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滨孙飘流记(初中部分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属于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鲁滨孙飘流记》是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该小说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自问世以后一直备受欢迎,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出了几百种不同的版本、译本和仿作。小说中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人物及其叙述以其勃勃的生机、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以及对自身的严肃追问唤起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共鸣和深思。

内容推荐

《鲁滨孙飘流记》讲述了鲁滨孙的离奇遭遇。鲁滨孙听从内心的冲动,不顾父母的劝阻,执意航海,后来遭遇海难,只身流落荒岛,整整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为了能在荒岛上生存下来,鲁滨孙发挥个人的全部心力才智,修筑堡垒、兴建别墅、开辟粮田、种植葡萄、圈养山羊、驯养鹦鹉、枪扫野人、掠来家仆,征服了蛮荒的自然,把荒凉幽僻的海岛变成了人间乐园。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鲁滨孙飘流记

试读章节

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约克城①的一个体面人家。我不是本地人,因为我父亲是一个外国人,是德国不来梅②地方的人。他来到英国后,起初住在赫尔城③,靠做生意挣了一份家财,后来收了生意,搬到约克城住下,在那里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娘家姓鲁滨孙,是当地一个很体面的人家。由于母亲的缘故,我就被起名叫鲁滨孙·克鲁兹拿④,但由于英国语音的变化,现在人们叫我们的时候,或是我们自己称自己,写自己的姓名的时候,就成了“克罗索”⑤了,于是我的一些朋友也就这样叫我了。

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哥哥是驻佛兰德⑥的英国步兵团的中校,他的部队早先曾被著名的罗加特上校率领过。后来这个哥哥因为跟西班牙人打仗,在但刻尔克⑦附近阵亡。至于我第二个哥哥的下落如何,我至今还毫无所知,正像我父亲和母亲后来不知道我的下落一样。

我在家里排行第三,并没有学过什么行业。从幼小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便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我那年迈的父亲叫我受到相当程度的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又叫我上过乡村义务小学。父亲的计划是要我学法律,可是我却一心一意要到海外去,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满意。我对于这件事情的倾心,使我对于父亲的意志和严命,对于母亲和朋友们的恳求和劝告,一概加以强烈的抗拒;我那种顽固不化的怪脾气,仿佛注定了我后来的不幸生活。

我父亲是一个明智而庄重的人,他看出了我的计划的危险性,向我提出了不少严肃而精辟的忠告。有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里(他因为害痛风病不能行动),十分恳切地规劝了我一番。他问我,除了仅仅为了出去瞎跑以外,我有什么理由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和故乡。他认为,在家乡,我很有机会仰仗亲友的引荐,立足于社会,而且很有希望依靠自己努力和勤勉,挣一份家财,过一辈子安适而快乐的日子。他告诉我,那些到海外去冒险,去创业,去以非常的事业显身扬名的人,一般都是穷无立锥之地的人,再不然就是富于野心和资财的人。可是这两种情况对我来说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他说我的社会地位是在这两者之间,或者也可以称为中间阶层。以他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最能给人以幸福,既不像那些体力劳动者,必须受尽千辛万苦,也不像那些上层人物,被骄奢、野心,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他告诉我,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这种生活地位是幸福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羡慕这种生活,许多帝王都常常慨叹他们的高贵出身的不幸后果,恨不得自己出生于贵贱两种人之间;许多古来有智慧的人都证明这种地位是幸福的标准,因为他们经常向神祈祷,希望既不要过于贫困,也不要过于富有。

他叫我注意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同样会碰到生活中的苦恼和不幸;而处于中间地位的人就很少有这些灾难,同时也不会像上层社会或下层社会那样在生活上忽起忽落,变化无常。不仅这样,中等阶级既不会像那些阔人一样,由于过着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生活而弄得身心交瘁;也不会像那些穷人一样,由于过着终日劳苦,少吃少穿的生活而搞得憔悴不堪。又说,只有中等阶层才有福气享受一切的美德和安乐;安定和富裕可以说是中产之家的随身侍女。他说,遇事不过分,中庸克己,宁静健康,愉快的交游,各种令人欢喜的消遣,各种称心如意的乐趣,所有这些幸福都属于中等地位的人;在这种环境里,人人都可以悠然自适地过一辈子,既用不着劳力劳心,为每日的面包去过奴隶生活,困难不堪,弄得身心没有片刻的安宁;也用不着被欲望和发大财、成大名的野心所苦,心劳日拙;只不过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而且愈来愈能体会到自己的幸福。

接着他又十分诚恳而慈蔼地劝我不要耍小孩脾气,不要自寻苦恼,因为无论从事理来说,从我的家庭出身来说,这些苦恼都是可以避免的。他说,以我的家境来说,我用不着自己去找饭吃。他说他将竭力替我设法,帮助我进入他向我推荐的这种生活方式。他说假如将来我不能过一种安适幸福的生活,那也只能怨我的命运或者我自己的过错,不能怨他,因为他自从看出我的计划的害处,已经尽了责任,已经针对这种对我有害的事提出了警告。总之,他说假使我听他的话,守在家里,他一定设法帮助我;他决不给我任何鼓励,叫我远游,免得对我的不幸担负责任。末了,他又叫我以我哥哥为前车之鉴。对于我哥哥,他曾经同样认真地规劝他,叫他不要到佛兰德去打仗,但是他不听,结果凭着一股青年血气之勇,加入了军队,丧失了性命。……P1-3

序言

丹尼尔·笛福(1660—1731)有不寻常的经历。他出生在伦敦的一个信奉新教的家庭,父亲是屠夫(一说是油烛商),在王政复辟时期曾因为追随不肯宣誓效忠国教的牧师而举家迁徙。按照父母的安排,笛福本应成为一名教士,但是他在二十一岁时思虑再三决定“下海”经商。此后,他投身工商业,参与政治甚至间谍活动,还写文章办刊物。他曾周游欧洲列国。他屡败屡战,事业大起大落,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国王赏识,一时被捕入狱。年近六十岁时他开始动笔写虚构作品《鲁滨孙飘流记》(1719),不想却大获成功。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罗克萨娜》(1724)等好几部小说。

《鲁滨孙飘流记》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它塑造了一种新人物。像其创造者笛福一样,小说的叙述者兼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是个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是那个不断扩张、不断攫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典型产物。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五次三番地抛开小康之家,出海闯天下。他理智明达,肯于劳动并善于劳动。他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他在海外冒险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

鲁滨孙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济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浪漫的追求,而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个不落带回英国。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父母之言不足信,安乐之家不足恋。这部自述体小说几乎不曾记录任何消遣活动(如果和鹦鹉说话不算在其中);也几乎不从纯欣赏的角度(或说美学的角度)来描写自然景象或异国风光。人与人的关系当然也首先是契约关系、借贷关系、主仆关系。鲁滨孙心安理得地把贩卖黑奴看作利润丰厚的风险事业。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作自己的奴仆。他回到欧洲之后找到他的代理人即当年救过他的葡萄牙船长。那老人此时已经穷愁潦倒,但仍然倾其所有拿出一百六十金币还欠鲁滨孙的钱,并交出一一份详细的收支账目。鲁滨孙感动万分,热泪盈眶,同时却不忘记一丝不苟地写一张收据。

总之,就其思想而言,鲁滨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而是以“占有”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拓荒人。他的荒岛经历是早期西方殖民者的开拓史诗的一个缩影。“落难”最终成了一首占有狂想曲,经过了占有、开发和改善等资本主义“进步”历程。惟其如此,鲁滨孙才成为现代文学中影响最深远的原型或神话人物之一。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该小说再现了一种新语言——即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经营交易中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平实朴素、富于逻辑性并贯穿着账簿精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鲁滨孙初到海岛上心情很沮丧,于是列表分析自己的处境。而他的分析犹如记账。在“借方”(即“支出”或不利条件)一栏中他写上“我陷在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我没有衣服穿”、“我没有人可以谈话,也没有人来解除我的愁闷”,等等;对应的,被列入“贷方”一栏的有利条件包括:“但我还活着,没有像我同船的伙伴们一样,被水淹死”、“但我却是在热带气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大船送到海岸附近,使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使我终生用之不尽”等。这一番“算账”很有成效,使鲁滨孙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对现实,考虑如何生存下去。话语是思想的载体。而这种顽强的理性主义、商业主义思想方式是鲁滨孙求生存发展的有力武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滨孙的利弊表里,上帝的作用被列入了“贷方”,也即被视为可资他使用的“资本”。很显然,他的信仰和上帝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实用化、“金融化”了。

“算账”不仅是这部小说的重要母题,更是它的突出的风格特点。全书语言极其简明实在,流水账一般地记录行动和事件。描写与抒情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主人公的婚姻在叙述中被一带而过,只占两行的篇幅,共半句话,不过是在主要冒险活动结束以后马马虎虎地办理的一件不算亏本的事而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修篱笆、搭帐篷、种麦子、制陶器等等活动都描写得非常详尽,一丝不苟。这种轻重取舍暗示:在鲁滨孙看来,惟有实用的利弊权衡(也是一种算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最应被关注的。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长篇叙事大抵或是演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或是讲述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鲁滨孙飘流记》在某个意义上可说是新兴的社会主导阶级及其语言在文学中的引人注目的亮相。此后,被我们称之为“小说”的那种用日常语言写普通人生活的虚构作品开始大行其道。笛福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并有所创新,把鲁滨孙的故事结构成一个严谨的人生寓言。而且,他在展示一种人物、一套话语的同时,也把它们放到了被观察、被审视的位置上,表达了一个时代对自身的省察和思考。

这种质疑或追问突出地体现在鲁滨孙和上帝的关系中。笛福曾在“序言”里强调宗教信仰问题在该书中的重要地位。鲁滨孙生病时曾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先是对神意提出疑问,而后顿悟悔罪,发自内心地皈依上帝,把流落荒岛一事看作是神对他的惩罚和挽救。不论鲁滨孙悔罪的言与行有多少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他毕竟在一次又一次地反躬自省,在不断地核查、反驳、羁勒自己遇事最初的本能反应,并振振有辞地发议论否定对金钱和财物的过度追求。这表明他的确对过去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怀疑、有所批判。笛福把鲁滨孙这些反复思考作为精神上寻求正路的成功范例而展示给读者。尽管鲁滨孙并没有放弃自己违抗父命、冒险逐利的“原罪”行为以及由此获得的钱财,尽管后人不免会在他自以为“正确”的思想和行动中读出多层反讽意味,我们却不能不意识到,即使最蹩脚的答案也包括了其前提,即问题的提出。笛福安排鲁滨孙反复向“神”求助不是问题的解决,却明白地指示出问题的存在。

当鲁滨孙在岛上不为利润而辛勤劳动、修炼德行的时候,他投资于巴西庄园的资本却在主人缺席的情况下高速增值着。所有者和资产的分离使美洲奴隶庄园的发财史被排除在叙事之外。小说收尾时,鲁滨孙重新得到了巴西产业带来的巨额财产。这一结局和他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包括其账簿语言)肯定了对利益的追求,与小说中段的“非赢利的”荒岛生活以及质疑“欲望”的长篇思考形成一种不和谐的,充满张力的关系。孤岛的道德寓言摈除了“巴西故事”,却又依赖后者造成的财富来完成自身。正因如此,鲁滨孙的精神飘流才如此有力地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坚谋求财富和“发展”的心理驱动力量、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以及企图解决问题的尝试。

《鲁滨孙飘流记》问世后在几个月里曾四次再版,后来也一直备受欢迎。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出了几百种不同的版本、译本和仿作。这一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人物及其叙述以其勃勃的生机、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以及对自身的严肃追问唤起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共鸣和深思。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000年三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滨孙飘流记(初中部分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笛福
译者 徐霞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7061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1959-09-01
首版时间 1959-09-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02
13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