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匈奴帝国/消失的帝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元460年,最后一位匈奴政权的国王——北京国王沮渠安国在西域称王称霸16年后被西迁的柔然顺手消灭,从此以后,这个曾经叱咤蒙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彻底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真的是完会和汉民族融为一体了吗?还是另外又找了一块乐土,正住欢乐逍遥呢?

《匈奴帝国》生动地介绍了他们在亚洲的奋斗史以及西行以后在欧洲所向披靡的征战足迹,勾勒出横跨欧亚的匈奴帝国雄奇悲壮的全景历史画卷。本书由张金奎著。

内容推荐

公元460年,最后一位匈奴政权的国王——北凉国王沮渠安国在西域称王称霸16年后被西迁的柔然顺手消灭。从此以后,这个曾经叱咤蒙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彻底消失了。他们到哪儿去了?真的是完全和汉民族融为一体了吗?还是另外又找到了一块乐土,正在欢乐逍遥呢?《匈奴帝国》带你寻找真相。

《匈奴帝国》生动地介绍了他们在亚洲的奋斗史以及西行以后在欧洲所向披靡的征战足迹,勾勒出横跨欧亚的匈奴帝国雄奇悲壮的全景历史画卷。本书由张金奎著。

目录

序篇 找寻二千年前失落的华夏儿女

第一章 朔漠黑暴:来自高原的冲击波

一、中亚高原: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区

二、速度与开放:游牧民族的先天优势

三、依赖英雄:草原帝国的致命弱点

第二章 苍狼长啸:蒙古高原的第一个主人

一、草原人文:匈奴民族的社会生活

二、三“花”怒放:多业并举的经济形态

三、祖先、自然:神秘的精神世界

上部 成王败寇:被迫远徙的北匈奴

第三章 “师夷制夷":长城两侧的攻守易位

一、胡服骑射与李牧大捷:夹缝中生长出来的“师夷”高手

二、从“秦人”到“汉人”:风水轮流到匈奴

三、铁马金戈40年:一番大战之后,依旧南北各自天

第四章 五单于并立:没有核心家族的尴尬政局

一、战略目标瞄准西域:可怕的右倾错误

二、从五强争霸到三国演义:奇异的权力斗争结局

第五章 西域:匈奴与罗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主动低下高傲的狼头:向羊臣服的呼韩邪

二、狼族同盟:神秘的骊轩兵团

第六章 回光返照:两汉之交的短暂复苏

一、昭君出塞:从此匈奴归汉家

二、顽固的正统捍卫者:王莽的倒行逆施

三、腹背受敌:低飞远走的北匈奴

第七章 最后一个匈奴:留在中原之匈奴民族的最后下落

一、披着羊皮的狼:戴着刘家面具的汉—前赵政权

二、残暴的野狼:赫连勃勃和他的大夏国

三、一心向佛,倾心教化,彻底褪去狼皮的沮渠蒙逊: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北凉政权

中部 气若游魂:内外交攻的罗马帝国

第八章 皇帝=军阀:城邦里长出来的政治怪胎

一、放眼看世界:亚平宁半岛崛起的城邦小国

二、帝制和共和的混血儿:罗马帝国英雄们制造的三个怪胎

三、大棒底下出政权:为了取悦军人,不惜抛弃臣民的军阀

第九章 野蛮的上帝之鞭: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不懈打击

一、高卢喋血:日耳曼人的第一波冲击

二、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屋大维的唯一尝试

三、马克西米努斯:统治了罗马的日耳曼皇帝

四、分家的哥特人:罗马帝国的最后梦魇

第十章 上帝摧毁了皈依自己的狼之子孙:基督教的发展与罗马帝国的分裂

一、曲线救民族:重视现世却放弃了战斗精神之基督教的诞生

二、养在深闺人未识:备受迫害的早期基督徒

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帝国之愁:教会分家背景下的帝国分裂

下部 碾轧欧洲:西迁后重振雄风的匈奴帝国

第十一章 西向天狼:游走中亚的匈奴部落

第十二章 神鹿指路:突然出现在东欧平原上的骑马民族

一、第一个倒霉鬼:含羞自杀的东哥特王

二、西哥特人:匈奴帝国进攻罗马帝国的卓越“代理人”

第十三章 远交近攻:乌尔丁治下的匈奴帝国

一、卓越的心理战“志愿者”:最早描述匈奴形象的罗马学者们

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知识产权拥有人:匈奴大王乌尔丁

三、罗马陷落:西哥特人交出的出色答卷

四、截断粮道:避实击虚的汪达尔人

第十四章 “撒”降生:阿提拉的早年事迹

一、路加:乌尔丁外交政策的优秀继承者

二、“战神”出世:辉煌的布列达、阿提拉共治时代

第十五章 孤狼长啸:要做世界之王的阿提拉

一、东罗马:马尔斯之剑的第一个牺牲品

二、揭开阿提拉的另一副面孔:东罗马的使节之旅

第十六章 兄弟反目:倾兵席卷法兰西

一、由挚友到仇敌:调转枪口的阿提拉

二、“匈奴人在这里被香槟吞噬”:二流军事家阿提拉导演的卡泰隆尼战役

第十七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阿提拉野性的最后一搏

一、上帝之光:说退匈奴大军的罗马教皇

二、英雄气短:死在新娘臂弯里的阿提拉

尾声 阿提拉的子孙们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无边无际的草原,用绿色的舌尖舔吻着蓝天的胸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祥和气氛掩饰不住瑟瑟秋风吹临后的肃杀之气。草原有博大的胸怀,有开阔的视野,温馨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当你看到一只雄鹰振奋双翼、搏击长空之时,当你眼前掠过一匹嘶鸣的战马,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绿色和蓝色之间时,你一定会渴望变成一匹烈马,去感受大自然内在的节奏。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所在,因为它的勃勃生机;那又是一个令人想仓皇躲避的世界,因为它有暴风骤雪,在漫长严冬有昼夜几十度的温差,因为它满目疮痍。

在亚欧大陆的腹地,大约从东经30度到120度、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从黑海向东,跨过乌拉尔山、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就有这么一块总面积不下千万平方公里的空间,那里自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的乐土。在这一广阔的地理区域内,由于远离海洋,所以气候非常干燥,降水很少,昼夜温差、季节温差很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带;环境十分恶劣,森林稀少,基本是干旱的草原。自然条件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只提供了一种选择,即必须经常移动,靠一块草地是无法长久活下去的。为了生存,他们逐水草而居,把整个草原当成自己的家,把整个草原作为生存的竞技场。可就是这片乍看起来并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恰恰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北亚,蒙古高原以其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度显示着它的雄姿。阿勒泰山脉是它的西端,它宛若惊龙拥向东南,直到与所谓的戈壁“瀚海”衔接。向东则是杭爱山和肯特山,直至最东端的大兴安岭。与其他中亚腹地地区不同,蒙古高原总体上比较平缓,几座大山也并不陡峭,除了零星点缀着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等几片沙漠外,这里分布着大片可供利用的牧场和小片森林。在高原南端,阴山山脉成为天然的屏障。这片相对平缓又封闭的空间给了游牧民族充分活动的场所。这里是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带,是绝大多数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过强烈影响的马背民族诞生的地方。不论是匈奴、突厥,还是后来的契丹,都曾占据过这块土地,建立起自己的草原帝国。

阴山以南历来是汉民族农耕文化的地盘。不幸的是,糟糕的气候总是给游牧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特别是旱灾和白灾(雪灾),对马、牛、羊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一旦遭灾,游牧民族只好南下,到定居生活的邻居那里寻求救济。当无际的草原、糟糕的气候造就出的粗犷的性格和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讲究温良恭俭的柔弱性格相遇时,难免会发生误会和碰撞,加上一些草原统治者的私心杂念,草原政权和中原政权的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了。这也是游牧民族向来保持进攻姿态的原因。来自北方的压力,成为中原汉族政权延续了2000多年挥之不去的噩梦。

一般来讲,有着骑射优势的草原民族总会在冲突中讨得便宜。可风水总归是轮流转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旦中原政权强大起来,“扫北”就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骑马的民族往往喜欢直来直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向东是浩瀚无际的太平洋,骑马是断然游不过去的;向北,是西伯利亚的猎猎寒风和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还不如待在原地;于是,向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此强盛时向南、衰落时向西成为草原民族迁徙的一条无法回避的历史规律。

由此向西进入中亚,眼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中亚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和草原,它在地理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几乎完全隔绝了来自海洋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异常干燥。沿锡尔河与天山一线,中亚北部地区虽然有部分地区比较干旱,但大部分地区还比较湿润,提供了广袤的牧场供游牧民族生活。天山南部地区却非常干燥,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了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地区。中亚地区另一显著特点是高山林立,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链将中亚劈为两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把中亚大地分割成一些独立的绿洲与谷地,相互间或有终年积雪的高山,或有干旱不毛的沙漠戈壁,穿越非常困难。这里的居民只能在分散的小片绿洲上生活。在这些绿洲上建立的国家规模都很小,民族成分相对单一。一旦出现气候异常变化,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国破家亡。不信你就去看看楼兰,除了留在地面上的一点点遗迹,有价值的东西哪一个不是从沙子底下挖出来的?统治这些绿洲国家的王朝虽然长期内争不已,但王族却很少被替代。它们对外随时准备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归降某个大国做附庸,以保存王统,但也随时准备摆脱附庸地位而独立自主。

由于水利技术的熟练应用,这里从很古的时候就有了精耕细作的农业。除了一些富庶城市的诱惑之外,这里对于从蒙古高原败退下来的游牧民族没有什么吸引力。在这些“蕞尔小国”面前,西来的民族无疑是庞然大物。在他们处于低谷时,这里是他们谋求复兴的优良的后勤补给地,等他们重新强大后,这里狭小的空间就不够他们腾挪辗转了。

在中亚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根本无法构建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仅仅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政治隶属和赋税榨取,而各个基层政权之间则缺乏横向的联系。况且中亚的任何一块大绿洲也都没有能力供养一支足以长期威慑附庸国俯首听命的军队。因此,不论是匈奴、突厥、阿拉伯人,还是蒙古人都不得不向这严酷的地理和历史条件臣服。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离开,另寻生存空间。

回到蒙古高原不太现实,因为总有后来者占据他们的“故土”。在西域零散的农耕文化熏陶下,他们的骑射技艺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了不少,回去只会自讨没趣。向南是青藏高原的雪山绝域,羌藏骑士的武功更是不得了,于是只好再向西拓展。P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匈奴帝国/消失的帝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金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5991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9-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