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战现场(伦敦新闻画报1937-1938年抗日战争图片报道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鲜血记录下的抗战现场,本书汇集《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从1937年到1938年拍摄的所有抗战现场照片,这些照片采自抗战时期中国华北、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全都在战场的第一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令人鼓舞的抗战精神和不息的民族精神。

内容推荐

《抗战现场》是《伦敦新闻画报》1937年到1938年关于抗日战争图片和文字报道的合辑。此间,《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在中国华北、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在战场的第一线,采写、拍摄抗日战争的现场。出于西方记者的独特视角,他们所记录的抗战现场,有许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例如上海遭空袭期间小贩卖“防毒口罩”的场面,八路军战士缴获敌人高射炮后的欣喜之情等;照片和报道都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诸多细节的加入,相信读者范围绝不仅限于专家。

目录

卢沟桥事变:中日危机发生时的现场照片1937年7月31日

被南京政府驻华北军队所放弃的京师:鸟瞰北京1937年8月7日

华北的中日军事冲突;以及北京所做的准备1937年8月7日

藏在雨伞下的一支中国军队:利用老式装备巧做伪装的“喜剧性”插曲1937年8月14日

中国士兵——目前中日军事冲突中一个谜一般的因素:中央政府现代化正规军中的一名士兵1937年8月21日

与华北的日本军队在一起:在天津附近作战的日本士兵们1937年8月21日

上海一中日军事冲突的中心:“宫殿”与茅舍,西方与远东之间的对比1937年8月21日

扛着机关枪的宿命论者1937年8月28日

中日军队在天津展开的激战:各国的防御设施;日本的军事行动1937年8月28日

中日军队在天津展开的激战:轰炸和炮击以及逃脱的中国后备部队1937年8月28日

上海——战争威胁价值1.8亿英镑的英国利益;外滩全景照片和被炸的虹口1937年8月28日

公共租界的惨案:先施公司百货商店被炸弹击中1937年8月28日

北京笼罩在日本侵略的阴影之中1937年8月28日

中国新闻报道1937年9月4日

被战争阴云笼罩的上海:浓黑的硝烟笼罩了发生惨剧的场景1937年9月1 1日

上海的战况:进入巷战阶段1937年9月18日

战火中的上海:日本军队的士兵和军官们1937年9月25日

日本军队在华北步步紧逼:空军支援和步兵攻势1937年9月25日

空袭威胁下的南京一中国的首都,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1937年9月25日

在“无人区”和前线:上海地区的战争1937年10月2日

日本轰炸中国城市激起了英国政府的“极度震惊”1937年10月2日

在上海的日本舰队:处于战争状态的军舰1937年10月9日

在上海战区:典型的中国和日本军队1937年10月9日

从侦察活动中归来1937年10月9日

日本空袭广州1937年10月16日

大后方和前线:日本阵亡将士和中国军队的战壕1937年10月16日

广州的苦难:空袭所造成的破坏震惊世界1937年10月16日

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国:上海和南京附近1937年10月23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远东战争中的戏剧性战斗照片1937年10月23日

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空投炸弹:在南京造成的死亡和毁坏1937年10月23日

中国的战争:福州封锁线;以及上海租界的防御措施1937年10月30日

中国战争中的空战:日本的袭击和中国的抵抗1937年10月30日

轰炸机飞行员从云层上所看到的一支海军舰队1937年11月6日

日本“炸开一条血路”:一颗炸弹在上海附近爆炸1937年11月6日

跟把中国士兵从精心修筑的防御阵地赶走的日本军队在一起,战区的“扫荡”工作,被缴获的中国坦克,以及海战1937年11月6日

基于九国条约,寻求结束远东的战争:在国际远东会议上,代表们达成了共识1937年11月13日

上海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抗住了炸弹的轰炸:作为日本空袭目标的北站,以及其他的中国军队防御设施1937年11月20日

上海的近距离作战:炮击北站造成的后果;闸北燃起的大火1937年11月20日

从近处观察上海的战争:用一组照片表现的戏剧性事件1937年11月20日

南京中山陵披上了伪装:著名的陵墓“消失”,以及其他防空措施1937年11月20日

在上海:英国防御指挥官,和闸北的战斗1937年11月27日

“敢死营”困兽犹斗的地方:闸北燃起熊熊大火1937年11月27日

“敢死营”的脱险:舍生忘死的上海功绩1937年12月11日

战乱上海一个性命攸关的时刻:著名人物与中日战争1937年12月11日

被置于日本虎口之下的中国首都:新旧南京1937年12月11日

上海的法租界——禁止日本人人内:隔绝的世界和难民1937年12月11日

从中方的角度看战争:上海、苏州医院、南京1937年12月18日

跟侵华的日本军队在一起:坦克和步兵在休息1937年12甩18日

从中方角度看战争:坦克、运输、上海的士兵坟墓1937年12月18日

中国的首都据称已在12月份陷落:日本轰炸机飞行员眼中的南京1937年12月18日

日本人向南京进军:一个月之内推进了200英里1937年12月25日

日本人在上海挑衅性的胜利游行:扔炸弹的事件,以及一支日本车队在法租界被阻1938年1月1日

在中国的战争:英国船只被炸,以及其他事件1938年1月1日

南京的沦陷:在城前和城门上的一场鏖战,松井将军的入城仪式1938年1月8日

通向胜利之路1938年1月15日

南京陷落之后:被困的中国人,清理城门,中国军队撤退时的大火和爆炸1938年1月15日

中国最神圣的神龛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孔子的陵墓1938年1月15日

中国的“常胜军”——它的摩托化部队和两栖坦克1938年2月19日

“红军”的沙盘训练,槌球游戏和正在进行的战争:采访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队1938年4月2日

在敌人的后方骚扰日本军队:在山西的共产党游击队战士1938年5月14日

试读章节

中国最神圣的神龛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孔子的陵墓

1月4日,日本人宣布他们于当天占领了山东省曲阜,一个以孔子出生地(公元前551年)而闻名的地方。

《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说:“据称孔子的第七十五代直系孙子孔德成几天前还在曲阜,有趣的是去年8月有一个日本代表团在访问他时向他建议,说他应该考虑做中国的皇帝。孔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这会妨碍他受古典文学的教育。他说自己的年纪太小,而且从孔子开始,他的家族就从没有寻求过世俗的权力。”就像他所有的男性祖先一样,孔德成出生在曲阜孔子于公元前47 8年去世时的同一个宅院里。孔子亦称孔夫子,他在中国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拉丁语名字——Confucius是在孔子逝世2000年之后由16世纪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给起的。克劳先生最近的一本书《孔夫子》讲述了他的生平故事。本刊去年10月9日那一期上登过关于那本书的书评。下一页上有关于孔庙和孔陵的照片。

正如前面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德成亲王的肖像照片说明所指出的那样,1月4日,一支来自山东省会济南的日本军队占领了曲阜,即那位中国圣人诞生和去世的地方。在曲阜,孔子的陵墓尽管经历了2500年的战争和革命,但仍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另外还有放置他祖先、父母、妻子、学生神主牌位的孔庙。拍摄这些极其有趣的照片的w.杰尼克博士在照片说明中这样写道:“在山东省的曲阜这个小城镇里,长眠着一个代表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的过去和现在的圣人——即古代哲学家孔夫子。

“他的拉丁语名字Confucius现在已经世界闻名。就在这个他出生和去世的城镇里,他的后代子孙们已经生活了2500年,如今住在这个城镇里的人几乎全都是孔家的人,后者堪称是世界上可以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最古老的家族谱系。

“据说这个家族在公元前1 000年就已经在这儿居住,也许还是从公元前2500年起就开始在这儿居住。”

P178-191

序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从历史教科书上,我们只是了解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南京大屠杀和敌后游击队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梗概,但是对于其中的许多过程和细节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在视觉印象上,除了为数不多的老照片之外,主要就是来自《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和《地雷战》等一些经典的电影。

所以,当我于2003年在英国偶尔接触到《伦敦新闻画报》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那些图文并茂的现场目击报道时,心中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之所以能够在故纸堆中发现这批出自英国记者之手的抗战老照片和相关文字报道,并将它们逐步地收集和整理出来,完全是由于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机缘。2003年2月至7月间,我作为由英国学术院和王宽诚基金会资助的访问教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英语系和中世纪研究中心进行学术研究。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去收集有关中古英语文学的资料,因此除了听课和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按照自己的习惯,我将图书馆收藏中我所感兴趣的书都快速浏览了一遍,除了专业书之外,还有跟中国有关的书,尤其是跟在华传教士和有老照片作为插图的一些早期西文书。有一天,在图书馆顶楼颇为昏暗的书库里,我终于翻到了一大排的大开本杂志,《伦敦新闻画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以图片为主的新闻周刊,从1842年创刊,一直到1971年停刊,总共发行了130年,大约为6760册。我刚翻阅了几本,就意识到自己是挖掘到了一个有关中国老照片和图片的富矿。那种感觉恐怕就跟伯希和当年在王道士的藏经洞里看到敦煌书画时的感觉差不多。当即我就改变了自己原定的研究计划,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将那些堆积如山的期刊从头到尾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清末民初该杂志派画家和摄影师到中国来进行采访的现场报道。后来,因为从网上看到有日本极右派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日军侵华史实的报道,我便试探性地查阅了二战时期的《伦敦新闻画报》。不用说,绝大部分的二战报道都是发自欧洲(包括苏联)的战场,但是远东战场的报道也为数不少。这是因为英国当时在中国各地有租界和侨民,不仅有公司、房地产等实际利益,而且还有众多的传教使团、文化机构、驻军和常驻中国的记者。

《伦敦新闻画报》中有关抗战的报道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形式。第一种当然是该周报常驻中国的记者,他们一般都住在上海、天津、南京、汉口等有英租界的大城市,其报道文章和拍摄的照片往往并不署名,所以很难查到那些记者的姓名。该报还有一种典型的传统做法,就是在另外地方有突发事件眦寸候,报社往往会派出临时雇用的特派记者前往现场。例如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拍摄了大量战地照片,并且后来被流弹击中,死在战场上的《每日电讯报》记者彭布罗克·斯蒂芬斯,就为《伦敦新闻画报》提供了不少精彩的照片和文字报道。另外,《伦敦新闻画报》在中国各地的英国传教士和商人中还有不少通讯员,他们也常给该报寄去他们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报道文字。例如,陕西的一位英国主教的女儿弗朗西丝·B.卢茨小姐于1938年初专程到延安去采访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并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发表了精彩的照片和相关的文字报道,使欧洲的广大读者首次了解到,在日本军队所占领的大西北后方还活跃着一支积极抗战的“红军”。

纵观本书中所包含的320多张照片和60篇报道文章,可以看出它们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系统性。

中国国内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部分有关抗日战争的照片不外乎有两个大的来源,即作为交战双方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拍摄的照片。众所周知,敌我双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和拍摄的照片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倾向性。长期以来,中国和日本对于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事件的不同表述和对事实真相的争论不休,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以中立姿态出现的英国记者的现场报道和照片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角。所谓中立姿态,就是指英国记者在报道某一个战役的时候,不仅深入到日军内部,全方位地报道日方的观点;而且也十分关注中国军队的动向和看法,并且经常同时报道两军的情况,对双方不同的说法进行对比、分析和评论。正是在这些方面,使我深深感受到《伦敦新闻画报》中抗日战争报道的史料珍贵。当然,他们的观点代表了英国的立场,有些史事还有待证实,但毕竟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声音。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的抗战老照片具有出处不明的问题。一个来历不明的东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不但在法庭上不能够作为“呈堂证供”,就连一般的学术文章都是不能够采用的。日本极右派学者东中野修道在《南京大屠杀的彻底验证》(2000)一书中,正是抓住了中文史料中的这一弱点,试图全盘推翻南京大屠杀这个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实。日本极右派的这一举动本身无疑是在扯皮。

作为一份周报,《伦敦新闻画报》的抗战报道对每一个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一周,或者甚至是每一天都有连续的报道,这就大大增强了它们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对于中国方面来说,英国记者的这些报道和照片都是证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略中国时所犯下罪行的绝好证据。

最后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书中的那些实战的照片是英国记者冒着枪林弹雨,躲藏在地堡里,站在战壕中,或者甚至是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在战场上拍摄的。如上所述,其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记者,彭布罗克·斯蒂芬斯,就是在淞沪会战中拿着照相机拍摄激战场面时被流弹射中,牺牲在战场上的。这些记者敬业到了如此的程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除了事业心很强之外,我想他们都怀着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即为了使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了解在中国战场上所正在发生的历史真相。

用生命为代价所换来的中国抗日战争现场目击报道,其史料价值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吗?以鲜血来交换所赢得的中国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真相,我们能让其永远被灰尘所埋葬吗?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我为能有机会参与收集和整理这些珍贵的史料而感到荣幸和欣慰。谨以此书纪念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战斗的中国军队官兵和人民;同时也以此书纪念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英国记者彭布罗克·斯蒂芬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战现场(伦敦新闻画报1937-1938年抗日战争图片报道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1006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6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