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语录(黄叶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随想、格言式的思想性论著。作者积多年来对于人生诸多问题之思考,以凝炼、简洁的文字和段落、短句的形式,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和引人入胜的格言。其中,不乏作者对于社会、人生、人性以及一些形而上的命题的深层次的探索和精当的阐述。对青少年读者具有较好的教育和启迪意义,同时,本书对于那些如今还依然徘徊在人生道路上的求索者,亦是一剂醒药和一盏指点迷津的明灯。

内容推荐

本书共汇集了24个主题,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记录下来,和当代学子交流,与他们产生共鸣和互动,呈现了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较好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目录

自序

生命

心灵

希望

观念

性格

命运

逆境

意志

英雄

成败

社会

处世

财富

管理

道德

善恶

恋爱

家庭

男人

女人

寂寞

时间

死亡

后记

试读章节

寂  寞

◎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自然的人生时独魂潜世,死时寡然一身,来去不由衷,生死两茫茫,可谓寂寞大焉;为了抵抗和弥补造物主赋予人在本质上孤立无援的境地,社会的人才好喜群居,才操执忙碌,才相濡以沫……

然而,一旦好友离叛、成功过后,爱情泯灭,又会使人身处更为凄绝的境地,备感前所未有的虚空与孤独。

缘此,真正参透寂寞、把握寂寞、融通寂寞,还真乃人生要义。

◎寂寞是人类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心理渴望和生存需求。

◎练达的人生决不会止于生命意义的抽空与消解,真正智者的顿悟在于:寂寞给人以孤独,也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和生长成熟的天地;它还能使人自我观照,完成“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并赋予生命不可复制的独特涵义。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盛开过芬芳美丽的花朵,无常的命运使它们落满了灰尘,倘若经过寂寞的洗礼,就会抖落满身的尘土,归返心灵的纯真,这才是洗却尘俗后的清新,就像寒梅可以在无人知晓的冬雪中,独享生命的凛然和清寂。

让我们给寂寞一个空间、一份赞赏;带着一种含蓄、一种达观,获得融通的智慧,走向生命的超然。

◎一个人时孤单,想一个人时孤独,想,却无奈或无人可想谓之寂寞。

◎寂寞给人以孤独,也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和生长成熟的天地。

◎寂寞源于情感,情感产生寂寞,这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之一。愈是寂寞深重,愈能证明你是个情感丰富的人。

◎男人寂寞,在于没有找到爱的岛屿,漂泊的心情会令他觉得“人生无寄”。女人寂寞,怆然于被爱的人抛弃和被不爱的人给予。

◎既然寂寞的情感为人类所独有,那么,以爱情为生命的人必然更易寂寞,这便是灵魂的独舞。惟因卓尔不群,·才没了舞伴来陪,最后只落得个“寒塘冷鹤”、“临水照花”,高处不胜寒。

◎爱与寂寞是人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优美复调,缺则乏味,合则圆润。因而内心无爱的人不懂得寂寞,不知寂寞为何物的人也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真爱。

◎独自品尝寂寞,是对往事的追思,对现实的咀嚼,对未来的期待;它可以使躁动者沉稳,使幼稚者成熟,使失败者奋进,使成功者冷静。

◎能够忍受寂寞,品味寂寞绝非易事。

追昔抚今,曹雪芹若熬不过“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寂寞,写不出流芳千古的《红楼梦》;陈景润如果热衷于尘世的诱惑,也决不可能破解数学王国艰深玄奥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弥补寂寞?就其精神层面而言,最好的良方莫过于充实,而充实就其人类生存的本源来说,即是情怀的落实,心灵的寄托。无论你向往风云际会、成功桂冠;还是迷恋闲云野鹤,清楼酒肆,只要你有一份情怀,有一份雅好,你都会耐得住寂寞,因为你的心灵有一个关注的区域,有一个希望的所在;反之,心灵的寄所一旦轰塌,就必然会感觉到生命的虚空与恐惧,继而近于死寂,“哀莫大于心死”即为此理。

◎虽然忙碌可以填补充实,但充实却不等于一味的忙碌。彼得大帝手下的一位将军慨叹:“终生忙碌,永无成就”;耶稣也曾说过:“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

由此观之,拥有“天地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的寂寞确是一种格调、一种韵致、一种高雅,一种难得的奢侈。

P114-117

序言

               张冠宇

记者生涯,舟车劳顿,每天追着新闻耍笔杆儿;

编辑天职,焚膏继晷,整日忙着为他人做“嫁衣”。

一转眼,青春纵然成追忆,人生已过万重山。屈指算来,虽说编辑文字逾千万,发表文字近百万,编著书籍十来本,奖杯证书得若干,可仔细盘算,真正称得上“言为心声”的东西并不多,想起来令人汗颜。

经过某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自己跟自个儿赌气:把平日所思所想,自生自灭的东西搜集起来咋就那么难?

于是乎,脑子里开始过电影,琢磨着写点儿读后感。

可由于忙碌因为懒惰更源于担心:这世界上所有的成败都有人试过,所有的道理都有人讲过,你这么“成言无忌”地坦陈心迹,真敢担保不浪费笔墨不浪费纸张不浪费人家宝贵的时间?念此,我心怀忐忑,停停写写、写写停停,着实延宕了好一段……

直到某天,无意中发现歌德的一段话:“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于是,我才壮着胆子把这写心得的想法当成正经事儿来办。

我寻思:世界虽大时代虽新观念虽多信息虽滥,但有关事物的发展规律、社会交往的准则及人类天性和基本体验都没有变。尽管人世沧桑,你仍然可以从古人的眉头上感到今人的困惑,从今人的情怀中觉察到古人的伤感,甚至还可以联想到未来人必将经历的悖论和遗憾。

尽管如此,有时也难免私下里琢磨:毕竟历代名人已经说了那么多名言,你即使再说出花来,还能担保没有东施效颦之嫌?

这个问题后来才被我想开:名人自有名人的真知灼见,凡人也自有凡人的人生体验,更何况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这才真给自己壮了胆。

所以说,在此罗列的文字不过是自己参悟人生的一份思想答卷。假如,有谁被我的“砖”绊倒时幸好找到一块“玉”,那才令我欣喜万端。

不过,任何事情经过语言的归纳都有局限,而机械地理解和盲目搬用更具危险。

因此,我还想在此再次提个醒儿:这里所说的,不过就是昨天你在公共汽车上偶尔听到的奇谈怪论,可以闭目塞听,可以无动于衷,也可以圈圈点点……

后记

实在说,撰写此书,最初是出于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的一种交代,至多是想给孩子留下一点儿日后可以追思的印迹,内容摭拾记者生涯中的所思所想,遂拟名为“车行琐记”,意即舟车劳顿时随手记下的心理感悟。

正式出版前,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向我建议,从该书的思想价值和实用范畴考虑,可易名为《人生语录》。

从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语录”二字大都具有语义之外的特殊敏感。坦率说,我担心被人误解有“借用”之嫌,就又起了个折中的名字叫“感悟人生”,但同时声明最后还是请出版社定夺。

我几乎是在见到成书的同时见知现在这一定名的,更没想到本书出版后无论内容还是书名都引起这么多读者的认同、关注与厚爱,的确令我始料未及,甚至顿生“诚惶诚恐”之感。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生语录》2004年春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版发行,转年夏天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告罄。其间,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头题发表书评,贝塔斯曼书友会五星级推荐,全国二三十所大中小学图书馆收藏或作为德育教材,诸家媒体予以相关报道,众多高等院校邀请讲座……

我感觉到,不能再把这本书仅限于自己人生经验的积累与表达,应当把它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扩展开来,如能对他人的人生之旅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那将是件令人备感欣慰的事情。于是,我借在大学讲座之机,开各种恳谈会,尽可能让大家直抒心臆,了解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与困惑,经验与主张。同时,除将人类的思想精髓置于现代社会的体系中重新认真领悟,还有针对性地对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和西方哲学史乃至“圣经”中的某些经典观点和理念(也包括流传较广的名人名言),再度进行深层次研读、探究,并以求出新;甚尔渐发谬想:希望超越时空,以飨后人。

我认为,任何人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都有赖于新思想的推动,而有些新思想的诞生,不过是在前人思考过的地方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果。为此,我对“命运”、“爱情”、“成功”、“善恶”、“死亡”等无数前人论述过诸多今人困惑过的话题以其“局限性”为发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赋予新的理解和阐述,同时,也尝试对“竞争”、“诚信”、“消费”、“时尚”、“金钱”、“创造”等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新问题、新焦点力图发表粗浅的一管之见,希望给聪明的读者以启迪与借鉴。

在对人类迫切的物质追求和恒远的精神追求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分析后,我还发现:尽管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不断爆炸时尚备受宠爱,但是,有关人性发展的规律、人生的普遍烦恼和人类的基本欲求及普遍经验都没有变。换言之,科技代替不了精神、信息产生不了思想、时尚左右不了灵魂。基于此,我才更加确信,只有思想可以超越时空,而人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思想和智慧并正确地运用于实践,就等于把握了幸福和未来;从人生意义上说,智慧更深一层的含义不仅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具备把握幸福和攫取快乐的能力;对于生活便利却烦恼频仍的现代人来说,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超越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是每一个人应当终生研读的必修课。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邵敏先生、曹怡波先生和任俊萍女士同仁加知音般的热忱支持下,经过反复筛选,最终梳理出人的一生会经常面临但前贤们又众说纷纭因而会使人备感困惑的上百个话题,之后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既成模式——一百零八章的总体构架来布局谋篇。依然利用舟车劳顿之时,还是采用聚沙成塔之法,于是就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涵盖了人生诸多话题的《人生语录》绿叶集、红叶集、黄叶集。此外,还有蓝叶集和橙叶集也将会在今后陆续面世。

在整个成书过程中,令人十分感动和感谢的是,我始终能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关切与厚爱,意见与反响。为使新老读者进一步了解此书,我想摘取有关本书的一段书评(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北京青年报》),可以作为阅读本书窥“斑”见“豹”的一个注解,并以此再谢大家,以求教正。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每一历史时期总会涌现一些思想深邃、影响恒远的圣人先哲或文化巨匠。他们不但因为创造出卷帙浩繁的传世经典而令世人崇敬,而且因为留下了言简意赅、哲理深厚的人生感悟而令世人称道。然而,历史如流,岁月更替。大浪淘沙之后,许多根源于农业社会的至理名言,或由于时代的变迁,或囿于传统理念的局限,有些已明显丧失与现代信息社会和商品经济时代的适应性,甚至出现悖论与空白。鉴于此,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发行张冠宇先生的《人生语录》,在这方面无疑进行了一番有益的探索。

《人生语录》内容既涉及诸多古今中外圣人先哲多有论述的永恒性话题;也有阐释市场经济时代涌现的或鲜见于经典或略欠于系统的热门话题。

《人生语录》讨论永恒性的话题,决不重蹈覆辙,而是触类旁通、刻意出新,而对于现实社会人们深感困惑的某些焦点问题,则力求深入开掘、言而有据、自成一家。

可以说,《人生语录》正是从人们审度自身智慧生存的角度,从人类历史的悠远性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性、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个体的局限性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深入的睿智思考和哲理提示。

据我们所知,《人生语录》的作者张冠宇先生由于家庭历史原因,从小吃过很多苦,求学与择业生活与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然而,艰苦的环境,窘迫的生活并没有磨蚀掉他敏感的天性和多思的才情,反而平添了直面人生的勇气和豪气,增加了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独特感悟与透视。20世纪80年代初,张冠宇先生从大学走上新闻出版之路以后,更加历练了记者和编辑特有的敏锐与深邃。他生性好学勤勉,疑事专思,甚至偶有反叛心理,这些都有助于他对世间万象的沉迷、思索、诘问与求证。时光的流变,世事的迁徙,友人的聚散,情感的波澜,无不在他的内心激起涟漪,生发感叹。然而,他虽至“天命”之年,又颇具童稚之心,对满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因此,也很容易使人在徜徉于作者那富有哲理又颇具文采的字里行间之时,不经意间感受到作者率真耿介的人格魅力。

纵观眼下国内的书刊市场,出版的中外名人名言类书籍确实不少,且各具特色,但其原创性的却属凤毛麟角。在这方面,应当说上海人民出版社无论是选题、编辑及挖掘新作者等方面都堪领国内书刊市场之先。现在张冠宇先生在吸收前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自身多年来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完成了这本《人生语录》。此书的问世,相信会在那些涉世不深急需拓宽视野增长才干的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共鸣,也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毋庸讳言,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既使人眼界开阔,也容易使人浮躁浅俗,甚至充满烦恼,而有些人的“心灵往往在头发灰白之前就已经死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耶稣曾说:“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活,你的心灵需要比面包更有营养的东西。”苟子之言也似可借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如今,张冠宇先生奔波于舟车劳顿之间摭取于点滴积累的人生感悟,无疑会给那些在苦闷中彷徨的人们带来些许裨益。我们衷心希望,在读者认可的前提下,张冠宇先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更多的格言警句,在不久的将来以更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奉献社会,以飨读者。

作者丙戌年秋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语录(黄叶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冠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3662
开本 32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7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