直觉的方法来认识神秘世界的本质,否认人类理智认识世界的能力,蔑视判断和推理的价值。当然他的观点遭到了代表理性世界的福里斯特的迎头痛击。

总而言之,小说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触及了教育、农业、管理、音乐、美术、哲学等领域,读来不无启发;而揭示的主题又具有普遍意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作为译者我深为自己能有机会把这一本颇有价值的小说介绍给广大读者而感到欣慰。

在翻译书中的诗歌时,得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黄果炘先生的指教,在此谨向他表示谢意。

限于译者水平,谬误之处恐怕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豪宅幽情(美国文学经典)/外国文学经典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克·伦敦
译者 谢为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79568
开本 32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03
13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