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榕江--流动的和谐(行走贵州)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次视觉的梦幻之旅,一次听觉的奢华盛宴,一次味觉的饕餮狂欢!本书是行走贵州丛书之一,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榕江县的独特风情,这是一块有着神秘色彩的传奇土地,这里是侗族建筑的博物馆,工业化音乐时代的天籁遗音,大美月亮山……这是一块古风淳淳,风景奇丽的特色小县城。

内容推荐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珠江、长江两大流域,夹在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处在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7条,总长1303公里,都柳江横贯县境。境内林草丰郁,森林覆盖率达68.2%。

榕江县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接雷山,三都,北挂剑河,东西宽66.5公里,南北长93公里,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县城所在的古州镇距省会贵阳市365公里;距州府凯里市173公里;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390公里,到南宁340公里。

榕江县境旧称古州,西周、春秋时期为楚国属地,秦代属黔中郡,汉朝归武陵郡,三国时期为蜀国所辖,中唐为古州乐兴郡境。晚唐。宋,明及清初多属羁縻之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在县境内置古州厅,并于当年冬就诸葛营地筑城为府。置古州城,即现在榕江县县城所在的古州镇。民国二年(1913年),改古州厅为榕江县,“榕江县志》载,(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厅改县。因古州“州”与县二字并列,有行政隶属关系不清之嫌,遂以其地有榕树和江水特征,命名“榕江县”。

榕江县共有6个镇,14个乡,其中民族乡有6个,辖268个行政村和1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2万,以侗族为主体,加上苗族、水族、瑶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共占总人口的84.4%,汉族是这里的“少数民族”。

目录

第一章 车江:生长传说与传奇的土地 

 三宝:天下第一侗寨

 堆碧涌翠古榕堤

 萨玛节:从母系氏族时期开始的妇女节

第二章 大利:侗族建筑的博物馆 

 鼓楼:东方童话里的建筑

 廊桥遗梦

 沧桑四合楼

第三章 侗歌:工业化音乐时代的天籁遗音

 大歌:人与自然的合声

 琵琶歌:肝肠寸断的情歌

 爬窗探妹:悬在瓦檐下的情歌

第四章 空申:超短裙下帕爱情悲喜剧

 神奇的“东方芭蕾舞裙”

 守望爱情的茅草人

 吴光英:关于裤子的战争

第五章 大美月亮山

 原始丛林逍遥游

 瓜节:水族人的心最浪漫

 鼓脏节:泣血祭祖的远古仪式

第六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腌鱼:被遗忘千年的“家常菜”

 瘪:惊天动地一佳肴

 香肉:品种退化出的美味

后记

试读章节

堆碧涌翠古榕堤

榕江,因为榕树多,江水秀而得县名。

在榕江县,榕树与江水最多的地方就在车江。

榕树是一种桑科的常绿乔木,在中国西南与东南地区的江边河畔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但像车江这样有上千株百年高寿的,并不多见。

清嘉庆年间,当时的榕江县最高行政长官——古州厅同知林溥在一篇名为《古州杂记》的文章中如此描述到:“古州榕树最多,大者数围,荫蔽百亩。厅治南门外有五榕山一座,遍山皆榕;镇署、厅署各有数株,轮茵葱郁,冬夏不凋,故又名榕城。”由此可鉴,在清代榕树就是此间的一道风景线。

游人在车江的三宝一带倘佯,仍随处可见亭亭如华盖巨伞一般的古榕遮房蔽寨。而在寨头村边古河堤上,近百株植于清代康、雍年间的古榕更是郁郁而生,枝杆虬拨,旁逸斜出,四时浓荫不散,简直可用堆碧涌翠一词来形容,人憩其下冬暖夏凉。

这段约700米长的榕林像条翠带紧系着这个古老的侗寨,榕下是一条清乾隆年间用江中水雕卵石砌成的堤上林间小道,如翠带上镶嵌的珠串。榕的绿与水的翠交映一处,满眼碧色,风过处,叶鸣水咽。不知榕将水染得更翠,还是水将榕映得更绿。我曾多次在这里看到一些侗家的青年男女,戴着榕荫,坐着天然条凳一般的榕根,就着月包或蝉鸣,弹着琵琶,一对对,一群群地唱着侗族的情歌,真是个绝佳的修心养眼地所在。

更绝的是,这些榕树肥硕的根须盘结交错,长出又一道奇观。榕根又名榕须,《本草图典》称其为一味中药,名半天吊、吊风根,主治湿疹、跌打损伤等。但当地侗家人并不视它为药材,任其自由生长。一些“胆大”的,反向而生,与树枝纠缠不清。长得兴起的,把周围的房子都顶了起来。更有甚者,一株古榕的虬根竟将有一块一米多高的青石碑纳入“怀中”,人称“古榕包碑”。据乡坊间说法,“古榕包碑”的来历源远流长,那是在民国8年,寨民为了方便生活和生产,共同集资在这棵古榕旁修建码头,为了使后人记住他们的功德,就刻碑立在这棵榕树旁。碑立后,年长日久,榕树不断长大,便把功德碑包在树里了。

P9-10

序言

贞册望,比西藏。

黎从榕,路难行。

这是一首流传贵州高原的民谣,上句说的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贞丰、册享、望谟三个县。下句说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和榕江三个县。过去,在贵州版图上这一西一东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一向以山高崖深,水远路险而闻名,从“比西藏”一语中就可知它们的艰险。我在西藏工作过,西藏的七个地区也都去过了,排除缺氧情况和雪季外,总的来说,西藏大多数地区的道路情况还是比贵州这六个县要好一些。

当然,这是旧话。现在这六个县的交通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要不然,2004年榕江县怎会吸引十万游客呢。同西藏一样,也正是因为路的“阻隔”,这些县整个文化生态的封闭性相对较强,所以许多古老的文化因子还较完整地得以保存和流传。这对我们今天做人类学研究也好,旅游探险也罢,都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基因库’’和c·乐园”。

八年前,我刚到贵州时,年轻气盛,一心想走“不寻常的路”。曾向一位前辈就教:贵州哪里最艰苦?上面民谣就是他的回答。又问另一位长者:贵州哪里最漂亮?他说:贵州那里都漂亮!要说最漂亮,我觉得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结合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榕江县、从江县就是这样的地方。

就这样,我到了榕江。

1998年春天,我从贵阳出发,再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转车到榕江。从三都发车时已是下午五时左右,破旧的中巴车上挤满了青衫白巾的水族女子,花裙银饰的苗家妇人,雪衣玄裤的侗乡少女,看到陌生的外乡人,都报以清澈淡然的笑。乌衣蓝褂的乡间汉子,热情友善地递—杆水烟或旱烟,这一切都那幺的自然,那么的亲切。这让一天没吃饭的我产生幻觉,这是在梦里吗?

沿都柳江一路下来,山水绝佳,两岸的风景如漂移的画卷。时而两岸翠谷紧夹一江碧水,让白色的中巴像一只鸥鹭,贴着它低空飞行。时而一叶渔舟拨开渐起的雾幔,像一点瑕在一条温润的碧玉丝带上游逸。都柳江两岸的群山间,若天梯—般的层层梯田里,涂满金黄的油菜花,一行行油彩一样地流淌在山额上。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春寒暮冷中的我产生疑问,这是传说中的仙境吗?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榕江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像童话里描述的风景和建筑,听了很多让人目瞪口呆的音乐,吃了很多闻所未闻的食品。那次旅行对我来说有点“惊心动魄”。所以,我不厌其烦地对很多人说,榕江是个让人惊艳的地方,那里山美、水美、物美、歌美、人更美。那里人、山、水、建筑、音乐的美是一种温纯善良的美,且美而不做,艳而不俗。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榕江让我感动的,让我魂牵梦绕的“根”是什么?

中共榕江县委的杨宏远书记一语中的:是和谐。一种流动的和谐之美。

的确,在榕江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让人感受最深的,最能打动人的,就是—种天然的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流动是活力之源,榕江人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村子与寨子,汉族与侗族,侗族与苟族,苗族与水族,水族与瑶族等等,都在流动中生长,融合,发展。这种流动就像缓缓的江水,像飘弋的山岚,在柔美的流动中美丽着。

后记

2005年初春的一个下午,高冰打电话来说,准备做一本关于榕江的图书,问我有没有兴趣。我想都没想,一口就应承下来。

榕江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都充满诱惑的地方,几年中我曾数十次到这个古风淳淳,风景奇丽的山地小县采访。每次,她都能给我许多的惊奇与感动。能做一本关于她的图书,也是我的心愿与机缘。

刚好,那几天我要去榕江采访,就顺便补充了一些这本图书的相关资料。从榕江回来,生了一场大病,一直没有上班。于是就利用这段时间闷在家里,花了7天的时间写成这本小书。我并不是一个写字的快手,但有关榕江的点点滴滴就如同雨后的山笋,噼噼啵啵地往外冒,按都按不住。就连在梦里,几乎也都是关于榕江的文字在疯长。

7天里,我拉拉杂杂地写了近12万字,但因为篇幅所限,自己忍痛,取消了《芦笙王传奇》、《绝唱:两个歌师的旷世奇恋》两个章节,并删除了大量枯燥的考据和分析性文字。最终,拼凑成您手中现在这本小书的样子。

我算不上是人类学学者,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者,我的职业是记者。所以,这本小书的定位也是介于人类学田野笔记、旅游图典和新闻采访散札之间的一种散漫组合。书中的观点和看法,也纯属个人意见与见解,无门无派,各家观点,各种手法直管拿来为我所用,这也许跟做记者的职业习惯有关吧。故而,这些观点看法可能不尽成熟和正确,希望各位方家高人不吝赐教斧正。

同时,借此机会,向关心和支持这本小书的出版家王长春先生、中共榕江县委杨宏远书记、榕江县县长姜永能、榕江县委宣传部龙圣勇部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体育局阳威主任、榕江县文体广电局左才宏局长,榕江县旅游局潘应刚局长、副局长杨俊先生、侗族学者张勇先生、榕江县委宣传部李男辉、编辑张世申先生及所有接受我们采访和提供资料的人士,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于2005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榕江--流动的和谐(行走贵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冰//杨俊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69450
开本 16开
页数 1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7.3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1
15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