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华烟云(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全书贯穿庄周哲学和道家精神,并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人物繁华,场面宏阔。

目录

     上册

著者序 /1

关于《京华烟云》/1

第一章   后花园富翁埋珠宝 北京城百姓避兵灾 /3

第二章   遇乱兵骨肉失散 贴告白沿路寻人 /19

第三章   曾大人途中救命 姚小姐绝处逢生 /33

第四章   沐恩光木兰入私塾 探亲戚曼娘交新朋 /51

第五章   母溺爱长子成顽劣 父贤达淑女富才情 /71

第六章   长舌妇恃恩行无状 贫家女倾慕富家郎 /81

第七章   平亚染疾良医束手 曼娘探病曾府栖身 /93

第八章   病榻前情深肠空断 绝望中徒祈幻成真 /116

第九章   拜天地孤独不成偶 入洞房凄凉又辛酸 /129

第十章   马祖婆呼风唤雨 牛大人作势装腔 /146

第十一章  训绔绔姚思安教子 食粘粽曾平亚丧生 /156

第十二章  北京城人间福地 富贵家神仙生活 /166

第十三章  乐郊游喜姚孔相遇 谈教育倡男女求学 /177

第十四章  为饯行曼娘设宴 苦离别银屏伤怀 /197

第十五章  沐书香寒门出才俊 别美婢绔绔痛出洋 /215

第十六章  遇风雨富商庇寒士 开蟹宴姚府庆中秋 /227

第十七章  听命运木兰订婚 逃圈套银屏出走 /248

第十八章  离香港体仁回北京 隐陋巷银屏迎故主 /259

第十九章  公子哥儿话时尚 莫愁妹子展辩才 /271

第二十章  终身有托莫愁订婚 亲子被夺银屏自缢 /285

第二十一章 木兰出嫁妆奁堆珠宝 素云吃醋唇舌逞毒锋 /311

 中卷  庭园悲剧

第二十二章 施干才姚木兰管家主事 遭恶报牛财神治罪抄家 /337

第二十三章 牛家失势捉襟见肘 曾府燕居适性娱情 /353

第二十四章 体仁向善华妓从商 木兰生子暗香遇救 /370

第二十五章 遭子丧富商购王府 慕兄势劣妇交娼优 /380

     下册

第二十六章 迁新邸姚家开盛宴 试对联才女夺魁元 /1

第二十七章 红玉阿非纯情挚爱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25

第二十八章 娼妓做夫人煞有介事 劣妇追时尚得意忘形 /37

第二十九章 赏奇士莫愁嫁立夫 怀骨肉陈妈寻爱子 /52

第三十章  贪利追欢素云甘堕落 因情应势木兰议从商 /65

第三十一章 老多病遗臣却聘归隐 少年游才俊临水登山 /80

第三十二章 北京城新学旧派人文荟萃 静宜园淑媛硕彦头角峥嵘/100

第三十三章 论中西辜老发奇论 悟签文玉女溺荷池 /118

第三十四章 利欲薰心王府探宝 职责已尽四海云游 /144

第三十五章 堕落无耻素云遭休弃 钻营有术怀瑜又高升 /163

第三十六章 挥笔为文孔立夫结怨 爱国游行青少年遭殃 /186

第三十七章 姚木兰痛悼爱女 孔立夫横遭拘囚 /209

第三十八章 审案件法官发迂论 入虎穴木兰救立夫 /227

第三十九章 素云伴舞银屏得祭 姚老归来木兰南迁 /250

第四十章  老实人偏拈花惹草 贤父女知釜底抽薪 /276

第四十一章 疯狂掠夺日本走私 病榻缠绵木兰探父 /302

第四十二章 制毒牟利牛素云被捕 伤时忧国姚思安遗言 /318

第四十三章 报国洗前愆香消玉殒 除奸生差误李代桃僵 /335

第四十四章 日寇屠杀曼娘自缢 京华论陷经亚南逃 /357

第四十五章 追随政府携稚小木兰入蜀 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 /371

试读章节

自从曼娘进了曾家门,木兰到曾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不把自己当做客人了。她常常待到吃晚饭,得到母亲允许之后,也往往夜里就住在曾家。关于她将来与曾家哪个儿子订婚,若是正式订了婚,就不能不拘俗礼,那就不能再到曾家去,何况她年岁还小。曾家心想木兰的父母不会不先告诉他们,就把她许配给别家的儿子。所以曼娘已经两只脚迈进了曾家,木兰是算迈进了一只脚。她只要想逃走,曾家总会揪住她的后腿的。

木兰的父母还不知道究竟怎样安排她的将来,她父亲则更无定见。道家总是比儒家胸襟开阔。儒家总认为自己对,道家则认为别家对,而自己也许会错。所以非正统派的曾文璞对西洋思想没有偏见,甚至于对自己女儿的婚事也提到自由结婚,就是由当事人男女自己决定,这正合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理。他认为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虑的青年的盲目冲动,这种西洋的想法极微妙而深奥,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样。他认为婚事是天意决定,而且儿子是自己的大孩子,尚且还没有订婚。

同时,木兰向曾大官人曾太太也是叫“爸爸”、“妈妈”,P166叫曾家的儿子“大哥”,荪亚比她大一岁,算她的“三哥”。

现在是穷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无与伦比,也许这个福地的其他月份,可以与之比肩。因为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极美之处,其极美之处又互相差异之特色。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极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宁静。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构成这种方式的生活,使人间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实现了呢?千真万确,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翠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紫色。设计这个城市的是个巧夺天工的巨匠,造出的这个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人间地上,岂有他处可以与之分庭抗礼?北京城之为人类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是集数代生来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创造的。天气、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俱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的腔调儿上,都显而易见地平静安闲,就足以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愉快。因为说话的腔调儿就是全民精神上的声音。

平亚死后,曼娘始终深居守丧,半年之内,没出过院子一步。北京城的气氛,可以说只是用感觉去体会,而不是真正用眼睛去观看。她也感觉到北京冬季的魔力,干爽而寒冷的空气,璀璨晶蓝的天空,屋内御寒的舒服设备,和泰安凄凉惨淡的冬天,真是大不相同。大雪纷纷扬扬白天空飘落之时,她还能使秋海棠在屋里开放,因为厚厚的棉门帘,糊纸的窗子,厚厚的地毡,火势熊熊的煤炉子,使屋里温暖而舒适,人感到精神愉快,做事宁愿到深夜。平亚留下的黑貂皮长袍,曾太太叫她改P167成貂皮旗袍自己穿,其实她用不着这样御寒的冬衣。她顶多是绣八双鞋,那是她应当在新婚的次晨,正式拜见婆婆之时献给婆婆的。但是因为平亚生病,没有来得及。献给婆婆的这种礼物是要由新娘亲手做的,借此炫耀一下新娘手工的精巧和孝顺,所以手工不能潦草。女人穿上这种鞋,非常欢喜,因为这足以表示儿媳妇对自己地位的尊重,又表示自己有个贤德俭省的儿媳妇。

但是木兰是在北京长大的,陶醉在北京城内丰富的生活里,那种丰富的生活,对当地的居民就犹如伟大的慈母,对儿女的请求,温和而仁厚,对儿女的愿望,无不有求必应,对儿女的任性,无不宽容包涵,又像一棵千年老树,虫子在各枝丫上做巢居住,各自安居,对于其他各枝丫上居民的生活情况,茫然无所知。从北京,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就像我们童年时在故乡生活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她是在黄琉璃瓦宫殿与紫绿琉璃瓦寺院的光彩气氛中长大的;她是在宽广的林阴路,长曲的胡同,繁华的街道,宁静如田园的地方长大的。在那个地方儿,常人家里也有石榴树、金鱼缸,也不次于富人的宅第庭园。在那个地方儿,夏天在露天茶座儿上,人舒舒服服地坐着松柏树下的藤椅子品茶,花上两毛钱就耗过一个漫长的下午。在那个地方,在茶馆儿里,吃热腾腾的葱爆羊肉,喝白干儿酒,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与市井小民引车卖浆者,摩肩接踵,有令人惊叹不置的戏院,精美的饭馆子、市场、灯笼街、古玩街;有每月按期的庙会,有穷人每月交会钱到年节取月饼蜜供的饽饽铺,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露天的变戏法儿的,有什刹海的马戏团,有天桥儿的戏棚子,有街巷小贩各式各样唱歌般动听的叫卖声,串街串巷的剃头理发匠的钢叉震动悦耳的响声,还有串街串巷到各家收买旧货的清脆的打鼓声,卖冰镇酸梅汤的一双小铜盘子的敲振声,每一种声音都节奏美妙。可以看见婚丧大典半里长的行列,以及官轿及官人跟班的随从,可以看见旗装的满洲女人和来自塞外沙漠的骆P168驼队,以及雍和宫的喇嘛,佛教的和尚,变戏法儿中的吞剑的,叫街的,与数来宝的唱莲花落的乞丐,各安其业,各自遵守数百年不成文的传统规矩。叫花子与花子头儿的仁厚,窃贼与窃贼的保护者,清朝的官员,退隐的学者,修道之士与娼妓,讲义气豪侠的青楼艳妓,放荡的寡妇,和尚的外家,太监的儿子,玩儿票唱戏的和京戏迷,还有诚实恳切风趣诙谐的老百姓。

木兰的想象就深受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影响。她学会了北京的摇篮曲,摇篮曲中对人生聪敏微妙的看法也影响了她。她年幼时,身后拉着美丽的兔儿爷灯笼车,全神贯注地看放烟火,看走马灯,看傀儡戏。她听过瞎子唱曲子,说古代的英雄好汉,古代的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听把北京话的声韵节奏提高到美妙极点的大鼓书。从那些说白的朗诵歌唱,她体会出语言之美,从每天的说话,她不知不觉学会了北京话平静自然舒服悦耳的腔调儿。由一年的节日,她知道了春夏秋冬的特性,这一年的节日就像日历一样由始至终调节人的生活一样,并且使人在生活上能贴近大自然的运行节奏。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学府、佛教、道教、西藏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礼,孔庙、天坛;社会上及富有之家的宴会酬酢,礼品的馈赠;古代宝塔、桥梁、楼阁、牌坊、皇后的陵寝、诗人的庭园,这些地方的每块砖,每片瓦,都充满了传闻、历史、神秘。这些地方的光怪陆离之气,雄壮典丽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

她很早就懂了北京的民俗、传说、迷信,及其美好可爱处,有两个她喜爱而深信不疑的故事,后来她告诉了曼娘。一个是皇宫以北地安门大街北端钟楼内大铜钟的传说,故事是说当年皇帝要一个铜匠铸造一口铜钟,但是屡铸不成,皇帝大怒,即将降罪。为了救父亲的性命,钟匠的女儿在无人看见的时候跳进了铜锅。果然大钟铸成,没有丝毫裂纹。此后每在风雨之夜,人人都听得见大钟响时,那凄怨的调子,那就是钟匠女儿灵魂的哀歌。现在那钟楼附近有钟女庙,女神叫“鸣钟圣母”,受人烧香跪拜。另一个故事是关于西直门外的高亮桥的,高亮是个P169太监的名字。从前永乐皇帝重新建造了北京城,永乐七年大旱,北京城里也缺了水。一天晚上,皇上梦见在西直门外遇见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丈夫推着一辆独轮儿车,妻子向前拉,车上有一个大油篓。皇帝问篓里头有什么东西,老头儿说篓里头有水,是运往北京城的。第二天,皇帝叫大臣圆梦之后,派太监高亮到西直门外,吩咐他说,若遇见样子像皇帝梦中所见的一对老夫妇,就把那油篓戳破,赶紧拨转马头奔进城来,但是千万别回头看。高亮遵照吩咐,出城办事。果然遇见一对老夫妇推着独轮儿车,高亮就把车上的油篓戳破,匆匆忙忙拨转马头。听见后头汹涌澎湃,似有洪水跟踪而至。等他跑到西直门,不由得向后望一望,立刻被洪水赶上,淹死在水里。皇帝便在西直门外修造了一座许多拱洞的桥纪念他。至今在玉泉河上还有那座高亮桥,慈禧太后就在高亮桥上船驶往颐和园去。玉泉河两岸,杨柳依依,浓荫敝日,沿河良田片片,村女跪于水畔涤洗衣裳。平民徘徊来往,有坐在岸上执竿垂钓的,有在水上划船的,北京西郊田园之美,大有江南风味。夏季到来,木兰特别喜爱此地,常来游赏。

前面说过,曼娘在寡居的前半年,没有出门游玩。可是她也有女人长居深闺中发展出来的听闻的敏感。听到的声音也是新奇而美妙的。清晨,她在院子里听得见北京城巷子里小贩的叫卖声。听得见鼓楼的暮鼓,听得见钟楼的晨钟。虽然钟鼓二楼离曾家有一里之遥,但是震荡之声半城都能听见。鼓声就是夜里的打更的声音,雪花告诉她钟声的意义,所以她夜里静卧不眠之时,一听见打四更,她就知道朝臣已经齐集到紫禁城的东华门,一打五更,黎明之前,他们就入宫上朝了。

曼娘经过的事情之中,有许多她并非完全生疏,而是比在家乡泰安时所经验的更好更美。在她开始吃素以前,她就知道北京的香肠鸭子比山东的香肠鸭子好;冬至那天北京的元宵就比山东的汤圆儿味美,而且北京的包子馒头甜食也比山东的花样儿多。因此,北京的各种小吃儿,她都要尝尝,免得因各地P170名字相同而实际上东西不同而弄错。她本以为山东的白菜再好无比,可是后来发现北京也有那么好的白菜,而且天越冷越好吃。现在她还吃元宵,喝腊八儿粥。腊月初八那天都喝腊八儿粥,用黄粘米、白江米、红小枣儿、小红豆、栗子、杏仁儿、花生、榛子仁儿、松子儿、瓜子儿,跟红糖或白糖一起熬。这种腊八儿粥可就大为不同,她再不提山东的腊八儿粥了。

木兰和荪亚之间有一个故事,与腊八儿粥有关系。P171

序言

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此书的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即第三个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第三卷描写战争,可谓即描写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等语。

又有一段论人之永生与宝石之永生,我认为非常重要。可说人之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单独的,木兰游观始皇无字碑那一段尤说得详尽。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有人说这不过为要充满人求永生之欲望,强为解释,但我说有深道理在内,非妄言也。

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们胜利!

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体悟出来。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

一九三八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

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写得自己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华烟云(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60634
开本 32开
页数 8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25.6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