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宓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画家,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他的中国画吸收了黄宾虹、蒲华、林风眠的技法,笔墨简约,画境高妙。尤其在水和宿墨以及笔线的应用上生动自如,在中国水墨写意方面成就非常突出。本书记述的就是他在艺术创作上心路历程。
图书 | 曾宓艺术札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曾宓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画家,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他的中国画吸收了黄宾虹、蒲华、林风眠的技法,笔墨简约,画境高妙。尤其在水和宿墨以及笔线的应用上生动自如,在中国水墨写意方面成就非常突出。本书记述的就是他在艺术创作上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曾宓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画家,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他的中国画吸收了黄宾虹、蒲华、林风眠的技法,笔墨简约,画境高妙。尤其在水和宿墨以及笔线的应用上生动自如,在中国水墨写意方面成就非常突出。本书记述的就是他在艺术创作上心路历程。 目录 自序 视知觉与美感 情趣、修养与境界 笔墨与构成 传统与程式 个性与创新 关于中西绘画 关于大写意 杂论 后记 试读章节 当人们还没有文字的交流手段之际,视觉领悟形象和形态的语言能力便成为主要的感知手段。视觉对于形象的判断与感受力优于通过文字和口语。 “取象曰比,取义日兴”语出皎然《诗式》,即刘彦和所谓“比显兴隐”之意。可见兴之来,必依托于形象。 好的画家启发人的美感,坏的画家利用人的愚钝。 知觉不同于感觉。知觉是感觉的前提。感觉受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动用我们记忆中的经验和印象之后综合性的心理状态。 一种没有明确科学法则的执法序列,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只能凭感觉去获得,或许它比起明确的科学法贝真话口透视法、单一的音乐调性等要高超好几倍。 音乐,让理性的操作完成感觉,特別是理性感觉化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音乐。 任何艺术更新或大师的出现,都是由感觉的更新开始。 感觉的更新,是提高画面境界的决定因素,新的感觉是从原有的旧的感觉中建立起来的,感觉由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组合而成。 对艺术创造,最重要的能力是想象与判断。想象是无中生有,判断则是区别与选择。 P5 文化素质最终直接影响感觉的处理能力,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视觉因素,感觉处理的速度和水准便是决定性的了。感觉处理也即意识和文化品位的选择, 当今艺术形式之复归,并不证明古人的超凡的视觉能力或艺术概括力,而只能归功于一种蒙胧的艺术感觉以及恰到好处的表现力。能从古艺术品中看到更多的艺术价值的因素的慧眼,当然属于现代艺术家。我们可以从古人那种创造性中学到的东西,只限于表达的愿望和表现的手法、质朴内在的意念,仅此而已。 自我感觉是衡量人的文化素养的最直接有效的标准。 善于利用形象自由变体的天才,不但能汲取古人或他人的词汇,还创造自己的语言不但能表现生活环境和个人性格与经历的种种体验和感受,甚至表现了超越时代和个人一般生活、性格、知识的范围,表现了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识。 人最丰富而可贵的方面就是感情。而绘画是表现这方面最为直觉而多样的。所以,坦诚与真率便自然成为艺术表现中最珍贵的内容。 真是信的基缘,信是爱的桥梁。 人类几千年可供画家永恒留念的固定因素,只有自然美。她是各种风格的母体,千姿百态的艺术创作,是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在瞬息万变中永存的“真”,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的源泉。 P6 序言 这本札记小册的出版,应感谢李仲芳先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我的一批陈年手记,便建议我将它出版;由于是只选择其中一部分文字,便成了现在语录式的小册子了。 那是我的一段心路历程。由于当年坐班无聊,便手捧书刊,阅之读之,每有想法便记录下来,竟也养成了札记的习惯。特别是“八五”新潮之后,感触良多,常在纸上汗骂,心中也就舒畅起来……可欣慰的是,在这场空前的文艺战线大洗礼,形势似有回归正统之势,“恶紫”没有“夺朱”。 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不惑于流弊,笃信中华文明主重品学修养的优良传统,这是构建精神文明的底蕴,相言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但承风气不为师。 曾宓 二00六年元月 后记 “不再寂寞,不再犹豫,彼此相信,心手相连……”这是谭咏麟唱的一首流行歌曲《心手相连》的歌词。 我想到的却是画家的心与手。画家也需要心手相连,心与手或者是眼与手的联系问题。 神来之笔,往往是得心应手的。孙过庭《书谱》也强调:“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曾宓自然是画界高手,他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每每为艺林所称道。曾宓在勤于创作的同时,关键在于他有宏阔的眼界、有不断思索的习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并不是把自然外在世界原原本本地搬在纸上,而是需要心灵的感悟、心炉的熔化。 如果把这种思考、感悟、熔化、升华的轨迹,记录下来,这就是曾宓的艺术札记。曾宓很注重对艺术规律的思索与研究,他读了大量的艺术理论书籍,并且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也把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记录下来。 去年夏天,为了写曾宓评传,我接触到几十本曾先生的艺术笔记。这些笔记本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些纸张泛黄,有些还有塑料封套,充分体现年代的痕迹。曾宓在他的艺术笔记上记录着许多中外艺术家对视觉艺术构成、色彩等论述的要点,也记录着许多哲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的最新成果。一些比较有创意的、他在阅读之后感兴趣的提法,他都会剪切、摘录下来。当然,札记大量记录的是曾先生自己在读书以后的认识与感悟,许多观点十分精辟。 共享艺术家的感受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曾宓先生的艺术札记整理出来,我相信其意义绝对不会小于出版一部曾宓画集。 李仲芳 2006年春于听雨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曾宓艺术札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仲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8348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0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3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