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忆领袖与战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文集中,汇集了冷西在退休以后撰写的一系列纪念文章。冷西以他的亲身经历,记述了毛主席、刘少奇同志、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工作片断,记录了曾经与他共过事的廖承志同志、田家英同志、胡乔木同志、艾思奇同志、陈克寒同志、姚溱同志的工作和生活的史实。这个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人格和魅力,也记录了我们一批党的高级领导同志和新闻工作者的恪尽职守和为党为民的一生。

内容推荐

我国老一辈著名新闻记者吴冷西同志的回忆录。作者通过对自身亲历的若干重大历史时刻的回忆,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还通过对与田家英、姚溱等人交往的回忆,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他们的沉浮。

目录

延安十年

——毛主席印象记/1

(一)从陌生开始/1

(二)在《解放日报》的感受/3

(三)传世杰作/5

(四)夜以继日的关注/7

(五)整风、改版和思想改造/9

(六)从日本投降到延安撤退/16

忆毛主席

——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24

(一)从评价斯大林说起/24

(二)新闻的阶级性/47

(三)政治家办报/51

(四)批评“反冒进”/55

(五)鼓足干劲与压缩空气/64

(六)武仗与文仗/73

(七)冷静的促进派/86

(八)报纸宣传要实事求是/94

(九)又斗争又团结/100

(十)报刊宣传要转变/111

(十一)从学术讨论到“文化大革命”/119

(十二)“五不怕”及其他/127

实事求是的榜样

——回忆七千人大会中少奇同志的作风/136

(一)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136

(二)两个“三七开”/138

(三)批评分散主文/141

(四)自我批评与出气会/143

调整时期的中流砥柱

——纪念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146

(一)进入调整时期/146

(二)七千人大会/149

(三)社会主义也会发生经济危机/160

(四)工作问题不要联系阶级斗争/163

严师的教诲

——忆我对周总理印象最深的几件事/169

(一)第一次谈话/169

(二)“助理总编辑”/171

(三)人城以后的新课题/172

(四)每日必看《参考资料》/175

(五)台湾海峡的两次风浪/177

(六)一次严厉的批评/179

(七)李宗仁的记者招待会/182

(八)第一次核试验/184

调整时期的重大贡献

——周总理在1961至1964年/188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188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89

(三)七千人大会上的自我批评/190

(四)经济困难比估计的要严重得多/192

(五)采取非常措施/195

(六)抓阶级斗争不能影响调整工作/198

(七)国民经济全面好转/201

从延安、太行到西柏坡

——记廖承志领导新华社工作/205

(一)受命于全面内战开始之际/205

(二)撤离延安/207

(三)太行临时总社接替工作/209

(四)远离中央的太行时期/211

(五)在西柏坡与中央汇合/214

忆乔木同志/218

(一)从社论中认识乔木同志/218

(二)在乔木领导下接受集训/219

(三)优秀政论家的风范/221

(四)从庐山会议到“文化大革命”/223

(五)重新工作/225

怀念新闻界前辈陈克寒同志/227

(一)献身党的新闻事业/227

(二)为新华社集中统一做出卓越贡献/230

(三)一心只工作有空便读书/233

怀念启蒙老师艾思奇/236

(一)《大众哲学》对我的启蒙/236

(二)“老艾”印象记/237

(三)与艾思奇同志一起工作/238

同家英共事的日子/242

(一)杨家岭相识/242

(二)静谷求援/243

(三)初度合作/245

(四)豫北调查/246

(五)庐山风云/250

(六)再上庐山/259

(七)七千人大会/262

(八)挫折北戴河/269

(九)从《十条》到《二十三条》/271

(十)暴风雨前夕/274

(十一)东湖永诀/276

怀念姚溱同志/281

(一)毛泽东思家宣传家/281

(二)投身中苏论战/283

(三)列宁山上的“快马”/284

(四)钓鱼台的日日夜夜/286

(五)起草“九评”/287

(六)好辩与随和/288

(七)参加“五人小组”的工作/289

(八)抵挡首次冲击波/290

(九)学术与政治/292

(十)起草《二月提纲》/294

(十一)为人民日报担心/296

(十二)最后诀别/297

(十三)悲烈辞世/299

怀念刘尊棋同志/301

怀念在万隆会议中牺牲的烈士们/304

编后语/309

试读章节

在同辈人中,我知道毛主席比较晚。我第一次听到毛泽东这个名字,是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前不久。当时我在广州广雅中学读书,年方16岁。比我高两个年级的高中同学,向我讲了“朱毛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时我才知道有“工农红军”、“共产党”,但对“朱毛”其人则很陌生。

我是一个爱国学生,眼看东三省沦陷,日寇入侵华北,国亡无日,对共产党、工农红军主张坚决抗日,很佩服也很向往。这导致我积极响应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参加了一周之后的广州“一二·一六”示威游行。

我从此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从《生活周刊》、《世界知识》杂志、《自修大学》杂志等左翼刊物中逐渐了解抗日救国、解放劳苦大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道理,也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国家——苏联。

卢沟桥事件爆发,我从《自修大学》杂志看到介绍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于是1937年12月初离广州去延安,要到那里学习抗日的本领。我羡慕的是共产党、红军这个整体,对领导人物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我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开始时只知道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的名字,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究竟是谁领头,不知道也不大在意。毛泽东在我心目中地位并不突出。只听说过他多次对“抗大”学生讲话,但我没有看到、听到。

我先见到的不是毛主席而是朱总司令。因为朱总司令经常到“抗大”校部球场上打篮球,我当时在校部后面的“抗大”第三期第三大队第十队学习,那里是延安师范旧址,就在篮球场旁边。朱总司令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平易、敦厚的长者。乍看会误为伙夫或马夫,毫无首长的架子。

我在延安整整十年,听过毛主席多次讲话,但一直没有同毛主席直接交谈。我对毛主席从完全陌生到初步了解,主要是在新闻工作中的感受。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并听他讲话,是1938年3月19日“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大会上。我原来从1937年12月起在“抗大”第三期学习,1938年2月底毕业后报名再入第四期军事大队学习,准备上前线打日本鬼子。校部决定,第四期军事大队(后改称第一大队)从延安搬到瓦窑堡。行前召开开学典礼大会,毛主席给我们讲话。我记得大意是:抗日军政大学顾名思义是学习抗日,要学政治,更要学军事,要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军事大队有老红军(占三分之一),也有青年学生(占三分之二),要互相学习,新老结合。要学到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毛主席的讲话,我感到很新鲜,听似浅显,细想又含意邃远。我似懂非懂,不甚了了,但听后一心一意学好军事,准备到敌人后方去。只是学习毕业后没有分配上前线,而被推荐人延安当时的最高学府——马列学院。这次毛主席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高大形象,伟岸而高深莫测。

我第一次在毛主席处工作是1940年12月。那是指名把我从中央宣传部借调去毛主席处编辑《时事丛书》。当时我在中宣部的编审科当干事,参加中共中央机关刊《解放》杂志的编辑工作。我接到调令马上到毛主席住处的图书馆附近的窑洞工作,任务是编辑“抗战中的抗日根据地”,由我和武新宇(全国解放后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共同负责,毛主席图书馆的同志(柴沫同志负责)给我们提供各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和其他材料,我们从中选编。P1-2

后记

在冷西去世四周年之际,我编撰了这本文集以寄托我的哀思。这本文集中,汇集了冷西在退休以后撰写的一系列纪念文章。冷西以他的亲身经历,记述了毛主席、刘少奇同志、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工作片断,记录了曾经与他共过事的廖承志同志、田家英同志、胡乔木同志、艾思奇同志、陈克寒同志、姚溱同志的工作和生活的史实。这个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人格和魅力,也记录了我们一批党的高级领导同志和新闻工作者的恪尽职守和为党为民的一生。

这些纪念文章,有的是他计划中系列作品的一部分,如《忆毛主席》,有的是应约撰写的纪念文章,如对刘少奇、周总理、廖承志的纪念文章,有的是应家属的要求而写的悼念文章。特别要说的是,这些文章的写作,正值冷西身体最为虚弱的时期,很多文章是他抱病而作。在撰写对领袖的纪念的文章时,为了保证文章的完整和准确,他亲自翻阅收集历史材料。在撰写对同事的悼文时,几次因悲痛过度而病倒。在赴万隆会议时他因临时改乘其他飞机而幸免遇难,但是几十年来他始终怀念着在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中牺牲的新华社的记者同仁,其中沈建图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是我们家的好朋友。冷西的纪念文章记录和歌颂了领袖人物和党的工作者的光辉的品行,也反映了冷西本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我暂且把这本文集定名为《回忆领袖和战友》,以表达对与我相濡以沫一生的冷西的深切怀念。

本文集在出版过程中,新华社有关领导非常支持,新华社及其新闻研究所的有关同志做了很多具体编辑工作,为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萧岩

2006年7月写于北京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忆领袖与战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冷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5949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