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翁美玲(1959-1985)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年5月14日是香港已故电视明星翁美玲逝世21周年的日子,3、4、5年级生应该都记得港星翁美玲,她从港姐选美踏入演艺界,亮丽的外型在当时立刻走红,尤其在和黄日华主演“射雕英雄传”里扮演古灵精怪的黄蓉,更让她的演艺生涯攀上巅峰,也让后来重拍“射”剧的制作人总为了寻找黄蓉人选伤透脑筋。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翁美的FANS如今也已遍布世界各地,这些自称“翁迷”的人有各种年纪,其中不少甚至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她们通过电视剧知道翁美玲而虔诚地迷上了她的一切。本书即是第一本也可能是最后一本集大全的翁美玲图文传记兼“翁迷”自发出版的纪念册。

内容推荐

  1983年一部经典的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牵动了亿万人的情感底线,饰演古灵精怪、活泼可爱的“黄蓉”的翁美玲更成为老少追捧的偶像。然而天妒红颜,年仅26岁的翁美玲煤气中毒自杀身亡,翁美玲的离世被民间称为“世间一大恨”。  而与同样是红颜薄命的另两位著名女明星——黑白电影时代的阮玲玉,彩色电影时代的林黛相比,翁美玲可谓是电视剧时代的第一颗奇特而瑰丽的“陨星”;她因为黄蓉一个角色而让影迷们对她怀念至今,她与金庸笔下的黄蓉混合一体,成为众多女性的梦想女神。让人感动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离开我们的翁美玲,她的影响力至今依然存在,在她去世后的互联网时代里,“翁迷”以及“翁迷文化”俨然大成气候,就在本书编著期间,依旧有新的年轻FANS在不断加入。20年的时间过去了,翁美的FANS如今也已遍布世界各地,这些自称“翁迷”的人有各种年纪,其中不少甚至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她们通过电视剧知道翁美玲而虔诚地迷上了她的一切。本书即是第一本也可能是最后一本集大全的翁美玲图文传记兼“翁迷”自发出版的纪念册。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旅英

第三章 回港

第四章 入行

第五章 恋汤

第六章 射雕

第七章 灿烂

第八章 失意

第九章 堪破

第十章 花谢了

附录

翁美玲年谱

如何做开心的翁迷

阿翁在83版《射雕》中的魅力十笑

黄蓉经典语录

全球翁迷联盟区

试读章节

1985年5月16日清晨,五个女人一同来到香港 公众殓房认尸,她们行动匆忙,面目悲伤,而在殓房的大门外面,早有大批记者在此守候多时,刹那间打破了殓房冰冷的宁静。摄像机的镜头似乎比人还要多出几个,纷纷探出了眼睛注视这一切。而这五个女人,就是要来给当红影星翁美玲认领尸体的,她们是翁的干妈和干姐。

下午2时,她们又匆匆离开,殡仪馆的一辆客货车跟在她们后面,很快将翁美玲的尸体拉走,一瞬间,红颜凋零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

翁母在痛哭,而汤镇业已经呆若木鸡,悲伤,惊讶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他只有在好友苗侨伟的陪伴下才知道自己该如何行动。

媒体、无线电视台、圈中朋友、亲友、影迷……被她的自杀震伤,最伤心的人无非她的母亲和爱侣汤镇业。

香港人在报纸的消息栏中找到了她,在《天师执位》、《射雕英雄传》、《十三妹》、《生锈桥王》中遇见了她,在杂志的纪念专刊里怀念她,在亲友的访问中了解了她——翁美玲的死,在她葬礼的那一天终于形成了龙卷风,刮遍了全城。

如果不进演艺圈,翁美玲未必是这个命运,但如果翁美玲不是这个命运,她未必就是翁美玲,多少人要苦苦留住她,以为她的可爱、任性便是她的全部,岂知这可爱与任性里也埋藏着自毁的恐怖。

的确,翁美玲无法再造,她是华人演艺产业一个阶段性的标志人物。我们只有让时光倒流四十七年,在镜子的碎片中与她相遇。

1959年翁美玲出生于香港,她的母亲姓张,叫张明仪,舅父姓陈名景。她的父亲呢?自然姓翁,但具体的名字却没有说出过,更多的背景也未见诸于报道,而她后来的继父则叫廖锦棠。这是一个颇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曾有谣传,说翁美玲并非翁母亲生,而是翁母收养的孩子。

在翁美玲去世后,曾有记者到英国向翁的继父廖锦棠求证,廖否定了这个传言:“翁美玲是我太太张明仪的亲生女儿,外间说翁美玲是我太太收养回来的女儿,是不确的误传,她是香港出生的。香港女,自小在香港长大,并在那里受教育。她来英国是1974年的事情……我太太的前夫姓翁,据说是香港海关的高级职员,至于什么职位,我从未问过我太太。只知他已过身……翁美玲的舅父姓陈名景,他是我太太的谊弟,我太太当他如亲弟弟一般看待。”

翁美玲的幼年还算幸福,因为当时的家庭还算“完整”,在亲生父亲去世之前,他们的生活很宽裕,翁美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幼时的照片上看到的翁美玲,鼻梁比较塌,额骨较高,是个“香港出生的香港女”,日后成年便长成了一个蒜头鼻。当然,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翁美玲依然是个美女。

翁的生父是香港一名海官官员,且官衔可能不低,但早已有妻有妾,因此翁美玲的母亲张明仪并非正室,没有合法的地位和名分,自然没有权利进入“夫家”,享受一个“妻子”的正当权益。同样,翁美玲可算是一位私生女,作为其父亲的亲生女儿的身份无法得到认可。

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世背景,翁美玲的一生便波折不平。她童年的幸福指数,与生父的命运为温度计起起落落。幼时,翁美玲的家境很好,父母将家安置在山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家里也请了佣人照顾她。本来工人和主人吃的饭菜是不一样的,可是阿翁从来都只喜欢和工人一起吃饭,吃些简单的咸鱼咸蛋,搞到她家人很生气,还要打她屁股。那时她父亲还没去世。

阿翁小时候每天睡觉前,她妈妈都要喂她喝一杯牛奶,她的妈妈看着她捧着牛奶乖乖的。就放心得走了。然后有一天工人说每天晚上小姐都从楼上倒东西下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妈妈就在楼下打开窗户来看,看到小阿翁偷偷的把窗户打开,把牛奶倒下楼来,以为没有人知道。P12-14

序言

“没有人能像美玲一般如此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正因为我们是追求美好的,所以上天才给了我们美玲。

正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所以美玲的离开才会让我们缅怀至今。”

以上摘自一个翁氏影迷的征文,当《射雕》在香港播出时,他还没有出生,这是一个1984年出生的忠诚的影迷,对他而言,翁美玲就是降落凡尘的天使。

“如果说我的偶像是Pete,sampras,我想成为他一样的男人,那么我的梦中情人就是美玲or黄蓉(哦,不!都一样),我想娶一个她那样的天使!——痴人说梦话,此人只应天上有。”

对所有翁迷来说,她的全部魅力都凝结在“黄蓉”这个角色上,而“黄蓉”就是翁美玲最纯真的本色,她不是在表演,她是在演绎自己。

一个电视明星,成就了人们娱乐生活中的精神偶像。

她因《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一角而成名,因自杀早逝而传奇。她出生于1959年5月7日,卒于1985年5月14日,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一个时代塑造的精神偶像在她死亡时到达了绚烂的极至,有如烟火在天空炸开,散出无数璀璨的星火。

1985年5月的香港,翁美玲葬礼的场面盛大空前,香港市民万人空巷争相送别偶像,面对这样的情势,警方出动了几百名警员维持治安,以防因拥挤而引起的混乱。媒体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对于她的自杀,所有的文字都充满了怀念和惋惜。

这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媒体的观察报道说:翁美玲不像是会自杀的人,因为就在事件发生之前,翁美玲还对采访她的杂志谈到了另一名女星的自杀是不智之举,为情自毁太过不值。但言犹在耳之际,她却步了别人的后尘。大众对于这个甚至说翁美玲就是黄蓉。

20世纪80年代是电视产业的繁荣时期,香港影视业制造了大量的明星,周润发便是一个杰出的例子,更早的郑少秋同样因为主演楚留香而闻名遐迩,即使是后来专攻电影的梁朝伟也是在电视里发了家,其时的无线五虎声震香港影视圈。

80年代是香港娱乐圈的造星时代,电影,以及电视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生活,整个影视产业处于蓬勃的发展期,偶像崇拜格外流行,这种精神需求虽然肤浅,却影响广泛而且深刻。

翁美玲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异数,她的演艺生涯有限,总共不足十部作品,为人所共知的其实只有一部《射雕英雄传》。但当《射雕》在中国内地播出之后,所造成的偶像效应至今没有哪个明星可以比肩。

这当然与她那具有传奇的命运有关,青春早逝的震撼力余音尚存,而活泼聪慧、任性,活泼的”黄蓉”形象刹那间颠覆了人们对优秀女孩的审美,陌生化造就了更深的吸引力。而《射雕》这样的武侠剧也代替人们完成了想象中的飞跃:是道义,爱情、自由的完满。

因此,翁美玲的影响力也来自时代的赐予:一个娱乐精神贫乏的时代,一个电视产业上升的时代,一个造星的时代。

惟其如此,翁美玲才能在去世二十年,其间并没有新作维持的情况下仍能被人们记住,这种强韧的生命力也见于与她同期的周润发、赵雅芝、刘嘉玲等明星。但不同的是,记住翁美玲毋宁说是记住了“黄蓉”。

喜爱她的人们因”黄蓉”而认识了翁美玲,并将翁与“黄蓉”划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等号,又因其自杀身亡而铭记了她,翁美玲因此成为永远的“蓉儿”。

翁美玲因《射雕》一剧而成名,有一种时代的幸运,其时的电视剧产品贫乏,国产剧尤其如此,更不成熟。一般的观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无多少选择余地,任何电视剧的角色都能够轻易地深入人心。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出几个童年时代的电视剧的名字:《再向虎山行》、《上海滩》、《霍元甲》,《陈真》,《便衣警察》……即使在《射雕》多年之后的《渴望》,一个刘惠芳的悲情命运都足以形成万人空巷的吸引力,更何况80年代初期的武侠片《射雕英雄传》。这是一种主动选择,也是一种被动接受。

翁美玲的影响力有多大,在2003年播出新版《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得到再一次的印证,尽管无论是从制作水平还是从表演技巧及演员阵容上,新版《射雕》都要高出83版《射雕》好几个档次,但它收获的评价依然弹多赞少,首当其冲的便是表演黄蓉的周迅,从气质、嗓音、服饰,甚至私生活,都被翁美玲的影迷批得斑斑驳驳,不留半点情面。

在这种非理性的批评声浪背后,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以及对港剧的迷信在“作祟”。影迷对翁美玲先入为主的认可乃是过去他们接受了83版的《射雕》,加之翁美玲的自杀身亡又博取了人们的同情,使她成为了黄蓉唯一的合法的扮演者,其他的扮演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簪越和冒犯。在这个基础上,于是一叶障目之,对真正的表演功底便视而不见。实在是翁美玲的幸运,“黄蓉”的不幸。  但无论如何,翁美玲版本的黄蓉已经被她的影迷推向了“经典”的地位,她的过去,她的死亡,她的身世,她的隐私,她的情爱,她的容貌,她的身材……她的一切,甚至她的缺点,也都在”蓉儿”的光环下被照耀得熠熠生辉。

1983年距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当年拜倒在《射雕》下的影迷如今大多年近三十,是最当道的时候,这同样也是最珍惜童年时光的一群人。《射雕》成为众多70年代甚至80年代人的童年印痕,桃花岛和黄蓉正式进入了回忆的“神坛”,在“人海茫茫找到了你”的旋律中每每沉屑泛起,感叹千百回,犹如酒入愁肠。

在世间,总有些人被死亡所照耀,曾有三个女人有如此相似的命运阮玲玉、林黛、翁美玲,她们属于黑白电影时代、彩色电影时代、电视时代,一个逐渐走向更为广阔受众的娱乐事业。

书评(媒体评论)

  家里没有了你便成孤寂,我们的生活不再如往昔。如果你重返我们中间,整个世界将变成天堂!——引自翁美玲墓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翁美玲(1959-198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翁美玲的粉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6406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6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