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内容
编辑推荐

中英文化交流源远流长,13世纪的英国文献中就已经出现最早的中国形象,其后七百多年中,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化典籍中不断出现,或正或邪,五光十色。本书作者考察了那此最重要、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更深入发现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变化的底蕴。可以说关于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这一课题的研究,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种研究了。

内容推荐

本书从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接受美学等有关理论,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具体描绘了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和异域之美,详细分析了英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利用和负面利用。通过研究中国形象如何被英国作家所想象、夸饰和曲解,探索了英国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并对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目录

序 (杨正润)(1)

导言(1)

第一章 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异国形象(10)

 一 定义、范畴与方法论(10)

 二 投射性、互动性与跨学科性(15)

 三 中英数百年文化交流概览(23)

 四 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概述(34)

第二章 想象的乌托邦和异域之美(38)

 一 想象在异国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作用(38)

 二 《曼德维尔游记》中的传奇中国(42)

 三 英国现实生活里的“中国风”(48)

 四 《忽必烈汗》残篇里的梦幻中国(61)

 五 “古瓷”与“烤猪”上的怀旧中国(73)

 六 人类永恒的梦乡——香格里拉(82)

 七 西方世界的折射——卡内蒂的《迷惘》(91)

第三章 质疑与构建:进步与审美视野中的他者(105)

 一 英国文人的中国揄扬(108)

 二 伯顿:治疗“忧郁”的灵丹妙药(117)

 三 《赵氏孤儿》改编里的政治映射(124)

 四 《世界公民》中的英国批评(131)

 五 兰陀:中国皇帝是东方的明珠(141)

 六 卡莱尔:文人英雄的成功政治(147)

 七 迪金森:现代审美视野中的乌托邦中国(153)

 八 罗素:拯救西方文明的东方之光(162)

第四章 维护与整合:停滞与恐怖意识中的他者(173)

 一 “中国热”的退潮和中国形象的改变(173)

 二 笛福:中国的严厉批评者(189)

 三 德·昆西:恐怖与停滞的中国(201)

 四 毛姆东方主义的傲慢与偏见(210)

 五 罗默的“黄祸论”幽灵付满楚(222)

第五章 文化的差异、误读与交流(234)

 一 文化差异、文化屏障与文化交流(234)

 二 文化交流与形象误读(240)

 三 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则(248)

主要参考文献(254)

后记(267)

试读章节

 第二章想象的乌托邦和异域之美

异国形象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英国的中国形象反映出英国作家乃至英国人整体的态度、情感、希望以及恐惧,英国文化视野构成中国形象的意义。

一 想象在异国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研究英国作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从英国史料中寻找中国史迹,而是去发现英国文化精神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内,召唤与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子的,英国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动机,中国又扮演着什么样的异域角色,这就使得想象在英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中起着极为重要、积极的作用。

对异国形象的塑造主要不是追求关于异国的全面而真实的知识,一些作家重在用想象来构筑一个异己空间,这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是由于地理空间的遥远,特别是在早期,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交通、通讯工具原始,信息闭塞,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彼此隔膜,对异国的认识只能是在有限的客观知识基础上的想象,人们用离奇的幻想和猜测来填补异域知识的空白。马可·波罗的游记在西方世界流传开来以后,各种关于中国的想象之作不断涌现,而在英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曼德维尔游记》,它对中华帝国之繁荣富庶的渲染给西方中世纪那些欲追求物质财富而又为基督教所困的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榜样。对异国形象的想象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主观上的需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带来交通和通讯的极大便利,飞机可以把我们送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现代传媒已使资讯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同步性。但在这个无距离的时代,对异国的想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从主观上来讲,人类需要一个想象的异己空间来表述自我、建构自我,作为激发自我、变革自我的促动因素。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希尔顿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笔下的香格里拉是一种希望,是一个目标,是一种境界,人们在那里编织梦想,述说困惑,憧憬未来。因此,通过分析异国形象塑造中的想象成分,可以透视形象塑造者的心理动机、现实需求和深层文化结构。再者,从文学本身来看,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有一种异国情调的美学追求,异域、远方往往能给诗人、作家们带来一个想象的释放地和审美的安置所。

异国形象塑造中的想象和一般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有不同之处。一般艺术中的想象是“指在感觉表象的基础上,对客观现实对象的某种特征或相互关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想象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①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是作家独创性的表现。而异国形象塑造中的想象是社会集体想象物(imaginaire social)的反映,并且往往和当时的现实问题相关。异国异族形象,虽然经由作家之手创造,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 解不是直接的,而是根据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一个媒介,巴柔将之称为“社会集体想象物”,这个想象物与一个社会、集体的过去和未来密切连在一起。一种异国形象可以是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认同,如萨克斯·罗默笔下的付满楚,就是当时盛行于英国和整个西方的“黄祸论”思想的反映;也可以与社会集体想象物完全背离,如笛福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就与当时英国人对中国的主流认识相悖,他对中国文明的攻击在当时欧洲对中国的一片赞扬声中非常刺耳;一个异国形象还可以把对异国的描述强加给公众舆论,如哥尔斯密在《世界公民》中试图避开那个人们理想化了的、摆满家具和庸俗装饰品、盛产烟火的中国,强调一个理性和富于同情心的国度,并让这一关于中国的“想象”在西方确立和流传开来。而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正如莫哈所说,“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因而也就是因袭传统、约定俗成的描述)的距离中”。①

想象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里面,想象或幻 想都是人类存在的必要基础。现实是有限的,想象则是自由的,它意味着存在的可能性,是人的愿望与理想的表现。人们容易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关于异国情调的想象中去,启蒙主义做好思想准备之后,整个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几乎都是由这种异国情调的想象引发出来的。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吸食鸦片后梦中得来的《忽必烈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P38-40

序言

姜智芹女士的《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即将出版了,我作为书稿最初的读者,同她一道分享着欣喜。

这部论著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的范围。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法国和德国学者首倡形象学,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相继呼应,多有论著问世,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新热点,颇为学界所瞩目。不过如果比较一下这些论著,就可以发现,关于形象学,无论其对象、范畴或是原理、方法,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以至差异甚大。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言,这种现象自然难免。这也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对于研究者,特别青年学子,可能使他们感到困难和茫然;另一方面,这就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兴趣和专长探索前进,去丰富这一学科的内容。在一个思想和学术都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这是必然出现的局面。

智芹博士兴趣广泛而又目光敏锐,颇富学术悟性,她是较早进入了形象学领域的青年学者之一。她的这部专著论析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涉及这一课题,智芹并非第一人,但是智芹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中英文化交流源远流长,13世纪的英国文献中就已经出现最早的中国形象,其后七百多年中,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化典籍中不断出现,或正或邪,五光十色。智芹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料都收罗齐全,但是那些最重要的、最富代表性的作品大多进入了她的视野,成为她考察的对象,关于“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这样一个课题,智芹做出了迄今为止也许是最完整的一种研究。

智芹在自己的研究中十分注意资料的收集,依靠她出色的英语基础,她大量查阅了原典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是完成本项研究所必需的,但是智芹并不满足于资料的收集和清理,而且显示出一种非常可贵的、自觉的理论意识。形象学大师、法国的巴柔教授说过:“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同样要表现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自身、对我自己所处空间的补充和外延”,这种“否定”、“补充”和“外延”的发现与探究才是形象学的核心。为了更深入地发现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变化的底蕴,智芹广泛吸取和借鉴当代西方学术的成果,如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中有用的方法和概念,她更新了命题、扩展了视野,无论是论析英国作家怎样借助中国形象寻找自己“想象”的空间,或者探讨他们如何对中国形象作正面或负面的“利用”的时候,她都力图进入深度探析,其结论也给读者以更多的启迪。本书的最后,智芹把她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认知,上升到文化差异、误读与交流的层面予以总结,她的结论可以深化形象学研究的内容。

智芹在山东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以后,来到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这部著作就是她这一期间的学术成果之一。在出站报告中,有关专家对她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联系导师,她治学的勤奋和认真、她付出的劳动和牺牲,我是深有所知.的。智芹对比较文学和形象学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我坚信,她不会满足,她一定会继续开拓进取,作出更大的成绩。

    杨正润

2005年5月于秦淮河畔

后记

本书是我2002--2004年在南京大学跟杨正润教授做博士后时的主要研究课题,经进一步修改后完成的。

国内关于形象学的研究在北大孟华教授开拓性的研究基础上,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我本人也是在读了她的那部《比较文学形象学》之后萌发做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的。这本书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运用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等理论,在大量占有第一手英文原典资料和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异国形象塑造中的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具体描绘了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和异域之美,详细分析了英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利用和负面利用。通过研究中国形象如何被英国作家所想象、夸饰和曲解,探索了英国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并对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做这个研究课题,搜集资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有关这个课题的资料比较分散、隐蔽,不像很多课题那样是显在的。比如笛福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中国读者对他的《鲁宾逊漂流记》几乎尽人皆知,但里面并没有谈到中国。他谈到中国的作品是第二部《鲁宾逊漂流记续编》(Fa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以及第三部《感想录》(Serious Rreflectionsduring the Life and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而这两部分在国内的图书馆里很难看到,因此要花费大量精力、通过各种途径去找这些文本。所幸的是现在有了互联网,我在网上查到了不少英文文本资料。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我除了利用南大图书馆、南大中文系资料室、南大外院资料室的资料之外,还专程两次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从北京复印了大量的英文资料。这些资料使我得以在充分阅读原文资料、掌握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研究。

2004年5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组织外国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余一中教授、朱刚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杨正润教授、余斌教授、董晓副教授提携后学,对我的这一研究多有鼓励和褒奖,认为这一研究“采用比较文化和形象学的方法,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分析,较之前人,作者视野更加开阔,分析更加全面,资料更加翔实,处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同时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我在做完出站报告后得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做进一步的修改、丰富和充实,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能有机会到南京大学跟我敬仰的杨正润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幸运、很难忘的事。杨先生新见迭出的思维、严谨求实的风格、平易近人的态度,都是我感受颇深并极为仰慕的。作为我的博士后联系导师,杨先生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我在南大做博士后研究的两年时间里,杨先生给工我悉心的指导和诸多鼓励,使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学到了很多,从做研究的选题,到论文的撰写等诸方面,都颇有收获,我由衷地感谢杨先生。

2004年6月,我从南京大学出站后来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侄教,继续从事我所喜爱的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感谢文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我这本小书得以顺利问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冯斌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姜智芹

 2004年秋于济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智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0795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06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10:56