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了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并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白茶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分别介绍了白茶的历史、栽培、采摘与鲜叶、初制加工技术、精制与深加工、品质化学、品质检验与调控、保健品质、有机白茶生产技术以及白茶的文学艺术等,并附白茶图谱等彩图77张以及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茶标准综合体。本书应该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传统白茶的较为系统的论著。
图书 | 中国白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包含了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并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白茶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分别介绍了白茶的历史、栽培、采摘与鲜叶、初制加工技术、精制与深加工、品质化学、品质检验与调控、保健品质、有机白茶生产技术以及白茶的文学艺术等,并附白茶图谱等彩图77张以及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茶标准综合体。本书应该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传统白茶的较为系统的论著。 目录 前 言 白茶概述 第一章 白茶的历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白茶发展史 第二章 白茶的栽培 第一节 适制白茶的茶树品种 第二节 白茶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白茶产地的生态环境 第四节 白茶茶树的繁育与种植 第三章 白茶采摘与鲜叶 第一节 白茶采摘 第二节 白茶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三节 白茶鲜叶质量 第四节 白茶鲜叶管理技术 第四章 白茶初制加工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白茶的萎凋与干燥技术 第三节 白毫银针的初制技术 第四节 白牡丹、贡眉、寿眉的初制技术 第五节 白茶新工艺制法 第六节 其他白茶初制技术 第七节 白茶初制的技术关键 第五章 白茶的精制与深加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白茶精加工技术 第三节 白茶的深加工技术 第六章 白茶品质化学 第一节 白茶加工过程的酶 第二节 白茶制造过程的多酚类 第三节 白茶加工过程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第四节 白茶加工过程的叶绿素 第五节 白茶制造过程的芳香物质 第六节 白茶制造过程的糖类物质 第七节 白茶加工过程的氨基酸与咖啡碱 第八节 白茶干燥过程的化学变化 第九节 白茶贮藏过程的化学变化 第七章 白茶品质检验与调控 第一节 白茶审评用具与程序 第二节 白茶审评 第三节 白茶标准样 第四节 白茶检验 第五节 白茶的品质调控 第八章 白茶的保健品质 第一节 白茶主要功能性成分 第二节 白茶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三节 国内有关白茶保健品质的研究 第四节 国外有关白茶保健品质的研究 第九章 有机白茶生产技术 第一节 有机白茶茶园建设 第二节 有机白茶茶园的土壤管理 第三节 有机白茶茶园病虫害的控制 第四节 有机白茶的加工 第十章 白茶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福鼎大白茶茶艺解说词 第二节 一种白茶千种味 第三节 白茶的意境 第四节 白茶茶道的基本内容 附录 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茶标准综合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白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袁弟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5250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7 |
出版时间 | 2006-09-01 |
首版时间 | 2006-09-01 |
印刷时间 | 200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27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61 |
宽 | 186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