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散文新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本书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每家散文的基本状况,揭示出每家散文的个性和风格特色。

为了让读者能领略到每家散文的风味,在简要评述的同时,书中还常常根据需要摘引一两段原文的精彩片断,使读者能对每一散文家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色有一个切身感受。

全书以散文家生卒年为顺序排列,每篇评文既轻松随意,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后面还附有简略的作家小传。如果有些读者对其中的哪家散文发生了兴趣,便可“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与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书籍,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阅读,使其登堂入室。

内容推荐

近十多年来,“散文热”一直未降温,许多风行一时的畅销书,如巴金的《忏悔录》、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都是散文集。至于鲁迅、朱自清、徐志摩、冰心等人的散文,尽管被各家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面目与包装推出,仍是经久不衰,常印常销,影响远在诗歌之上。本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影响的散文家,也包括少数目前被选入教材的当代作家的散文,逐一加以点评,让人们可以更好地鉴别各家散文的风格和特色。本书可供求学中的广大学生和青年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前言

鲁迅——永恒的魅力

马叙伦——近似古代的笔记

周作人——冲和平淡的首席代表

夏丐尊——平淡中自有章法结构

胡 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

刘半农——寓庄于谐,不拘规矩

郭沫若——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

许地山——笔意所到,戛然而止

孙伏园——一种特有的雅趣

周瘦鹃——温柔而少冷峻之色

袁昌英——豁达大度,挥洒流畅

叶圣陶——朴实之中自有醇美

韬 奋——以早期杂感随笔为胜

张恨水——言之有物,取径冲淡

陈 源——一味倾吐着自己的爱与憎

林语堂——精彩片段多在议论

郑逸梅——意味隽永,情趣盎然

徐志摩——活泼华丽,充满灵气

郁达夫——多为才情之作

茅 盾——直拗硬朗而少圆润轻灵

方令孺——笔触细腻,感情深挚

许钦文——笔墨淡而节奏偏慢

成仿吾——纵笔而下,直抒胸臆

曹靖华——浓重的抒情色彩

庐 隐——最妙的还数小品

朱自清——淡泊之中时露清丽

王统照——不名一状,也不成派

郑振铎——稍加用心,再可提升

孙福熙——徐徐叙来,老成大度

田 汉——早年流丽,晚年质朴

丰子恺——给人以恬淡而有味的享受

瞿秋白——文学、政治、哲学的组合

闻一多——从冷峻、理性到烈火

老 舍——俚而不俗,俗中有雅

俞平伯——自由舒缓中时见雅意

冰 心——亲切,自然,温柔

苏雪林——议论中有见解,显灵气

魏金枝——终究以议论为长

曹聚仁——纷陈杂出,削足适履

阿 英——直笔多而曲笔少

夏 衍——闪过光亮

蒋光慈——强烈丰富的感情

鲁 彦——人情味与人性色彩

巴 人——冷嘲热讽,愤世嫉俗

梁实秋——以思想、学富、议论取胜

许 杰——把灵魂与生命注入文中

石评梅——文风清妙,字句美丽

胡 风——理性支配下的澎湃诗情

赵景深——客观真实,时带趣味

沈从文——秀丽隽永,洒脱自如

冯雪峰——刚健有余,柔美不足

梁宗岱——清丽迷人中的朦胧诗意

黄药眠——明朗、感奋的基调

聂绀弩——自成趣味与奇响

台静农——自有详略,自有剪裁

钟敬文——清朗绝俗,自有追求

朱 湘——时老成,时犀利,时柔和

黎烈文——朴素流畅,偶耍花枪

孔另境——忠实的纪实者

丁 玲——注意穿插人物与画面

凌叔华——当以才情取胜

沙 汀——善用轻笔,不喜重笔

艾 芜——朴素、轻便的文字

巴 金——真诚亲切的交流

杨 刚——踩着感情的火轮滚动

叶灵凤——以一小点来忽远忽近地放射

冯 至——朴素中见华美

楼适夷——时简时繁,绝不冗长

施蛰存——懂得语言的妙谛

臧克家——精练流畅,时露诗情

梁遇春——快谈,纵谈,放谈

李广田——流畅恬淡,抒情中蕴含诗意

李健吾——颇懂散文的节奏与韵味

吴伯箫——左右挥洒,皆成妙文

徐铸成——简洁约束,自能传神

蹇先艾——一种带有议论的叙述

陈伯吹——浅显易懂,色调明朗

谢冰莹——平实畅达中的热情与活力

黄 源——喜欢讲究条理

缪崇群——朴素之美,人情之美

杜 衡——语言老成,转换随意

萧 军——跳跃时方显灵气与聪明

廖沫沙——东拉西扯为杂文

田仲济——写法多样,句法多变

陆 蠡——属于自己的一种议论

傅 雷——很懂得语言选择的重要性

周立波——欠文采,却有板有眼

秦瘦鸥——趣味多而深刻少

吴组缃——正面、反面、侧面都写

靳 以——天真烂漫,单纯明净

丽 尼——有一种美丽的忧伤

范长江——简洁而凝重的笔墨

柯 灵——炉火纯青,下笔有神

叶 紫——介于格言与随感之间

徐懋庸——酷肖鲁迅的杂文

师 陀——只觉得有些恬淡

萧 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卞之琳——简洁明快,庄重严谨

季羡林——清泉流泻,春风骀荡

邓 拓——长于议论,又能写意

何其芳——美丽而诗意的

凤 子——一种特有的情感气氛

杨 朔——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陈企霞——论证严密,层层推断

唐 搜——曾有过种种尝试

陈荒煤——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草 明——似少一种深邃的思考

孙 犁——平易淡朴的文风

叶君健——艺术上有多种特色

赵清阁——以情为重的文章

王西彦——良知与正义感支配下的抒写

徐 迟——用新闻的手法追求完美

周而复——长于纪实,不拘一格

杜 宣——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

严文井——带有思索的低抑情绪

冯英子——自然质朴,别饶情趣

碧 野——从粗壮激越到明丽抒情

刘白羽——褒贬不一的抒情文

苏 青——拉杂中也会生动出彩

吴祖光——说真话,有骨气

韦君宜——早年天真,晚年反思

秦 牧——注意技巧,懂得剪裁

黄秋耘——诸体皆备,随笔尤胜

冯 牧——总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郭 风——得心应手,无施不可

黄 裳——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

张爱玲——大多都是信笔写去

魏 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欧阳文彬——只需要真诚与质朴

蒋星煜——自然质朴的文风

艾 煊——很注意语言的节奏

何 为——注意人物与情节

牛 汉——表达生命的体验与发现

峻 青——强调立意与情感

袁 鹰——一丝不苟,情致绵绵

岑 桑——畅达流丽,精练生动

张天健——浓淡相宜,疏密有致

邵燕祥——横也成文,竖也成文

赵鑫珊——心灵航程中的永恒瞬间

小 思——从文章中感受其气质

叶文玲——以文反映时代脉搏

冯骥才——妙不可言,别是一家

黄河浪——似不经意,实很讲究

余秋雨——有自身的节奏与词汇

王周生——更接近于一种时文的写作

张抗抗——个人性灵的刻录

赵丽宏——心灵与语言的双重之美

胡绳梁——枝叶扶疏,神清气朗

试读章节

    胡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

毋庸置疑,胡适也是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文坛大师,他的学说和倡导白话文的功绩,已经为许多人所公认了。学术而外,他在文学上涉猎较多的是诗与散文,就中又以散文为多。有散文集《四十自述》、《胡适的南游杂记》、《说儒》、《贞操问题》、《文学改良刍议》、《海外读书杂记》、《胡适留学日记》、《丁文江的传记》、《治学的方法与材料》、《我们走那条路》等,此外,诸如《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之白话文钞》、《胡适言论集》、《胡适学术文集》、《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论说文选》之类,那就更多了。

不必归类,但视其书名,也可以看出胡适散文所涉及的面是相当广的。他的新诗长于说理,其实他的散文也长于说理,好发议论。可以说他的散文大半以上都是议论文,从政治、文学、哲学、历史,乃至生活、宗教、道德之类,他都议论。对于虚假的伦理道德,不论中外,他都一概加以痛斥,毫不客气,如《易卜生主义》一文是反对宗教中的虚伪一面的,其中一段写道:

宗教的本意,是为人而作的,正如耶稣说的,“礼拜是为人造的,不是人为礼拜造的。”不料后世的宗教处处与人类的天性相反,处处反乎人情。如“群鬼”戏中的牧师,逼着阿尔文夫人回家去受那荡子丈夫的待遇,去受那十九年极不堪的惨痛。那牧师说,宗教不许人求快乐;求快乐便是受了恶魔的魔力了。他说,宗教不许做妻子的批评他丈夫的行为。他说,宗教教人无论如何总要守妇道,总须尽责任。那牧师口口声声所说是“是”的,阿尔文夫人心中总觉得都是“不是”的。后来阿尔文夫人仔细去研究那牧师的宗教,忽然大悟。原来那些教条都是假的?都是“机器造的”!

就是这样,胡适在许多文章中,都对那些他白认为虚假、腐败、丑陋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现象进行揭露,条理都很清楚,但文笔决不像鲁迅那样犀利,胡适也有明快的地方,但较之鲁迅那些泼辣的文字,他的态度要温和多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胡适的文章中很少出现尖苛的文字,但这未必就说明他不深刻,尖苛与深刻并不一定成正比,尖苛也未必是深刻的必备条件。胡适的论说文中常有一种温和态度,使你容易接受,有时使你感到亲切,决不强加于人。他有时也讽刺,但讽刺也是温和的,如《差不多先生》中的一段: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然而,从总体上说,胡适的散文还是比较老实的,他的文章的机智、灵活和多变方面,是远不及鲁迅兄弟的,故鲁迅、周作人的散文能各自开派而胡适不能成派。或有人以为胡适的散文如行云流水,笔者虽一时未敢苟同,但其文章的流畅一面自然是否定不了的。胡适的文章一般不用重笔,也很少霸气,他的笔触比较轻灵,很重要的发现或思想,也尽可能用很轻松的话说出,这点倒与鲁迅兄弟十分相仿。他的散文主要以一种独特的见解和精细的思想胜,较之鲁迅兄弟似乎更有条理,颇能启发人意,真所谓循循善诱者也。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在这方面的文学才华,并不显得灿烂耀眼;文章的文学意味,也不十分浓郁,即使较之徐志摩、梁实秋等,亦当稍逊一筹。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驿,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参加编辑《新青年》,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发表新诗集《尝试集》。1938年任驻美大使。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大会主席等职。除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等学术书以外,也写有大量散文。

         P9-P10

序言

近十多年来,“散文热”一直未降温,许多风行一时的畅销书,如巴金的《忏悔录》、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都是散文集。至于鲁迅、朱自清、徐志摩、冰心等人的散文,尽管被各家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面目与包装推出,仍是经久不衰,常印常销,影响远在诗歌之上。即令许多小说家也匪夷所思,自叹弗如。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道理很简单,首先是由现行的考试制度所决定的。撇开明清以来的八股文不论,即从建国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教育考试制度来说,无论是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还是高中考大学,其中必有考作文一项,并占有相当的考分。而所谓的作文,便是散文。如考生以小说或诗歌的形式出现,那就犯规了。学生们为了升学顺利,就必须学写散文,写好散文。如要写好散文,又必须阅读和学习前人的各种散文。因而散文书籍得以畅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批人的关注。

其次,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很能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因为散文的篇幅一般都不长,内容与语言也比较随意,即不像诗那样含蓄深奥,需费心思理解,也不像小说那样要耗费许多时间去阅读,它可以随拿随放,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随意抽取,随意阅读,一篇两篇均可,而且读起来也较为轻松,甚至有点休闲,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和生活节奏。如果我们再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实际上多为散文,即使有些报刊的副刊,也以散文为主,从而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再次,有许多文学爱好者,最初也往往是对诗、文开始发生兴趣,然后以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开始走向文坛、走向文学的殿堂。他们也是散文的忠实读者。

正因为散文涉及的社会范围广泛,内容庞杂,比其他文学形式更贴近生活,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各取所需,自愿消费,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阅读队伍和消费群体,致使各种类别的散文应运而生,充斥市场。

不过,现在的散文尽管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已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可喜,但也良莠不齐。如何对其进行梳理和评议,让人们更好地鉴别各家散文的风格和特色,便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成长求学中的广大学生和青年文学爱好者,显得更为重要。

为此,我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有影响的散文家,也包括少数目前被选入教材的当代作家的散文,逐一加以评论。由于有些散文家,特别是像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各种文学史中已多次提到,并有不少专题论文,为了有所区别,我采取了一种特殊而又较适合于广大学子和青年文学爱好者阅读的评论方式,这就是: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每家散文的基本状况,揭示出每家散文的个性和风格特色。

为了让读者能领略到每家散文的风味,在简要评述的同时,还常常根据需要摘引一两段原文的精彩片断,使读者能对每一散文家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色有一个切身感受。

由于我在书中评议的散文家多达一百余位,因此我以生卒年为顺序排列,每篇评文都控制在一千五百字光景,既轻松随意,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后面还附有简略的作家小传。如果有些读者对其中的哪家散文发生了兴趣,便可“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与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书籍,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阅读,使其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对广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除了提高他们对各家散文风格的鉴赏能力以外,似乎还有一种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文学作品需要创新和个性,文学评论也需要创新和个性。我的这些短评谈不上什么创新,只是有一些新的见解,暂且只能视为一种尝试。目的也无非为了使广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除了对某一篇散文有所了解之外,对该作家的整体散文风格也能有一完整的把握,从而对各种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都有所了解和鉴别,使自己的散文写作能有更多的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我所潘颂德先生曾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廖沫沙、黄源、苏青的小传,并与陈青生先生、沈习康先生提供了几位作家的卒年,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琴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二○○五年七月十二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散文新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琴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212626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