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都子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胡同记者”、“京味作家”刘一达倾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也是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主要讲述了乱世之中生活在老北京城内的几家人,围绕着一件家传宝鼎而引发的一系列恩怨情仇的故事,是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本书已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

内容推荐

倾作者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京味儿口语化方言土语荟萃,老北京人心灵和魂魄的重现,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历史掌故风土民情尽现书中,老事年间古玩行内幕的揭示,哀婉凄切和荡气回肠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古都子民》

试读章节

窗户纸刚泛白,崇文门城楼上的镇咣当了六下。宗二爷起身下炕,从破胆瓶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两个碧绿透亮的痕玉茶碗。他用袖口擦了擦,揣进怀里,耳朵贴着墙,听见儿子宗家琦还在打呼噜,便悄悄地溜出门,到院里的葡萄架下,拎起那个画眉笼子,奔花儿市的“璧壶春”茶馆。

“璧壶春”,在花儿市上四条胡同口儿,三间门脸儿,长桌方桌,长凳短凳,八九个,柜台上永远放着把紫铜壶,并没有水,应门面的。

掌柜的叫卢喜,方头大脸,敦实个儿,一对蛤蟆眼,大蒜头鼻子,笑起来满脸跑肉,显出十二分的殷勤,身上的大布衫总是那么利落,像刚从喜宴上出来,肩膀头上老是放着块手巾把儿,不光是为了擦手,像说相声的手里的那把扇子,逢场作戏的道具。

每天的大清早儿,东花儿市买卖地上的这帮“老家雀儿”们得先到“璧壶春”照个面儿。他们各有各的画眉、黄鸟儿,各有各的故事由儿。碰了面儿,逗几声咳嗽,扯几句闲篇儿,抖落抖落被窝里一宿的臊气,顺手儿每人掏出点“关”子来:京戏名角跟哪个官太太在野鸡店里让人捉了奸,银号的二老板在护城河被黑道上的人给绑了票,拾煤核的小孩儿在煤堆里拾到个大玉坠儿……听去吧,净是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新鲜事儿,没影没边儿。这儿的话,有一半儿掺着水,谁都知道,谁也就不去刨根儿问底儿。其实这些闲篇儿,都是扯臊!正经事儿是“倒活儿”。“璧壶春”茶馆的窗根底下单摆着一溜台桌,奔这儿“倒活儿”的,可以在这上边亮货。这帮“老家雀儿”都是买卖地儿的油子,怀里都揣着包儿,也有拎着大件儿的,提溜着个小笸箩唔的。这路人也叫“提溜包儿的”。包里包的有“件头儿”(大件的玉器),也有“别子”(小件的玉器)。

这儿得跟您交代几句:我说的这档子事是发生在民国的时候,袁世凯袁大头称帝,辫子兵张勋张大帅在北京闹腾以后的事儿。当时的花儿市,除去以老北京头上戴的、身上挂的、祭灶祭祖的供案上插的,红事白事上摆的那绒绢纸花儿,就得说是玉器了。

花儿市大街是东西走向,以羊市口为界,东边儿叫东花儿市,那是绒绢纸花儿的世界,西边儿叫西花儿市,买卖地儿是玉器拿尊了,光北羊市口和上四条的胡同儿,玉器庄、玉作、玉器摊儿有二三百家。咱们要说的这位宗二爷便是其中的一号。可他有点儿特殊的是,没“庄”也没“作”,只是到“璧壶春”“倒活儿”。东西的来路呢,一半是他打小鼓儿挨门挨户收购来,然后让他的瘫儿子加工,擦呀擦呀,有了成色后再加价出手,吃这个赚儿。

宗二爷的脸永远是皱皱瘪瘪的,像个放蔫了的青枣儿,长脸老是哭丧着,像欠了谁的债,扫帚眉下一对没睡醒似的小眼,听别人说话时,这对小眼微微合上,及至谈到正题,出手一件“活儿”,他的小眼吧嗒吧嗒眨眨,在一开一合之中,闪动着两颗黑亮黑亮的眸子,那光亮藏着一股子阴森可怖的杀气。“过眼”是宗二爷的一绝,西花儿市的玉器商都知道这对小眼儿。甭管你手里拿着墓里掘出来的玉碗,还是洋人出手的玛瑙、“木变石”,他一眼便能瞅出来。同样的玛瑙,他小眼儿一量,便能辨出哪个是荆州料,哪个是云南料,哪个是矾晶。

有一次,羊市口的小力巴儿狗四跑“璧壶春”“走活儿”,他出手一个如意,要价两百块,宗二爷拿起来只扫了一眼,哼了一声:“这个也就值10块钱。”

狗四把如意夺回来,甩出一句片儿的话:“10块钱?我干脆砸了得啦。我看你的眼力也太拿事儿了吧。”说着从怀里掏出块蓝布,想擦擦那如意,去去晦气,不想掉出块玉带片儿。宗二爷一眼盯上了:“这个,你给个价儿。”

狗四笑了:“想要哇,您给1O块钱。”他不过是有意打谎儿,逗逗这“老家雀儿”。  谁知宗二爷抢到手里,像狗嗅物似的瞅了瞅,从怀里摸出钱来了。

狗四一下愣在那儿了。跟宗二爷“过活儿”不打价儿,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宗二爷可当真要?”

“钱都拿出来了,还有假吗?”

狗四心里话:真算碰上大头了。这是他花一块钱从一个要饭的手里淘换到的。

P1-2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故都子民》

下了功夫

《故都子民》是我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比较得意的一部长篇小说。构思写这部小说是在20年前,动笔写是在10年前。整个创作过程用了有1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我耗费心血最多的作品。

10多年前,我还没当职业记者。当时,我一心想当作家,而且想当老舍、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那样的作家。我的心境是坦然的,沉静的,寂寞的,没有多少浮躁。所以,我创作的《故都子民》非常用功,非常努力。不说虚话,用功到一个词儿,能琢磨一天的程度;努力到一个细节,能想1个月的地步,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小说,那是什么成色,您说能让读者失望吗?

我之所以如此殚精竭虑地创作这部小说,除了想以此证明自己有当作家的实力之外,还有一个了却平生的一大夙愿的念头。

老古玩商

30年前,我那当儿只有16岁。由于家庭出身有“砟儿”,我被分到北京西郊一个木制品厂烧木炭。

跟我一块儿烧炭的师傅,也有几位身上带着“砟儿”。所谓的“砟儿”,也就是阶级成分有些复杂。其实,现在看起来都属于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这几位师傅有解放前做买卖的,有挑馄饨挑儿的,有当过国民党兵的,有当过伪保长的。总之,都属于老北京的“三教九流”。

其中,有位师傅是老北京的古玩商。说起来,他这个古玩商当得有点儿冤。他是“打小鼓儿的”出身,以后又当“跑合儿的”,也就是这部书里“老千儿”干的那差事,费尽心思捞钱,好不容易用几样古玩“盘”下一个铺子来,解放军的炮响了。

北京解放后,因为有这个古玩铺,划阶级成分时,他被定为资本家。在以出身论尊卑、以成份定社会等级的年代,资本家和小业主有很大区别:资本家属于资产阶级,小业主属于小资产阶级。这位爷成了资产阶级,自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是挨批的对象。最后也不知怎么着给发配到我所在的这个工厂来烧木炭。

您说他冤不?可是那会儿这样的冤事太多了,一点不新鲜。他冤?您说,我一个初中生就因为右派家庭出身也发配到这儿烧炭,不是更冤吗?

好在这位爷挨斗受批已经皮实了,并不觉得自己冤。

烧木炭是非常苦的活儿。累不说,炭末子把脸弄得整天跟猛张飞黑李逵似的。干一天活儿,第二天吐出的痰都是黑的。活儿苦,只能自己找乐儿。

这位老古玩商是天生幽默的坯子,张嘴就是笑话。他岁数大了,我年轻力壮,有活儿就帮他多干点儿,为的是听他讲“段子”。我天天听他侃大山,讲他在老北京古玩行的见闻。

假如他是书中的杜五爷或宗二爷,肚子有玩意儿也不会往外掏,受行当和性格的影响,他们也掏不出来更多的玩意儿。偏偏这位爷是“老千儿”式的人物。您想他在地面儿上混了那么多年,已然成了行里的“虫儿”,见多识广的,肚子里的玩艺儿能少得了吗?

夙愿

这位老古玩商那当儿已经快60岁了。我琢磨着他是看我还算是有心的人,才跟我抖搂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

把木头装进窑里,烧成木炭,要等窑凉了,才能出炭。我们利用这个间隙坐在木头垛上,望着炭窑袅袅升人天空的白烟,沉浸在故都北京的回忆中。

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伙计,我跟你净扯些闲篇儿了。如果你能把它写出来就好了,古玩行里的这些事儿,应该让后人知道。”

听了他的话,我怦然心动。沉默良久,我说:“您不会白跟我这儿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的,等着吧,也许有一天,我会把您讲的这些都写出来的。”

他听了为之动容,紧紧攥住了我的手,我感觉他的手是颤抖的。

这位爷没等到这一天。我的这部《故都子民》还没写,老爷子就已经驾鹤西去。

人已化作一缕青烟随之飘去,但他的影子和他讲的那些故事却深深地埋在我的记忆中。

正是从那时候起,我萌生了写一部反映旧北京玉人的长篇小说的念

我知道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写老北京的故事。因为我没有老北京的生活经历。跟我一起烧炭的那位爷讲的故事,只能说是抛砖引玉。我必须寻找更多的生活素材,才能凑齐盖一座“楼,,的材料。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打探和追踪采访北京玉器行的老人。

玉的学问忒深

说起北京的古玩行,除了字画、碑帖,就得说瓷器和玉器,最“吃”眼力了。

辨玉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它属于遗产呢?因为现在真正好玉的材料很难淘换。玉材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开采、雕琢。到了近代,能开采到好玉材已经很难了。

您肯定知道中国古代和氏璧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了一块玉,可以割地封侯,可见玉器在那会儿的价值。一样好的玉器真可谓价值连城。

玩儿玉的人都知道,古玉比现在的玉器要值钱。当然,玉器的价值主要是看材质和雕工。

中国的玉器在世界上都得说是数得着的。史料上记载,在5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做玉的地区,除了中国,仅有现在的西欧、北欧和贝加尔湖地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些地区和做玉的技术已经衰落和消亡。仅从出土的玉件中能看到当时玉器的制作情况。目前世界公认的古玉制作地区,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以“印第安玉器”出名的中美洲和以“毛利人玉器”闻名的新西兰。

但这两个地区的玉器无论从历史渊源上,还是从玉器的质料品种和琢玉的功夫上,都难跟我国相比。

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玉器是在辽宁阜新查海。在这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7件透闪石软玉和1件阳赵石软玉制作的块、匕等物件,这一时期离我们现在约7500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玉器在材质上已非常讲究,雕工已达到非常精湛的地步。

玉与人性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出产和制作玉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中国人已经把玉和人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古代的玉器主要是用作佩戴的装饰,以及礼仪、丧葬、祭祀,而且把玉跟人品相比照。据史料记载,玉器的人格化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定制。

商周以来,佩玉已成民俗。最早以玉喻人的记载多见于《诗经》。比如《诗·大雅·荡之什》上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告诉人们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小心。《诗·卫风·淇奥》上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奥,绿竹如簧,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隐喻君子要想有像玉那样的高尚品德,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琢磨才成。我们现在常用的词儿如“切磋”和“琢磨”就是从这儿来的。

把玉赋予道德内涵的是孔子。《礼记·聘义》中写道:“孔子日:‘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怒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重重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借孔子说的话,把玉的各种属性进行了归类,把玉的外表色泽和质地特征,与儒家的道德观结合到一块儿,总结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德来。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这种喻人以玉,赋玉以德,确立了古代玉器人格化的理念。

大概从那时起,玉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甚至到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地步。

以人喻玉 赋玉以德

玉器到了清末民初,人格化的理念已渐渐的淡化。虽说清代的乾隆皇上嗜玉如命,民间的曹雪芹又有一部《红楼梦》问世,其中宝玉、黛玉仍有以人喻玉、赋玉以德的影子。但玉已经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把玩的观赏物,离人民大众越来越远。

不过,以人喻玉的理念,在玉器行一直在延续着,直到现在仍然流传着。

我之所以要写这部《故都子民》,实际上也是为了表现“喻人以玉,赋玉以德”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您如果细心品味此书,自然会发现我的良苦用心。我已经把人格、人性、人品,跟玉糅到了一块儿。用玉来反映老北京人的美好品德,用玉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用玉来展现老北京淳朴的民风民俗。

不知您能否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鸟儿张”

我是在1986年的春天动笔写这部小说的。为了能充分展现老北京玉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此书构思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采访。

老北京的玉器行有“四怪一魔”,他们是潘秉衡、何荣、刘德盈、张云和、王树森。五位大师在琢玉上各有千秋。尤其是潘秉衡在藻胎上的雕工,功夫最好。您现在在工艺美术博物馆,能欣赏到他留下来的作品。那精美绝伦的玉器摆件,真可以说是传世佳作。

我寻访这五位大师时,健在的只有王树森和张云和了。张云和以雕琢花鸟闻名,尤其是他雕琢的鸟儿,真是栩栩如生。所以人称“鸟儿张”。

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那年冬天,我在崇文门外花儿市的一个大杂院采访“鸟儿张”的情景。

当时,老爷子已经80多岁了,久病卧床,面色惨白,吃喝全靠吸管。自然说话有些吃力。

当他的儿子儿媳对着他的耳朵说,有位记者要采访老玉人在解放前的生活时,老爷子睁开了眼睛,久久地望着我,然后把那只干柴般的手伸给我。

我握着他的手,激动万分,这只手雕琢过数不清的鸟儿,如今,这只手就要没了。您说,我能不为之感动吗?我跟老爷子聊了几次天儿。他的真诚,让我实在难忘,即便是在病中,他也竭力地搜索记忆,把知道的一些久远的往事讲给我。

我最后一次见“鸟儿张”,他说话已经非常费劲了。看着他被病魔折磨的那种痛苦的样子,我不忍心再打扰他。

我伏在他的床前,跟他说了几句安慰的话,让他多加保重。

他睁开眼,注视着我,用低缓的语气问道:“我讲的这些,能写出来吗?”

“能,能写出来。”我对他大声说。

我发现他听了这话,微微动了动,倏地,他的眼里流出两滴热泪。跟他告别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几天以后,我把这次采访的经过,写了一篇报道,登在了《北京日报》上。但是,我心里知道,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如今,“四怪一魔”都已经作古,但是王树森先生和张云和先生给我讲述的老北京玉人的故事,至今还印在我的记忆中。其中,他们讲的一位老北京玉人感天动地的人性,已被我艺术加工成本书的杜五爷。

访老北京人

我是在北京西城的一条小胡同长起来的,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我对北京的风土人情,也就是现在人们比较重视的胡同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如此,我不能算是老北京,故都北京的事儿也没亲身经历过。

为了能在《故都子民》中充分展示老北京的风貌,挖掘和刻画出老北京人的人性和心魂、气度和心灵的底蕴,我前前后后采访了数百位老北京人。有老玉人、老古玩商,有解放前拉洋车的、拉小绊儿的、送水的、摇煤球儿的、看澡堂子、修脚的、剃头的、杠夫、堂头儿、看街的、做小买卖的、教书的、相面的、说书的、唱戏的、摔跤的、练武术的、变戏法儿的,有王爷的后代、宫里的太监、妓院站院儿的、妓女,等等。为我写这部小说积累了厚厚的几尺高的素材。

我的心愿

《故都子民》出版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受到了热爱京味儿文化的读者喜欢。大家认为这部小说的京味儿很浓,而且比较地道。

京味儿小说家邓友梅先生看了以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我说了一句话:“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邓先生比我年长20来岁,他研究京味儿文学多年,之所以能说出“没想到”恐怕是觉得就我这个岁数的人,能写出原汁原味儿的反映老北京玉人的小说实在是出乎意料。

的确,许多看了此书的读者,都以为我是从解放前过来的人呢。有几位中学生给我写信,谈读后感,亲切地叫我刘爷爷。可见这部小说还是如实地反映了故都的风貌和故事,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在此之前,反映北京玉器行和玉人们生活的小说是很少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对《故都子民》作了连播,在北京市民中引起一定反响,特别是一些老北京人非常喜欢听。

播讲这部小说的是著名记者艾丰的弟弟宝良。播完后,他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写道:他先后播过十几部小说,但没哪一部小说像《故都子民》这样,让他播着过瘾,让他播着激动;在讲到杜五爷去世和家琦与二兰子分手那两段时,他掉了眼泪。

小说播完后,电台让我跟听众进行交流。有不少听过这部小说连播的人给我打来热线电话,其中有两位让我非常感动。

一位是家住白云观附近的盲人,他说,在小说播出期间,他每到开播的时候准拿着收音机到自己的小屋静静地听,他生怕别的声音干扰。一个人边听边咂摸书里的味儿。他说,那一段时间简直着了迷,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故都子民》不能不听。因为他是失目人,听《故都子民》让他得到了美好的精神享受。

另一位听众是出租车司机,他说,一到小说播出的钟点,他就不拉活儿了,他把车停在路边,听完了再拉活儿。这位司机还不到30岁,对京味儿小说如此厚爱实在难得。

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部的编导娄楠看了《故都子民》后,爱不释手,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我,决定要把《故都子民》搬上荧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小说已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在国内10多家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此剧也算是了却了我心中的一大愿望,可以告慰我的那位师傅和王树森、“鸟儿张”以及我采访过的那些老北京人了。

刘一达

2005年7月于北京如一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都子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一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05958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5
153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