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即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业委员会第10届学术年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第2届学术年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全书收录了近200篇论文,是我国学者对上述领域的前沿探讨以及所取得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可供从事模糊逻辑、多值逻辑、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适合于其他人员了解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图书 | 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研究进展(上下20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即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业委员会第10届学术年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第2届学术年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全书收录了近200篇论文,是我国学者对上述领域的前沿探讨以及所取得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可供从事模糊逻辑、多值逻辑、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适合于其他人员了解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序言 自从1947年发明晶体管以来,近半个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由于电子器件的尺寸、功耗、速度、集成度等方面性能的提高都在百万倍甚至上亿倍以上,这才使现代的光纤通讯、移动电话、智能家电,以及PC机、高性能计算机等成为可能。以现代每秒运算数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来说,计算速度比全人类大脑的总和还要快上百倍。这说明了信息科学在五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成就。然而,正如一次国际集成电路会议上一位日本专家在报告完结时所说的那样,在解决形象思维问题方面,现代的微电子芯片却远远不如一个小动物甚至一只蚊虫的脑袋。这正说明了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方面的研究与突破,对未来信息科学的发展将会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希望此次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的召开和学术论文的交流出版,能为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未来的科研与发展起到一丝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觉 2005年3月22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研究进展(上下20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20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组织委员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120177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0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0 |
出版时间 | 2005-04-01 |
首版时间 | 2005-04-01 |
印刷时间 | 2005-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77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15.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6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84 |
宽 | 210 |
高 | 5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