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戒幢佛学(第3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研究我国佛教文学的论文集。其研究深入,内容深奥,是专业研究佛学人员的辛苦结晶所成。

目录

一   聖 嚴:法顯大師對於漢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及啟示

八   楊曾文:東晋佛教翻譯家法顯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二五  李志夫:試還原法顯大師在中國歷史上之地位

三三  黄心川:法顯《佛國記》所載印度超曰王時期佛教盛衰情况考析

四一  樓宇烈: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與佛性說的傳播

四九  馮達文:《大般泥洹經》的佛性論略述

      ——從松本史朗對如來藏思想的批判談起

六O   惠 敏:“摩訶僧祇律私記”與法顯之律學背景

七O   宋立道:關於法顯《佛國記》的英譯及其他

九一  王邦維:法顯與《法顯傳》:研究史的考察

一0一  王亞榮:論法顯與秦地佛教之關係

一一二 魏道儒:宗教虔誠與愛國情懷

      一一法顯西行壯舉的精神動力

一一九 黄夏年:法顯.《摩訶僧祇律》.佛陀跋陀羅

     一一紀念法顯登陸青州1200周年

一二九 張風雷:法顯攜歸之《大般泥洹經》的譯出與晋宋之際中國佛學思潮的轉向

一四O  吕有祥:略說法顯譯《雜藏經》中的倫理觀及其意義

一四六 馮焕珍:《大般泥洹經》的傳譯及其與北本《涅槃經》的異同問題

一六二 濟 群:漢傳佛教的反思

一六七 湛 如:印度早期佛教的四大廣說與净法原則

一七三 楊維中:“與時俱進”與“契理契機”:中國佛教制度的現代化之路

一九九 王建光:哲學的“戒體”和“戒體”的哲學

      一一試論中國律宗思想的本體論詮釋

二三O  如 覺:戒律的倫理精神

二三六 温金玉:南山曰月輝大唐

      一一從道宣律師到弘一大師

二五一 徐文明:津大師與唐代南嶽律學傳承

二五八 劉正平:唐代俗講與佛教神變月齋戒

二六七 德吉卓瑪:藏傳佛教息解派尼僧與尼僧組織

二八一 吴 平:律宗與近代上海

二八七 潘桂明:鳩摩羅什與關中般若學

三一一 韓焕忠:天台智者的生佛關係論

三二六 戴繼誠:“道”的會通與思想的創生

       一一以洪州禪與泰州學派為中心

三三二 夏金華:南北朝佛教“南慧北定”特色的成因剖析

三四O  吴忠偉:宋代天台佛學對涅槃雙遊義的議論

三五三 鄭偉宏:當代因明研究概况

三六O  王繼如:“破昏殆法”研究

      一一現存最早的勸世“藥方”

三七一 宗 舜:“王伯敏先生藏敦煌唐寫本《四分律小抄一卷》(擬)殘卷研究”商榷

三八六 李小榮:敦煌偽經《佛說三廚經》研究

四一六 林鳴宇:上海圖書館所藏861087號卷子失缺部分之發現及其紙褙戒律資料之内容意義

四三五 馮國棟:《五燈會元》校點疏失類舉

四五O  馬 德:俄藏敦煌寫經部分殘片内容的初步辨識

      一一以《俄藏敦煌文獻》第六、七、八册為中心

四六一 勝 義:《俄藏敦煌文獻》第十二册校讀記(下)

四七四 楊富學:印度佛本生故事在回鹘中的傳譯與影響

四八九 張 煜:王安石憚林交遊考述

五O一  苗 昱:王梵志詩、寒山詩(附拾得詩)用韻比較研究

五一四 吕 曉:偶因坐禪 悟此六法

      一一試論髡殘對禪與畫關係的認識

五二O  觀 雲:從格義看佛教的中國化

五三O  廖樂根:略述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五三六 界 文:瑜伽菩薩戒之特質初論

五五五 昌 法:五逆往生說探微

五七五 恒 强:大迦葉尊者的悲心

五九八 青 平:試論佛教思想對現代哲學意義理論的啟示

六一五 德 明:論當下

      一一在唯識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融合視域中

试读章节

在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雖不自法顯始,但真正到達天竺,而又求得經歸的中土求法高僧,法顯當數第一人。法顯因感嘆中土律典的殘缺不全,以六十歲左右的高龄,發願西行求法,他在天竺求取的佛典,主要是律部。

據《法顯傳》的記載,法顯在天竺遊歷十餘年間,於巴連弗邑寫得《摩訶僧祇眾律》、《薩婆多眾律》各一部,又於師子國寫得《彌沙塞律》一部。相傳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在五天竺最流行的律有五部,即法藏部的四分律、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脱律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其中,除飲光部的解脱律未傳入中土外,其餘四部律都先後傳入,並譯為漢文。法顯帶回的律典就包含了這四部律中的三部,其中《摩訶僧祇眾律》,在他回國後即與佛陀跋陀羅一起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彌沙塞律》則由稍後劉宋時的佛陀什和竺道生等譯出;《薩婆多眾律》則因在法顯回國時已有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譯出了《十誦律》,所以未再有傳譯。即此可見,法顯對中土佛教律法建設的重要貢獻。

法顯在天竺求法時,除律典外,也帶回了好幾部重要的經藏和論藏。他在巴連弗邑學梵書、梵語和寫律的三年間,還寫得《雜阿毗曇心》、《誕經》、《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各一部;而於師子國則又寫得《長阿含》、《雜阿含》、《雜藏》各一部。這些經論都是當時中土剛開始傳播,或尚未流傳的佛教經論教理。這裹,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帶回的《方等般泥洹經》這部經。該經是在如來藏理論基礎上,宣揚佛性常住的一部代表經典,是大乘佛教發展歷程中由般若空理論向佛性有理論發展的一部重要經典。法顯在建康與佛陀跋陀羅一起譯出此經後(今稱《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對當時的佛教界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晋宋之際,在南方出現了一批弘揚涅槃佛性理論的“涅槃師”,這與本經的傳譯當有密切的關係。由此,也推進了中國佛教大乘“空”、“有”二宗在理論上的交融和發展,引發了關於佛性當有、現有,以及一闡提人是否有佛性等重要理論問題P41的廣泛、深入的討論。P4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戒幢佛学(第3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戒幢佛学研究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6266
开本 16开
页数 6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47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9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53
丛书名
印张 39.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9
18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