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丝绸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漂泊在光阴中的丝绸印记,是苏州的标识。苏州是一座叠印在丝绸和织锦上的城市,是一个以丝绸为肌肤发育成熟的温柔富贵之乡。苏州制造的丝绸不仅一直美丽着人们的生活,灿烂着人们的爱情,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丝绸苏州》将为您展示苏州丝绸背后那一幕幕封存的历史、一曲曲动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本套丛书将带您一起来探寻这个百分百的苏州本土文化。

目录

序;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

开篇:水影丝光伴姑苏

人生如梦,锦袍如花

灵魂附体化神奇

美人醒来是姑苏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万千宠爱集一身

第一章:陌上桑

怀春时节好采桑

吴楚之争竟为桑田

白如春雪,艳似桃花

蜿蜓在甲骨上的丝线

巧技出吴闺

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

锦衣已换江南色

第二章:一城明月,半城机声

苏湖熟,天下足

一城明月,半城机声

姑苏生富贵

神州遍着江南色

绸商沈万三:富贵直诱潘金莲

马尼拉大帆船

姑苏由此繁华

第三章:锦乡成城

河流和丝绸织造的城市

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秀丽城池丝绸织就

一雄既出,众星拱月

漂泊在光阴中的丝绸印记

怀旧的地图与诗意地栖居

第四章:美丽人生

绮丽之色,尽出苏州

天下罗绮,姑苏最艳

人靠衣装

直叫人生死相依

苏州奢靡,天下为最

第五章:灿烂爱情

百子图上的爱情故事

美人义士:用丝绸编织情史

锦囊炒计:美女西施让苏州很受伤

抽丝剥茧:爱情有时好凄婉

裂帛之声:东方男人的春药

天仙配:中国男人的梦中之梦

绣房:中国女人的爱情锚地

第六章:流光溢彩在人间

苏绣:一根银针人间百景

苏锦:一枚金梭锦上拈花

缂丝:一梭一线镂刻世情

苏昆: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

绝色·绝唱

第七章:吴语依旧,俪影渐远

汉使西行,丝绸筑路

海上敦煌

大海对郑和的诱惑

苏杭:不一样的天堂

应信东风能唤回

情丝绵绵无绝期

跋: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滋养并温暖人们的日常生活

后记:意义与秘密的分享

试读章节

一生四变的蚕,它那卧眠与醒起的动静交替,曾经引发了中国古人对于天与地、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索。更为神奇的是,蚕用吐出的丝使自己的生命寄生在男一种生命--人类的身上,使另一种生命也洇染上了自己的神采,并因此更加鲜艳动人,用灵魂附体的方式为男一种生命奉献出了自己的昕有辉煌。

2000年有一部香港电影在康城影展上大放异彩,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艺术成就"两项大奖。9月,王家卫的这部《花样年华》回到香港首映,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破例出席了首映式,并在致词中盛赞了香港电影人取得的成就。

《花样年华》中最光彩夺目的就是影星张曼玉那二十多套充满怀旧韵味的旗袍,它们所放射出的中国江南的水影丝光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在电影营造的水影丝光中,张曼玉婀娜漾动的身躯被奢靡而又华丽的丝绸所包裹,款款地走过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的雨夜弄堂。她那一次次华丽而忧伤的转身,为观众留下了孤独而放纵的背影;她那灿如夜花般绽放的旗袍,引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成了世纪末迷茫心灵中的一处温馨的港湾。她那一身变幻莫测的旗袍所摇曳出的千变万化的迷离背影,不仅换回了一段过去生活的回声,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梦境,成了一个对抗现代文明的象征。

于是,旗袍与少妇,一个在旗袍中呼之欲出的灿烂肉体,仿佛成了人们孤独心灵的一个突破口,引领着我们压抑已久的生命激情。

如此,这个感伤的爱情故事就不再仅仅是关于老上海的,也不再仅仅是关于某一代人的,而是关乎东方的情韵,甚至更关乎全人类的普遍情感。

面对着这样的夜雨,面对着这样的旗袍,面对着这样的旗袍中风情万种的骚动的青春,人们突然醒悟:过去的某种诗意的生活还可以重来,我们经历过的某些难以忘怀的时刻,又在远方的某条长路上再次拥紧了我们的欢乐与忧伤。

其实,这股怀旧风早在上世纪末的90年代就已产生,另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现象就是陈逸飞的江南水乡系列油画。其代表作《浔阳遗韵》以一种伤感凄迷的情调再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那古典而又婉约的意境。

画面中三个分持琵琶、长箫与团扇的青春女子也是用旗袍营造了"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独特气氛,将一种远逝了的江南田园牧歌的生活场景和古典艺妓的颓废而又洋溢的诗情重新燃亮于人们的记忆,以至于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时尚前卫的当代女性将陈逸飞的诗情画意穿上了上海的街头。

王家卫和陈逸飞这两位艺术大师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旗袍,选择它作为过去时代美的象征物?

因为旗袍与和服是东方服饰美的代表,是东方女性风情的代名词。尤其是旗袍,几乎可以满足人们对东方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全部的诗情画意和神秘美的想象。P1-3

序言

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高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

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 

苏州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经济首先开始起飞,尤其是唐宋以降,大规模兴修水利,建造围堰,大量土地浮出水面,且旱涝灾害相对较少。肥沃的土地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与别处相比,同样投入在苏州产出更大。衣食无忧后便盛行教育,发展文化,于是状元之类便成了苏州"特产"。如此状态积五百年之力,到了明朝,苏州登上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制高点,达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五千年来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方面的最高水平。"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说的是经济地位。清代纺织匠人"黎明林立花桥、广化寺桥,以候相呼",说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昆曲流行天下,"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冯梦龙编"三言"领流行文学风骚,说的是先进文化。城市居民主体意识显现,市民社会初具形态,说的是先进的生活方式。在清代,有一个叫"苏意"的词,含义是苏州人说时髦,全国人便去追捧,苏州人说过时的,全国人便弃之犹恐不及。时至今日,中国人衣食住行,凡说到"中式"的,大多就是当年的苏式。因此,如果说明代及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是百分百纯中国本土文化的最后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代表文化--苏州文化,便堪称是百分百中国本土文化的封笔之作。从此之后,西风东渐,中国再没有纯粹本土文化了。或许,许多中国人喜欢苏州的背后,正是这认祖归宗般地对本土文化无意识的偏爱。

而更让人叫绝的是这个中国本土文化的封笔之作还依然是活着的文化。秦汉唐宋文化固然宏大壮阔,但却只能从记忆5遗址中去缅怀,而苏州文化至今仍生生不息于苏州人的生活之中。刺绣还在绣,桃花坞年画还在刻,评弹还在唱,四百年前的茶馆还在迎来送往。于是,若在今天君到姑苏,除了见"人家尽枕河"的景致外,还多少能见到些纯中国的影子。

探寻这个百分百的中国本土文化,展现其封笔之作的魅力,便是我们这套书的目的。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急切地打探明日将向何处去,然而且慢,还是要先弄明白今日从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不信?请看完这套书再说。

(陈广,江苏镇江人,199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在大学教书,后到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研究,现在文化产业里做事,专业策划、经营各类文化活动。)

2005年4月7日

后记

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滋养并温暖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在乘车经过京沪线,远远地眺见了虎丘斜塔后,会立刻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流传了千年的谚语,并生出或多或少的向往之情。

从古至今,像苏州这样,名气和地位能够远远超越级别和大小的城市确实不多。

这座城市甚至能进入一个人的梦境。我就梦见过,它的城池水墨画般漂浮在一望无际的江南春水之上,它的居民在蛛网般错综盘结的水道上过着人间难觅的诗意生活。

五年前,当我从西北来到这座城市,真实地踏上了这片被叫做姑苏的土地时,我的梦境便开始被修正:那些人工开凿的、直线的河流没有蛛网状的那般神奇了;而那片我想象的水墨画似的古城也已经受到了肢解和切割,补丁般漂泊在一卷新织的丝绸上,仿佛是被沧桑岁月竭力挽留着的一个伤感的象征。

渐渐地,苏州也在我的面前褪去了它那神秘的面纱,我多少有些惋惜地发现,它在时光长河中创造的那么多光彩夺目的精神财富--曾经为无数代古人制造了快乐和自豪的精神财富,已经越来越难给当代人的生活带来幸福感了。

我试图弄清隐藏其中的原因。毫无疑问,苏州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它曾经是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到了近代,尤其是到了上海、广州这样的南方大都市崛起之后,它就逐渐漂移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却成为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愈行愈远地变成了文化中心的远方。大概从那时起,苏州就失去了再创造引领时代文化的机会了。

这本来也是一件自然而正常的事情,但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今天的苏州人仍然深深地爱恋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无法回避当代北京、上海、深圳这些文化中心正在创造的现代文明的同时,掩饰着内心深处的伤痛和迷茫,并心有不甘地企图将自己灿烂的过去刷新出当代的辉煌。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对自身传统价值判断的失误。我以为,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正常心态应该是:在加倍珍惜我们拥有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地滋养和温暖我们的平常生活。

我当然知道,在一个崇尚把爱情比作"老鼠爱大米"的年代,还在谈论这样的话题是很容易被看作不合时宜的。所以我首先要感谢陈广先生,因为是他的一个美好创意,才使得我有机会在《丝绸苏州》这本小书中奢谈了一些这样的话题,我才把上述的那些还不成熟的感想提前表达了出来。

说到这本小书,读者朋友一定发现了其中的那些图片为拙作增添了光彩。

为此,我要感谢摄影于祥先生的倾情合作;为此,我要感谢苏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刚毅老师、研究盛泽历史的周德华老师,因为他们慷慨地允许我翻拍了他们收藏的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为此,我还要感谢我还无缘相见的黄铭杰、祁连庆、张维明和程晓中先生,因为我实在舍不得不用他们的"苏州文庙"、"状元匾"、"山塘河"、"寒山寺"和"宝带桥"这几幅精美绝伦的照片来为我的拙作增色。

另外,我还要感谢同样未曾谋面的羊羽、王秀芳先生,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他们《苏州丝绸生产的发展》一文中的部分史料。

最后,尤其要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刘一秀先生,因为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最终把我个人的感想变成了公开的声音。

作者

2005年4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丝绸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执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9088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8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