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兵团岁月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分配前夕

和平里快变成“军营”了!

自从中央乐团排演了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之后,成了“样板团”,乐团的人就如同打了一针兴奋剂,走起路来趾高气扬。一夜之间,和平里到处可见身披绿色军大衣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战士”,他们三五成群,不时哼唱着革命样板戏,一副扬眉吐气的样子。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这个原本是北京六十年代的模范生活社区,终于从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资产阶级的温床演化成无产阶级的文艺阵地。到处是革命的战歌,火红的战旗,连那些苏式楼房的外墙上,也用红色的油漆写满了革命的口号和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

这是一九六九年初春的一天。楼群中,一阵急促的转铃声打破了午后的静寂。一群十六七岁男女青年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地疾驶而来,路上的行人见了纷纷躲避。他们身穿军装,车把上架着钢丝锁,嘴上戴着白色的口罩,头上戴着皮帽子。为首的一个男青年穿着一件将校呢的军大衣,带着一个肩背小提琴盒子的女生。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像一阵风快速刮过。

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见到类似的人群。他们穿军装、戴军帽;或穿中山装、披呢子大衣。装束已经成为出身和血统的象征,被年轻人广泛重视。由于复课之后,大多数中学只上半天课,所以学生们有充裕的时间。他们无所事事,又正值青春萌动期,难免寻机发泄;于是打架、“拍婆子”租聚众滋事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今天,段军带着叶晓帆等人,就要去和刘北上等文联子弟打一场架。

在和平里,除了中央各部委的家属楼之外,还有不少文艺单位的宿舍。其中,以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的最多;其次是中国文联及各协会,以及中央各艺术院校的。他们的子弟在一所学校上学,彼此都较熟悉。段军和刘北上分别是乐团子弟和文联子弟的头儿,二人平时相互看不起,有过几次纠纷,但没有真刀真枪的练过。段军本跟文艺界没有关系,他家是部队的,因为看上了乐团的子女叶晓帆,所以经常来乐团,并自诩为乐团子女的保护者,有谁受了欺负,他必然挥拳相向。他能打架,认识的人又多,于是成为乐团子女的首领。而刘北上的父亲,虽然是个老延安,但早已靠边站,到千校接受改造去了。因此,平时段军耀武扬威,而刘北上相对低调,不大惹是生非。但今天,一个特殊的事件,使他们再次对峙。

刘北上等人已经在一所废弃的仓库内严阵以待。他们衣着杂乱,有的穿着洗白了的中山装,有的穿着破旧的夹克衫,但一个个气度不凡,冷眼看着气势汹汹走来的段军等人。

“东西在哪?”段军走过来,仰着下巴问。他有一个特点,走路永远是下巴颏打冲锋。

刘北上比段军高半头,他黑红的脸膛:身材魁梧,如同铁塔一般,听了段军的话,冷冷一笑,用手指了指放在一旁的一个贴着封条的纸箱子。

段军转头看到,一摆手,对身后的马猴子说:“搬走!”

马猴子“哎”了一声蹿过去,没等他跑到箱子前,脖领子就被刘北上攥住,他哎哟一声,转头看着,惧怕地说:“你、你要干吗?”

刘北上没有理他,对段军说:“段军,咱们说好的,谁胜了,东西归谁!”

段军不屑地答道:“就你们,也想和我们比?”

刘北上一笑,说:“段军,别把自己弄得多了不起似的,说实话,从来就没往眼里夹过你!说吧,比什么!”

在和平里,段军有些名气,打起架来不要命,很多人都怕他,唯独这个刘北上,自恃有些拳脚功夫,不把他放在眼里。段军不禁恼怒起来,叫道:“好,今天就让你们开开眼!”回身对站在后面的叶晓帆一摆手:“晓帆,来,拉支曲子,镇镇这帮土鳖!”

叶晓帆,个子高挑的女生,站在后面的人群中。她穿着灰呢子大衣,手上戴着一双皮手套;她皮肤很白,眼睛水汪汪的,高挺的鼻梁,嘴角微翘,一副高傲的样子。听到段军的话,她轻轻地把皮手套摘下来,向后伸出手去;在她的背后,一个叫尚菲菲的圆脸姑娘,把小提琴盒子打开,拿出一把小提琴,恭敬地递了过来。叶晓帆头也不回地接过琴,放在手里调了调弦,然后抬头看了看正在注视自己的刘北上等人,向前走了两步,熟练地把琴架在颌下,随即挥臂拉起来,瞬间,欢快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顺着她的指尖流淌出来。

众人一下呆住了,她拉得太好了!弓法娴熟,姿势规范,样子十分优美。在耀眼的阳光下,她的头发泛着银光,皮肤粉白,双目微闭,朱唇轻启,全身心沉浸在乐曲中,宛如一尊女神。

刘北上知道,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女孩,像很多乐团的子女一样,自幼就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

此时,和平里中学校门口的高音喇叭里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和平里中学的红卫兵注意了,有紧急任务,速到门口集合!”随着喊声,以郑红梅为首的红卫兵戴着袖标骑着车蜂拥而出,他们手中拿着武装带和棍棒,神情严峻,迅速地向远处奔去。  仓库里,叶晓帆的曲子已经拉完了。段军首先叫好,得意洋洋地看了一眼刘北上,说:“怎么样?服不服?”

刘北上嘴角一撇:“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服!”

段军把眼一瞪,上前逼问:“那你们谁敢和她比?”

在人群背后,一个声音传过来:“我!”

众人一惊,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身穿旧蓝制服的男青年拿着一把提琴走了过来;他头发蓬乱,但眉宇间透露出一股逼人的英气。

段军盯着他,问道:“你是谁?”

那青年走到刘北上身边,看了看段军,笑道:“别管我是谁,不就是比琴吗?什么规矩?”随即拿起琴,漫不经心地调着弦。

段军打量着他,见他穿着一条打着补丁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已经破了帮的懒汉鞋,不禁轻蔑地说:“就你,也敢和她比?”转身指了指叶晓帆,“她在和平里,绰号小提琴皇后!”

那个青年听了,抬头看了叶晓帆一眼,不以为然地说:“是吗?没听说过!”

叶晓帆一愣,被眼前这个青年傲慢的态度激怒了。在和平里,凡是学琴的,都应该知道自己。

对面,男青年把小提琴拎在手上,看看叶晓帆,挑衅地说:“小提琴皇后,说吧,想比什么曲子?”

叶晓帆冷冷问道:“你能拉什么?”

那个青年把头一仰:“随便你点!”

仅仅一句话,叶晓帆立即感到对方强大的力量。她抬眼看着这个青年,对方平静地望着自己,显得十分自信。

“《梁祝》!”叶晓帆随口说道。

男青年却一笑:“你就不能找点难度高的?”

叶晓帆惊讶地端详着眼前这个青年。他皮肤白皙,眼睛明亮,脸上充满稚气和顽皮,但一笑起来却非常灿烂。从他轻松的神态中,叶晓帆感到这是个强有力的对手。他一定是音乐附中的学生,或者是哪位世家子弟,可是,在和平里琴拉得好的孩子自己都认识,而眼前的这个人,怎么从来没见过?

“给他出个难的,和他比!”一旁,段军兴冲冲地说。

叶晓帆沉思一下,抬起头来,矜持地说道:“我不知道你的水平,你自己选吧!”

“帕格尼尼的第一小协!怎么样?”

“帕格尼尼?”叶晓帆浑身一震,几乎惊叫起来。

对方却显得很平静,闪着明亮的眼睛说:“咱俩一人拉一遍,不许错一个音阶!怎么样?谁错了,算谁输!”

叶晓帆没敢答话。

“好,晓帆,就和他比!”段军叫了起来。  叶晓帆沉默着,停了一会儿,轻声说:“这曲子难度太大!我拉不了!”

男青年听了大笑起来,转头对刘北上说:“那还比什么劲儿?北上,把箱子拿着!咱们走!”

P1-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分配前夕

第二章 初到边疆

第三章 冰场风波

第四章 情敌之战

第五章 宣传队里的风波

第六章 无奈的分别

第七章 爱的苦恼

第八章 命途多舛

第九章 情归何处

第十章 灾难降临

第十一章 心灵磨难

第十二章 苦涩的婚礼

第十三章 老车之死

第十四章 春心绽放

第十五章 樱桃告状

第十六章 入学竞争

第十七章 雪原英魂

第十八章 难忘高考

第十九章 离别苦痛

第二十章 真情永恒

后记

序言

现今五六十岁的中国人,大都当过知青。

知青共有多少人?有人做过统计,约三千万!

他们曾经激情四射、豪情满怀,仿效雄鹰飞向远方,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梦想,但日转星移,黑白更替,起伏跌宕的命运,让他们饱尝了生活的苦辣酸辛。十年风雨,当他们像鸽子一样陆续飞回城里的时候,有的折断了翅膀,有的脱落了羽毛;有的创伤累累,有的步履艰难;但他们没有丧失挑战生活的勇气,没有泯灭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

这些人,见多识广,你骗不了他们;受过大罪,你也吓不退他们;经过大风大浪,你更难不倒他们!他们富有激情、更有创造性!不迷信权威,绝对自信,并具有超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就是摆地摊、拉三轮,也绝对神采飞扬,与众不同!

这些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各国难找类似的群体,可谓独领风骚!就是在中国,我相信,今后也不会再有这么可爱可怜、可悲可叹、可惜可敬、可歌可泣的一代人了!

现在,这些人老了。也许,他们没有积攒多少财富,但他们的精神一定富有!他们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但经历绝对曲折艰难!

有机会,和他们聊聊,听听他们的故事,你一定不会失望!

作为知青的一员,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回首青春无憾意!因为,我们没有出卖尊严,我们没有放弃追求!我们没有冷却周身的热血,尽管在那寒气逼人的年代!

本书描写的就是当年北京知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的故事。

从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七年,这十J隼是一个青年成长的过程,也是当时许多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走出学校、上山下乡又重新走回课堂的曲折历程。在这段人们已经熟知但渐渐忘却的历史章节里,我们扫去画卷的尘土,翻开个人命运的篇章,把目光投向北京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活小区。在那里,有一群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艺术家的后代,有的是革命干部的子女,也有知识分子的孩子和工农子弟;在他们中间,有“红卫兵”,也有“流氓”和“逍遥派”,他们沿着各自的轨迹生活,彼此不断碰撞、摩擦甚至攻击,直至有一天,一趟列车把他们全都拉到东北边疆,送进冰天雪地之中。

广袤的沃土、绵延的大山和神秘的原始森林,让他们感到新鲜、兴奋;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以及神圣的职责,又给他们开启了宣泄激情的闸门;他们在广阔天地尽情释放着自己的生命能量,也展示着各自的性格光彩;尽管他们很年轻,但经受的考验以及压力和打击,都非比寻常。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下,他们是否颓唐、是否消沉、能否执着地走向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岁月风霜,令他们伤痕累累;长途跋涉,让他们满肩风尘!但他们最终不甘沉沦,不愿平庸,不肯放弃梦想和追求,通过艰辛的自我救赎,才战胜了那个年代!

一代知青,似有写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题……

内容推荐

一九六九年,北京知青、小提琴神童乔海洋满怀豪情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不料命途多舛,屡受打击,心爱的人离他远去,师傅意外身亡;北大荒的风雪锤炼了他的筋骨,他在逆境中不甘沉沦,勇敢地向命运挑战,最终实现了心中梦想。作者还塑造了郑红梅、刘北上、叶晓帆、樱桃、老车以及乔梅尘、云燕、郑云光、大嘴连长、冼大牛等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那个年代、深切地体味到人问真情。

十年风雨,百态人生。真情大爱,感人至深。

编辑推荐

现今五六十岁的中国人,大都当过知青。

现今二三十岁的八〇后九〇后,大都是知青的子女。

这两代人与那段历史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兵团岁月》正是写给他们的书。

这部书里有当年知青的激情和梦想,有十年风雨的苦辣酸辛;有步履艰难的命运和难以割舍的深情,有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奋进精神。风雪北疆,唤起老知青的往事情怀;激情岁月,感染新一代的热血青春。倾听在风中歌唱的小提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兵团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一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6848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