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丝绸艺术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丝绸有七千年的历史,被誉称为“丝绸之国”。本书谈论丝绸艺术,包括技术和美术两个方面,将丝绸品种分类横铺介绍,并按时间次序纵述丝绸图案的演变和发展。

你对中国丝绸艺术的历史了解有多少呢?想知道丝路大转折是怎样的吗?

目录

序/1

导论/1

第一章 生产技术/7

第二章 丝织品种/33

第三章 染缬品种/82

第四章 刺绣品种/97

第五章 商律周韵/112

第六章 云间众兽/123

第七章 丝路大转折/137

第八章 南北异风/159

第九章 民俗大观/179

第十章 昭名辨等/196

后记/217

试读章节

周时期:初级阶段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丝绸及蚕桑文字的出现,反映了丝绸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周代已有反映蚕桑丝绸生产的诗歌出现,并有专门的贵族作坊生产丝绸。丝绸贸易也达到相当水平,《诗经》中记载有“抱布贸丝”的情况。通往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己初步开通,苏联巴泽雷克地区、西德斯图加特市附近、中国新疆乌鲁木齐附近都已发现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丝绣品,证实了中西丝绸之路贸易很早就已存在。

但从生产技术和艺术风格来看,它还是处于中国丝绸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热水缫丝及手摇缫丝工具,突出的是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有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青铜器上还有刺绣的印痕及朱砂染色痕迹,说明当时丝绸艺术水平已相当高。到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己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辉煌的战国秦汉:古典技术体系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面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汉朝在丝绸重点产区齐鲁设置了三服官,还在京城设置东、西织室,使丝绸技术获得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定型,形成了中国丝绸技术的古典体系。

这一阶段的蚕桑生产以北方为主,南方则仍多产苎麻。桑树树型以高干桑为主,蚕品种在北方以二化性为主,南方则有多化性品种。

迟至春秋战国时己出现了两种织机及织造技术,一是踏板织机,用脚控制织机的开口,二是提花机,即用专门程序来控制经丝的提升规律。常用的组织结构是平纹组织,所有的起花织物组织也均由平纹组织衍生而来或是内含平纹规律。此时尚无真正的斜纹组织可言,某些斜纹组织仅是不同的平纹通过并丝织法而产生的斜纹效果。纱罗织物基本都用四经绞罗。提花织物尤其是织锦的显花方式通常是经线显花。

丝绸染料以植物为主。红色染料以茜草为主,亦大量使用矿物颜料朱砂;蓝色用蓼蓝、菘蓝水解制靛染色;黄色则用黄栌、栀子等。染色工艺多采用媒染法,主要的媒染剂则是草木灰和含铁物质。印花技术来自手工描绘。除极少数例外,刺绣均采用锁绣针法,细致而繁琐。

这一时期的织物图案从几何纹起步,发展到动物与几何纹的结合,动物与云气纹的结合乃至动物与联珠纹的结合,总体来看是以动物为主要题材,用色偏暖。P10

序言

《丝绸艺术史》是我国著名丝绸史专家赵丰先生的处女作,而《中国丝绸艺术史》则是其修订版。赵丰先生的这部学术专著,不是从文献到文献、在古书堆中原地踏步去寻求丝绸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而是依据考古发现的古代丝绸文物,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与古代文献相佐证,作出客观的结论。这自然与赵丰先生扎实的丝绸专业知识结构、科学的求实精神以及艰苦的努力分不开。《丝绸艺术史》以科学的编辑方法,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历代丝绸品种的特色,再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丝绸的科技和人文价值,全书图文对照,通俗易懂,从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丝绸有七千年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誉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国内政治腐败,帝国主义乘机侵略压迫,西方各国“探险家”纷纷从中国西北沿古代丝绸贸易通途经过的地带,盗掘大量丝绸及其他珍贵文物,先后出版从中国盗走的古代丝绸的图籍和研究资料,并散布“丝绸之路在中国,丝绸之路的研究在西方”的言论,对中国进行污辱和蔑视。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老一辈学者如沈从文、朱新予等先生,先后以自己的权威性学术著作,为新中国服饰史文化和丝绸史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在学术研究领域弘扬了国威;在新中国成长的新一代专家学者,继承先辈遗志,奋起直追。时至今日,“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遍天下,而对“丝绸之路”最深的研究已经在中国。赵丰先生的研究,必将在新中国的和风煦日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黄能馥2005年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后记

黄能馥先生在序中称此书为我的处女作,事实基本如此。1983年还在读研究生时,我曾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8~1980级纺织品种专业开过一次中国丝绸图案史的讲座,并为此编写过一册名为《中国古代丝绸图案发展概述》的讲义,很单薄,共约万余字,算是我第一次编写较大篇幅的丝绸史文章。此后,我逐渐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出土的和传世的丝绸文物,积累了一些染织品种和纹样的资料,并趁着母校开设丝绸品种纹样史课程的机会,于1990年又重新写成了一册《丝绸艺术史》讲义,并于1992年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最早正式出版的出版物之一,另一册是同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

时隔多年,浙江丝绸工学院已经两次改名,先是浙江工程学院,再为浙江理工大学,而我在母校开设的《丝绸纹样史》课程却一直没有间断过。同时,我又受聘于上海东华大学,在这所原来的中国纺织大学中开设《染织美术史》的课程,学习中国丝绸艺术史的学生越来越多。遗憾的是,十多年前出版的《丝绸艺术史》早已绝版,学生们苦于手头无相关教材,文博界的同行们相见,也缺少相互交流的通俗读物。因此,修订出版此书,早已是我心头的愿望。

感谢文物出版社张昌倬副总编,上任伊始,就将《中国丝绸艺术史》的出版列入计划,我也因此竭力加快速度修订原书。但事实上,这一次修订的程度之大远远超过我的计划。虽然书的体例和风格基本没变,但内容上新增了刺绣一章,并把与帝王官僚服用丝绸的图案列作专门一章进行叙述,此外小节的增加更是不计其数。字数量增加了15%,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增加了一倍左右。

我平时常说,《丝绸艺术史》是一门兼及工艺技术与美术理论的小学科,但涉及面之广非通常所能料。因此,我除了利用手头的文献史料及自己的研究心得外,还要利用大量的实物资料及各地同仁的研究成果。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云锦研究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伦敦纺织艺术画廊等单位,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前辈和学长包括陈娟娟、黄能馥、王予予、周启澄、王亚蓉、高汉玉、武敏、王岩、彭浩、徐国华、包铭新、屠恒贤等,曾对本人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指点和帮助,其中有不少插图等来自他们的相关出版物中。同时,我要感谢本书所列参考资料的所有编著者,感谢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图片整理、描绘的薛雁、杜晓帆、徐铮等同事。特别是在修订过程中得到我的两位硕士研究生徐铮和茅惠伟的帮助很大。丝绸艺术史研究的前辈黄能馥教授应约写序,并对我进行了热情的鼓励。此外,夫人袁宣萍也为本书中国风内容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的部分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赵丰

2005年4月于杭州钱塘江畔冻绿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丝绸艺术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17638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3.1-09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