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的未来(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一贯的科技观点,重塑学习的环境,并建议,让学习不再只是集中式的同步学习,而是可以全方位的平衡发展、分散学习,甚至变成终身学习!该书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可能。

内容推荐

一百多年前,工业文明的全球性浪潮将越来越多、最后是全部的孩子都集中到规范化的现代学校里接受统一的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和师者个别点化及小班辅导为教学特色的古典教育自此终结。现代学校对科技的普及自然功不可没,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其死板僵化的体制、唯智主义的偏颇和对学生创造天性的扼杀等弊端日益显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者以信息产业企业家的眼光,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作者认为,随着电脑和网络科技的普及,在知识教育方面,古典教学传统将在一定的程度上复活,集中课堂教学将显得过时,“终身教育”将得以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将日益突出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操、情感健康和合群性。

目录

序 完整的教育

漫画序

电脑科技与教育现代化

错误的计算机教室

槟城台校的创设

40年来只发明了板擦机

知识教育方法的改进

 一、互动多媒体教学

 二、学生进度导向

三、着迷学习

四、实境模拟

五、知识网络

未来教育的面貌

教育的质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学校

一、未来无学校?

二、在家比在学校好?

三、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

四、瓦解后的学校新貌

未来的教师

一、传统教师的角色

二、现代教师的角色:传授知识的廉价劳工

三、未来教师的角色

1.课程导引

2.学习评估

3.生活辅导

4.生涯指导

5.创意和潜能开发

四、未来教师必备能力

1.沟通能力

2.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3.产生示范作用

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

一、小孩父母都要学习独立

二、从屋顶到土壤

三、孩子并不脆弱

计算机科技与文化传承

一、写错字也要用计算机

二、上写字课以保存文化

教育革命的原动力

附录一 未来的书

附录二 终身旅行者

试读章节

            错误的计算机教室

今天,只要你走入任何一间中小学的教室时,就会很惊讶地发现,教室的布置与你年少时的教室并无二致。

教室前方依然矗立着一块只能书写文字和做简单绘图的黑板,这也同时是教室里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课桌椅仍然整齐地面向着讲台方向排列,看不出除了可以在上面书写和放课本之外,还可以有些额外的功能,例如有一个通讯的插座,可以让学生将计算机连接在上面,寻找网上教学信息。

许多专家研究结果均指出,目前所谓的“计算机教室”,也就是将计算机集中在一个教室中的概念,其实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不但牵涉到计算机维修经费、人力的问题,也将计算机与一般课程的鸿沟拉得更大。

当许多政府官员信誓旦旦教育改革进程的确已达到某种程度时,信息教育的普及化,似乎仅仅在报章杂志上得到实现,可以教给下一代最多学习方法的学校,却还是原地踏步在几十年前的水准上,实在不由得让人为此捏一把冷汗。

            槟城台校的创设

1987年,台湾因为台币大幅升值以及优惠关税取消,许多无法生存的厂商,只好竞相到海外可以享受优惠关税的地方另谋出路。但因当时大陆的投资环境还不成熟,大家只好转向东南亚这些华人较多的地方,其中除了新加坡之外,最符合以上条件的就属马来西亚。因为马来西亚华人多,在人才的取得上较无问题,许多生活习性与台湾的差异性也不大。而马来西亚的槟城市,人工成本仅为台湾的1/4,华人人口比例约占70%,是当时最适合投资设厂的地点,许多台商因而选择该地投资。

但一落脚后,就发现一个极大的问题。因为这是台湾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外移,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因此一到那里之后,台商发现自己的小孩没有地方念书。本来以为能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美国学校或英国学校就读,但因为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连我的孩子在刚开始时都面临了没有学校可念的窘境,很多人只好在家里自己教。

我们原本希望美校或英校扩大招生名额,但可能性并不大,加上教材不同,回台湾时功课也会有衔接不上的问题。这导致了许多干部弃守回台,或是不肯去海外。这对海外投资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工厂已经盖好,钱也投下去了,不可能贸然抽回。为解决投资台商的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就起了办一个海外台校的念头。要办一所课程与台湾完全一样、进度也与台湾同步的学校。

但理想与实际终究有落差,办一所学校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本来担心的经费,后来却发现问题不大。钱还可由台商集资,困难在于申请办法的种种法规和程序上。当时根本毫无先例,当局也不知该从何下手。于是我就到当地一所日校参观,才知道日本人在投资海外前,会先在当地设立一所日本学校,后来我们就决定比照日本人的办法,研商如何才能设立这样的学校。

我因为设校事务开始回台奔走,其间一共奔走了半年左右,后来当局决定让我们先开办,由“侨委会”来监督主管。台湾这边安排妥当后,我开始与马来西亚政府协调,不过因为马来西亚政府处理这方面事务的经验较为丰富,加上又想争取外商投资,所以颇为顺利。师资方面,也因为当地有不少来台念书的侨生,或是一些嫁到马来西亚的台湾人,也顺利解决了。

本来这个学校在1990年9月就应该开学,但其间因为种种交涉时间拖延,以至于到了1991年3月3日,“槟城台校”才正式开学,开办时因为要赶上台湾的进度,从该年3月到9月完全没有休假,上了一整年的进度,采行的是与台北同步的教学,因为被派驻到那里的台商,根本不知何时会被调回,因此我们希望他星期天被调回台湾,他的子女在星期一时就可以马上在台湾上课,实现真正的“同步教育”。此外,我们还因为班上学生太少,考第一名也不代表素质好,担心教育质量太低,又发明了“同步测验”,也就是跟台北的学校连线,台北的学校在考试时把考卷传真过来,如此一来就可以测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这个学校刚开始只有50多个学生,只办小学,后来才慢慢开办初中和高中。比较起后来在东南亚的几所台校,这个学校基本上有几个优势条件,第一是当地台湾人多,第二是马来西亚政府完全没有后来我们设立其他台校时遭遇的排华问题,第三是师资并不缺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该校开学当天,许多家长和学生是流着眼泪迎接开学典礼的。因为在台湾时,根本无法想像会有无书可念的情形,甚至有时教育机关还要拜托你去念书。当你东碰壁西碰壁,好不容易有一个家时,那种心情是十分感动的。

后来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到100多个人,从高三到小一的学生都有,大家感情都很好;又因为是私校,所以没有太大限制,该校的学生在小一就开始上英文。我认为这个学校对台湾教育的影响有二,第一是小学就开始学英文,目前小学推行的英语教学,很可能有师法我们当时的做法;第二是同步测验,目前离岛也开始采行这样的制度,如此一来,城乡教育的程度也会因此慢慢拉平。

在马来西亚多样化的文化刺激下,不但小孩可以很快就学会双语,面对不同文化的心态也会比较开放,孩子自然而然眼界大了,拥有比较开阔的世界观,外语能力也强。因为这个台校办得十分成功,后来在东南亚各地陆续设了5所台校。

P2-7

序言

教育改革不再是一句口号,已到了落实的阶段了。

世界各地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大业。教育,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迈人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

温世仁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趋势观察者。他本着企业家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创作《教育的未来》一书,为台湾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开出药石。文中随处可见作者对教育人文深切的关怀和省思。

温世仁先生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本身亦深具人文素养,因此对于台湾的教育问题,他常能提出“改革的方法”,绝不流于“纸上谈兵”式的批判。例如他在书中提出,利用电脑科技的辅助,实施“学生进度导向”的教育方式,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育改革。

因为CAI(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是以学生的程度来决定教学进度。学生了解了这一课,再教下一课,如此一来即可改善学习缓慢的问题。过去我们依循的是“老师的进度”,结果造成学习比较缓慢的学生跟不上进度,甚至到最后被无情地“放弃”掉了。

这是非常可惜的。事实上,许多“放牛班”的学生常具有领袖气质,只可惜传统教育没有给他们机会。我们只是不断地逼他们应付考试,却忽略了教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创意,以及如何勇于面对人生。

诚如温先生在书中指出的:现在许多青少年的暴力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右脑教育,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爱与关怀,那么,学生毕业后,如何会对社会产生爱,付出关怀?

如果学校不再仅是为了培养医师、律师,甚至工程师的人才而存在,而改以教育养成“有学习能力的人”,或许就不会发生高等学府的研究生空有才学及智能,却缺乏成熟健全的人格,造成情杀悲剧一再上演。

在这本书中,温先生以其一贯的科技观点,重塑学习的环境,并建议,让学习不再只是集中式的同步学习,而是可以全方位的平衡发展、分散学习,甚至变成终身学习!诚哉斯言。

《教育的未来》一书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可能。

很高兴看到《教育的未来》出版,它提供了我们新的思维,以及一条值得尝试的改革之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的未来(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世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蔡志忠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14467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0-05-01
首版时间 2000-05-01
印刷时间 200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