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的有关知识:能源、环境、建筑;建筑节能;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建筑能耗分析;建筑能效管理中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建筑能效的评价指标;建筑能耗的计量与测定;建筑能源审计;建筑能源管理的实施,建筑节能措施;热电冷联产和分布式能源;蓄冷空调;绿色建筑;建筑能效管理的智能系统等内容。
图书 | 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智能建筑设施管理专业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的有关知识:能源、环境、建筑;建筑节能;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建筑能耗分析;建筑能效管理中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建筑能效的评价指标;建筑能耗的计量与测定;建筑能源审计;建筑能源管理的实施,建筑节能措施;热电冷联产和分布式能源;蓄冷空调;绿色建筑;建筑能效管理的智能系统等内容。 序言 我开始编写本书已是五年之前的事了。那时建筑节能的受关注程度还没有被提高到今天这样的位置。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一度使我国的电力出现了富裕,电力增长弹性系数出现了负值。那时的“需求侧管理”成了市场营销,千方百计鼓励多用电、滥用电。政府出面,导向投资高资源消耗型的钢铁、冶金、建材等工业;普及不合理用能的电力直接加热采暖:“光彩工程”、“内光外透”营造出一个个流光溢彩的不夜城。因此,尽管建筑节能似乎成了社会的时髦话题,但除了少数公共建筑示范工程和北方地区住宅工程外,真正重视建筑节能的政府官员、愿意投资建筑节能的开发商以及愿意为建筑节能花费精力的设计师少之又少。建筑节能似乎只能限于学者和研究生的论文的话题,很多研究成果只能被深埋在书斋之中。 2002年温家宝同志对政府办公建筑节能做出了重要批示,是建筑节能开始“热”起来的一个起点。而2003年和2004年夏季严重缺电的形势,则是建筑节能“热”起来的助推剂。而更加关键的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这就意味着,今后不再以GDP增长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惟一指标,从而迫使政府官员们把一部分精力转向节能环保,使建筑节能工作能够逐步落到实处。正是在这段时期,我也有幸参与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这一历时两年的编制过程,使我对建筑节能的理念和技术有了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理解,也促使我在非常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编写本书。 本书侧重从管理的视角看建筑节能。过去,国内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多,仅有的一些也限于技术和操作的层面。即使在美、日等国,尽管有这类书籍,但建筑能效管理也还没有形成体系。有人说有60%的节能潜力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样说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看,似乎还不止60%。姑且不论具体百分比是多少,管理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却是不争的事实。过去我们恰恰比较忽视甚至比较轻视管理环节。长期以来形成“节能即不用能”的管理模式和“最好的设施管理就是不使用这些设施”的思维方式。因此,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推行“能源管理是一种服务”和“节能的目标不是限制用能,而是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的理念。这也是本书书名不叫“建筑能源管理”而叫做“建筑能效管理”的原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有很多来自纸质媒体,更多的来自互联网。资料的比较、选取、消化、吸收和整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建筑节能本身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建筑能效管理则是多学科的综合,由于我本人的知识面的局限,使所收集的资料不一定合适、看问题的视角不一定准确,还有待于读者的批评和指教。本书有一些内容融合了我本人和我的研究生们的研究成果,由于本书的性质,只能非常肤浅的介绍这些成果。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同我或我的研究生们进一步探讨和交流。在此要向所有被引用资料的原创作(译)者们,尤其是张永铨教授和胡仰耆总工表示感谢。同时,我也要非常感谢我的所有研究生,特别是周辉博士、白玮博士、张蓓红博士,以及王超群、董涛等对本书的贡献。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得到了范存养教授的指点和帮助。 写本书的初衷是为设施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编写专业课教材。这几年里我一直在用本书的草稿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从本科生一直到博士生都有。这使我感到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参考书(reference)或讲义(teaching materials),而不是教科书(textbook),对本科生来说,有的内容需要讲一讲,更多的内容可以自己看;对博士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是“一点即通”的,其余的可以用讲座或研讨会(seminar)形式,大家一起讲。循着这样的思路,就使这本书成了现在这种晦四不像”的样子。可能有的内容粗、有的内容细,巳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教材了。希望读者把它当成参考书或国外大学里教授发下的讲义。本书的内容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都是可以讨论的、都是可以做进一步研究的。、 另外,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世界能源形势的剧烈变化,使得本书引:用的很多数据会很快过时。本书大部分数据以2005年初为时间节点。如果您是在2006年才打开这本书,就得请您注意数据的时效性。 最后,再一次诚恳地希望读者对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能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能效管理学。 龙惟定 20105年4月于上海同济大学电子邮箱:weidinglong@mail.tongji.edu.cn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智能建筑设施管理专业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龙惟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20579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0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111.4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4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