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包括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想象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将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同民族国家想象联系起来,探讨民族国家想象在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这一特殊门类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其经典体式在叙述、语言等方面对民族国家想象的顺应.应该说是对现代文学民族国家想象问题研究的一种深化。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进行了再解读,以寻求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进行了再解读,以寻求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全书共分“绪论”、“历史”、“革命”、“英雄”、“史诗”和“结语”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学术背景并对本书所涉及的主要理论范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民族国家想象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概括。本论题的提出,是在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的关于民族国家想象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话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并试图将这一话题引向具体与深入。本文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包括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想象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绪论认为,所谓“民族国家”应该从现代政治意义上去理解,它是伴随着现代化过程而产生的,首先在英国、法国而后向全世界蔓延的一种社会形态,强调的是共同政治组织的整合与协作。既然是一种整合与协作,就意味着其中包含着想象的成分,特别是在现代化背景下,这种共同政治组织甚至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共同体是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家安德森等人提出来的,他们所说的共同体想象实际上就是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对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绪论限定为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产生的反映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绪论指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绪论还表明了本论题的基本目标,即一方面试图在民族国家想象这样的视野中,去获取对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现代性的更为贴切的理解;另一方面,企望通过这种理解来获取对整个新中国文学、甚至当代中国文学现代性把握的启迪。  第一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历史内涵进行考察,认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巨大兴趣,是出于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记忆重构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重构的历史就是革命历史。从革命的历史化到历史的革命化,表明了革命历史小说在革命历史记忆重构上的不断深化。新的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与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重构的关键。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历史的重构的最终指向是对新中国现实的认同,因此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的“现在性”组织。  第二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革命主题进行探讨。本章认为,革命是现代民族国家确立的基本路径,这意味着任何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都不可能脱离关于革命的想象,或者反过来说,任何关于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想象都不可避免地构成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革命”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革命”的想象,将“革命”意识深深地嵌入每一个国家成员的思想深处,从而更为牢固地将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捆绑在一起,以实现国家的进一步的现代化。革命的普遍化图景、革命的狂欢化图景、革命的仪式化图景则分别从理性认识、世俗体验以及宗教情怀等三个不同层面,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这种革命意识的嵌入。  第三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认为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所以如此重视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在民族国家想象中,英雄常常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集中体现者,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形象,英雄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整合现代民族国家的秩序。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英雄的完美品格的塑造,正是上述功能的典型体现。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急于获得社会的整体认同,迫不及待的宣言心理、宣言方式与宣言行为成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特征。这导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英雄言说能力的高度重视,英雄的言说本身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彤象。  第四章则从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艺术体式上的史诗追求中来进一步理解其民族国家想象的特质。本章认为,史诗体式的追求对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来说并非偶然,一方面是因为史诗艺术形式与生俱来的强大的阐释功能,这种阐释功能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历史记忆的重构相契合;另一方面,史诗艺术形式在表达认同上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此外,这种史诗体式本身即具有独立的意义,不仅是新中国想象的工具或手段,本身就是新中国国家品格的形象化。也就是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体式上的巨大规模、它的洞悉一切的视角、它的英雄中心结构、它的庄重典雅的语言,本身就是伟大中国的符号化。本章还通过对几个典型作品的个案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史诗体式上的追求。  结语部分从现代性追求的视角,在共时的和历时的两个层面上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民族国家想象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就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目录

绪论 新中国文学与民族国家想象

 一 问题的缘起/1

 二 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想象/4

1.关于“民族国家”/4

2.关于“民族国家想象”/7

 三 新中国文学与民族国家想象/9

1.文学与想象/9

2.新中国文学民族国家想象之必然/12

 四 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民族国家想象/17

第一章 历史:现代民族国家的记忆重构

导语: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繁荣/22

 一 历史记忆的重构与长篇小说的叙事功能/24

1.现代民族国家合法性论证与历史记忆的重构/24

2.历史叙事与长篇小说/27

 二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32

1.革命的历史化与历史的革命化/32

2.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38

3.革命历史的内在逻辑结构/43

 三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历史叙事的“现在性组织”/50

1.历史叙事中的“现在性”选择/51

2.历史叙事中的“现在性”描述/56

第二章 革命:现代民族国家的本体性楔人

导语: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本体性/64

 一 普遍化图景:革命的理性要求/67

1.本能与自觉/68

2.前台与背景/72

3.来龙与去脉/78

 二 狂欢化图景:革命的世俗体验/83

1.狂欢化与革命意识的普及与渗透/83

2.全民表演图景/88

3.亲昵接触图景/90

4.笑谑图景/92

5.暴力图景/97

 三 仪式化图景:革命的宗教情怀/101

1.仪式化想象与宗教式认同/101

2.崇拜仪式/107

3.洗礼仪式/111

4.新生仪式/116

I

第三章 英雄: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形象

导语: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英雄情结/124

 一 作为新中国人格化形象的英雄/128

1.秩序赋予:英雄在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基本功能/128

2.人格化形象:英雄在秩序赋予上的特殊方式/132

 二 完美的英雄与新中国理想/135

1.思想崇高/136

2.道德纯正/142

3.形体强健/147

 三 “会说”的英雄与新中国的言说欲望/153

1.“说”出来的英雄/153

2.“说”与宣言姿态/16l

3.“说”的方式与英雄话语霸权的建立/164

第四章 史诗: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经典体式

 一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体式的史诗追求/172

1.对“史诗”体式的基本理解/172

2.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史诗体式的基本特征/174

3.史诗体式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185

 二 史诗对其他体式的挤压/191

1.纪实与虚构:从《铜墙铁壁》到《保卫延安》/19l

2.传奇与载道:从《新儿女英雄传》到《战斗的青春》/198

3.自传与他传:从《青春之歌》到《红旗谱》/208

结语…/218

主要参考文献/222

后记/235

试读章节

问题的缘起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关于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这一课题是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反思的双重语境中产生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社会不断深入的现代性追求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投射。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对五四现代性反思导致了对“民族”话语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促使广大学者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接触,西方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由此逐渐浮出水面。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的发表更是明确地把对民族性的思考与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他有关鲁迅作品的“民族寓言’’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精神需要,可以说是这一课题研究发轫的标志。随后一批海外华裔学者如李欧梵、王德威、刘禾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把民族国家想象当作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要素进行研究的成果被陆续介绍到了国内,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刘禾的《跨语际的实践:往来中西之间的个人主义话语》、《文本、批P1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国民性理论质疑》,王德威的《想象中国的方法》等著述因为其思考问题的特殊视角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学术界产生了诸多关于这一问题的著述,其中像汪晖的《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高远东的《经典的意义——鲁迅及其小说兼及弗·詹姆逊对鲁迅的理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4期),王一川的《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南帆的《诗与国家神话》(《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王庆生、樊星的《新中国文学民族性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昌切的《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陈建华的《“新小说”与“想象社群”》(《读书》2000年第1期),杨春时的《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在中国的断裂和复合》(《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耿传明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朱德发的《现代的民族性与民族的现代性——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规范》(《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王晓明的《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2年第1l期),刘洪涛的《(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等基本上反映出这方面研究的整体成果,特别是旷新年的《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先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l期发表,后在同年《新华文摘》第6期转载,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2003年9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倪伟的《“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是第一部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视野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关系问题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讨的确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这一点我在后面关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具体阐述中将有说明),中国现当代文学要担当起完成中国现代性追求的重任,就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联系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在现代性追寻中,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总是要调动一P2

后记

这部书稿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这部书稿中,我想表达的是我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看法: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扮演过相当积极的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今天文学的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看法,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喜欢、不屑与理解。我最初接触这些小说是在文革后期,我曾经为这些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激动不已,并像今天的青年崇拜周杰伦一样崇拜过杨子荣、江姐、成刚等人物。甚至在某一天,当自己面对镜子的时候,感到自己的眉毛没有杨子荣的英武而沮丧之极,只好用毛笔和墨水偷偷地把自己的眉毛改成两道剑眉。(当时《林海雪原》已改编成样板戏,杨子荣的剧照在乡下的泥墙上也到处张挂,我的“改眉”就是以此为蓝本的。)1983年我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其时,社会转型刚刚开始,对政治中心年代的文学观念开始反思,过去的文学成规大多成为批判的对象,文学的审美性提到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文学环境中,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因为其“审美性的缺失”而被我不屑一顾。这一态度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95年我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在这里我获得了对文学考察的更为开阔的视野,特别是现代性问题,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状下,王又平老师的《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一文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这篇文章为我们考察那些被简单地斥为政治附庸的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成为我投奔王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我对于50—70年代的文学重新产生了阅读和研究的兴趣。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当我接触到西方民族国家想象的理论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我找到了重新解读这一时期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和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的阅读开始变成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我看到了一个我过去所没有看到的世界。可以说我是带着巨大的激情来完成自己的这篇论文的。我越来越理解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甚至觉得,不管是否意识到,文学总是在发挥一种共同体想象的职能,对世界的、对人生的当然也包括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职能。即使是对私人性的表达,也不可能完全是私人性的。因此,尽管今天的文学和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处的现代化背景不同,所表现的内容也完全有别,但他们的想象职能和与此相关联的想象方式应该有诸多共通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其独立性,文学总归是要对社会负责的。这也正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尽管在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再解读过程中,我也常有为自己的新“发现”而自鸣得意的时候,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痛苦的夹磨。这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对作品的细读结果常与先前的假设之间的“不合作”,它迫使你不断地寻找新的理解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更多的情况下,我的自鸣得意总是遭到导师的“棒杀”。导师是一个极其严谨的学者,凡事都讲究一个“理”,你的任何自鸣得意都必须隐藏在严格的理性分析之中,我的论文就经常因为不严谨而被导师骂得体无完肤。这种训练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使我付出了推迟半年毕业的代价。现在想来,这是值得的,论文最后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更为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能够从那种严谨的求证过程中感到另一种更为深刻的快乐。所以导师在我的论文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完成的时候,给我用e—nlail发来这样几句话:“看得出费了很多心血,肉体和精神上也受了一番夹磨。不过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显出读博以后的‘更上层楼’。我想你自己肯定是有诸多酸甜苦辣的体会的。”现在想起这些话,我的眼眶仍然是潮湿的。借出书的机会。我再次感谢导师王又平老师。

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黄曼君、王庆生、周晓明、许祖华、吴建波、张卫忠、张岩泉老师,武汉大学陈美兰、於可训、樊星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何锡章老师,湖南师范大学谭桂林、赖力行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是陈美兰老师、黄曼君老师、王庆生老师在工作十分繁忙或身体十分不适的情况下还对我的论文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并提出了详细的意见,令我十分感动。对上述老师我要表达我由衷的谢意和敬意。

令我非常不安的是,在我的论文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论文答辩时专家们提出的,对这些问题,在这部书稿中,我做了一定的修改,但也有不少问题,因为自己的学业不济,目前还未能尽行解决。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批评与建议。

2005年4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王又平(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德森有关民族国家想象的论述是近年颇受重视的学术视点.现代文学研究界已有人尝试用其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现象,但尚少有人以之较系统地研究当代文学现象,杨厚均的论著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充实了一个薄弱环节。……论著处理的对象,是现当代文学界极为熟悉的对象,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也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学术热点。已有诸多“再解读”的成果面世。但杨厚均的论著不论从总体还是局部上说仍不乏创新性。陈美兰(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于新的理论的支撑,使论者对这一历史时段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论述获得了许多新鲜的见解。如通过对《财主的儿女们》与《青春之歌》的比较和对其他文本的分析,论述了作家在外在时间谱系的建立和内在的逻辑结构上重构革命历史的不同主观臆想,就很有说服力……论著在“再解读”方面能显示出新意.除了注意理论的吸纳外,也来自于作者对文本的认真细读,他的许多观点,都得力于他在细读作品中的再发现。黄曼君(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选题具有学术前沿性、科学性,是对现当代文学与民族国家想象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论者既非回到过去文学的政治服务的框架中去,也不是仅从新时期种种西方新思潮的角度进行审视,而是回到革命历史红色经典的本体,从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要素入手,对其产生及历史内涵、革命主体的形成及表达、英雄形象塑造、史诗体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再解读,提出不少创造性见解。谭桂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者将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同民族国家想象联系起来,探讨民族国家想象在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这一特殊门类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其经典体式在叙述、语言等方面对民族国家想象的顺应.应该说是对现代文学民族国家想象问题研究的一种深化。其研究思路和主题的确立是立于国内学术前沿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厚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42320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