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西藏文明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藏彝走廊”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本书所收集的20篇论文,分别从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史、语言学、考古学、生态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角度对“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现象作了或宏观或微观的研究。

目录

给“‘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的贺信/费孝通(1)

“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走廊学说/李绍明(3)

“藏彝走廊”: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石硕(13)

——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与区域

论“藏彝走廊”/李星星(32)

略论“汉藏民族走廊”之民族历史文化特点/任新建(69)

“族群地理”与“生态史学”

——由“藏彝走廊”引出的综述和评说/徐新建(82)

“藏彝走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简论/冉光荣(111)   

族群问题与民族史研究/刘复生(120)    

——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从地理学谈“藏彝走廊”/艾南山(137)

从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看“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几个基本特点/赵心愚(143)

东巴教与本教之初步比较研究/杨福泉(153)

“扎巴”族源初探/林俊华(176)

近代天主教在康区传播探析/徐君(187)

白马藏族及其研究综述/曾维益(208)

20世纪上半叶的西康建省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发展初探/孙宏年(233)

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王尧(257)

论横断山脉地带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霍巍(272)

营盘山遗址再现“藏彝走廊”5000年前的区域中心/陈剑(300)

——岷江上游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藏彝走廊”的民族语言/刘辉强(315)

藏语声调形成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系统状态/江荻(325)

聚落生态系统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李锦(336)

——对泸沽湖周边聚落的研究

李绍明先生在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350)

1949年以前“藏彝走廊”研究论文索引/(355)

后记/(471)

试读章节

“藏彝走廊”主要属高山峡谷地貌,山川众多,山高水急。“藏彝走廊”中的山脉分属青藏高原、横断山、秦岭这三个大的系列,大体包括:青藏高原东缘昆仑山系的阿尼玛卿山、岷山、巴颜喀拉山及唐古拉山系的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横断山系的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宁静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大凉山等山脉,秦岭山系的龙门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均大体呈北-南走向。山脉除构成分水岭而外,其两侧山麓地带及山脊多构成山地自然通道。

“藏彝走廊”中的河流与山脉走向一致,大体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其河谷地带多为自然通道。主要河流有:涪江(属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为嘉陵江上游)、岷江(属长江一级支流)、大渡河(属岷江一级支流)、黄河、青衣江(属岷江一级支流)、安宁河(属雅砻江一级支流)、雅砻江(属金沙江一级支流)、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澜沧江、怒江、独龙河及恩梅开江(属伊洛瓦底江上游)等。其中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为“藏彝走廊”中流径最长、支流最多、流域最广的河流。因此,李绍明先生称此山脉相间、六江并行的区域为“六江流域”,并称“这一区域即藏彝走廊”。P35

后记

2001年我主持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藏族族源与川滇西部及藏东古文明研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川滇西部及藏东这个区域亦即费孝通先生所称的“藏彝走廊”在我国民族格局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地位,感到该区域历史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在民族区域文化上极具典型意义。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该项目的研究,同时吸引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来关注和研究“藏彝走廊”,以该项目研究为基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于2003年11月6~8日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性“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首次以“藏彝走廊”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来自包括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北京七省市区在内的四川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学者参与了讨论会。90余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闻讯后特地给会议发来700余字的贺信。这里所收录的即是本次讨论会选出的部分论文。

“藏彝走廊”是费老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该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孔道。“藏彝走廊”从古至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这里民族种类繁多,支系复杂,由于独特的高山峡谷环境,它不但成为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保留大量古老的历史遗留,其民族文化现象也具有异常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藏彝走廊”的意义,正如费老所言:“对这条走廊展开文献和实地田野考察,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史学家能看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和这一历史的结晶,从而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比较生动的认识。”本书所收集的20篇论文,分别从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史、语言学、考古学、生态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角度对“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现象作了或宏观或微观的研究。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对“藏彝走廊”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个尝试。如费老在贺信中希望的:在“藏彝走廊”上开展的跨学科研究,从深化我们对这条走廊的认识的侧面,对民族学、人类学、民族语言研究和学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倘本书能在这一方面起到些微的作用,则是编者的最大的心愿与满足。

本书将要付印之际,惊闻费孝通先生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如果没有费老生前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没有费老对“藏彝走廊”这一民族区域研究的积极倡导和热心支持,就不会有这本论文集的出版。费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和支持“藏彝走廊”的研究。本书收录的费老为“藏彝走廊”学术讨论会发来的贺信即是在病榻上完成的。这封信包含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对今后的“藏彝走廊”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谨以本论文集的出版,表达对费老去世的深切哀悼。

本书编辑中,我的学生曾穷石、陈东等做了不少具体编务工作。本书的编辑出版还得到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石硕

2004年5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西藏文明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69185
开本 32开
页数 4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1.4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