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之武士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梁启超为想振起中国民族精神而编的传记集。梁启超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追寻他们超拔豪迈、慷慨悲歌的一生,缅怀他们为了个人的名誉或国家的利益不惜以命相争的牺牲精神,祭奠他们为了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原则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风骨。梁启超历来主张要革新国家,就要先革新国民的精神和思想。他写作此书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以先民的武德作为子孙后代的模范。

内容推荐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写于1904年1O月。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梁启超12岁,因为戊戌变法失败遭到清政府的通缉,流亡在日本。

因家的衰朽,政治的腐败,国民精神的懦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当时两方和日本部队为“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 这刺激着梁启超敏感的心灵,他激动地说:“吾耻其言,吾愤具言,吾未能卒服也。”于是愤而下笔,著成此书。

梁启超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因时期的著名人物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迫寻他们超拔豪迈、慷慨悲歌的一生,缅怀他们为了个人的名誉或国家的利益不惜以命桕争的牺牲精神,祭奠他们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做人的原则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风骨。

梁启超历来主张要革新国家,就要先革新囪民的精神和思想,他写作此书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以先民的武德作为子孙后代的模范。

目录

杨度叙

蒋智由序

梁启超自序

凡例

中国之武士道

孔 子

曹 沫

弘 演

鬻 拳

先轸 狼暉

郑叔詹

先轂 栾书 卻至

庆郑 魏绛

李 离

钽鹿 奋扬 子兰子

卞庄子 华周 杞梁及其母

晏 婴

公孙接 田开疆 古冶子

北郭骚及其友

齐太史及其三弟 南史氏

邢蒯赜及其仆

程婴 公孙杵臼

伍子胥 江上渔父 溧阳女子

申包胥

要 离

子 囊

雍门子狄

田 基

成公赵

申 鸣

豫 让

墨子 孟胜 徐弱

聂政 聂荣

赵武灵王

蔺相如

侯赢 信陵君 朱亥

毛 遂

鲁仲连

王 歜

虞卿 平原君

缩 高

荆轲 高渐离 燕太子丹 田光 樊於期

张 良

项 羽

田横及其客

樊 哙

贯高 田叔 孟舒 赵午

朱家 剧孟 郭解

试读章节

中国古昔虽无此名而有其实,则假彼通用之名词,以表扬吾民族固有之天性,固无不可也,虽然,合二国之历史比较而观之,此中有一大问题焉。乃日本之武士道,垂千百年,而愈久愈烈,至今不衰,其结果所成者,于内则致维新革命之功,于外则拒蒙古,胜中国,并朝鲜,仆强俄,赫然为世界一等国。

若吾中国之所谓武士道,则自汉以后,即已气风歇灭,愈积愈懦。其结果所成者,于内则数千年来,霸者迭出,此起彼仆,人民之权利,任其铲削,任其压制,而无丝毫抵抗之力。于外则五胡人而扰之,辽金入而扰之,蒙古满洲人而主我,一遇外敌,交锋即败。至今欧美各国,合而图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国民昧昧冥冥,知之者不敢呻吟,不知者莫知痛苦,柔弱脆懦,至于此极,比之日本,适为反对。一则古微而今盛,一则古有而今无,现象之相反如此,此其故何哉?梁氏之论中国也,曰专制政体之故。杨度日:岂独政治,盖亦学术之异有以使之然者矣。

夫日本本无固有之学术,自与中国交通以后,乃以中国之学为学,直接而传中国之儒教,间接而传印度之佛教,举国中人,无能出此二教之范围者。夫此二教者,其义相反,而其用有相足者,何以言之?

孔子之道,专主现世主义,谆谆于子臣弟友之节,仁义礼智之道,经传所载,惟于身心性命家国天下之关系,反复言之。而于有生以前,既生以后,皆不过问。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日:吾欲言死有知乎?恐孝子顺孙,妨生以事死。吾欲言死无知乎?恐不孝之子,弃其父母而不葬,故惟言朝闻道可以夕死,无求生以害仁,

P002有杀身以成仁。以此数语,为其教戒而已矣。盖儒教对于生死问题,乃以局外国而严守中立者也。其切于人事之用,而不使人探索于空虚,自非他教所能及,故有谓儒教为非宗教者。

若夫佛教则不然,释迦本以此死生问题,弃其王子之位,三衣一钵,入山学道。彼时睹天地念无常,睹山川念无常,睹万物形体念无常。经十二年,而一旦于菩提树下,豁然大悟,其后广说妙法,普济众生,皆无不准此问题,以为济渡。以三界为火宅,以此身为毒蛇,特立十二因缘,以明生老病死,因果环复,苦业无穷。而以灭去无明,免此生死为唯一之手段。以为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又以生死皆由于心,苦心灭则生死皆灭。龙树诸人绎之,亦谓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终不见一法,离生死有住,皆对于生死问题而力求其寂灭者也。此与儒教教义,实为大相反对。

P003

序言

武士道精神不是起源于日本吗?不是日本人独有的吗?怎么中国也有武士道吗?

《中国之武士道》一书有如当头棒喝,它告诉你,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你的观念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的尚武传统渊远流长,中国有自己的武士道传统和武士道精神。只是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人心不古,那种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和勇武人格已经湮灭了,被我们淡忘了。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写于1904年(即清光绪三十年)10月。11月,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署名“饮冰室主人”。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梁启超32岁,因为戊戌变法失败遭到清政府的通缉,流亡在日本。

国家的衰朽,政治的腐败,国民精神的懦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当时西方和日本都认为“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这刺激着梁启超年轻而敏感的心灵,他激动地说:“吾耻其言,吾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于是愤而下笔,著成此书。

梁启超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身份、地位迥异,有侠客、有刺客,既有君主、将军、宰相、太子这样的显贵高官,也有地方官员、陪臣、谋士、士兵,还有仆人、渔夫、民妇、屠夫等社会下层的普通人。

作为个人,他们重朋友、重道义、重名誉、重然诺,轻生死、淡功名、有血性、有个性,除暴安良、扶危济困、急人所难,行侠仗义,往往为了一句诺言而捐弃生命,为了名誉而抛头撒血。士可杀而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作为公民,作为国家的官员,他们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职责,坚守岗位,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高于生命,当使命不能完成,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宁肯牺牲自己以维护生命的准则和使命的崇高,挽救国家的命运。令人吃惊的是,梁启超把孔子作为中国武士道的第一人。他以孔子在外交场合不惧强齐,勇敢坚定地维护并争取鲁国的国家利益为证,认为天下的大勇,没有超过孔子的,指出孔子一贯提倡尚武精神。这颠覆了一直以来人们对儒家,对孔子中庸、懦弱、无能的印象,让人们看到了孔子令人尊敬、值得崇尚的另一面。

事实上,由于复杂的政治、社会等原因,中国传统的尚武精神光大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梁启超所谓“霸国政治”时代,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专制政治体系之后,中国的武士道精神和传承其精神的人物就渐渐消失了。

梁启超在该书的长篇序言里带着悲愤的感情回顾了武士道精神归于瓦解湮灭的历程和原因,并指出这一精神的消失对中国民族性的戕害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他一再发出令人悲伤的感叹: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梁启超的这个长序文笔优美、感情充沛,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大的影响。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回忆他青年时代的时候说:梁任公先生的言论披靡了一世,《中国之武士道》的长序一类文字是我的最爱好的读物。

值得指出的是,历史学家雷海宗称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为“无兵的文化”,就是指中国文化中“尚武”精神和“武德”的消失。他还进一步指出,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有坦白光明的人格,文武兼备的社会才是坦白光明的社会。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柔佞、阴险,只知使用心计、欺诈,失去了光明磊落的风度,中国二千年来社会各方面的卑鄙黑暗都是文德畸形发展的产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梁主编的《新民丛报》是他最喜欢的读物,毛泽东很赞同梁启超振兴中华武德的主张,他在写于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阐述了与《中国之武士道》一样的思想,他在文章的开头即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主张。

总之,所谓武士道,不是某种身份如武士、侠客、刺客,也不是某些行为如生猛、卤莽、讲义气、敢拼命,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刚健昂扬、积极果敢、有原则、有坚持、不苟且、不委琐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所必需的。

梁启超历来主张要革新国家,就要先革新国民的精神和思想。他写作此书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以先民的武德作为子孙后代的模范。所以,此书在当时曾作为高等小学和中学的教科书使用。

梁启超还认为,当时新知识的输入已经使中国文化的精神有丧失的危险,而书中的先秦名文能够启发学生的文学天才。的确,梁所选取的文章均为古文中的精华,不但言简意深,叙述精当,而且生动传神,感情丰沛。梁启超以“新史氏”的名义在每篇之后所作的评论,更是字字激扬,句句慷慨,如刀如剑,使古人的武士道精神跃然纸上。那种期盼中华民族振兴的殷殷之情,对中华民族已经消失不彰的武士精神的追怀赞叹,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令人扼腕感叹,痛彻心肺。

本书根据上海广智书局1904年初版排印,并参照了台湾中华书局1974年版做了订正。

本书的古文部分主要出自《史记》、《左传》、《战国策》、《国语》等典籍,没有注释和今译,很多篇章难以理解,笔者勉为其难,译成现代文,供读者参考。

书评(媒体评论)

以武士道之精神,兴四千年前之人物,后先相接,而发大光明于世界,使已死之中国,变而为更生之中国,与日本之武士道同彪炳于地球之上,称为黄种中第一等国之国民者乎?

一一清末著名政治活动家,学者 杨度

欲扩张我国人尚武之范围而大之,诚审是意而读是书,取占人武勇之精神,因时势而善用之,其于提倡尚武者之心必盖有合矣。

一一清末著名诗人蒋智由

梁任公先生的言论披靡了一世。《中国之武士道》的长序一类文字是我的最爱好的读物。

一一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之武士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启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档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66772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