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4-2005)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何透过冷冰冰的教育数据发现教育的生动性,引发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本书对近两年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透析。看似无严密的逻辑体系,却在很大程上彰显出教育发展的生动性和偶然性,希望能给读者提供观察中国教育的新视角。

内容推荐

教育涉及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除了教育学视角外,加入文化、社会等视角。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教育事件,是本书的一个追求。因而,本书既有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成果,也有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还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声音,更有来自事件“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及情绪体验,甚至还有来自许多网络论坛里的、常常为“大雅之堂”所不容却无法掩饰其睿智火花的相关观点。在这些资源基础上,尝试多角度、跨学科分析事件影响,展现多元观点,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力图以研究的深度成就观察的深度。

目录

关注农村教育

从边缘到中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透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

旧话重提看“减负”

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的溃败

象牙塔浊流:学术腐败何时休

透析“人头马”事件

教育乱收费:痼疾几时除

关注沉溺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

独立学院:走向何方

聚焦考研:2005

教育之痛:聚焦高校贫困生

谁动了我们的“母语权”

关注语文教材改革

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奖励中不能承受之重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问题

透析“红顶”私立学校之争

“啃老”现象:“新失业群体”的挑战

性别与教育:关注女性教育问题

科举是非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私塾的复兴

后记

试读章节

农村义务教育可以做得更好——长治教育启示录

长治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由于“居太行之巅,与天为党”,所以历史上又称“上党”。长治的经济不算富裕,在所辖的13个县、市、区中,仅国家级贫困县就高达5个。但是,长治人却在2001年率先在全国的困难地区做到了两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大事:结束了财政拖欠教师工资的历史,结束了中小学有危房的历史。

为什么在全国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顽症,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反而能够顺利治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经过亲自走访、考察,揭开了这个谜底,即有效的机制和强烈的责任感。长治的经验说明,事在人为,只要各级地方政府能够上下齐心,措施得当,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做得更好!

应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教育局秦兴局长之邀,我来到了这个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谜的城市。长治的教育、长治教师的精神状态,给了我一份惊喜。于是,我下决心去解开长治这个谜。

为什么在全国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顽症,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反而能够顺利治愈?长治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事在人为,只要真抓实干,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的。针对一些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他们要求,哪个地方拖欠教师工资,哪个地方的领导就停发自己的工资;即使领导干部卖掉小车和手机,也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市委、市政府加大督查力度,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市拖欠的380多万元教师工资全部兑现,并将教师工资发放全部收归县管,在全省率先结束了财政拖欠教师工资的历史。针对全市13.7万余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长治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民动员、三级负责、苦干百天、消除危房”的方针,多方筹集资金,打响了危房改造攻坚战。他们的做法颇为值得推荐:

一是建立市、县两级帮扶制度。将市直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效益好的厂矿企业与危房学校挂钩,实行结对帮扶,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市直114个部门和单位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深人对口学校现场指导,共商改造大计,累计筹资(包括物力折合)达320多万元。

二是动员全市干部群众捐钱捐物,支持危房改造。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他们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捐资助教,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全力支持危房改造工作。市委书记吕日周等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危房改造第一线,带头捐款并参加义务劳动。众多企业老板纷纷解囊,捐资助教;襄垣、壶关、长子、沁县等县区的干部自愿捐出一个月的工资;等等。

三是利用撤并乡镇的时机,将闲置的办公场所优先划拨给学校,或变卖这些场所及设施,筹资进行危房改造。潞城市微子镇将闲置多年的农机厂旧址等变卖,筹资10万元用于当地学校危房改造。沁源、屯留等县把部分危房学校校舍及土地折价拍卖,把所得的资金用于并校后的新建学校建设。

四是启动学校后勤社会化工程,吸纳社会资金。屯留、长子、襄垣等县制定了关于启动学校后勤社会化工程的意见,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共融资1 200多万元,既消除了学校危房,又拓展了社会办学的新路子,收到了明显成效。

五是清收历年欠征的城乡教育费附加用于危房改造。在工作中,各县、市、区在足额征收全年教育费附加的同时,重点对历年拖欠、截留和挪用的款项进行追缴,专项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治市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大难题。但是,长治市也有他们的顾虑与苦恼,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中,他们也负了数千万元的债务,他们担心由于解决了这些问题,今后的有关补助与扶贫教育经费不再有份,“鞭打快牛”会挫伤他们进一步发展教育、解决农村孩子人人有书读、学校校园校校通网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国家的有关拨款机制能否进行改革?能否在明察暗访的基础上,对于在短期内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两大难题的困难地区,拨出专款给予奖励?

我们真诚地希望,各级地方政府都能够像长治那样,上下齐心,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立军令状,尽快解决教师工资拖欠与中小学危房两个当务之急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做得更好!

(据《人民政协报》,作者:朱永新)

P22-23

序言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人类现今所处时代的境况,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恐怕是最合适不过了。一方面,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急遽酝酿中。由于电脑以及互联网深入社会,普及民间,社会进入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人类智识正引起革命性的改变。在一个眼光、观念更新的时代里,人类对于当下发生的事件有了更广阔、自由的讨论与思考空间。另一方面,在科学昌明的同时,人类的精神状况似乎陷入了混乱与迷惘。绝对的正确和永恒的路标,正在冉冉升起的多元主义肥皂泡里变得迷离而诡异。战争、疾病、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依然纷扰不断。

中国的发展与变化无法置身于上述背景之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变化是必然的,没有变化则意味着失去了对于时代变迁的反应能力。教育对于时代的变化较其他领域反应更为敏感,同样,教育自身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改革正步入一个“关键期”,突出表现为教育热点与教育事件的不断涌现,如农村教育发展、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热、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南京高考之痛”、高校贫困生以及民办教育未来走向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浮出了水面。

人们通过思考拣选行走的路径,观察与思考使头脑受到尊重,智慧也不再多余和卑微。然而,对于教育事件的认识,我们往往将教育专家的声音看得过于“伟大”,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还有其他视角弥足珍贵的观察和沉思,只是后者很少发言,或即使发言也不占主要席位,但它们依然不动声色地丰富了教育事件的价值。

就教育理论研究而言,教育的生动性往往被那些不断变换新花样的学术话语所遮蔽。难道,当一个时代无边地向后退去,教育史就只剩下教育学者们指给我们看的一串串教育术语和方法吗?当然,这样说,绝非意味着否定教育研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事实上,教育研究更有必要扫视时代教育的某些房间和视角,并使其如同多棱体般地旋转起来,从而提供并非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这样的黑格尔尺度所能“一网打尽”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更何况当代世界的变化如此丰富复杂,与其盲目地追踪各种教育理论研究新潮。倒不如从对时下一些教育事件的讨论、思考开始,提供一点理解当代中国教育现实、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理解我们的视野限度的较为切近的线索。

基于上述考虑,编一种质感、平实、有趣却不失深度的读物的想法由来已久。在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先生与北京朝阳区教育督导室诸平女士的策划和大力支持下,在一个黄叶满地秋阳灿灿的季节,我开始酝酿此书。近两年过去了,经过对其间发生的教育热点事件的关注、选编、修改,此书终于成型。

教育涉及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除了教育学视角外,加入文化、社会等视角。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教育事件,是本书的一个追求。因而,本书既有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成果,也有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还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声音,更有来自事件“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及情绪体验,甚至还有来自许多网络论坛里的、常常为“大雅之堂”所不容却无法掩饰其睿智火花的相关观点。在这些资源基础上,尝试多角度、跨学科分析事件影响,展现多元观点,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力图以研究的深度成就观察的深度。可在实际的选编中,才发觉要实现这些目的绝非如此简单。因这一过程需搜集大量相关材料,并要不断地加以筛选、按照一定主题和逻辑加以编辑,要求编者不仅要有较深的教育专业背景,也要具有宏阔的相关知识视野。而这些,恰恰是对我最大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是出来了。我们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新视角。或是在人们已经熟视无睹的世界里发现一个新的亮点,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毕竟,思考既是诸多行动的前提,更应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这个高强度、快节奏的时代。虽然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年度教育事业发展报告或“教育蓝皮书”中记录着证明教育发展成就的数据和报表。可是,对于其过程却往往不得而知,甚至也难以体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如何透过冷冰冰的教育数据发现教育的生动性,引发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本书将近两年发生的教育事件汇集在一起,看似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教育发展的生动性和偶然性。就此而言,这也可算作是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另一种解读视角吧。

当然,我们也无意于求新求异,毋宁说,倒更愿意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领域,聚焦于教育热点事件,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良性互动,激荡大家的认识火花,携手为共同培养一种不断追求真实、宽容和冷静思考的新风气,献上一点绵薄的心力。相信这也是促进教育乃至社会进步与保持活力的一种必要途径。

2006年5月4日于上海

后记

历史代表过去,但历史并没有过去。对近两年来中国教育热点事件的观察旅程行将结束。所有的事件都会成为历史,教育事件也不例外,但留下的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时下中国教育的另一幅生动景象。阅读它们,就成了我们一段思考的旅程,一次直接的访问。

本书出版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督导室的诸平女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华教授对此书的框架、内容及视角提出很多宝贵建议;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的陈蓉、顾煜心敏目锐,在版式设计、图片编辑等方面拔刀相助:上海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逐字逐句提出修改意见,纠正了书稿中的不少错误和模糊之处,使文字变得清晰、到位。我们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另外,特别感谢本书所选文章的原作者,是他们将自己的智慧果实呈现给读者。但是,因时间、地址等原因,未能联系到本书部分文章与图片的作者,而我们又不忍将这些作品割舍,在此深深致歉,并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虹泉路999号民办教育研究所编辑部 邮政编码:201103 E—mail:mbeduyj@sohu,com)

编 者

2006年5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4-200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卫//张继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4157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5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