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世纪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中古文学史。理论丰富、观点新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使理论更具真实性、鲜明性,着重研究了汉魏六朝专家文。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讲义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特所引群书,以类相从,各附案词,以明文轨。”看来,作者更明确的意图是,通过一种文学观上的澄清来带动中古文学史发展轨迹的再认识。那么,这一课在衔接上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中还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渊源。

目录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程千帆曹虹/l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1

第一课 概论/1

第二课 文学辨体/3

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6

第三课 附录/18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28

甲 傅嘏及王何诸人/28

乙 嵇阮之文/35

丙 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45

丁 总论/51

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62

甲 宋代文学/63

乙 齐梁文学/66

丙 陈代文学/79

丁 总论/83

(甲) 声律说之发明/87

(乙) 文笔之区别/93

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100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104

 弁言/罗常培/104

 一 绪论/105

 二 各家总论/107

 三 学文四忌/110

 四 论谋篇之术/113

 五 论文章之转折与贯串/114

 六 论文章之音节/117

 七 论文章有生死之别/119

 八 《史》、《汉》之句读/122

 九 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122

 十 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124

 十一 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126

 十二 神似与形似/128

 十三 文质与显晦/129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130

 十五 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132

 十六 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134

 十七 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136

 十八 洁与整/137

 十九 论记事文之夹叙夹议及传赞碑铭之繁简有当/138

 二十 轻滑与蹇涩/140

 二十一 论文章宜调称/141

附录

 刘君申叔事略/蔡元培/144

 甲辰年自述诗/刘师培/146

试读章节

至于《后汉书》列传中所载各家奏议论事之文,大都经范蔚宗润饰改删。试与袁宏《后汉纪》相较,则范氏或删改其字句,或颠倒其次序,草创润色前后不同,转折之法于焉可见。例如《蔡中郎集》有《与何进荐边让书》(本集卷八,《全后汉文》卷七十三),《后汉书》采人《文苑边让传》(《后汉书》卷一百十下),但锤炼字句,裁约颇多,以其始终贯串,转折无迹,如不对照原作,即毫不觉其有所改删,此最堪后学玩味者也。

然自魏晋以后,文章之转折,虽名手如陆士衡亦辄用虚字以明层次。降及庾信,迹象益显。其善用转笔者,范蔚宗外当推傅季友、任彦昇两家。两君所作章表诏令之类,无不头绪清晰,层次谨严,但以其潜气内转,殊难划明何处为一段何处转进一层,盖不仅用典入化,即章段亦入化矣。至于其他六朝人之文章,如颜延年《曲水诗序》、陆佐公《新刻漏铭》之类,段落皆甚显明,即不能称是,凡作排偶文章,于转折处之两联往往以上联结前,下联启后,此虽非转折之上乘,但勉强差可。若每段必加虚字,或一篇分成数段(如作寿序分为幼年中年晚年之类),不能贯成一气,则品斯下矣。清代常州骈文甚为发达,而每篇常用数字分段,此即才力不足之征。 即用虚字过多,亦为古人所无。盖文章固应有段落,而篇篇皆可划出即不甚佳。如《史记》、《汉书》前后相接之处如藕断丝连,若绝若续,后人所划之段落未必尽然。他如蔡中郎、傅季友、任彦昇各家文章之段落亦皆不易截然划分者也。

文章贯串之法甚难。所谓贯串者,例如,《汉书·地理志》载某县有某官,《百官公卿表》即略之。盖此官以地为主,既见于《地理志》,后人即可藉知汉代官制有此一职矣。又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帝尧后半之事迹多与帝舜前半之事迹相同;《齐世家》后半与《田敬仲世家》前半,及《晋世家》后半与韩、魏、赵三《世家》前半亦多关涉,但均能错综递见,绝不重犯。又同一事迹,或表详而世家、列传略,或传详而纪略,或纪详而传略,亦均参互照应以成章法,此记事文之通例也。大抵文章有一篇自成章法者,有合一书而成章法者,零杂篇章自应各具起讫,既合若干篇以成一书即应全书相为终始。此非特《史》、《汉》为然,即《后汉书》亦然。例如,《后汉书·党锢列传》既有专篇,则相关各人之本传即甚简略,实则篇章之作法亦不能外是:一篇之应互有详略,亦犹两传之互有详略不相重复也。

P116-117

序言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 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05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世纪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师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3106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