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介绍了镀铬的各种工艺方法,包括配护装饰性镀铬、工程镀铬、松孔镀铬、密封性镀铬、镀黑铬、三价铬镀铬、代铬电镀、特种材料镀铬、镀铬工艺新进展、镀铬的实际操作、镀铬工艺质量控制要求、镀铬的三废处理,具有系统性、指导性、实用性,是镀铬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必备参考书。
图书 | 实用镀铬技术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介绍了镀铬的各种工艺方法,包括配护装饰性镀铬、工程镀铬、松孔镀铬、密封性镀铬、镀黑铬、三价铬镀铬、代铬电镀、特种材料镀铬、镀铬工艺新进展、镀铬的实际操作、镀铬工艺质量控制要求、镀铬的三废处理,具有系统性、指导性、实用性,是镀铬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必备参考书。 序言 电镀技术应用于生产,已有16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镀铬的特殊性,其真正投入工业应用仅有80年。在这过程中镀铬技术几乎无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推动,对镀铬工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促使电镀工作者对镀铬工艺进行改进及研究新的代铬镀层,因此这方面又成为电镀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尽管镀铬技术在国内外获得极其广泛的应用,并且对镀铬过程的理论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但它仍然属于发展中的学科。目前提出的各种镀铬理论还难以明确地阐明镀铬中的一些规律及一些特殊现象。例如,目前所出现的有机添加剂镀铬、稀土添加剂镀铬等,仅仅是停留在配方技术的基础上,这有待电镀工作者进一步深化,以期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出更高质量的镀铬工艺。 鉴于目前镀铬研究的现状,故本书偏重于镀铬技术的实际应用,在镀铬理论方面仅作简要的阐述。 国内第一本镀铬专著“镀铬工艺”是在1960年出版,至今已过去40多年。为了适应我国电镀工业的发展及满足广大电镀工作者的需要,我们在8年前就萌发合作编著比较系统和较全面论述镀铬方面的书籍。我们收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经验,认真完成了初稿,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及时出版,颇感遗憾。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国防工业出版社肖志力副总编辑及胡翠敏编辑,她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供许多方便条件,假如没有她们的鼓励与督促很难使我们再重新提笔对初稿进行修订及补充。 书中着重介绍了镀铬的各种工艺方法。为了获得理想的镀铬层,因此书中对金属及其合金的特性、电化学腐蚀机理、机械加工、内应力、热处理、氢脆、特种腐蚀以及高强度钢镀铬的特殊要求也一并作简要的叙述,对于近年来镀铬的新进展也尽可能予以介绍。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能对广大电镀工作者有所裨益,对我国电镀事业发展也算尽了一份菲薄之力。 由于本书撰写过程较长以及作者的水平所限,书中内容肯定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也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再版时予以修改。 编者 2005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实用镀铬技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如南//陈松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80387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97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化学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Q153.1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