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哲人石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探索了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社会中那种充满矛盾的前景,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科学文化及其恐怖的衰落,以及二战后的迅速恢复和两德统一后面临的国内外矛盾。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与传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许多著名的犹太科学家和政治家,如埃尔利希、普朗克、爱因斯坦、哈伯、魏茨曼、拉特瑙等人的曲折人生。其中德国人与犹太人的关系是一条主线,作者着重描写了爱因斯坦和哈伯在急剧变化的德国世界中的人生命运。

内容推荐

无论从哪方面讲,1900年前后的德国,都是一个欧洲强国。得益于两者——犹太人的解放运动以及始终存在的对犹太人的偏见——之间的张力,许多德国犹太人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上令人瞩目的人物。斯特恩在这本书中探索了: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社会中种种充满矛盾的情景,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科学与文化极其恐怖的衰落和二战后的迅速恢复,以及两德重新统一后面临的国内外矛盾。斯特恩巧妙地将历史与传记结合在一起,别出心裁地描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如埃尔利希、普朗克、爱因斯坦、哈伯)与德国文化之间纠缠不清的一生,以及一些政治人物(如拉特瑙、魏茨曼)曲折的人生道路。其中德国人与犹太人的关系成为一条主线。本书第三章是全书的重头戏,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章。作者采取比较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爱因斯坦与哈伯这两位完全不同类型的犹太天才在急剧变化的德国世界中的命运。作者对备受争议的哈伯尤其充满了同情。

目录

致谢

作者附识

中文版前言

导言

第一篇 德意志生活的期望/1

第一章 埃尔利希:近代化学疗法的奠基人/3

第二章 普朗克及其时代的灾难/27

第三章 合与分:哈伯与爱因斯坦/53

第四章 拉特瑙与现代社会图景/163

第二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之而来的恐怖/201

第五章 历史学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私人经历和公众说明/203

第六章 魏茨曼和自由民族主义/231

第七章 自由及其不满:新德国的阵痛/265

第八章 被扭曲的历史:戈尔德哈根争论/287

第九章 失去的祖国:德波和解/305

注释/321

译后记/349

试读章节

爱因斯坦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著名的英雄:德国新闻界,至少是具有自由一民主倾向的媒体,都把他放在显赫的位置,他的照片(常常是复制的)也变得众人皆知。对这位不修边幅的天才的新崇拜,预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变化:旧秩序中的那些喜欢穿着挂满勋章的制服的显贵消失了;现在出现的是刻意的不拘礼节的这位孤独的贤人。他成了一份资产,一个濒临崩溃并被国际科学家共同体有意排除在外的国家的资产。

他在国外也很有名:一个从未受过战争时期沙文主义和可疑的民族主义玷污的科学天才,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并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他的方式是如此深奥,以致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能理解这个新的神秘的真理。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都为他庆贺,把他看成是第一个被“恢复名誉”的德国人,这些赞美无疑是对其他德国人的嘲讽。事实上,一般来说,爱因斯坦在公众中的声望(特别是协约国的赞许)并不能被他的一些德国同行所接受。

不管有多么不同,哈伯和爱因斯坦都成了魏玛共和国的重要代表人物。哈伯以自己的能量和雄心服务于德国科学;而爱因斯坦仅仅因为自己的存在就无意问充当了德国的国宝。他们的关系再次密切起来,尽管仍然存在差异,但敬意和友情的纽带将他们连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私人需要——哈伯担心,由于那些反犹主义者对爱因斯坦的诋毁,可能会迫使爱因斯坦接受来自国外的邀请。

喝彩引发争议:一些著名的德国科学家从个人偏好和反犹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他们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保留意见。爱因斯坦再次认识到民族主义一种族主义因素在德国仍旧很有生命力,他所称的德国人“天生的奴性”使得这种因素变得更加危险。哈伯没有这种疑虑,但是他在针对他的朋友有时候也针对他自己的那些诽谤中,也遭遇到了德国生活中的黑暗面。在遭到公开攻击的岁月中,爱因斯坦发现哈伯是一个坚定的朋友和顾问。

1920年2月,爱因斯坦在大学的讲课遭到破坏,据称是因为学生抗议课堂上有一些不是学生的人来听课,但是媒体强调了在这背后的反犹主义的弦外之音。8月份,媒体报道了一次公然抨击爱因斯坦理论的会议;爱因斯坦公开地答复,而且——让他的朋友感到悲痛地——挑起争端地答复道,攻击并非为了真理而起,而是源于政治的一种族的敌视,“如果我属于[右翼的]德意志民族党,那么不论我有没有戴纳粹十字标志,如果我不是一个具有进步的国际主义信念的犹太人,那么……”他略去了那明显的结果:那样就不会受到攻击。这些当然让他的同事们大为光火,但是劳厄、能斯特和鲁本斯发表了一份公开说明,说“在承认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个人谦逊和讨厌出风头”方面,没有人能够超过爱因斯坦。P.123-125

序言

当全世界都在庆祝“爱因斯坦年”(Einstein Year),庆祝他为科学作出突出贡献100周年的时候,中国翻译出版一本关于爱因斯坦及其德国背景的书是多么恰逢其时啊!我由衷地感谢译者,正是从他给我提出的一些我从未想到的问题中,我能够得知,他是多么认真地从事着这项任务。

我有幸在1981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客人访问过中国,并在许多大学和城市进行过演讲。那时人们对德国历史的兴趣就非常大——现在也许会更大。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德国发展得极不平衡:从经济角度看,德国是一个主要的世界强国,有望在欧洲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不能对一个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由于国内矛盾的困扰,德意志帝国执行了草率的对外政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我们从爱因斯坦身上可以看到德国好坏两个方面——伟大的科学建制(在全世界可能也是首屈一指)以及政治上的落后——造成的影响。终其一生,他都在与后者进行不懈的抗争。他痛恨经济上的不平等、军国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胁迫,他认识到学术和政治上的进步有赖于言论上的自由,因此他充满激情地捍卫人权。希特勒政权将他视为主要敌人,他被迫流亡他乡,他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即使在美国,他对任何形式的胁迫也同样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评。

如果爱因斯坦的思想和希望能够给正处于经济急速增长的中国以任何启示,让她的公民有机会生活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中,以实现自己孜孜以求的梦想,那将是对爱因斯坦最大的纪念。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里,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繁荣,而且中国在21世纪的伟大希望也将能实现。

弗里茨·斯特恩

后记

先说说本书的名字。英文名为Einstein"s German World,直译成中文为《爱因斯坦的德国世界》。本书并不只是讲爱因斯坦所处的德国世界,还涉及许多其他与德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内容。不过与爱因斯坦有关的部分占了三分之一强的篇幅,用爱因斯坦来做标题也算勉强。

现在的中译本取名《爱因斯坦恩怨史》。爱因斯坦有过个人恩怨吗?诚然,由于与物理老师韦伯关系不好,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未能留校。这件事对爱因斯坦影响甚大,但离恩怨却相距甚远。盖恩怨史涉及恩怨双方至少两次以上或恩或怨的“往来”。在爱因斯坦的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双向过程。年轻时的心直口快和直言不讳或许无意中得罪过一些人,但构不成爱因斯坦的“恩怨”。对他来说,最大的“个人恩怨”或许是与大学同学、科学恋人、第一位妻子米列娃之问的。但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在这个意义上,谁又没有一部恩怨史?

从集体层面上看,爱因斯坦与德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是否能用“恩怨”来概括,也是值得探讨的。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无疑受到了德国文化的熏陶。歌德、康德、叔本华等人都对他的思想产生过影响。一战结束后,作为一位知名的犹太人与天生的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在德国成为反犹主义者嫉恨的对象,他受到过公开的攻击甚至死亡的威胁。希特勒上台后,他被迫离开德国。在纳粹德国杀害了六百万犹太人后,他曾说过自己再也不会原谅德国人。尽管二战后德国新政府的去纳粹化工作也算成功,爱因斯坦还是保持着与德国的距离。在他看来,除了极少数人(如劳厄)外,德国知识分于中能真正反省的人实在太少了,这或许是德意志民族的悲哀。但即使是像劳厄这样不畏强暴、刚正不阿的老朋友,也很难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被迫害者和被驱逐者的处境。二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拒绝重新加入德国的任何学术组织,劳厄因此抱怨爱因斯坦“记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拒绝态度有所缓解。1950年,爱因斯坦回应柏林一所文理中学学生的请求,同意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中学。这或许是一种象征:鼓励年轻一代高于一切。

所谓“恩怨”主要是从“仅仅是个人的”层面来谈的。无论是个人恩怨,还是集体恩怨,表面上与爱因斯坦似乎都关系不大。科学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献身对象,他的“个人的敌人恐怕连一个也没有”。因为他们构不成爱因斯坦的敌人。

必须指出的是,出版社为本书所起的副标题“德国科学的兴衰”倒有画龙点睛之妙。事实上,作者在这里更多地谈论的是整个德国的兴衰,当然也包括了德国科学的兴衰。

无论从哪方面讲,1900年前后的德国,都是一个欧洲强国。法国社会学家阿龙(Raymond Aron)曾说过,在20世纪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相信"20世纪有可能会是德国人的世纪”,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期许。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让所有的希望化为泡影。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斯特恩的这本论文集试图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他把1871~1914年称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天才时代”,与以歌德、席勒为首的“第一个天才时代”相呼应。在第二个天才时代中,得益于两者——犹太人的解放运动以及始终存在的对犹太人的偏见——之间的张力,许多德国犹太人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上令人瞩目的人物。斯特恩在这本书中探索了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社会中种种充满矛盾的情景,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科学与文化极其恐怖的衰落和二战后的迅速恢复,以及两德重新统一后面临的国内外矛盾。他巧妙地将历史与传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描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如埃尔利希、普朗克、爱因斯坦、哈伯)与德国文化之间纠缠不清的一生,以及一些政治人物(如拉特瑙、魏茨曼)曲折的人生道路。其中德国人与犹太人的关系成为一条主线。本书第三章是全书的重头戏,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章。作者采取比较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爱因斯坦与哈伯这两位完全不同类型的犹太天才在急剧变化的德国世界中的命运。作者对备受争议的哈伯尤其充满了同情。

事实上,与德国近现代史相关的问题一直是史家所关心的话题。德国似乎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国度。一方面,德国是康德、歌德、席勒、赫尔德林、普朗克等众多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乡,这些伟人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德国又将永远与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和大屠杀连在一起。对于史家们来说,这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永远充满挑战。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解释还是随处可见。加上意识形态、种族因素的影响,使得问题复杂化。有把德国问题与现代性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有用历史或文化决定论看待问题,把德国的反犹主义一直追溯到了马丁·路德的;对于纳粹时期德国普通民众是否有罪的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就大相径庭。对于前几年在西方炒得沸沸扬扬的“戈尔德哈根论题”(G0ldjagen thesis),本书作者就充满了不屑。作为一『立被纳粹德国驱逐的犹太人,一个失去了“家园”及归属感的人,斯特恩教授并没有沉浸在诉诸感性的对纳粹罪行的控诉中;恰恰相反,字里行问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德国文化的挚爱。一个曾经那么灿烂、那么辉煌的文化就这样消失了,从此不再出现,这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呢?这种惋惜之情超出了纯粹来自种族方面的感情。对于德国文化未来的命运、德国与邻国关系,作者充满了忧虑。作者更多的是以一位史学家的身份来写作的。与大多数史学家一样,作者并没有多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与大多数史学家不一样,作者花了相当多的时问和精力来了解一些德国科学家的“人文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被看成是打破“两种文化”坚冰的自觉的实践者。

一般而言,本书对于那些对国家兴衰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大有帮助。具体说来,本书是任何对欧洲史,尤其是对德国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物。值得提醒读者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对前苏联和前东德的某些分析,带有明显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译者不敢苟同。相信具有马克思主义修养的我国读者自能加以鉴别。

本书的初译稿由我的学生完成。文亚译第一、二、三、四章大部分内容,徐国强译第五、六、九章,李斌译第七、八章。徐国强校对了第二章的初稿,崔家岭校对了第三章的前部分初稿。我对上述初译稿逐字逐句进行了校订,重译了其中的大部分章节,还翻译了致谢、作者附识、中文版前言、导言、注释、脚注以及初稿中漏译部分。整个过程断断续续费时近两年。从去年9月到年底,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查找文献及修改译稿。

我们的翻译得到过许多友人的帮助。德国科学史研究专家、美国纽约联合学院的马克·瓦克尔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系的同事尼德博士、德国柏林马普科学史所的霍夫曼教授以及来我所担当竺可桢讲席的纽约城市大学的道本周教授,他们或热心解答我的提问,或积极帮我查找有关资料,在此深表谢意。本书作者斯特恩教授尽管身兼数职,正在同时进行好几个大型研究项目,且已年近八旬,但他对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无不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作者改变初衷,在百忙之中为中文版写了序。孙永平帮我翻译了几处拉丁名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潘涛、侯慧菊、章静在多方面给予协助,尤其是为了改善翻译质量,容忍我一拖再拖,一改再改,特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书涉及广泛,尽管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但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斯特恩(对爱因斯坦)的生动描述非常有趣,意义深远。……他是用一个历史茄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来写作的,对于无论是在极端的还是在日常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人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他都用心去体会。……在描写德国的兴衰方面,再没有一个人比斯特恩写得更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充满了哀挽之情,分析细致,涉及广泛,斯特恩的书,对复原一个让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人一度钟情的德国原状大有帮助。——《泰晤士报文学增刊》(]rimes Litemry supplement)   写作优雅。……令人着魔。……也许曾在那么一个短暂的时刻,确实有一个属于爱因斯坦的(和哈伯的)德国世界。然后……它变成了希特勒的,而且在那个国度里失去了的东西再也不可能复得了。但那确实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时刻,我们应该感谢斯特恩如此生动地将我们带回到这样的世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书中对众多人物的描写,其高超之处并不在于它揭示了专业传记的新特征,而在于它表现出了所描述的人的个人态度、他们与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今日物理学》(Physics Toda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哲人石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弗里茨·斯特恩
译者 方在庆//文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34522
开本 32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
丛书名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
印张 12.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