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禅宗书法的传统和前提;第二章介绍中峰明本其人并揭示其社会关系网;第三章分析了大量的重要作品;第四章着眼于中峰明本书法之关键性角色——既介于禅宗书法与文人书法之间,又介乎中国与日本之间。
图书 | 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1263-1323)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禅宗书法的传统和前提;第二章介绍中峰明本其人并揭示其社会关系网;第三章分析了大量的重要作品;第四章着眼于中峰明本书法之关键性角色——既介于禅宗书法与文人书法之间,又介乎中国与日本之间。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禅宗书法的传统和前提 第一节 文人士大夫的传统 第二节 禅宗之外的佛教传统 第三节 禅宗书家 第四节 禅宗书法的美学概念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书法的美学概念 第六节 禅宗书法与文人士大夫书法的共性 第二章 传记的框架与历史的框架 第一节 中峰明本传 第二节 赵孟頫及其他文人 一 赵孟頫 二 鲜于枢 三 邓文原 四 冯子振 五 虞集 六 张雨 七 杨维桢 八 康里埂埂 九 饶介 第三节 中峰明本及其佛教圈 一 瞿霆发 二 元鉴 三 忠宣 四 楚石梵琦 五 一庵 六 绝际永中 七 可翁宗然 八 铁舟德济 九 远溪祖雄 十 无隐元晦 十一 业海本净 第三章 中峰明本的作品 第一节 作品讨论 第二节 柳叶体 第三节 书法作品 一 题写自赞的中峰明本顶相 1.高源寺所藏顶相 2.薮本家所藏顶相 3.选佛寺所藏顶相 4.法云寺所藏顶相 5.圆井家所藏顶相 6.关于中峰明本顶相及其书法传播的一点看法 二 其他绘画上的赞和题跋 1.菩提达磨渡江图 2.观音图 三 法语 为远溪祖雄题写的法语 四 牍 1.致性海道人札 2.重修吴门幻住庵记 3.致大友贞宗领主札 4.致宝侍者札 5.致僧济札 五 法号 会庵的法号 中峰明本跋赵孟頫所抄《金刚经》 中峰明本书法概貌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峰明本在文人书法与禅宗书法之间的关键作用 第二节 中峰明本的书法对日本的影响 附录:中峰明本自传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图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1263-1323)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劳悟达 |
译者 | 毕斐//殷凌云//楼森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83468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首版时间 | 2006-06-01 |
印刷时间 | 200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92.11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0 |
宽 | 162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