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详细记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埃德加·斯诺的生平事迹,作为对这位中国人民伟大朋友的纪念,更深切地希望广大青年朋友通过阅读斯诺。了解和学习他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和他的高尚品德,把斯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图书 | 斯诺与中国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较详细记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埃德加·斯诺的生平事迹,作为对这位中国人民伟大朋友的纪念,更深切地希望广大青年朋友通过阅读斯诺。了解和学习他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和他的高尚品德,把斯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寻找“东方魅力” 童年的梦 远涉重洋 踏上神州 第二章 一个觉醒点 萨拉齐之行 “亲华分子” 第三章 他乡遇知音 “我是人类的一员” 遇见“希腊女神” 第四章 为爱情而战 互诉衷情 “求爱心切,结婚不忙”。 第五章 从“九一八”到“一·二八” “令人心碎的采访” “中国人抵抗了!” “中国在战火中苏醒” 希望在中国士兵身上 第六章 良师益友 “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 “鲁迅是‘一把钥匙’” 第七章故都春秋 有情人终成眷属 北平生活 第八章 在“一二·九”运动中 火山爆发的前夜 看到中国青年的勇气 中国的“贞德” 第九章 寻找毛泽东 “拿一个外国人的头颅去冒险值得”道听途说 第十章 走向“未知之地” 逗留西安 看到了红星 第十一章 进入陕北苏区 邂逅周恩来 快活的无产者 第十二章 在保安的日子 初见毛泽东 窑洞夜话 友好的辩论 最宝贵的谈话 第十三章 西部前线之行 给毛泽东照相 听老百姓说心里话 和红军将士在一起 第十四章 矫燕报春 “我们已经是朋友了” 把毛泽东和红军介绍给世界 掀起一股“苏区热” 第十五章 不再是“中立者” 护送邓颖超脱险 开创“工合”运动 红星照耀海内外 第十六章 从汉口、重庆到延安 为中国抗战前途担心 采访蒋介石令他悲观 会见毛泽东深受鼓舞 第十七章 情系神州 “我的心依然留在中国” 为支持中国抗战奔走 身处逆境 心向中国 第十八章 访问新中国 旧地重游 与周恩来重逢 “我们都没有变” “年轻人准备接上一代的班” 同一个老资本家的对话 最愉快的一天 第十九章 海内存知己 为中美人民了解呼号 关注中国的今天与未来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 给尼克松捎个信 第二十章 “我爱中国” “毛泽东是个伟人” 来自北京的关怀 “我有一部分留在中国” 尾声 永远的斯诺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他乡遇知音 “我是人类的一员” 1931年8月的一天,上海热得像个蒸笼。 斯诺正在午睡。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把他搅醒了。他拿起听筒,是上海美国领事馆副领事保罗的声音:“哈哕!你是斯诺吗?我是保罗。” “你有什么要紧的事,来搅我的午觉。” “有位福斯特小姐要见你,她是从西雅图来的,今天刚到上海。” 斯诺听说从祖国又来了新人,而且是位女同胞,立即兴奋起来。他打趣地问:“是位胖小姐吗?” “胖?是胖,比你胖多了。” “芳龄几何?” “50岁上下,不过保养得很好。”保罗和他在电话里不停地开着玩笑。 “阔气吗?” 。 “金刚钻滴里嘟噜的。她有保镖。” “带武器吗?” “是,每个人都有两件。”保罗嘻嘻哈哈地说,“斯诺,我要是你就不管她这些。我替你照看好吗?” “这位小姐来中国干什么?”斯诺想了一下又问。 “到我们领事馆来工作。” “那好,请福斯特小姐下午6点钟到沙利文喝咖啡,请你转达我诚挚的邀请。”斯诺故作正经地说着外交辞令。 “你可要遵守时间,不要迟到,福斯特小姐可是一到上海头一个就要拜会你哟!”保罗知道,斯诺一向按他自己的方式行事,从不着忙,不遵守时间是他的老毛病,便提醒说。 “好的,一言为定。”斯诺放下听筒,又回到了床上,直到下午5点钟才起身。 斯诺穿上了他在印度做的那件白色亚麻衬衣,对着衣橱的穿衣镜照了照,觉得有点皱巴巴的。他又找出一件刚买的新外衣套在身上,然后刮了刮脸,梳了梳那蓬乱的棕色鬈发。斯诺是从来不注重仪表,不修边幅的。今天不知被一种什么心理驱使。竟然刻意修饰了一下。 斯诺来到静安寺路旁等出租汽车。 一个在上海出生的叫玛莉的美国姑娘迎面走了过来。她看见斯诺立刻快步走过来招呼他:“埃德加,你上哪儿去?”声调里充满了欢快而亲昵之情。 “我去南京路那边。”斯诺漫不经心地回答。 “我也去那边,陪我去百乐门跳舞,好吗?”玛莉主动邀请他。 “对不起,我有约会。你自己去吧。” “是和哪个女孩子约会?” “刚从美国来的一位小姐。” “是你的未婚妻?” “我还不认识她。” “是这样…玛莉还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她站在斯诺身旁找话说。 不一会儿,过来一辆出租汽车。斯诺把手一招,车子停了下来,他刚要躬身上车,忽然,从附近的一条弄堂里传来一阵喧哗,接着,只见从一幢冒起烟雾的楼房里冲出来一个浑身着了火的男人。他嚎叫着“救命”。像只火球似的滚倒在玛莉和斯诺的脚边。 玛莉惊叫一声。飞快地躲到斯诺的身后。 这时候,有10多个中国人争先恐后地跑到那个被火烧着的男人面前。斯诺以为他们是来救人的。但是,他们却倒退了几步,睁着眼睛,像木鸡般的站在那里围观,谁也不动手救人。 斯诺稍微犹豫了一下,迅速脱下他新买的外套,俯身把那着火的男人裹起来。火很快熄灭了,但那个男人身上还在冒烟。 斯诺用中国话向围观的中国人大声喊道:“水!水!”可是那群人没有任何反应。幸好一个人力车夫提来了一桶水。斯诺把水泼在了那个男人的身亡。P32-33 序言 2005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埃德加·斯诺诞辰一百周年。 斯诺是20世纪美中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开拓者。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他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是中美人民友好关系历史的见证和缩影,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宋庆龄先生在《纪念埃德加·斯诺》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会感谢他,因为他留下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遗产。”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也曾说过:“除非人们去阅读和研究斯诺,否则就不可能了解今天的冲国。” 在斯诺诞辰九十周年时,笔者曾撰写出版了《斯诺传奇》(英文书名Edgar Snow In China)一书,介绍斯诺在中国的经历和他同情、支持中国革命的事迹。是什么促使我在年逾花甲时拿起笔来,写一本数十万言的斯诺故事呢?
在斯诺先生生前,我从未同他谋面,然而,他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并影响了我的一生。60年前,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中国,正处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年代。我在一所美国基督教会开办的中学读书。学校当局标榜中立于国共两党斗争之外,经常向学生们宣扬埋头读书,不问政治。我正是看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才拨开了思想迷雾,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个人迷信盛行,又把人们的思想搞糊涂了。大家都噤若寒蝉,不敢说真话。1971年,我读到了斯诺1970年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那次长达5个小时的推心置腹的谈话。作为毛泽东的唯一外国知已,斯诺直言不讳地谈到中国存在“个人崇拜”问题,说出了当时在中国无人敢公开讲的心里话。毛泽东也坦诚地承认这是事实,说“四个伟大讨嫌”,赞赏斯诺对他不说假话。保持独立思考,没有受这一套的欺骗是对的。这使我对斯诺十分钦佩。觉得他的确不愧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我满怀敬佩之情,悉心收集、阅读、研究斯诺的著述,走访了斯诺生前的中外友好黄华、马海德、陆璀、爱泼斯坦、王福时等革命前辈,对斯诺在中国的非凡经历和思想发展变化过程有了较为系统、完整、清晰的了解。他正直诚实,勇于追求真理,同情、信任和热爱中国人民的高尚情操,使我深受教育,并萌发了把斯诺热爱中国,支持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促进中美人民了解和友谊的事迹介绍给今天的青年朋友的想法。经多年努力,我搜集整理了100多万字有关斯诺的资料,撰写出版了《报春燕纪事:斯诺在中国的足迹》一书,又在此基础上写出《斯诺传奇》(1995年出版),并被列入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国际友人丛书”。 《斯诺传奇》一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长春电影制片厂与江西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电影《毛泽东和斯诺》时,曾把该书作为基本参考资料,该片在纪念建党80周年时正式上映,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有些报刊或选摘连载过部分章节,或发表过评介文章;有些读者朋友和研究斯诺的同行来信来电给我鼓励;还有许多看过报上连载章节或评介文章的内地读者、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来自台湾的作家和学生来函求购此书。遗憾的是,该书印数有限,且很快销售一空。 回想当年我为此书出版事宜奔走时,曾有位出版界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国外跑,爱看《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谁还爱看斯诺当年去延安呀!”10年过去了,看来此君言之不确。2004年,还有一位西北偏远城镇的年轻读者写信问我此书何时能够再版呢1 1997年,江泽民访问美国。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在20世纪,“不少美国人同情和帮助过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他们的动人事迹,我们永远记在心中。”这话给了我很大的鞭策。此后数年间,我又采访、撰写了一些介绍美国友人生平事迹的特写和散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结集出版了《十个美国人的中国情缘》一书。不过,我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对斯诺及其前妻——和他一起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合作者——海伦·斯诺的研究方面。通过近几年来的深入发掘、调查研究、去美国访问、参加海伦·斯诺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同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交流,我又获得不少关于斯诺的鲜为人知的重要资料。我觉得,《斯诺传奇》虽然是国内第一部较详细记述斯诺生平事迹的专著,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别事实有出入。应当以对广大读者负责的态度,进行修订、补充。 此外,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朋友,了解斯诺故事的人并不多。值此斯诺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对《斯诺传奇》一书进行修订补充后再版,作为对这位中国人民伟大朋友的纪念,更深切地希望广大青年朋友通过阅读斯诺。了解和学习他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和他的高尚品德,把斯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书是《斯诺传奇》一书的增订版。此次修订补充,主要是根据我近10年来搜集、研究、考证的许多新材料,并吸收了中外学者、专家研究斯诺的一些新成果,订正了原著中的个别史实差错,并在文字上做了进一步加工润色。全书整体篇章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有的章节补充了新的内容、重拟了标题,个别小节重新改写,重要史实均注明出处。此书修订再版,更名《斯诺与中国》。 本书是一部纪实作品,不是正式的传记。由于作者水平不高,书中肯定还会有疏漏和不当之处,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此书只是抛砖引玉,期望和相信今后会有作者撰写出高水平的斯诺传记。 作者 2005年6月 后记 本书在写作、修订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国社会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黄华、张爱萍、耿飚、爱泼斯坦、王福时、陆璀、高梁等斯诺生前友好曾给予热情关怀和鼓励,龚育之、陈辉、陈秀霞、程中原、张注洪、张士义、张小鼎等专家学者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摄影家马堪岱为作者拍摄的几幅照片也收入了本书。在此,谨向上述单位、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作 者 2005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斯诺与中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武际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053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0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7.125.42 |
丛书名 | |
印张 | 2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