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金一家/小书房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美国女作家柳克丽霞·P·黑尔创作的这本儿童幽默故事集,如同翻开一本保存完好的老相册,能够清楚地看到一张张19世纪大家庭的合影。

这是一个大家庭一有朴实而笨拙的父亲、善良但胆小的母亲,还有三个大孩子:想用《百科全书》解决一切难题的阿伽门农、总想把事情办好的伊丽莎白·伊莱扎、不知该当作家还是医生的所罗门·约翰。还有三个调皮的小弟弟,总将脚下的靴子穿了又脱,从来不觉得烦……

本书为“小书房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译丛”中的一本,保持了原著的精神风貌,语言通俗流畅,插画生动活泼,符合少儿阅读习惯,是童年时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快乐的孩子健康,快乐的孩子自信,快乐的孩子更懂得珍惜生命,本书让孩子在阅读中放松心灵,在笑声中思索人生。

内容推荐

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有着这样一个典型的波士顿八口之家:

他们生活在风景优美的乡下,不必为噪音与环境污染而担心;

他们吃着农场的蔬菜,喝着母牛产的鲜奶,不必为没有绿色食品而发愁;

他们没有汽车和互联网,却能够坐着马车出游,跟邻居聊天,不必在紧张气氛中生活;

他们彼此充满亲情,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全家一齐上阵,力争把事情办好……

可是,这样一个令入羡慕的大家庭却常常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陷入困境。这是为什么?是他们的生活和书本知识不够?是不勤于动手和思考?还是……

目录

《彼得金一家》中译本前言

题词

《彼得金一家》主要人物表

一、彼得金太太给咖啡加盐

二、伊丽莎白的钢琴

三、彼得金一家想变成聪明人

四、彼得金太太想去散散心

五、彼得金一家吃晚餐

六、彼得金一家为什么吃“晚”餐

七、彼得金一家的夏日旅行

八、彼得金一家被大雪封门

九、彼得金一家决心养牛

十、彼得金家的圣诞树

十一、彼得金太太的茶会

十二、彼得金一家错过了毕业典礼

十三、彼得金一家庆祝美国独立日

十四、彼得金家的野餐

十五、彼得金一家打哑谜

十六、彼得金家被迫搬家

十七、彼得金一家打算学外语

十八、彼得金家的新式装备

十九、阿伽门农的学业

二十、寓“教”于“吃”的早餐

二十一、彼得金一家出席波士顿“作家狂欢节”

二十二、彼得金一家在农场

附录:《彼得金一家》1886年第二版序言

试读章节

说起来,都怪彼得金太太太马虎了。她冲了一杯香喷喷的咖啡,刚想去拿乳酪,却发现自己往咖啡里加的是盐,而不是糖!味道真恶心。怎么办?不能再喝了吧。想到这里,彼得金太太把全家都喊了过来,因为她正一个人吃早饭呢,别人早都吃过了。全家人尝了尝,又瞧了一阵子,也都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扎成一堆,闷头坐在那里琢磨。

最后,念过大学的阿伽门农想出一个好点子:“我们去问问那个化学家,怎么样?”(那个化学家聪明极了,就住在马路对面。)“好呀。”彼得金太太说。“太好了。”彼得金先生也表示赞成。阿伽门农的三个小弟弟也要一起去。于是,三个小男孩换上靴子,全家一起动身了。

那时候,化学家正在做一个让任何东西都能变成金子的试验。他有一个大玻璃瓶,里头装着好多金银制品,还有不少别的值钱货。他把这些东西架在火上烤,不炼出金子誓不罢休。可惜,他刚刚把家里的金子都用光了。再试一次,没准就能把金子炼到手呢,要是没有金子,那还怎么试呀。唉,为了这个试验,他已经用光了妻子的金顶针、曾祖父的金边眼镜,还有高曾祖父的金手杖把手。彼得金一家进来时,他正跪在妻子面前,求她把结婚戒指交给自己,在那个支架上炼一炼。真的,他相信这回准能成功,什么都能变成金子,往后,他再给妻子一枚新戒指不就行了吗?上头镶着绿宝石、红宝石,还有黄宝石,准比现在的这个气派;还有,家里的每样家具也将变成纯金的啦。

妻子就要动心了,彼得金一家却闯了进来。化学家的肺都快气炸了,真想用坩埚(就是那口印着他名字的熔锅)去砸他们的脑袋瓜子。可他忍住了,尽量冷静下来,听彼得金太太讲了一遍给咖啡加盐的经过。起先,他说他也没办法,后来阿伽门农许诺说,要是他肯走一趟,就用金子酬谢他。听到这里,化学家立刻把瓶瓶罐罐装进一只皮箱,跟他们一起出门了。

来到彼得金家,化学家先瞧了瞧那杯咖啡,然后又搅拌了一下。接着,他往里面加了一点氯酸钾。全家人围过来尝,都觉得没什么变化。他又掺了一些氯化镁,彼得金太太还不满意。接下去,他又添了一些酒石酸和过硫酸盐灰。哎呀,味道全不怎么样。“有办法了!”化学家忽然大叫起来,“再来一点儿氨水就行!”“咳,氨水也不顶用。”

接着,他轮番往里添了一些酢浆、乙酸、磷、氯、过硫酸盐、硫磺、硼酸、硅酸、硝酸、蚁酸、亚硝酸,还有碳酸。彼得金太太每回都尝了尝,然后说味道虽然挺不错,却跟咖啡味沾不上边。于是,他又试着加了一些钙、铝、钡,还有锶,一丁点儿纯沥青、半丁点儿的砷。结果咖啡变得花花绿绿的,彼得金太大还是不领情,说它什么味都有,就是没有咖啡味。化学家还不泄气,接着加了一些颠茄、颠茄碱、固态氢、一丁点儿碳酸钾、半丁点儿的锑,最后又加了一些纯碳,彼得金太太照样不领情。

化学家说,他加的这些东西早该把咖啡里的盐分冲掉了。就算结果不对头,理论也绝错不了。再加些淀粉,效果大概更好。再不行,他也没辙了。赶快拿金子来吧,他可要回家了。他们忙不迭地谢他,打算送给他一块三毛七分半,这些钱正好相当于一克金子。不过,彼得金先生翻了翻报纸,发现一克金子现在足足值两块六毛九分七十厘零五毫呢。那样的话,这些钱究竟相当多少金子呀?这可给阿伽门农出了一道大难题。他坐下来,开始计算。

可咖啡的事还没完呢!于是,其他人坐到一起,又琢磨开了。后来,伊丽莎白·伊莱扎出了一个点子:“我们干吗不去找药草婆婆呢?”

伊丽莎白是老二,全家的独生女,她的姑妈叫“伊丽莎白”,姨妈叫“伊莱扎”,把她俩的名字捏到一起,就是她的全名。药草婆婆是一个常来卖药草的老太太,知道的事情少说也有一大箩筐。

        P11-P14

序言

    《彼得金一家》中译本前言

   1

翻开美国女作家柳克丽霞·P·黑尔(182O—1900)创作的儿童幽默故事集《彼得金一家》,如同翻开一本保存完好的老相册,能够清楚地看到一张张19世纪大家庭的合影。

这是一个大家庭一有朴实而笨拙的父亲、善良但胆小的母亲,还有三个大孩子:想用《百科全书》解决一切难题的阿伽门农、总想把事情办好的伊丽莎白·伊莱扎、不知该当作家还是医生的所罗门·约翰。还有三个调皮的小弟弟,总将脚下的靴子穿了又脱,从来不觉得烦。

这也是一个令现代人羡慕的八口之家,全家上下一心,组织严密,凡事都要经过民主协商。

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常遇到各种难题。因做事缺乏条理,他们懂得越多,商量得越勤,越容易把事情搞砸,每次,只有请教了那位聪明的费城女士之后,全家才能化险为夷。

彼得金一家当然不愿看到这种结果,读者却相反。面对彼得金一家,如同面对八面具有无限感染力的艺术哈哈镜,他们总会忍不住发笑,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变形、夸张的自己。

所以,这家人的滑稽故事,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如今,《彼得金一家》已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珍宝,属于多数西方人童年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2

如《爱丽丝漫游仙境》等儿童文学经典一样,彼得金一家的故事最初也是讲给孩子听的。

一次,听说一位费城朋友的女儿病了,为逗她开心,柳克丽霞创作了一篇滑稽故事。女孩听得非常开心,又把它讲给朋友们听,每个听众都被逗乐了。后来,柳克丽霞把它发表在1868年4月号的美国儿童杂志《我们的儿童故事》上,这就是《彼得金一家》中的第一篇:《彼得金太太给咖啡加盐》。

此后,柳克丽霞创作了大量彼得金一家的故事,陆续在该杂志和另一本儿童杂志《圣诞老人的故事》上发表。1880年,它们以《彼得金一家》为名,结集出版。

当时,美国儿童正热衷于《爱丽丝漫游仙境》等英国作家创作的“荒唐童话故事”。尽管《彼得金一家》并非童话,却同样受到小读者喜爱,因为作者以她那创造性的想象力、轻松诙谐的文风,为他们讲述了美国人自己的“荒唐故事”。

到1883年5月,柳克丽霞又创作出7篇彼得金一家的故事,在《圣诞老人的故事》上发表。1888年,《彼得金一家》发行第二版,名为《最后的彼得金》。

1915年,美国的一位书评人撰文向孩子们推荐《彼得金一家》的故事,认为它们非常有趣,“对爱空想的和不切实际的孩子很有益处”。

的确,愚蠢、笨拙却又非常可爱的彼得金一家,不但引人发笑,更能给孩子们以启发。所以,在13O年后,读者仍然爱读他们家的糗事,情不自禁地为这家人的冒险经历捧腹大笑。

   3

虽因创作《彼得金一家》著称,柳克丽霞却不是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

1820年9月2日,柳克丽霞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内森·黑尔是美国内战时的民族英雄內森·黑尔的侄子,《波士顿每日广告报》的业主和编辑:母亲莎拉·普雷斯顿·埃弗里特是政治家和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里特的妹妹。

黑尔夫妇爱好广泛,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受他们的影响,柳克丽霞从小就喜爱文学。1858年,她开始在一流杂志上发表短篇故事。以后的30年中,她创作了大量作品,多数是严肃作品,如《为生活而斗争》(1861)、《哈里和露西新传》(1892)等等。

黑尔一家也是一个典型的波士顿大家庭,柳克丽霞共有8个弟弟妹妹(其中一个在两岁时夭折)。作为家中的老人,柳克丽霞一向是父母的好帮手、弟妹们的好姐姐。1893年,她的弟弟爱德华·埃弗里特(1822—1909)在他的自传《一个新英格兰少年》中介绍,姐弟们的关系从小就十分融洽,每晚都在一起学习和游戏。爱德华还回忆说,小时候,父母常对他们说起这样一条家训:

“如果真正肯下工夫,不管什么事,只要你想做,就可以做好。”

柳克丽霞正是这样。以前,她并不擅长创作儿童故事,因对彼得金式的大家庭非常熟悉,又能够运用艺术天才潜心创作,才能在《彼得金一家》中把她最熟悉的大家庭写得逼真而滑稽。

因此,熟悉黑尔一家的人不难看出,在《彼得金一家》里,柳克丽霞将弟弟爱德华、内森的优缺点经过艺术加工,夸张地组合在了阿伽门农、所罗门身上;彼得金太太及其女儿伊丽莎白,具有她自己的某些特点;那三个小男孩,则可以看做是她的三个小弟妹的化身。

   4

至今,国內似乎还没有《彼得金一家》的较完整的译本,对它的介绍也很少。三年前的一天,我在译美国著名作家怀特的散文《浣熊的树》时,看到几段对《彼得金一家》的介绍,才初次知道此书,并有了将它译成中文的打算。

可是,这书实在难译,因为它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时代背景离现在很远,叙事方式也不合今日读者的阅读习惯,书中又穿插了大量百科知识,很多时候,如不借助注释,小读者们恐怕难以读懂。为让小读者们都能读懂,在翻译过程中,我不得不将一些细节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其中,对全书的后半部分改动尤大。限于学识,译文是否可读、改写是否成功,均有待于小读者和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想感谢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帮助过我的网友们,他们是——

奇异堡图书工作室的漪然,为我校对了全部译文,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美国《新语丝月刊》杂志的网友亦歌,为我校正了多篇译文。

澳大利亚网友丝管醉春风,为我解决了几个翻译问题。

南京译林出版社的网友eustacia,为我翻译了几个难解的句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顾青教授及其他几位网友,为我解释了原文中的几句法语。

作家陈村、《新京报》的编辑涂志刚、“纯真年代网”的艾斯苔尔以及另外几位网友,都曾对我的翻译工作予以热情的鼓励。

没有你们的帮助,本书绝不能顺利译出。再次谢谢你们!

           2005年1月8日晚 肖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金一家/小书房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柳克丽霞·P·黑尔
译者 肖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145581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84
丛书名
印张 8.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