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约束的杂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一题一画的方式,阐述了一个个道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情世故,有善意的褒奖,也有含蓄的批评,还有幽默的讽刺富有哲理和人情味。文字不多,但发人深省。严肃的话题又不失活泼的风格,让人在谈笑中产生更多的思考。

目录

上篇 思想的感悟

智慧的燃烧 /2

思想嫁接 /4

束缚 /8

自己的天敌 /10

知识有时也是棍子 /12

打倒知识 /14

精通 /16

大小罪恶 /18

真理和谎言 /20

谎言成真理 /22

真理的瑕疵 /24

真话与假话 /26

似是而非 /28

历史是哈哈镜 /30

弄潮与嘲弄 /32

荒唐 /34

斗的哲学 /38

教训 /40

把坏事当好事干 /42

品评文章 /44

读书的三种境界 /46

文章的妙处 /48

读书 /50

药与书 /52

文明也在变 /54

有用与无用 /56

有用与无用 /56

读书的盲从与迷茫 /58

满纸荒唐言 /60

骄傲和谦虚的出处 /62

含蓄 /64

仇恨不能扩张为野心 /66

帮忙有时是添乱 /68

清高 /70

苦恼 /72

错误的人生 /74

真理和谬误的循环 /76

借别人的酒杯 /78

境界 /80

恩赐痛苦 /82

隐士 /84

狭隘 /86

修炼了另人埋葬了自己 /88

圈套 /90

玩世不恭 /96

放弃 /98

回忆录 /100

复制 抄袭 模仿 /102

得意与失意 /104

巨人与矮子 /106

平庸 /108

掩盖 /112

尽职尽责 /110

指桑骂槐 /114

干大事 /116

守旧与创新 /118

无畏 /120

俗气 /122

人间悲剧 /124

忠诚 /126

自己给自己挖陷阱 /128

难言之隐 /130

脚印 /132

人有四类 /134

人生的劫难 /138

走路 /140

黑白道德 /142

鸡蛋里挑骨头 /144

借刀杀人 /146

共识 /148

良知与卑鄙 /150

下篇 生活的感悟

人生的真实与虚伪 /154

标榜 /156

高明的贪 /158

真假骗子 /160

造假与打假 /162

无形的约束/164

规矩/166

惟我独尊 /168

生前与死后 /170

恨的联想 /172

莫名其妙 /174

历史的教训 /176

自己是自己的对立面 /178

嘲弄自己 /180

约束自己 /182

否定自己 /184

隐藏自己 /186

迷信自己 /188

解放自己 /190

怀疑自己 /192

愿自己有别人无 /194

有的人 /196

高姿态 /198

进取心 /200

一句值千金 /202

真假招牌 /204

掠夺 /206

报复 /208

骗子 /210

善良与伟大 /212

称王称霸 /214

无中生有 /216

经历是双刃剑 /218

旁观者 /220

教训与惩罚 /222

斗士 /224

废话 /226

说话不易 /228

说话的盲区 /230

自私的位置 /232

失落 /234

节欲 /236

顺势而为 /238

窝里斗的生活观 /240

一种无奈 /242

人的变异 /246

豁出去的作家 /248

后悔 /250

简单 /252

难得明白 /254

胜利者 /256

风险与成果 /258

消灭隐私 /260

防患于未然 /262

幸福 /264

见解与知识 /266

君子风度 /268

悲剧斗士 /270

下场 /272

人对未来的预知 /274

吹与擂 /276

鸡犬升天 /278

帮助 /280

取笑 /282

欺骗 /284

巴结 /286

换位思考 /288

护短 /290

品人 /292

人生两件事 /294

后记 /296

试读章节

有的人嫁接别人的思想获得的是健康,有的人嫁接另人的思想获得的是死亡。健康的人是说自己的话,死亡的人是说别人的话。P4

自己释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解脱;别人让自己释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开明;社会让自己释放是一种自由。P6

束缚自己思想的绳子有两条;一条拿在另人的手里,一条拿在自己的手里,拿在另人手里的绳子有形,拿在自己手里的绳子无形。P8

自己的惧怕和爱好是两大天敌。别人利用你的惧怕或是你的爱好来管制你、引诱你。从这点上来说,人确实是自己打败自己。P10

利用自己打倒不利于自己的知识,是知识者的一大发明;利用自己的无知打倒自认为是无用的知识,是无知者的无知。P14

人们精通某一方面是好事,但是往往也因为人们太囿于这样的精通,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P16

教训有两种形式:一是教训别人,二是被别人教训。教训别人者未必自己懂得比别人多,被另人教训与未必懂得比别人少。P40

序言

接受为本书作序的任务,我觉得面临一次考试:怎样把序文写短?

这里一题一画,据以配图的文字只有那么一句两句,何其精短!

林凯采取的是语录体。外国的不说,在中国,最早是《论语》以孔夫子的学生记录老师的话行世,有些已经成为格言。宋代的朱熹也用过语录体,从那里可知近千年前中原人的口语已经接近现代,比他们写的古文好懂多了。

上个世纪有人选编了一本《毛主席语录》,从毛泽东著作中摘录了几百条“最高指示”,也算作“语录”,由林彪作序,印行数以亿计,大大普及。当年全世界都知中国有“小红书”,人手一册,静态的典型姿势是右手执书,贴在左胸前——心脏方寸之地;动态则高举过头,大幅度摇动,配合“万岁”的山呼。

岁月如流,往事已成旧梦。当时的少年儿童林凯,人到中年自成一家,也许只是适应所谓“读图时代”的出版要求,借鉴了何立伟、康笑宇他们好多位以短句与漫画相配的经验,使用了类似语录的体裁吧?

然而我还是在样稿中,发现了《毛主席语录》的影响。

大家记得毛主席在1938年革命老人吴玉章六十诞辰的祝词里的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大家再看林凯这两段话:

做好事难,做一辈子好事更难。当然更难的是一辈子把坏事当好事那样理直气壮地干,并让大多数人相信这坏事是好事。

说真话难,说一辈子真话更难。说假话也不易,说一辈子假话并让人相信更不易。

套一句过去年代的习惯用语,这难道不也可以说是对前引语录的“发展”吗?

时至今日“小红书”已成“文革”文物,而林凯还能给毛泽东一条语录续出新意,——我相信他绝不是一笔一笔的描红,而因曾经烂熟于心,“融化在血液中”,这才能在面对社会万象时,打开思路,接通信号,自然而然以毛泽东行文的语气表达出来。若在三十年前,能选他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到人民大会堂去开会吗?

此序还是写长了,一篇也顶不上林凯一句。可见写短文难,写一句两句顶一篇的短文更难。

  邵燕祥

 2004年11月28日

后记

我们二人在《文汇读书周报》开专栏已一年多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短文都是在该报上刊登过的。起初,我们在写作这些短文时并没有太多的打算,只是有一个人时不时冒出点儿想法,有一个人时不时想动手画画,这就开始了我们的合作。当然,我们有我们的宗旨,就是努力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最丰富的内容;用最简单的画面,表现最丰富的世界。可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写得一般,画得也一般,但是我们在尝试,在这种尝试中,我们得到了生活赋予我们的最大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所写所画都是在生活中能够捕捉到的现实,它们或丑陋、或美好;二是我们得到了一些朋友的鼓励和赞扬,这使我们知道,我们的创作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没有做社会的“负功”,没有说套话、假话、废话和违心的话。

我们的合作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还会继续写下去,我们会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我们所处的群体,当然最重要的是反思我们自己,揭露我们自己,批判我们自己,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反面”典型。不过这种自我批判,不同于三十年前的大批判。那种自我批判,就是自我埋葬,成为阶下囚。我们现在的自我批判,是要获得觉醒,是享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在此,我们要感谢徐坚忠兄,给我们提供了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专栏的机会;感谢冯爱珍主任帮助我们出版此书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更要感谢著名作家邵燕祥先生妙笔生花的序言,为该书增色许多。我们的书中或许有写得不够严谨的地方,我们期待读者的批评、期待读者的指正。

  作者

2004年1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约束的杂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李有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3861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动漫绘本-儿童绘本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28.2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4
13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