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徐霞客之志的旅游记者们,深谙“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道理,在旅行中阅览山川、古迹、人情、风物。有如在读一本宏大无际的巨卷,它包罗万象,它变换莫测,它绚丽多彩,它情趣无穷。这巨卷就是“天涯”,当我们体会到天涯的真谛时,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书。
《中国旅游》把多年来刊登于这本杂志和书刊上的一些故事。分门别类地汇编为“民族掇采”,“历史回声”,“生态感悟”,“乡村故事”本小书。本书为《中国旅游记者走天涯系列》之《乡村故事》。用旅行家的笔调、摄影家的眼光,编织出一套图文并茂的游记精选集。
图书 | 乡村故事/中国旅游记者走天涯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胸怀徐霞客之志的旅游记者们,深谙“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道理,在旅行中阅览山川、古迹、人情、风物。有如在读一本宏大无际的巨卷,它包罗万象,它变换莫测,它绚丽多彩,它情趣无穷。这巨卷就是“天涯”,当我们体会到天涯的真谛时,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书。 《中国旅游》把多年来刊登于这本杂志和书刊上的一些故事。分门别类地汇编为“民族掇采”,“历史回声”,“生态感悟”,“乡村故事”本小书。本书为《中国旅游记者走天涯系列》之《乡村故事》。用旅行家的笔调、摄影家的眼光,编织出一套图文并茂的游记精选集。 内容推荐 《中国旅游》把多年来刊登于这本杂志和书刊上的一些故事。分门别类地汇编为“民族掇采”,“历史回声”,“生态感悟”,“乡村故事”本小书。这些故事已经不是原版,经过重新编辑,图片和文字都改动得更加充实。风情并貌的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景色。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地文化,做一次书面旅游。 目录 履冰踏雪走黄河 千年盐田村 走进桃花源 石岛渔港 黄姚古镇 为佛造像的画匠之乡 洞里的学府 采棉女一现代迁徙者 东坡后裔的村庄 会纸之乡邓村 虎跳峡里的洋媳妇 香溪古堡的故事 黄酒之乡绍兴 阳澄湖尝大闸蟹 试读章节 “酒窝”东浦“酒俗”依旧 绍兴人称东浦为“酒窝”,意思是家家都会做酒。东浦古镇的石拱桥至今仍留有“浦北中心为酒国,桥西出口是鹅池”的桥联。从前,过年做酒多少是衡量家庭富裕的标志,如今做酒多半是经济较差的家庭。李卫祥,东浦人,40出头,酒量不大,洒瘾却不小。每天中、晚两餐都要喝酒,也正是因为餐餐喝酒,他几次被当地乡镇企业辞退,如今仍是一位农民。他说,每天喝两斤黄酒,一年就要喝掉2,000元钱,如果用这笔钱酿酒,就能喝3年,毕竟自己酿酒便宜。乡下酿酒仍严格按照传统方式,时间比酒厂迟20多天,不过准备工作早早开始。立秋后,用小麦加水拌匀发酵,做出麦曲。霜降前,割稻、打谷、轧米;到了小雪,洗缸、浸米、蒸饭;蒸熟的饭倒入竹匾,冷水冲淋,拌入麦曲,放进扁缸,用手揿实,当中挖一酒盅大小的洞。经过三四天发酵变成酒母,倒进大缸,添水、加饭、封口,四周用稻草捂牢保温。过十多天,听到切嚓切嚓酒缸冒泡的声音,请“酒头脑”来开耙。 沈百寿是村里的酒头脑,50多岁,脸色红润,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有股酒糟味。他说,农村做酒自酿自喝,一般不煎酒。有些人家连榨酒都省掉了,酒缸内放一只竹淘箩。在淘箩内舀酒,以免舀入酒糟。有些人家更简单,舀酒时拨开浮在上面的饭粒,随喝随取。每年冬至前后,沈百寿最忙。他拿着温度计,穿村走户替酿酒人家开耙。我问,开耙挣多少钱?100斤米20元。他笑笑说,给孙子孙囡赚几个压岁钱。 绍兴人称农村的家酿酒为“新洒”,以区别洒厂做的“老洒”。新酒与老酒的色、香、味,差别挺大。新酒白中泛青,清香素雅,酒味甜爽,润而不腻;老酒呈琥珀色,比新酒少一点甜味,多一点醇厚,香味更浓。 从前,绍兴还有一种风俗,每逢生儿育女的大喜日子,每户家庭都会酿几坛元红酒埋藏起来,生儿子所酿的洒,叫“状元红”,寓意儿子将来金榜题名考取状元。生女儿所酿的酒,叫“女儿红”,作为将来女儿出嫁时的嫁妆。虽然元红酒没有加饭酒高档,但是装酒的坛子非常考究。坛子在土坯时雕上人物鸟兽花卉图案,女儿出嫁时,再请画匠用油彩绘上“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百戏图案,十分喜庆。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婚,绍兴抬去了40坛陈年花雕。1988年8月27日,在李鹏总理欢迎日本首相竹下登访华的国宴上,没有摆放茅台酒,而是改用了绍兴黄酒。从此,绍兴黄酒取代了贵州茅台成为国宴酒。不过最让绍兴人津津乐道的还是,1993年9月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香港参加《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首发式上,接受中外记者访问时说的一段话:“邓小平85岁那年遵照医嘱,戒掉了烟以后,仍然每天喝一杯黄酒,是中国绍兴的黄酒。”这句话给绍兴黄酒做了一个最好的广告。 夕阳下,鉴湖酒厂罐装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忙着灌装25公斤的酒坛,旁边的包装工人用荷叶、笋壳包住坛口,竹篾扎牢,封上湿软的黄泥。滚烫的黄酒,飘逸出醉人的浓香,把一张张脸熏得通红光亮。 P201 序言 回想当年,我们这些胸怀徐霞客之志的记者初上路时,多是二三十岁的年纪。一转眼间,我们共同服务的对象——《中国旅游》杂志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这些走天涯的记者们,也大多步入了“不惑”和“知天命”之年。25年时间不算短。是一个世纪的1/4。虽然入行各有先后。但每一位记者走过的路程,可能都不少于10万公里。先哲留下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对此都有觉悟,也明白“读书”和“行路”同样重要。从书中得到宗旨,按宗旨规划线路。在行路中阅览山川、古迹、人情、风物。有如在读一本宏大无际的巨卷,它包罗万象,它变幻莫测,它绚丽多彩。它情趣无穷……这巨卷就是“天涯”。 “天涯”虽然远远没有走尽。但其中的一些气象和趣味,我们都有领略。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无奈,但它无碍我们对天涯的钟情和敬畏。面对走不尽的天涯路,有些人觉得我们很辛苦,有些人却很羡慕我们。因为我们是把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结为旅伴的人。 如今,借着《中国旅游》创刊25周年的机会,我们一齐动手。把多年来刊登于这本杂志和书刊上的一些故事。分门别类地汇编为4本小书。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故事已经不是原版,我们又重新编辑,图片和文字都改动得更加充实。这是因为,我们后来读了更多的书,走了更多的路,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于是,我们这些读书走天涯的人,也有了可以与读者们一起分享的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乡村故事/中国旅游记者走天涯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石宝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成都地图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04063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5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首版时间 | 2006-06-01 |
印刷时间 | 200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4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21-2006-30-33 |
版权提供者 | 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