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传统刺绣/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世界文化艺术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浸润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艺术样式异彩纷呈,艺术内涵博大精深。本书集“阅读”、“触摸”、“收藏”于一体,透过本书,我们能直观地领略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魅力:一针一线,透射出一种工艺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一字一句,述说着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目录

引言 锦上添花非小技 1

一、从断发文身到女红刺绣 5

二、丰富多彩的历代刺绣 17

三、中国“四大名绣” 39

四、作为文化现象的女红 65

五、刺绣的材料与工序 75

六、刺绣的技艺 89

七、名人与名绣 101

八、如何欣赏刺绣作品 111

九、精致奇妙的双面绣 127

十、绣品的收藏与价值 133

后记 149

试读章节

  一、从断发文身到女红刺绣

从精神文明来讲,我国刺绣的产生,正是人们从愚昧落后向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苏州地区古时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文,是个象形字,像纹理纵横交错,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纹”。文,即刺画花纹;文身,就是在身体上刺画花纹,被创流血,然后上色染纹)。《事物起源》称:今世俗皆文身旧云起于周太王之子吴太伯,避王季历而之句吴,断发文身,以像龙子,避蛟龙之患。《史记》也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原来周太王古公宣父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宜父认为昌有兴亶业的才能,有意传位于季历,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传不到姬昌。太伯、仲雍知其意,就出走至句吴(今江南苏州一带),并按照当地习俗,断发文身,表示不再返回北方。

江南这种文身,就是在身上刺出龙的图纹。《说苑疏证》中载:“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因为吴越地区地势低下,常受风雨水灾的侵害,龙在人们心目中是兴风作雨的神物和崇拜的图腾。风雨大作,掀风作浪,便是水神龙的作用,因此人们就以断发文身的装束,以像龙的后代。闻一多先生说,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当初人类渔猎生活,在江湖中打渔,如遇惊涛骇浪,风雨雷电交加最为恐怖,于是从雷电形成的隆隆声和曲折的闪电中产生了“龙”音和“龙”形,成为原始宗教崇拜的图腾:为天空中的云龙,为波浪中的蛟龙,为上天入地的神龙。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足以说明龙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图像,而古吴地区是龙图腾的发源地之一。P5-7

序言

写在前面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木雕板、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腾。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但是,在长时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围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在历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对于匠人们的成就与贡献的记载极为难得一见,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史籍中略为详备可供查考的,也只有《周礼.冬官考工记》与《天工开物》数种而已。编纂这套《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正是要与读者一同重返乡村,走近手工艺作坊,拜访手工艺传人和收藏家,聆听幕后的传奇故事。

2004年,出版社决定在《中国传统窗棂》的基础上,编写一套介绍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丛书。面对全新的课题,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在最孤立无援的那段时间,好友时彪先生从苏州打来的长途电话给了我很多安慰,他对保护传统文化工作表现出来的热情,从道叉上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年底的时候,终于有机会与时彪在苏州相会,并在他的引荐下结识了林锡旦先生。

林先生送给我们的见面札是一本25万字的《苏州刺绣》——他刚刚出版的一部新著,看来《中国传统刺绣》的写作是非林先生莫属了。读了林先生的书稿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刺绣才是中国农业文明时期参与人数最多、传播最为广泛、与人们的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图像方式。它的影响力肯定超过了绘画,因为人们可以将刺绣穿在身上,而在民间,刺绣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语汇和表达方式。想一想,在大约两千年的时间跨度里,世界上有一半人一代接一代不停从事着刺绣这样一种精细的手工劳作,刺绣甚至已经变成了她们的生存方式,这还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文化课题吗?

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去看一看吧,在针针线线之间,不知编进了多少女人的梦想、情与爱!

   2005年5月

后记

年前经时彪兄介绍,得识《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主编潘嘉来先生。潘先生有志组织主编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丛书,真令人佩服其胆识。

本人在工艺美术系统工作过三十多年,1989年成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时,有幸被荐为理论研究会理事。当时曾写过一篇长论“试论工艺美术学”,痛感工艺美术在理论建设方面的薄弱。诸多工艺美术品在国内外屡屡获奖,誉传四海,无数工艺美术品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全国院校中设有工艺美术史论专业的却屈指可数,与工艺美术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工艺美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仅从字面来看,“工艺”两字是何等重要,材料、工具、手艺,缺一不可,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历来著述者强调美术功能,注重画理的多,而重视手工艺人和手工制作技艺的却难得一见。

正如嘉来兄《写在前面》中所说:“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朴实无华地将手工艺人的劳作视为人类文明的基础,使我们能够充分享受到手艺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欢愉。雕虫小技,绝非小道!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潘先生主编《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的宗旨可谓大矣。

嘉来兄既有此胆识主编书系,笔者岂敢不相随襄助?虽只数万言的小册子,然而真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写好,其实并不容易。春节休假,因为文债在身,只好有假不休,在迎春的鞭炮声中迎难而上,直至元宵的鞭炮声再度响起时,手中的书稿方才告竣。特别要感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明女士为本书的摄影做刺绣技艺示范。

匆匆成书,难免不合众意。但愿能给人们了解刺绣提供一些基本知识,为初学者学绣开启一扇方便之门,使收藏者对绣品能由浅入深地了解,选购时有个参考。

林锡旦于撷香书楼

  2005年2月23日元宵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传统刺绣/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锡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33594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3.6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