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梵高是十九世纪末欧洲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把从事艺术创作视为献身人类的一种方式。他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备尝艰辛,对贫苦的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所著的《对生活的渴求》一书的中文译本,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描述梵高一生经历的著作,从本书中,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美术大师的创作思想。

内容推荐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 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时年仅26岁。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并被译成8O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本译本于1982年出版, 18年来屡印不衰,正如译者常涛女士所言:“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桔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梵高传》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

目录

导言 欧文·斯通

序幕 伦敦

 1 娃娃们的天使

 2 古比尔公司

 3 爱以它自己的形象创造爱

 4 “让我们把这事忘了吧,好不好?”

 5 梵高家族

 6 “哼,你不过是个乡巴佬而已!”

 7 拉姆斯盖特和伊斯莱沃思

第一卷 博里纳日

 1 阿姆斯特丹

 2 凯

 3 古板的乡下教士

 4 拉丁文和希腊文

 5 曼德斯·德科斯塔

 6 长处在哪里

 7 福音传道学校

 8 “煤黑子”

 9 一间矿工的棚屋

 10 成功了!

 11 矸石山

 12 马卡塞

 13 一堂经济学课

 14 易碎品

 15 黑埃及

 16 上帝退场

 17 破产

 18 微不足道的小事件

 19 艺术家对艺术家

 20 提奥上场

 21 莱斯维克老磨坊

第二卷 埃顿

 1 “干这一行是可以谋生的!”

 2 疯子

 3 学生

 4 特斯提格先生

 5 安东·毛威

 6 凯来到埃顿

 7 “不,永远办不到,永远办不到!”

 8 人在有的城市永远不走运

第三卷 海牙

 1 第一个画室

 2 克里斯汀

 3 工作取得进展

 4 男人得有个女人才行

 5 “你必须得赶快开始卖画。”

 6 善滋长于出乎意料的地方

 7 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

 8 “无情之剑”

 9 爱

 10 “圣家族”

 11 提奥来海牙

 12 难以捉摸的父亲们

 13 艺术是一场战斗

 14 ——这就是婚姻

第四卷 纽恩南

 1 牧师住宅里的画室

 2 织工

 3 玛高特

 4 “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

 5 任你走到哪里

 6 审讯

 7 “你的作品差点儿就能卖出去了,但是 ”

 8 吃土豆的人

第五卷 巴黎

 1 “哦,是啊,巴黎!”

 2 爆炸

 3 “要是一个人能当上画家,他干吗非要当伯爵呢?

 4 一个原始派画家的肖像

 5 绘画应当变成一门科学!

 6 罗稣的宴会

 7 一个上吊的可怜虫

 8 艺术与道德

 9 佩雷·唐古伊

 10 “小林荫道”

 11 为工人的艺术

 12 “共产主义科勒尼”

 13 向南,向南 向着太阳

第六卷 阿尔

 1 地震还是革命?

 2 绘画机器

 3 “鸽子”

 4 邮递员

 5 黄房子

 6 玛雅

 7 高更到来

 8 大吵大闹

 9 “伏热”

 10 “在当今的社会 画家只不过是个破罐子。”

第七卷 圣雷米

 1 三等客车

 2 疯人互助会

 3 破瓶烂罐就是破瓶烂罐

 4 “在头童齿豁 气息奄奄的时候,我才学会了作画。”

第八卷 奥维尔

 1 首次个人画展

 2 精神病专家

 3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4 一种疾速还原的泥土

 5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作者附记

再版后记 常涛

试读章节

担心错过机会的恐惧袭来,他追了出去。她在苹果树下停住脚。

“乌苏拉,请等一会儿。”

她回过头瞧他一眼,打了个冷噤。寒星点点,夜色漆黑。灯留在幼儿园,他忘了带出来。惟一的光亮来自厨房窗子透出的微光。乌苏拉头发上的香味飘进他的鼻孔。她裹紧披肩,双臂抱在胸前。

“你冷了吗?”他问。

“是呀,咱们还是进屋好。”

“噢,不,、就在这儿好,我……”他挡住她的去路。?她低下头把下巴颏儿藏进温暖的披肩里,抬起那双大眼睛,诧异地注视着他,“怎么啦?梵高先生,我不懂你的意思。”

“我只想和你谈谈,你知道……我……就是说……”

“对不起,这会儿可不行,我冷得直发抖哩!”

“我想,你应当知道,我今天提升了……我就要调到版画室了……这将是我一年中的第二次晋级……”

乌苏拉朝后退了退,松开披肩。夜色中,她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忘记了寒冷。

“你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呢,梵高先生?”

他觉察出她语调中的冷淡,暗暗责骂自己愚蠢,内心沸腾的激情突然平静下来。他定定神,拿几种声音在心里作着比较,终于选择了一种他自己最喜欢的。

“我是要告诉你一件其实你早就知道的事情,乌苏拉。我真诚地爱着你,只有你做了我的妻子我才能幸福。”

他看到她由于自己的突然恢复镇定而感到大为惊愕的模样,拿不准是否应当去拥抱她。

“你的妻子?!”她调门高起来,“哎哟,梵高先生,这可不能!”

他从突兀如山崖的额下望着她,黑暗之中她可以清晰地看见他的眼睛,“那么,看来是我没……”

“真是怪事!你竟不知道我订婚已经一年了,’

他不知道他在那里站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或感觉到什么。“那个人是谁?”他痴痴地问。

“咳,你难道从没有见过我的未婚夫?你来我家之前,就是他住在你现在的房问里呀,我以为你是知道的。”

“我怎么会知道?”

她踮起脚,朝厨房那边张望,“唉,我……我……以为会有人告诉你的。”

“在你知道我爱上你的情况下,你为什么居然整整一年都不告诉我?”此刻,他的声音中已没有犹豫和慌乱了。

“你爱上我难道是我的过失?我无非是想与你做个朋友。”

“我住到你家以后,他来看过你吗?”

“没有,他在威尔士。他就要来和我一起度暑假了。”

“你一年多没有见到他了吗?那么,你肯定把他忘了。我才是你现在所爱的人。”

理智和谨慎全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一把抱住她,在她那抗拒的唇上粗鲁地吻着,尽情品味着那湿润的唇上的温馨和那柔软的发丝上的芬芳,潜伏在他心中的强烈的爱彻底醒来了。

“乌苏拉,你并不爱他呀,我也不能让你去爱他。你将成为我的妻子,没有你,我受不了。我不会罢休的,除非你把他忘掉并且和我结婚!”

P10-11

序言

一九二七年春,我在巴黎偶然地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绘画。当时索尔邦大学有个年轻学生,怂恿我去参观卢森堡画廊,“……去看看温森特的画展吧,这是自从一八九。年他的小型画展以来第一次较大的展览。一八九。年那次画展,是他的弟弟提奥在他去世数月之后举办的,后来没有几个月,提奥也与世长辞了。”

画廊的墙上,并排悬挂了大约七十到八十幅光辉灿烂的油画,都是温森特在阿尔、圣雷米和瓦兹河边的奥维尔画的。这间稍微小了一点的沙龙,在色彩的辉映下,就像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照进大教堂一样,波光流泻,色彩斑斓。对于受过意大利宗教画和巴黎寓意画过多熏陶的我来讲,绘画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然而,此刻,突然间面对着温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惊呆了。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面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会聚珧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人呢?

详述温森特的生活经历是困难的,因为关于他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资料的主要来源就是他写给他弟弟提奥,又由提奥的遗孀乔安娜翻译出版的那些信件。

为温森特的一生找到史实依据的惟一途径,就是追随他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这是一段值得纪念而又有益的经历,因为当时距温森特三十七岁早逝才过去四十年,他的绝大多数亲友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依然健在。我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

回到纽约,回到格林威治村我的单身公寓,我意识到这样两个实际情况:其一,温森特的一生,是人所经历过的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其二,年仅二十六岁、毫无写作经验的我,对于胜任写作温森特的故事来说,是太年轻了。

但是……没人愿意做这件事,我不能拒绝这个艰巨的工作。我已经被温森特的生活经历迷住了,尽管能力有限,我知道,我将会忠实地表现他那非凡的才能,并且设身处地地去写,那就能使读者读来如历其境,深入到温森特的心灵、思想和灵魂之中。

我是用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写成《对生活的渴求》的。不知怎么,就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我居然完成了写作,并写得让人尚能看懂。在此后三年中,这部手稿被美国的十七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其理由则总是如出一辙:

“您怎么可以要求我们,让正处于萧条时期的美国公众,接受这个关于一位默默无闻的荷兰画家(在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美国人尚不知有温森特其入)的故事呢?”

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手稿终于在删减了十分之一,并由我当时的未婚妻、现在的妻子琼重新打字之后,为英国一家老出版社的小分社朗曼格林出版社所接受。出版即日,我曾试向该社负责人表示谢意。他神情阴郁地回答:

“我们印了五千册,我们还在求神保佑。”

他求的那个神算是求对了。据最近的统计,《对生活的渴求》已经翻译成八十种文字,现已销出大约两千五百万册,想必也有这么多的书被人读过吧。

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欧文·斯通

                一九八二年于贝弗利希尔斯

后记

《梵高传》英文原版自出版至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六十六年,而我的中译本在中国不断重印也已将近十八年了。世事沧桑,有多少曾经辉煌、显赫的东西在岁月的脚下已经化作尘灰,消散得无影无踪。值得庆幸的是,《梵高传》的魅力至今犹在,钟情于文学艺术的年轻人将之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从中汲取着艺术创作的勇气与灵感。

我是在上中学时通过父亲得知梵高其人的。父亲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大学里读过的那部封面有梵高头像的原版书,从此成了我最渴望阅读的著作。我曾问父亲,为什么没人把它翻译成中文呢?父亲也只能摇头叹息而已。说来,如今的年轻人也许无法相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宣扬梵高其实是要担风险的,他尽管一生贫穷,但作为西方的艺术家,也难逃资产阶级的恶名。甚至直到改革开放的一九八二年,当我把用近两年的业余时间废寝忘食译成的《梵高传》译稿交给出版者时,为了让书顺利出版,还是违心地添加了一篇百般说明的文字,足见余悸仍在。所幸情况的发展不像设想得那么糟糕,梵高终于在他离世九十三年后被中国人所接受。

对《梵高传》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作者欧文·斯通先生得知后曾亲自复信给我,表示欣然同越,并寄来了特为本书撰写的导言。一九八三年秋,他还与夫人同到北京出版社做客,我作为译者与斯通先生和夫人就《梵高传》的翻译以及传记小说的写作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斯通先生对中国的友好及其睿智风趣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斯通先生于一九八六年过世,他当年主动提出要把他的全部传记小说作品交由北京出版社独家翻译出版的愿望,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实现。如今《梵高传》修订再版,先生在天之灵想必也会为之欣喜。

我的这部译作有幸得到北京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的厚爱,得以在十八年中屡印不衰,在此,我深表谢意。

最后,我要说,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梵高传》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

                    常 涛

                二000年十二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文·斯通
译者 常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05844
开本 32开
页数 556
版次 3
装订 精装
字数 406
出版时间 2001-02-01
首版时间 1983-10-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35.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7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