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2)
内容
编辑推荐

谁是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他们的言论对中南海的决策有何影响?这些享誉业界的高参们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采访的人物中,许多是政界、经济学、科学界、新闻界、法学界等领域中耳熟能详的名字。你要想了解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见解,并了解这些享誉业界的高参们的喜怒哀乐及生活近况、学术理论背后的情趣逸事吗?那你只有亲自读读本书了。

内容推荐

国家重大决策的背后有这么一批专家学者献计献策的台前幕后在这里得到首次披露资深记者全面提示这些高参的学术与生活。

该丛书介绍的是出入中南海或与中央领导有直接交往的著名经济学家、法学家、科学大师、政坛要人等。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他们作为中央领导的高层智囊献计献策的内情,也可以从访谈中知晓有关国家重大决策的背景或内幕。

目录

王梦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马前卒”

厉以宁:满腹经纶一身情韵

周叔莲:洞开工业经济理论的天窗

茅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

陈淮:站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沿

钟朋荣:甘当“政府高参”与“企业外脑”

曹思源:出入红墙的“破产”专家

于光远:一位耄耋之年的“年轻人”

陈翰笙:用了108年脑筋的“中国经济首脑”

薛暮桥:理论与人生一样能接受时间的磨炼

董辅礽:“市场之匙”开启改革窍门

谢经荣:行走在学术与政务之间

张开济:透过建筑品味设计苦乐

彭吉象:文化引领新经济

贺铿:用数字诠释人民中国

伍淑清:“合资001”女主人的两重世界

穆青:生活与作品同样朴实

试读章节

王梦奎出生在河南省温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村子叫安乐寨。这是三国时代司马懿的故乡,古称“司马故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安乐寨既不安也不乐,有的只是战乱、灾荒、疾病与饥饿。我最早碰到的经济问题,就是没饭吃。1943年,闹蝗灾,颗粒无收,靠树皮与草根充饥,当时饿死了很多人,我算是幸存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梦奎开始上小学。尽管家境穷困,但他却天资聪慧,是安乐寨有名的“小秀才”。由于从小随母亲到外婆家住,使他很小就接触到具有很深文化素养的堂外祖父。受堂外祖父的影响,王梦奎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但那时乡下很难见到书,书店里的书也买不起。幸运的是,在上小学时,校长指定王梦奎管理学校的小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到那里服务。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课外书籍,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1952年初,不满14岁的王梦奎考入沁阳师范初中部。“我天资不高,在这之前,有过两次落榜的记录。”王梦奎回忆说,第一次是1944年夏,他四年级没读完便到10里外的南贾村考五年级,结果没被录取。当时,外祖父与妈妈安慰他:年纪还小,离家又远,不去也好。两年后,六年级读了半年的王梦奎报考沁阳中学,再次名落孙山,亲人又以同样的方式安慰他。

1951年底,王梦奎小学毕业。“家里人要我报考银行学校,因为银行学校管饭吃,可以缓解家里经济困难,毕业后能有个铁饭碗,挣钱也多。”穷乡僻壤长大的王梦奎,当时还不知银行为何物,越想越不踏实,吃光了所带的干粮,半路返回。因为两次考场的失败和这次挫折,对考取中学自然格外高兴。写榜的时候,考生不顾校方劝阻,拥挤着从窗缝里往里面偷看。恰巧,当王梦奎好不容易挤到前边能往里瞟一眼时,看到榜上正在写自己的名字。他大喜,挤出人群,雀跃而去。张榜时,又把自己的名字看了又看,惟恐跑了似的。沁阳师范当年只招了一个初中班,王梦奎对自己能以16名的成绩被录取很满意。

“学校生活比较艰苦,家里也贫困。为了给我准备书费,妈妈到多家挪借,才借到两块多钱。”王梦奎很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学习生活虽然紧张但于自己是快乐的。“老师要求很严格,特别是语文老师,一字、一词、一个标点,都要求准确无误。作文课常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诵,并且贴出来。在这种气氛中,我长进很大,没想到后来自己还成了班上板报的主要撰稿人。”从小学到中学,王梦奎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自己所懂的、似懂非懂的或者根本不懂的书籍,使他这个偏远的乡下孩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曾幻想当作家,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并试着写过小说。也曾希望成为历史学家,这是从故乡悠久的历史、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民间传说中所萌生的遐想。”

王梦奎还透露,这时候,他也爱打打闹闹,常常为一个球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想家的时候,也哭鼻子。初中时,王梦奎便要求进步,到高一才满18岁便加入了党组织。“我是1955年考入沁阳一中的,当时大家都有一种朦胧而强烈的使命感,大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劲头。这也是时代的产物。”

中学毕业后,爱好文学与历史的王梦奎在大学并没进文学系或历史系,而是选择了经济学。“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经济建设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当时我觉得搞经济学或许能够为国家多做点事。”在北大学习的几年里,读书的气氛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时浓时淡。但王梦奎始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未敢稍许懈怠。1960年,他在校发表了第一篇经济论文。他认为北大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两个方面:专业知识的把握和治学方法的训练、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在北大所受的教育,使他享用终身。(P5-6)

序言

走近站在中国改革和发展前沿的大家背后

——《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序

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胡成海

余玮、吴志菲是一对夫妻,而且是共同从事新闻工作的一对夫妻,并且是著作颇丰的一对夫妻。

在这对夫妻合著《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丛书之前,夫妻二人已经分别在多种知名媒体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并且合作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包括在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余玮、吴志菲合著的《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一书。此书出版后,不但受到了各界读者的好评,成为全国纪念百年小平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亮点,而且也使这对年轻夫妻的写作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另外,人民出版社最近还单独推出了余玮洋洋43万字的长篇传记《世纪小平》,并在书市热销。

同是笔耕不辍的新闻工作者,同是著作颇丰的年轻作家,又是一对珠联璧合、比翼双飞的夫妻,这在如今的中国新闻出版界当中,还是比较罕见的。

因为这对夫妻都是新闻工作者,故而他们的目光和笔触更多地集中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新闻主体;因为他们选择了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作为发现、发掘、研究和写作的主要对象。故而他们更多面对的是新闻热点中的各界名人:因为写作题材的重大和必须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故而他们合作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都充满了激情,体现着理智,渗透着心血。

时势造英雄,盛世出英才。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为八方俊彦提供了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同时,也为记者、作家们讴歌伟大时代、谱写英雄乐章创造了大背景、大环境。但是,生逢其时的记者和作家们,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人都把笔触伸向罩有光环和享有社会美誉度的名人、名家、名流们。惟其如此,那些记述名人名家的生活经历,展现名人名家的内心世界,剖析名人名家的理论观点,介绍名人名家的人生道路的作品,更会使我们看到时代大潮涌起的潮头浪花,看到攀登历史巅峰留下的勇者足迹,看到滚滚红尘中的标新立异。惟其如此,这样的作品,也就进一步拉近了名人名家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也会为各界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所喜爱。

然而,写名人、名家、名流,并非易事,写好名人、名家、名流,更非易事。当本套丛书的两位作者将原本可以宽泛的名人、名家锁定在“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这个层面上时,他们就像数学家陈景润选择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给自己制造了一道写作的难题。

智囊,比喻计谋多的人,特指为别人划策的人。高层智囊,自然是具有更高层次的谋略和出谋划策能力的人。把这套丛书的名字冠以“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是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是对作出重大决策者献计献策的“智囊”。其人物的定位是显而易见的。

似乎无人怀疑这套丛书名字的厚重,但是真正要写出和写好这些“高层智囊”并不轻松。

王梦奎、龚育之、张光斗、吴文俊、伍绍祖、张卓元、周叔莲、吴敬琏、厉以宁、茅于轼、卫兴华、温铁军、胡鞍钢……一个个在政界、经济学界、科学界、新闻界、法学界等领域中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对国家重大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层智囊”,一个个站在其研究领域前沿的大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精彩的人生故事。

在风云际会的巧合中,本书两位年轻的作者来到了他们面前,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当我听到了作者大费周章的采访经历,当我了解到作者废寝忘食的写作过程,尽管这些了解于他们而言只是采访和写作中的某些片段,尽管他们谈起的更多的是名家的故事,但我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属于他们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和探索、艰辛与快乐。

与名人名家的交谈,必须是一种互动式的双向交流。这不是说一定要采访者达到被采访者的专业水准和思想境界,而是要求采访者一定要有对名人名家基本情况的了解,要有平等的心态,要有较高的采访技巧。作为记者,本丛书的作者较好地把握住了人物、时机、事件、切人点和关键点,使一次次的访谈取得了成功。这些,从本套丛书对不同名人的记述中可以显见。

名人名家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人生,本身就似一部大书。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对其作出介绍和评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作者以“高层智囊”为有关国家重大决策谏言献策为主线,通过真实、丰富、感人的经历,让读者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或内幕,了解其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论观点。大时代中的人物、大变革中的胆识、大决策中的声音,作者所展现出的是一卷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大图景。

尤为可喜的是,作者对出入中南海或与中央领导有直接交往的政坛人物、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的访谈和记述,不是在造“神”,而是在写人。这些“高层智囊”有着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情趣爱好,也有着人生中的遗憾或内心某种愧疚。作者将“高层智囊”生活和经历中的另一面展现出来,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真实、可信。

纵览《出人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丛书,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因其访谈时间所限。对人物全面、深入的了解尚有缺欠;又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是急就章,以供报章发表,所以难免有不严谨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毕竟这是一套揭开“高层智囊”的神秘面纱、系列展现名人名家风采的丛书。

200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玮//吴志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07112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