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油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石油是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血液。同时,对世界上多数国家而言,石油还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缺少了石油,飞机、坦克、舰艇就可能成为废铁,现代国防和国家安全便难以维系。本书的出版表明中国能源学术研究共同体在日益扩大。本书作者对石油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石油战略的过去与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回顾,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他们就中国未来能源安全的讨论,丰富了我们的视角。当今中国需要更多的能源安全对策讨论。

内容推荐

没有石油,中国将会怎样?

石油——工业帝国之血液,滋养着现代工业文明,却同时也引起现代文明的危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个工业大国围绕着如何获得石油、保障石油的运输安全,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夺、博弈乃至战争。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石油左右龙之命运。成兮?败兮?福兮?祸兮?取决于我们如何解决当前的石油困境。

《石油中国》正是因此而生。

目录

第一部分 龙之命运

第一章 中国石油的边境线

 1. 被卷入工业世界的中国

 2. 能源独立的终结

 3. 谁来供应中国

 4.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能源与海洋

 5. 中国的海外能源利益

 6. 国际经济摩擦周期

 7. 能源时代的体系之争

 8. 国家竞争的优势

 9. 石油交易新原则

 10. 中国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11. 中国能源海国图志

第二章 石油价格与国内市场: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

 1. 五大现货与三大期货:国际石油价格机制

 2. 中国市场“高油价”背后的黑手:成品油定价体制

 3. 打造石油的中国价格:燃料油期货开启的梦想

 4. 世界工厂的动力:油价波动危及百姓牛活

 5. 高油价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表现

 6. WTO的边界与石油供应

 7. 中国石油价格与世界市场的思考

 8. 石油业“退烧良方”:战争还是替代

第三章 中国的能源外交大战略

 1. 朝鲜半岛的纷争:中国的能源供应是否受到威胁

 2. 俄罗斯:是朋友还是敌人

 3. 东南亚与南亚:中国何时进入印度洋

 4. 里海:通往西域的新丝绸之路

 5. 中东平衡:伊朗能否成为新的立足点

 6. 非洲:撒哈拉的希望

 7. 拉丁美洲:第三条道路

第四章 中国与日本合作的能源契机

 1. 回望1919

 2. 亚洲的能源地缘政治学

 3. 亚洲的日本

 4. 东北亚的石油供应之争:中日双赢还是拼个你死我活

 5. 中日区域合作并非一厢情愿

 6. 反日情绪与对日新思维:中国重新认识日本,日本重新认识中国

第二部分 游龙入海

第五章 石油跨国公司的新时代

 1. 相互依存是真的吗

 2. 舞好石油经济的双刃剑

 3. 公司撬动地球

 4. 尤科斯的中国战略

 5. 中国三巨头

 6. 中国石油企业被谁“出卖” 

 7. 海外扩张:重复还是创新

 8. 经济外交的排头兵:中国石油巨头强化海外战略

 9. 中国石油跨国公司遭遇民族主义

 10. 中心边缘的重构

第六章 地区组织:并非纸上谈兵

 1. 转型中的石油输出国组织

 2. 八国集团

 3. 上海合作组织

 4. 亚太经合组织

 5. 东亚能源合作组织

第七章 海峡与海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 “石油海峡”

 2. 油轮延伸到哪里

 3. 环境决定论:一个必须正视的局面

 4. 中缅石油管道还是克拉地峡

 5. 南海,不仅仅是海洋

 6. 东海之争

 7. 新边疆的咽喉

第三部分 大国坐标

第八章 石油的世界观念

 1. 思想的生产力

 2. 思想库与石油战略形成

 3. 罗马俱乐部:西方还是东方

 4. 国际能源机构:霸权后的合作

 5. 将军与众神:石油的政治生命

 6. 中国的石油人才:沙场秋点兵

第九章 崛起中的大国

 1. 和而不同:中国是机会

 2. 大国国民心态:和世界合作

 3. 发展的安全哲学:利益所在即安全所在

 4. 探求属于龙的“坐标” 

 5. 石油是中国崛起的发动机吗

 6. 敢问路在何方

试读章节

谁来供应中国

1995年的时候,美国学者约翰·布朗写过一本小书,名字叫《谁来养活中国》,认为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将使世界挨饿。

从1994年的墨西哥到1997年的东南亚与1998年的俄罗斯再到今日的阿根廷,它们都已彰显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97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的论点:“从本质上看,它意味着两代人以来,宏观经济需求管理方面第一次出现问题,即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大地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通向繁荣的障碍。”

然而,中国是个例外。

正如美国哈佛国际事务中心的罗伯特·哈尔伯格教授认为的,粮食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世界粮食体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南亚和非洲,特别是在非洲。

而赫德森研究所的丹尼斯·埃佛里则很明确,中国对世界的粮食体系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中国的经济规模正迅速上升,虽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还是中等,但从经济的增量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中国的国际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的贡献率是4.7%,仅次于美国的14.4%和日本的6.9%。此外,中国在粮食、石油等大宗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制造品的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

作为经济增量“超级大国”的中国,依其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4倍的增长潜能,中国经济总量将在近年内超过法国,近几年内超过英国和德国,20年后在经济总量赶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任何人在考虑中国未来的战略与政策选择时,都不应该忽视这些历史性的变化和远景,都不应该忽视人类这些最重要的趋势。

今天的中国已无可避免全方位地产生了世界影响,思考我们的石油问题,必须从各个角落和各种途径来探讨。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由于石油问题事关重大,往往引起周边国家的猜疑,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大国,我国大量进口石油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原有的世界石油消费结构,从而对国内外石油市场及相关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日本及亚太地区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对我国大量进口石油表示出了某种程度的担心。由于大量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将必然传递到国内,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经济会越来越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应地,中国的石油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石油安全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随着每年石油进口量的增加,中国极易受到全球原油价格变化、中东地区战争威胁和脆弱的海上航线的影响。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中国经济、社会、国防均会受到较大冲击。

美国的著名智囊库兰德公司2001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基于对中国原油基地位置以及中国原油储备的研究,与其他大国不同,中国的几个主要原油基地并不是在纵深,而是分布在我们的北方打击半径内。由于中国的忽视,中国的几个主要原油基地都缺乏防空。因此,我们仅以在完成第一轮空中打击并取得初步空中优势后,集中力量突袭中国大庆、胜利等主要原油基地,即可彻底摧毁中国的原油生产。由于中国原油储备极少,通向西亚的石油管道尚未铺成,海上交通又控制在我们手中,中国将陷人能源危机。随着时间延伸,中国的各种油料越来越少,即使勉强保住军队油料需要,其他经济活动也不得不停止,社会陷入动乱。中国是很大,人口众多,这是他们用来对付我们打击的优势。但我们的战略就是要让地大人多反而变为他们的缺点。利用巨大的原油需求将他们逼人困境”。P11-13

序言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石油是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血液。同时,对世界上多数国家而言,石油还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缺少了石油,飞机、坦克、舰艇就可能成为废铁,现代国防和国家安全便难以维系。

石油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消费量最大的基础经济资源,并处于重工业和轻工业产业链的神经末梢的位置。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导致基础资源整体性价格上升,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相应的经济和金融效应。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则导致开采投资低迷,会引发又一次供应紧张和油价走高。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也给经济稳定运行造成了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石油贸易机制的自由化,对利润的追求成了动摇石油价格的人为因素。回到二十世纪前半期由少数跨国石油公司决定价格稳定的局面已经没有可能。这是我们所面I临的困境。

由于石油的生成取决于古地质的演化,石油的消费和储藏并不“公平”。主要的石油消费国,特别是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的西方大国大多是“贫油国”。而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国家和俄罗斯以及前苏联加盟国,其地下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地质资源。在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仅与伊拉克陆上和海上接壤的国家,就蕴藏了世界储量的65%以上。“贫油”大国与产油国之间如何互动,还没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模式。这是我们从国际关系层面看石油产业所面临的长期现实。

这样,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石油故事,就形成了世界或重要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大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战略、地缘政治等与石油产业和石油价格结缘的关系。由于中东的石油地质储藏和中东传统的伊斯兰文明特征,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价格机制还被打上了伊斯兰文明及其与其他文!日关系的烙印。尽管俄罗斯、中亚和非洲地区的油气供应能力在上升,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比中东地区更具有重要性和战略上的吸引力。

于是,在石油工业和石油价格演化史上,石油的故事和现代世界工业化发展程度、欧美与欧佩克关系、世界及欧美经济增长、欧美经济和金融战略导向、游资流动的趋向等结缘,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世界与石油等能源的关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至2004年末,世界总能源消费已超过160亿吨标准煤/年,石油消费量超过了40亿咄/年,人均总能源的消费约2.5吨标准煤/年,人均石油消费约0.7吨/年。石油和其他能源一起,形成了支撑现代社会的基石。

2005年,影响石油产业和石油价格的基本因素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继2()04年世界石油需求大幅增长之后,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次,在英国2004年公布将由石油出口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后,重要石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也将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再次,与美国希望在伊拉克树立世俗的亲美的政权、在中东推行“大中东民主战略”相反,伊拉克国内政治格局越来越向宗教政治靠拢,中东地缘政治愈加复杂莫测;第四,石油作为现代世界消费量最大的基础资源,石油供给渠道的稳定越来越成为众多国家经济和经济安全战略考虑的问题;第五,随着1999年以来石油价格从低位逐步抬高,尤其是2004.年中期前后油价连创新高,这已经成为拉动2005年国际物价上升,推动全球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第六,自2004年末至2005初,石油价格已经与美元汇率、全球股市和黄金价格高度关联,油价成为游资衡量进出股市、汇市、期货和黄金及衍生工具市场的风向标,导致这些市场走势和石油价格密切联动。所有这些动向都表明了石油对于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意义已经愈加重要了,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1993年以来,中国市场对进口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程度上升。为了满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面对国内石油产量徘徊和境内短期内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大庆油田的现实,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如何维护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利益的课题。这是因为,随着电气化和电子化水平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提高,随着家庭汽车消费需求在中国的增长,我国市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只可能加深。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石油进口多元化、能源消费多元化和节能等角度思考中国的能源消费现实,而不可因噎废食地对待我国市场对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的依赖。也就是说,国际化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思考中国能源战略的国际化之路对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石油中国》是青年学生的习作。本书的出版表明中国能源学术研究共同体在日益扩大。本书作者对石油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石油战略的过去与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回顾,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他们就中国未来能源安全的讨论,丰富了我们的视角。当今中国需要更多的能源安全对策讨论。

查道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书评(媒体评论)

在可预计的将来,石油仍将是主要能源,而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

——欧佩克石油市场分析部部长穆罕默德·阿里柏杰迪

   

石油的战略意义决定了石油安全的重要性。经验表明,动荡的石油价格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姜未平

      

眼下的中国正在全球能源安全领域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胜任这一角色,中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路透社全球能源资深编辑理查德·迈伯利

      

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它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精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能在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

——《石油帝国》作者哈维·奥康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油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飞腾//林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33560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2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